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例如见烟之火,就是看到烟,远处有烟的时候就推断,可能那边着火了。
唐老师:是的。已知的去推未知的,举例来说,譬如说像很多外面的书里面,像一些成功的书也是一样,譬如说这个人很有礼貌,这个人事情能分析,这个人做法能够讲究次第,所以他成功。那我就从已知去推未知,我看到一个人成功了,假如另外有一个人他也这样做的时候,我可以预估他也会成功,就是从已知去推未知。事人也是从已知去推未知,事鬼。林老师,接着我要问了,我们怎么从事人去推事鬼?你看光一章,就是要这样不断的反覆去推,这一章的意思就出来了。
林老师:像有一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也就是说,在行祭鬼神之礼的时候,就好像鬼神在眼前。那要怎么知道?就好像我们在家,对事奉父母的时候,父母在眼前,我们行礼如仪,做一个孝子的种种的一个服侍也好,或者是去关照他们,这个礼可以推到事鬼神。
唐老师:好的。事人我举例来说,假如今天小人要去跟君子相处,君子一定不会跟小人相处,这叫做事人;然后小人想要跟君子结善缘,君子一定不同意,不愿意跟他结善缘,例如阳虎跟孔子,对不对?好,事人的道理你懂了,接着事鬼神的道理你就懂了。假如我是一个小人,我是一个恶人,我要去事鬼神,鬼神会不会加被我?不会。可是我准备礼物了,我也跟他结善缘,我也有供水,以什么样的方式我都有,我祭祀也有讲究。就好像说我小人来拜访君子的时候,像阳虎大人,他对孔子就是很有礼数,包括送礼物;像季孙大夫对孔子也是一样,礼数都有,可是孔子就是不给季孙大夫用。就是说,事人懂了就懂得事鬼。换句话说,求加被的那一分,如果这个人不是真正的君子,求加被是没有用的。就事人跟事鬼,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感应道交,有些人感应道交不行的,就事人的道理跟事鬼神的道理一样的,所以懂得人事就懂得鬼事。可是如果不去在人事上讲究的时候,我们不会了解鬼神的情状,所以孔子叫从已知的去推未知的。
所以为什么儒家重人事?儒家重人事并不是说鬼神的事我不讲究,而是说通达鬼神的那一分要从人事上去通达。这里面事人包括两个,举例来说,君子跟君子的相处当中,假如说我是君子,我的老师是君子,我如果要跟我的老师相处,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努力的培养我是君子;不可能我是小人,然后去跟我老师学,我老师一定不会去摄受我,一定。第一个。第二个,是我努力的让我成为君子的时候,我还要讲究,我怎么去跟我的老师相处,这叫做事人。不光你是君子就可以的,你还要努力的去要跟他相处,相处里面还包括很多的相处之道。所以为什么中国讲究这个礼?礼就是说,虽然你的质地很好,可是你也必须要有礼节;如果你光有质地,没有礼节是不行的。我记得我们以前上班的地方,我们有一个工读生,这工读生是还不错,质地还不错,可是他在我们这个机关实习了二、三年,从来没有跟我们长官打一个招呼,从来没有。结果有一天,缺一个人的时候,我的长官从来没有想到他。你会说他不错,可是礼节没有。同样的事人也是,第一个讲究质地,第二个讲究礼节。同样的事鬼神,林老师,有没有一样?
林老师:一样的。
唐老师:一样,祭祀的人要讲究质地。如果小人来求鬼神加被,鬼神都加被的话,林老师,那发生什么事?
