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 2015/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2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七页最后一行,辛三,「二利行」,前面所说的是自利,自利之后这是利他,自利利他,二利行。分为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轨范具足」。经文只有两句: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裡八个字包罗万象,一切诸佛如来身行言教,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庄严众行』者,「《淨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彰是彰显,展现在外面叫彰,佛家叫表法,表法就是给大众做个榜样,做个模范。这是行成就,彰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用什麽来表现?福报,就是福德、智慧,这两样东西叫二严,两种庄严。「庄严众行」,众是多,行是行为。行为再多不出三大类:第一个是身的行为,身的动作都是身的行为;第二个是言语,口的行为;第三个是念头,意业的行为。你看,行为总不外乎这三类,身、口、意完全都包括了,众行。下面举出,「檀」,檀是檀那,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布施。「檀等」,就是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等,就是等下面的五大类,一共是六大类,这六大类是菩萨行,菩萨所修的。我们要学佛,就得从这裡下手,修菩萨道。这个意思是说,「福与智」,六波罗蜜前面五条是福报,最后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所以福智都可以给大众做好榜样。这个榜样就是「庄严」,你看「布施等度及万行」,万行是细行,八万四千细行,纲领只有六个。
下面,「《涅槃经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这两种。福慧同时要学,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能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有智慧要有福报,两者俱全。单有福报没有智慧也不行,有智慧没有福报也不行,所以菩萨福慧双修。你看看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做得圆满,因为他们智慧大,福报也大。智慧,能真正明瞭通达诸法实相,万法的真相;福报,能现无量身,跟阿弥陀佛一样,能分身、能化身无量无边,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修福。修福没有比供佛更大的了,那些菩萨天天在修。供养的供养具,就是供佛的这些礼物,也都是变化所作,随心所欲,从手裡头自然就生出来,这修福。供佛之后,一定是坐下来听佛讲经说法,这是修慧,你看福慧双修。谁讲经?佛讲经。这极乐世界人你说有多大的福报!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无量无边,他同时可以供养,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他的化身,化身真管用。诸佛所说的经不是一样,真叫千经万论,同时接受了,同时消化,同时明白了。
我们看到经上这些记载非常羡慕,羡慕,怎麽办?信愿持名,求生淨土,生到极乐世界,就跟他们一样,没有差别。所以最重要的,祖师大德都提醒我们,要把往生的条件掌握到,真能往生。品位高下别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不好,为什麽?还要增高品位,好像还有竞争的意思在,竞争是烦恼。要像蕅益大师一样,往生到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是老师,跟他学习,从哪个班级学起?从一年级学起,小小班一年级学起,就非常满意了。我们要有这个心,不要去争品位。但是佛要念,念得有功夫,到极乐世界自然插班,不是有意的,无论是哪个品级往生,都是自在的,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必须如是,念佛才有功夫。如果有意,我要上上品往生,拼命念佛,目的就是上上品,很可能到临命终时你去不了,为什麽?烦恼没断,还有竞争。这个念头不好,怕的是在临命终时有魔障现前,去不了。所以我们要一心求往生,不计品位,不要把品位放在心上,好,莲池、蕅益大师,都给我们做了示范。经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确确实实是这麽说的。
我们要留意到,往生就是信跟愿,《要解》上讲得多清楚,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我们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没有怀疑,如果有怀疑要听经,经帮助我们断疑,怀疑是真相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不怀疑的人善根深厚,怀疑的人善根比较薄,要在这上面补,补功课,那就是多读经、多听经。经,听个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听多了,信心真的相信了,真的坚固了,你就决定得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念佛的功夫分三等,第一个功夫成片,就是清淨心现前;第二个,平等心现前;第三个,觉,觉是大彻大悟,理一心不乱,平等是事一心不乱,清淨心是功夫成片,这是功夫。我们不求,念久了自然得到,这是好事。可是障碍功夫的,是对于这个世间的留恋,在这个世间要看破,样样都要放下。
