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六集) 2015/8/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2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七十二页最后一行,科题,「成就众生」,分两科。庚一,「无住生心」,也分为两段。辛一,「一切无着」。请看经文: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成就自己的德行。前面善护三业是就事上说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身口意的三业要守住,这个是庄严清淨三业的德行。成就众生,这一大段是菩萨教化成就众生的德行。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为什麽要出现在这个世间?他来干什麽?我们这些众生到这个世间来是业力来的,前世造的业因,这要酬偿业报,不来不行。佛早就超越了,无始劫以来的业障习气他都断尽,再也不造业了,为什麽要来?佛菩萨之来是应感而来的。众生有感(众生苦,求佛菩萨),众生起这个念头,佛菩萨就感应到了,所以他来现身。现法身、应身、报身完全看机感,他的德行。法身菩萨求佛加持,佛现报身;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求佛菩萨加持,佛现应身;像我们这些众生没有德行、没有智慧,遇到苦难的时候,没有遇到苦难把佛菩萨都忘掉了,心上没有,遇到苦难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求佛菩萨,佛菩萨非常慈悲,来了多半是化身。经上说的这些,佛菩萨为我们示范的,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学习。
『所有』是都说到了。下面举几个例子,举了四个例子,这四个例子包括所有一切。『国城』,国城是都会,都市;『聚落』是村庄,乡镇;『眷属』是人事;『珍宝』是物质,玩物。都取一个代表,统统都不着。这个不着,最重要是心不着。注解裡头说,「着者,执也。有所执着,则难离捨」。佛菩萨没有执着,所以用这些东西布施,没有一样不可以布施的。布施是四摄法裡头的第一法,是度众生的手段。四摄法是佛菩萨度众生的手段,这四种裡头头一个就是要布施,不布施怎麽行?自己对于这些世间法,如果有贪恋,你就捨不得布施,你度化众生的缘不深。所以一定要学布施,什麽都能施,自己才自在,统统可以放下。所以这一段,「一切无着」,我们的科题,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如果究其真相,诸法实相,那是像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四句要常常记在心上,布施的时候很管用,什麽都能施,最爱的、最喜欢的都可以施,为什麽?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真正能得到,永远属于你的,那可以,说得过去;假的,包括身体都得不到。
修行人,教下学的是止观,天台是止观,华严五止六观。止观就是看破放下,观是看破,止是放下。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自性有没有?有,真的,不生不灭,它是真的,永远不会变化。它是什麽样子?它是一片光明。在哪裡?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为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相信他这句话,自性是真的,不生不灭,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你能不能抓得到它?抓不到。六根缘不到,六根没离开它,它是六根、六尘、六识的本体。它变的现相,现相是假的,刹那生灭。说刹那的时间很长了,现在我们看了弥勒菩萨的报告,用现在的方法计算出来,一切万法住世时间多长?实际上它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换句话说,一秒钟它已经生灭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你说哪一次是自己?哪一次是你能够拥有的?不可能。不但我们不可能,诸佛菩萨也不可能。八地以上把这个事情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有没有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掌握不住。常作如是观,你就能放下,你就能捨得。捨得,跟戒定慧相应,跟善护身口意相应。放下不难,看破很难。看破是智慧,真实智慧,从戒定慧裡面流露出来;众生的烦恼习气,是从阿赖耶裡头流露出来,不一样。阿赖耶是习气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变成种子,那个速度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没有例外的。所以海贤老和尚说得好,简单明瞭,常常劝人,凡是见人的时候都会给他一句,「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这句话好!全是假的。