林老师:鬼神其实比人还聪明,他们看得到的。
唐老师:所以孔子才会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如果季孙大夫的祭祀,泰山都收下来而且加被季孙大夫的话,孔子说,泰山的神都不如林放,对不对?我都是从《论语》讲《论语》,我都没有跳出去讲。这都孔子说的,我都可以被质疑,那都孔子说的。所以你今天不能说,儒家讲的跟佛家不一样。哪有不一样?都一样,只是它道理你通达之后,你不同的运用,不同的运用方式而已。所以你懂得事人,一定懂得事鬼神。季孙大夫对鬼神是非常讲究的,季孙大夫,那个讲究到什么程度?八佾舞于庭,撤馔唱雍诗,你看多讲究。可是孔子说,这个都没有用。不是那个质地,你那个小人对君子多么的好多幺好,君子避之唯恐不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礼节。所以孔子才说:「我战则克,祭则受福」,这叫礼节。所以事人就是懂得浅近的道理,就懂得深奥的道理;懂得眼前的事情,就懂得未来的事情,事人就懂得事鬼神。可是宋儒,你看同样的我这样解完以后,宋儒怎么说?宋儒在这一章里面说,你看,孔子没有回答事鬼神,孔子只是告诉你要事人;意思是告诉你,子路,要务实,要懂得人事比较重要,鬼神虚无缥缈。你看宋儒的解释,可以跟我的解释是一百八十度。可是很简单,我只要这样反问,如果鬼神是虚无缥缈,那儒家为什么要祭山川?为什么要祭天地?为什么要祭宗庙?如果是虚无缥缈,那干嘛祭?如果是虚无缥缈,那何必祭?如果是虚无缥缈,何必讲得这么多?祭统、祭义、祭法,讲得这么多。没有的东西,还讲要怎么祭,那也真好笑,逻辑也不通。所以第一段就是从事人到事鬼,懂得事人一定懂得事鬼。林老师,事鬼的部分,是不是真的事人以后就真的懂得事鬼?
林老师:同理类推的话,他在尽人事的部分能够尽善的话,同样的方法来事鬼神,一样也是尽心尽力。
唐老师:那个是原则说,细目又不一样,所以才会说路中有路。如果事人就通,就等于事鬼神的话,《礼记》不会另外说祭统、祭义、祭法,不会另外说。意思我是告诉你原则如此,但是有些做法要更讲究。这就是孔子当中有通有别、有粗相有细相,我现在先说的是总相、大要,可是细目的问题,你还是要去参考《礼记》里面详细的说,这极不简单。所以才会说主持一个国家,如何带领一个国家趋吉避凶,领导者要有多面向的能耐,这个领导者才是真正成功的领导人。
下面子路说,「敢问死?」子路好像过动儿,一下子问鬼神,一下子问死。
林老师:在孔子的教学法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到,弟子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来请求老师的解惑,这是师生非常好的互动。
唐老师:还有它有关联性。第一个,我在空间上我问鬼神;第二个,我在时间上问来世,这就是空间十方,时间三世。子路绝对不是问:老师,敢问死?就是我怎么死。老师说,怎么死不会吗?就是好好的做人而死,怎么不会?这还要问吗?《论语》里面都是要,像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是吗?这还要问吗?还有说,敢问死就是我不要死,谁说会?《论语》里面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都知道消去法,子路不可能问我不要死,没有的事,不可能问说我要怎么去死,也不可能。儒家一定告诉你好好死,这都不用问。现在要问的是什么?麻烦的是死后去哪里,这才是要问的。否则孔子,如果这句话说敢问死?孔子说人生没有不死!敢问怎么去死?就是行仁去死,而不会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雪公老师说这叫做禅宗,禅宗就是叫你去推理。这叫做祖师禅,没有告诉你答案,让你去想,但是你可以去推。敢问死就是斗胆的去问,死了以后去哪里,要这样问。刚才消去法,消到最后只剩下这一条,林老师,这一条要怎么答?
林老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其实他的答法跟上一段的答法是同样的。也就是说,你要知道死道的情状,其实你要必须先知道生道的情状;或者生的这件事情懂了以后,死的这件事情你才会懂。
唐老师:好的。这意思就是说,你懂得生从哪里来,你就懂得死往哪里去。如果懂得这个的话,原来佛教的十二因缘就是讲,你懂得生从哪里来,你就懂得死往哪里去。接着我们来看,儒家有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林老师,儒家有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
林老师:有的。
唐老师:哪里?
林老师:在《易经》里面。
唐老师:它怎么说?
林老师: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段,第二段就是《论语注解》里面选注了《易经》里面的一段话,叫做「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一段。
唐老师:这一段是《易经.系辞传》,《易经.系辞传》是孔子说的,康有为引孔子说的,意思是什么?什么叫做原始反终?林老师,这四个字好美。
林老师:始就是一个开始,终就是一个终了,原始反终也就是说,所有的开始其实是从终了而来的,而终了以后又是另外一个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