这一段注解裡头,念老讲得很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注解后半段,「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这句话重要,有智慧、有福德就知道佛性。我们看看这个世间人,有智慧、有福德的我们见到,他知不知道佛性?未必都知道,有知道的,有不知道。佛性是什麽?佛性是自性,佛性是真心。我们常常勉励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怎样用真心?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就是真心。不起心、不动念,真心就现出来;起心动念是无明,叫无明起来了,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很微细,我们自己不能够觉知。大修行人也未必能知道,为什麽?见性的人是法身菩萨,权教菩萨,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没有见性,你才晓得难。那些人在哪裡?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裡面的佛、菩萨是权教。那我们这样微细的就不理会,功夫用在分别、执着,尽可能的不分别、不执着,以平等心、以清淨心过日子处事待人接物就好,这样慢慢的就能见性。先知道有佛性,然后就见性了。
「又《探玄记三》」,第三卷,《华严经探玄记》上面说庄严,「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这个说法意思很深,不是我们能做到的,这是菩萨才能做到。为什麽?一一行中都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什麽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能大师是顿悟,顿悟不容易,在中国像能大师这样的人,只有出现这麽一个,之前没听说过,之后也没听说过。但是渐悟多了,不管是顿悟、渐悟,悟了之后境界是平等的。能够渐悟的,老同修都知道,不是一生一世,多生多劫修行,在这一生成熟了,是这麽个意思。半生半熟的,在这一生也遇到这个缘遇得好,他也能大彻大悟,但是要时间。我们看宗门的这些典籍,像《五灯会元》这些书你去看,有几个月开悟的,不是一下就开悟,几个月,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八年的,有二、三十年的,还有四、五十年的,不一样,很多。这就是说明,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没关係,不要放在心上,认真努力一直修下去,会有开悟的一天。也不必求开悟,因为求开悟这个心、这个念头是障碍,不求,自自然然他就开悟了。关键的是要放下,别认真,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什麽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下面经文会说到。
「故《淨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着重在「成就」这两个字,他真的成了菩萨,身口意三业是菩萨行,用来教化众生的。「轨范,轨则与模范」。轨则就是原理原则,像车,现在的火车它有轨道,不能够越轨;范是模范、是典范。「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这字拆开来,分开来讲,轨有法则的意思,范有法的意思,跟前面轨的意思相同,它有常的意思,常是不变。
「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这一句话我们今天读到,心裡有很大的触动,为什麽?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一些原理原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甚至于过去孩童上私塾所学的这些教科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东西,童蒙教学的教科书。古圣先贤编的这些教材,总共大概将近二十种,至少用了两千年,没出毛病。为什麽?编这些课本的人,编教材的人「皆具福智」,他们真有大智慧、真有大福德,给小孩编的这些东西几千年不出问题。现在人编个教材,问题出来了。
不但是幼稚园、小学,即使是中学、大学,我们中国古人所用的这些教材,世世代代不改变,天下太平。民国才一百年,这个教材是不断在改。我念小学的时候我还记得,我在高雄还有个同学,我们小学三年级同学,好像三、四、五这三年都在一起,我们的教材常常换。德行这一门的,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叫修身,有这门课,三年级就改了,不叫修身,改的名字我记不得了,四年级又改了,改叫社会,我还记得。常常在改,没有定课。古人修身就是一部《弟子规》,你看看,那真是修身课本。因果教育就是一部《感应篇》;对于传统文化基本的认识,就是《三字经》,《三字经》内容非常丰富。真正叫扎根。《三字经》是国学概论,最浅的给你说了一个轮廓,你有个概念。《百家姓》,四百多个姓氏,是我们汉族,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对于这个族群就非常爱护,你知道它的根柢。哪个姓氏从哪裡来的,这个姓氏祖先是谁,在历代出了多少名人,非常有味道,老师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
课程,有些是要讲的,有些不需要讲,让学生自己去悟。孩童要讲,十岁以上,就要帮助他悟入,少讲,让他多读,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念掉,让他清淨心现前,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是福德。启发他、开发他的福慧,这种老师善教。有些做老师做了一辈子,三家村,他考功名考不上,考得个秀才,一辈子做老秀才,他的事业多半都是教学。课本是古圣先贤定的,不是现在人写的,也不是他自己写,给社会带来的安定和谐,长治久安。现在为什麽乱成这样的?由于对古圣先贤这个教科书不相信了,认为那是过去的,不适合于现代。殊不知,科学技术,小孩十五、六岁之后很快就学会,但是这个伦理道德的扎根必须要从小,要从出生就得要开始。这个不能错误,错误了,影响一生。
看到这一句的开示,「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这四句话多重要。「所行所示」,示是示范,「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这四个字分量很重。我们现在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要摸索、要创新,大概一直要把地球搞毁灭,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过失。完全不知道,孩子不知道父母对他的爱,小孩怀疑父母,不知道祖宗对后代那种恩。中国传统文化,古圣先贤,每一家的祖先都是宽宏大量,不是为他自己一族,是为我们整个族群,乃至于为整个人类,他是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怀抱。他没有害人的心,只有成全人,利益众生,这是中国文化的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