我们这个科题上,这一段说「无住生心」,首先这一段是教你无住。你看,后面这一段就生心了,「六度化众」,就生心了。无住当中生心,生心时候就是无住,这就是菩萨。凡夫无住就不能生心,生心就不能无住,只能管一个,不能管两个。菩萨有本事,无住跟生心融成一体,修六度万行,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心裡面呢?没放在心上,无住就是不放在心上,把所做的东西都不放在心上。好,乾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不作又画成等号。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做,做完了怎麽样?心裡乾乾淨淨,一尘不染。阿赖耶裡头不落谢种子,就是法身菩萨,权教菩萨做不到,没有转识成智,圆初住以上转识成智,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境界。
下面这一段,「六度化众」。教化众生,感化众生,就是用这六个方法,不必再求多。这个方法,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用这个方法。这是六个科目,每个科目裡面包罗万象。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佛教真正可以救人,个人的身心,可以救家庭,可以救社会,可以救国家,可以救全世界。用什麽?这一条就够了。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于布施下」,接着说的是持戒、忍辱,五度。「因诸度咸以无着为本」,不执着,不执着就是无住,修这六桩事做得非常认真、做得圆满,不放在心上就是无住、就是不执着。执着怎麽样?执着就变成福德,来生人天福报。不执着是功德,来生呢?来生就作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我们是愿意求明心见性,还是愿意享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不离开执着,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袁了凡先生每一天写功过格,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事情是好事,统统记载,天天比较,善比恶多,恶少善多,这是对初学。对真正发大菩提心的不是这个,善恶二边都不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心上没有念头,无住为本。我们修淨宗的是心上只准许一尊阿弥陀佛,比其他法门容易,其他法门什麽都不能住,难修。淨宗的妙处就是用一法代替一切法,这一句名号,只要名号二六时中不曾丢失,功夫就成片。功夫成片,真信切愿就保证得生,这个法门多简单、多容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经上所说的,真的,不是假的,四十八愿第十二愿「定成正觉」,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佛,正觉就是成佛,而且快速,不必三大阿僧祇劫。我们干什麽都迴向求生淨土,这就对了。
「是即《金刚经》宗旨,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金刚经》上说的。《金刚经》前半部离四相,后半部离四见,得要从四相下手,然后熟了(四相破了),四见自然现前,不但四相没有了,四相那个念头都没有了。前半段声闻、缘觉的境界,后半段是菩萨。「此六度,乃菩萨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菩萨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导利益众生」。自行,身行。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的是应化身(应身),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八相成道,给我们做榜样。生在帝王家,世间人所希求的功名富贵,他一出生垂手而得,样样得到。得到怎麽样?放下,教给我们能捨,国城、聚落、眷属、珍宝统统能捨,十九岁捨了,给我们表演的。十九岁懂事了,成年了,出家去了,过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这种生活。到处去参学、去拜访,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统统亲近过。这种生活过了十二年,到三十岁,知道不究竟,为什麽?亲近许多这些宗教学派,最高的能到四空天,出不了六道轮迴,大多数欲界天跟色界天。所有宗教这些修行,大概都是以色界天为主,修禅定,四禅八定。知道这个什麽?示现告诉人,这个东西不究竟,捨弃了,到菩提树下入定,毕钵罗树,在这个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见性了。
这一见性,一切通达明瞭了,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第三句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麽?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是自性本有的,心外去求求不到,心外能求知识,不能求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德能、相好。把一切万法分为这三大类:智慧、德行、相好,三大类全包了,自性统统具足。所以我们要相信中国古人所谓的无师自通,要相信这句话是真的,这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是自通的。开悟之后,三十岁,到鹿野苑把五个陪伴他的人找回来,给他们说法。憍陈如就证阿罗汉果,第一个开悟的,以后没多久,这四个统统证阿罗汉。这三宝具足。他所说的这些法跟谁学的?往后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没人教他,全都是自己通了。弟子们学他的,都是学一样、二样,那是表法表给我们看的,老师是无师自通的。
