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四O四集) 2016/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404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四O四集经文
第九二一页 第1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至 第九二四页 第6 此正佛之深恩。
◎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解】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自利利他,转相拯济。三者重示乐国胜果。四者谕除疑悔,免生边地。
己二、蒙教心开 分三 庚一、蒙教脱苦
【经】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解】弥勒领解佛语,深自庆喜。乃申赞颂,而白佛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教戒」二字见于《魏译》之高丽藏本。余本多作「教诫」《韵会》曰:「戒通作诫。」《俱舍界品颂疏一》云:「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勗,令人断恶。断恶修善,故名教诫。」又《会疏》云:「教,上人被下之言。诫,诫约也。言彻实理,故云甚深。转凡成圣,故云甚善。」法音广被,普令闻者,「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会疏》云:「解脱忧苦者,得闻要津,绝流浪忧。饱耽法乐,脱生死苦也。」意谓得闻法要,乃断流浪六道之忧。饱尝法乐,则除生死之苦。
庚二、赞超群圣
【经】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解】「佛为法王」者,《法华经药王品》曰:「如佛为诸法王。」如来于法自在,故称法王。《法华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者释尊之自称。「群圣」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断惑证理之诸圣人。佛为九界导师,众圣中尊,故云「尊超群圣」。佛之光明,彻照洞达,无有极限。故云「光明彻照,洞达无极」。又《净影疏》云:「光明彻照,自福殊胜。达空无极,自智殊胜。」复解「无极」曰:「名感十方,有缘斯摄,名无穷极。」两解合参,则达空无极,表自智究竟通达第一义空,彻证理体,是为大智。故云殊胜。普度十方有缘众生,无有穷极,是为大悲。如来从体起用,悲智并运,故妙用无尽。是乃弥勒以福智超胜赞叹佛德。又佛十号之一曰天人师。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游步十方,为大导师,故云「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庚三、心得开明
【经】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解】「今得值佛」。「值」者遇也。经云「人身难得佛难值」是一大庆也。「复闻无量寿声」,经云「信慧闻法难中难」,何况所闻乃六字洪名,一乘愿海,最极圆顿,不可思议之妙法。又《弥陀要解》曰:「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故令会众,欢喜庆幸。开发佛智,明悟自性,故云「心得开明」。如《会疏》曰:「开发佛智,断灭无明,故云开明。」「靡」者无也。「靡不欢喜」即与会大众皆大欢喜。
己三、重诲当机 分四 庚一、自利利他 分六 辛一、敬佛大善
【经】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解】佛重诲弥勒,首当自度。
「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此四句实为一大藏教之纲宗。「敬」者恭敬。敬佛者,《净影疏》云:「敬荷佛恩,名为敬佛。」「荷」者承担领受之义。如来万劫薰修,入佛知见。乃以佛之知见,开示我等,普令悟入。以佛果觉,作我因心,不历三祇,顿入佛智。此正佛之深恩。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二十一页,从第一行看起: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念老有一个品题的解释,我们看,「本品」,第三十四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运,现在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后面还有八千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在我们地球上示现成佛。所以他是世尊的继承人,对于世尊的开示,领旨是完全明白了。明白什么?明白了娑婆世界众生,要想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只有这个法门。《无量寿经》所宣说的,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就是如同宗门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功德比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要殊胜。明心见性非常殊胜,一生成佛了,但是不一定是究竟佛,往生净土成佛是成究竟佛,这个不能比,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这品经非常重要,「开」是心开意解,『明』是明白,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意趣弥勒菩萨完全明白了。
下面佛再告诉他,这里面有四桩事情,第一桩事情,「当断惑念佛」。念佛,这里要注意,要叫我们断惑,如果不断惑,不一定能往生,如果断惑念佛是决定往生。「知苦修善」,苦从哪里来的?不善业所造成的。我们怎样离苦?真正修善就离苦。善摆在我们面前,不肯修。杀人、杀生是恶,不杀生是善,我们现在仅仅做到不食众生肉,这就算不错了。苦众生多,乐众生的很少,我们怎样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这是修善。如诸佛菩萨,诸佛菩萨知苦修善,他怎么修法?出家或是在家学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是修善,这善里面是纯善,不带丝毫的恶念、恶习气,纯净的大善。到经文我们会看到。
