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证道歌(第2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 台湾圆觉寺

admin 永嘉证道歌评论阅读模式

在这个地方我又要特别提醒诸位,佛法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是指什么?指那些迷而不悟的人,迷而不悟的都叫做世间。他天天念经、拜佛也是世间。不坏的是什么?要维持这个秩序,要保持这个正常。你虽然是悟了,悟了不能说我经也不要念了,我工作也不要做了,不是这样的。悟了以后还是要做,还跟没有悟以前一样的做;不但一样的做,比没悟之前还做得更圆满、做得更好、做得心开意解,更自在。以前没有悟的时候,做这个事情烦恼,觉得苦;悟了之后,做这个事情,乐,快乐得不得了。为什么?没悟之前,你用的是心意识,心意识摄入境界,这六根入六尘境界,生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为境界所转。悟了以后,就是舍心意识,用的是根性,就是用的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万法一如,法喜充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法喜充满,得大自在。所以说之为最高的享受,它不坏世间法。

 

对世间法的态度,说穿了没有态度,有态度就错了,没有态度。没有态度我们很难懂,为什么?我们毕竟还没悟。以我们世间人的说法,他是随缘而不攀缘,有因缘他就做,做得欢喜;没有因缘不做,不做也欢喜,这是悟了的人的态度。没有事情的时候,他不会去找事情做;有事情的时候,他决定不推卸责任,这是悟了的人。世间的人,没有事情的时候他要去争。你像现在,现在制度跟从前不一样,现在要想替大家做事情,自己发了心,要去竞选,你们大家投我一票,我做得怎样怎样,我怎么怎么好,别人都不行,都不如我,干这个事情。菩萨不是如此,不争,「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别人来找他做事情,他尽心尽力的,会做得很圆满。我们看看历史上,像诸葛亮,如果刘备要不去请他出来做事情,替大家服务,他不会出来的。他在他家里耕他几亩田,念念书,跟些好朋友天天游山玩水,这多自在,他不需要做。可是有人来请他,就有这个机缘,那他非做不可,他不做对不起人,那就不是慈悲了。如果说没有这个因缘,他自己要去争的时候,他心不清净。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悟了的人一切随缘,绝不攀缘。

 

说到这个地方,还要跟诸位说一句,佛法在最初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学佛的人决定不攀缘。出家人他的职责就是传道、修道、弘道,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也不要去盖庙,也不要去建讲堂、精舍、茅蓬,他一概不要。心清净,不攀缘,受到人尊重。为什么?我们世间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世间人做不到什么?做不到无求,他能做到无求,我们俗话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世间人焉能不敬重?虽然他在社会上什么事都没有做,但是他能做到无求,他对社会上就有非常大的贡献,他有一种无形潜在的影响力,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二十五史》里面,你看看传记里头有「隐逸传」。「隐逸传」那些人,有学问、有道德又有能力,他一生不做官,一生没有替社会做过事情,在历史上还要给他写一笔。为什么?确实有这个功德,这是无形的贡献,他就是教化一个人要建立品德,有学问,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是用身教,不是用言教,是我们社会一个好的榜样、一个好的典型。所以他有无量的功德。那些人一天到晚逍遥在山水之间,游山玩水这样的过一辈子。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替社会、替国家做很多事情,这是有大功大德,当然这是一面的。这是什么?有机会的,他应该要做的。那些是没有机会的,没有人请他的,他也不能到处说,我很有能力,我有学问,你得要用我,这个话说不出口的。所以那没有机会的,没有机会的有没有机会的那一方面成就,有机会有有机会的,统统都有成就。所以在历史上都要留下一笔,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

 

真正要学道,这个地方「不求真」那更高了,真如本性也不能求。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除妄想,还是要求真。你已经到无修无证了,到顶头了,拿释迦牟尼佛做榜样,释迦牟尼佛是早就成佛再来人。《梵网经》里面他告诉我们,他来了八千次了,八千次是最近的事情,那以前更不必说了。成了佛了还要来,还来还示现八相成道,还要示现修苦行,雪山六年修苦行,还要示现参访。干什么?就刚才跟诸位说了,那是大慈大悲,做个榜样给没悟的人看的,那个叫无修而修。不除妄想而示现除妄想,不求真如而示现求真如,做给那个初学的人看的,这就是大慈大悲。六祖也到这个境界,永嘉也是到这个境界。你看永嘉有没有修?天天修行,六祖也是天天干,领众修行,要做一个榜样、做个样子给那没悟的人看。自己要证到这个境界,自己是决定无为,示现的是有为,无为是自受用,有为是他受用。这就叫「不离世间觉,不坏世间法」。这是真正不除妄想不求真的意思。

 

底下一句,『无明实性即佛性』,这也是很难懂的一桩事情,就是讲「无明」。无明是属于根本烦恼,经上所说「无明不觉生三细」;换句话说,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初。这是我们讲这个性,真如本性,迷了以后变成识,第一个是变成阿赖耶识,唯识里面所讲的三能变,一变为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第一个就是「无明业相」,《楞严》里面所讲的「晦昧为空」,那就是无明业相。由业相再变为「转相」,就是见分。由转相再变为「境界相」,这是讲的相分。这就是说明宇宙万有的根源,是从无明来的。明是本来的,就是真如本性般若的光明,无明是明失掉了、迷失了,就叫做无明。无明的「实性」,实性就是无明所依的那个理体,是什么?原来就是「佛性」。

 

所以无明跟佛性是一不是二。我们说无明是妄,佛性是真,真妄原来是一不是二。那妄何需要除?真又何必要求?它原是一不是二。悟了的时候,无碍,是一如,所谓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不悟的时候它有碍,不但事事有碍,理事也有碍。说到这地方,无明从哪来的?无明是怎么来的?如果你要是提出这个问题来,就叫做头上安头。绝不是说佛法没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故意是避免而不说,那你这么会意就错了。而是这个问题,解答你也不会懂得,不但不懂,解答了反而增加你的困惑,道理在此地。为什么解答不懂?因为你用的心意识。这个事情离心意识就明白,不离心意识,这个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道理在此地。

 

世间人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宇宙是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科学家拼命在研究,许多种的讲法,这些讲法是不是能叫我们心服口服?为什么这些讲法到今天都不能做成结论?就是全都是在心意识里头虚妄分别,不是真相。离开了心意识,你所见到的就是真相。到那时候跟谁讲能懂?六祖跟永嘉讲,他们懂。为什么?他们都是离开心意识的人,一讲都懂了,一句话、两句话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入这个境界,怎么讲也不懂。但是跟诸位说,虽然不懂,佛菩萨大慈大悲还是要讲,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把我们引到接近这个境界。所以佛法「言语非言语,文字非文字」,言语、文字是手段、是工具,把我们带着逐步接近这个境界,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把它当文字看,也不能把它当言语听,要从这个里面悟入。注解注得很好,我这样说出大意,诸位自己去研究注解就并不难懂。

 

这时间到了,好,我们下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20日11:00:3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70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