所以我这些年来跟很多宗教往来,我把这个道理讲给他们听,他们都相信,相信到最后神是一个,众神一体。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无师自通,他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看他说出一部《古兰经》,他不认识字,跟我们能大师一样,写出来是旁人给他写的,叫无师自通。我们再想耶稣,耶稣跟谁学的?摩西跟谁学的?他们当年在世教化众生,跟佛陀在印度示现没两样。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咱们中国往古代去,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尧舜禹汤,孔子孟子,都是大彻大悟。你把四书打开来看看,那跟佛的大乘经没有两样,用佛法可以解释经典,用经典可以解释四书五经。一通一切都通了,还有障碍那是没通,通了哪有障碍?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是一切法的本体,只要见了性,哪有不通的道理!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教学的理念方法,佛教传来的戒定慧三学,中国的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所以这些大儒都学佛,用佛经来解儒家的经典,把儒家经典提升了。《大学》,你看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就统摄全经,全经是细说、注解,解释这些。明德就是本性,明明德这个意思跟佛法讲的,明德不明,不明就是迷惑,就是无始无明烦恼,现在要怎样?要把它恢复光明。所以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明德不明了,现在把它恢复明德。怎麽恢复?恢复的目的何在?目的是亲民,就跟佛陀出世目的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亲民也是这个意思。终极的目标是止于至善,要做到尽善尽美,那就是佛家讲的,止于至善就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离究竟苦就是决定要脱离六道轮迴,不离开六道轮迴,苦是受不完的,一定要帮助众生脱离六道轮迴;得究竟乐,那就是极乐世界,你能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教化众生叫圆满,叫止于至善。你看用这个解释,用佛法来解释讲得通,把儒家东西提升到佛法,提升了。所以圆人说教,无法不圆,他圆通。下面八目,跟佛法讲的修行旨趣完全相同。
学佛从哪裡开头?从放下,就像经上所说的,「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这是什麽?格物。这都是欲望,物欲。格是什麽?格斗。要把欲望打败,统统放下。这个东西放下之后,智慧就现了,所以致知。智慧是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就是这个东西障碍了,这个障碍的去掉,智慧就现前。这个东西用什麽东西放下?用戒律,戒律就是对付这些的。三昧就开智慧了,心地清淨,心地平等。清淨平等生智慧,不生烦恼;妄想分别执着生烦恼,不生智慧。所以你慢慢细心去观察整个世界,无论在学术,圣贤的学术跟宗教都能够贯通,没有矛盾,没有对立,没有冲突。那些冲突、对立都是人不通,执着经教,对经教不能执着。「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是教化众生的手段,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手段,这个要知道。手段用完了,下一次遇到的时候,要另换方法,不是一个方法可以做到底的,方法是活活泼泼的。你说它真的,不是真的,把病治好了就是真的。病治好了,药就不要了,那叫无住。如果药还要保留着还会生病,就又生病了,必须要把它捨掉。
所以这六个科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菩萨自他兼利的大行,菩萨为我们众生表演的,就是表演这六种。众生吝啬,菩萨不吝啬;众生作恶,菩萨持戒不作恶;众生狂妄自大,菩萨能忍辱;众生懈怠,菩萨精进;众生心地散乱,菩萨禅定;众生生烦恼,菩萨生智慧。智慧从哪来的?从布施来的,从持戒来的,从忍辱来的,从精进来的,从禅定来的,他这六桩事情自行化他。他自己教别人这六个科目,这六个科目他做得很圆满,大家相信他,不会怀疑他。如果他教别人做,自己没有做到,别人就不会相信了。所以这是教导利益众生,「教化安立众生」。教导跟教化安立,一个在因上,一个在果上。开头是教导利益众生,久而久之,自自然然就教化安立众生。众生都学会了,都能够依教奉行,都达到菩萨教学的目的,那就是破迷开悟,他不再迷惑,他开悟了。破迷开悟,他自然修菩萨行,他住在这个世间,无论时间长短,干什麽?就这六桩事情。运用得非常活泼,有单独用一科的,有两科合起来的,有三科合起来的,有六个科目统统融合在一起的,引导众生。《会疏》裡头说得好,「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这是教化两个字的意思。道是道理、是方法,真正转恶成善、破迷开悟,「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发大菩提心,「故云安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