「二者自利利他,转相拯济」,看到别人有危难,总得想方法来救他,这就对了。我帮助他,他帮助我,或者说我帮助众生,当然就有别的众生来帮助我,又何况诸佛菩萨!真正发这个大心,这是菩提心。菩提心对自己是觉而不迷,又能帮助众生觉而不迷。帮助众生最好的方法,做出来给他看,像海贤老和尚一生,二十岁开始学佛,就做样子给人看,这个样子就是信愿持名。做多久?做了九十二年,他一百一十二岁往生的。做得好,自利利他,转过头来互相帮助,最重要是帮助人开悟。「三者重示乐国胜果」。前面说了,在此地再补充,乐国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果报。末后,世尊无量的慈悲,为我们说明极乐世界的真相,劝导我们不能有疑,怀疑,对极乐世界不能有怀疑,不能后悔,如果怀疑后悔就不能往生。半疑半信呢?半疑半信很可能生到边地。什么叫边地?经文有详细说明。熟读经文,佛慈悲到极处。
我们看底下第一个小段,「蒙教心开」,它也有分三个小段,第一个,「蒙教脱苦」。我们看经文:
【弥勒白言。】
下对上,『白言』,这是恭敬。不能说我告诉你,这个告诉是上对下,我告诉你,我叫你,我跟你说。对上,「白言」,这恭敬之辞。现在讲报告,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有这个意思,白言有这个意思。
【佛语教戒。】
前面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导。
【甚深甚善。】
意思很深、很善,可以说深到极处,善到极处。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这是在释迦牟尼佛讲经那个时候,大众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有天人、有六道凡夫,蒙佛教诲,听懂了,听明白了,真正依教奉行,放下万缘,得到『解脱忧苦』,忧苦放下了。我们看念老这段注解。「弥勒领解佛语」,领是领受,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诲,「深自庆喜」,非常欢喜。怎么知道他欢喜?底下对佛的赞叹,「赞颂,而白佛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这个「佛语教戒,甚深甚善」,这是经文。「教戒二字见于《魏译》之高丽藏本。余本多作教诫」,这两个戒字通用,两个字通用。「《韵会》曰:戒通」,通常也做为带言字边的诫。「《俱舍界品颂疏一》云: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勗,令人断恶」,意义的差别在此地。「断恶修善,故名教诫」,教诫这个意思很完整,教人断恶修善。
恶,起心动念违背性德就是恶。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一般很简单的对初学的都是用十善业道做标准,起心动念,如果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贪瞋痴慢相应,这就叫做恶。言语造作,你的恶完全都犯了。在现前不知道利害。我们细心观察,现前这个社会上,造十恶业的有多少人。一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造多少次?实实在在不敢想。冷静思惟,太可怕了!有几个善念对人、对物?有多少恶念对人事物?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应当细心检点。要记住,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非常可怕。我们心有忧虑,身有疾病,从哪里来的?从不善业而来的。造作的时候不小心,这个不小心是对于学佛人说的,不学佛的时候,他不懂得什么叫小心不小心。看看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哪个不在造?于是习以为常,认为这是正常的,错了。古时候,社会上有很好的好样子,伦理的样子、道德的样子、因果的样子,多!所以社会环境好。现在好样子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不读圣贤书,圣贤的样子没有了。只有读圣贤书才知道有好样子。读佛书,真正能依教奉行是好样子。很可惜,读的人不少,行的,依教奉行的人少。读而不能行,无济于事,烦恼习气天天增长,以后的果报是三途。要记住,三途一堕五千劫,你怎么能不害怕?要害怕,赶快回头。
弥勒菩萨在此地给我们示现,无比殊胜的法门,就是世尊为我们讲的这部经。我们今天在无比法门里头又遇到无比殊胜法门,那是什么?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等于说世尊在世,在不同的场所讲《无量寿经》讲很多遍,不同的时节因缘。夏莲居老居士把各个不同讲解里面的重点核心节录编成一本,就是这个会集本。我们连痕迹都看不出来,好像字字句句都是佛说的。是佛说的,没错,不是一时说的,不是同一个时候,不是同一个处所。他能把它会集在一起,我们看到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大的福报?这不是简单事情,要珍惜这个缘分,认真努力好好学习,这一生当中,真正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下面,「《会疏》云:教,上人被下之言。诫,诫约也」,跟戒律的戒意思相通,着重在行。「言彻实理,故云甚深」,佛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实理,我们一般叫真理,佛的言语是真理,从自性流出来的。我们凡夫不知道自性在哪里。我们从哪流出来的?从阿赖耶、从意识。你看,阿赖耶、末那、意识,从这流出来的。阿赖耶,迷了称阿赖耶;末那,执著;第六意识,分别。所以听佛教诫听不懂,佛用真心,我们用妄心,听不懂的道理就在此地。怎么样能听懂?我们用真心就听懂了。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所以古人教给我们的方法,教凡夫的,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门,不能二门。二门三门,你的心乱了,心分散了,不能见性,与见性愈来愈远。所以教你一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