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举一个例子,在甲骨文里面月亮的「月」有很多种写法。比方说,我们画一个半圆,这个就是甲骨文的月亮,按照月亮的形状画了一个半月形;它也可以在中间加一竖,一竖它代表的是月亮里面的阴影;因为在乌龟的壳上刻字,刻这种弧度不是很方便,所以也干脆刻成三角形,也有三角形的月,这个也是月。我们刚才有跟大家介绍,甲骨文是很自由的一个文字,它可以往这边画也可以往那边画,所以这三个字反过来也可以,这个也是月。这个字把它反过来,这个也念月,三角形也可以反过来。所以一个「月」,在甲骨文里面至少有六种写法,这就会造成一个文字使用的混乱,不方便于文化的交流,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来完成一个规范文字的工作。这一个字,国家规范只有一种写法,大家写在纸上都一样,这样就方便于文字的使用。
所以,从仓颉造字一直使用到周朝晚期,有一、两千年的时间,文字有一些奇怪的字都会出现,还有一些错别字,或者一个字有多种写法,都会有。国家这个时候他就要做一个动作,把这些文字进行规范化,这个工作就交给了太史籀来完成。当然太史籀他就是以古文为基础,把一些奇怪的字规范化,规范为一种官方的写法,但是大部分的籀文,它跟古文是完全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从古文演变到籀文的这个过程当中,一少部分做了一些调整和规范化,大部分的字跟古文保持了一致。所以古文里面有造字的原理,我们称为六书,六书的原则到籀文的时候仍然承传了下来,这是籀文的出现。
跟大家看几张籀文的图片。这是籀文,它里面大部分都保持跟古文是一致的;这一张也是籀文,这个图片是从石鼓上拓下来的,有十个很大的石块、像鼓一样大,上面刻满了籀文。这十个石鼓,它的年代很久远了,至少要在秦朝以前,所以这十个石鼓它是国宝级的文物,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上面刻的就是大篆,我们今天能看得到。
这是跟大家介绍了古籀这个阶段的字形,它是古文跟籀文的合称。从时间上来说,秦朝以前所有的字形,我们给它用一种称呼,就称作古籀。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籀文,有甲骨文、还有籀文、有金文。这是中国文字演进的第一个阶段。
接下来是中国文字演进的第二个阶段,小篆。小篆是秦朝时候出现的一种字体。小篆它出现也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我们要回到周朝来看一下它产生的背景。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在西周的时期,天下有八百个诸侯国,八百个小的诸候国,每一个国家大概方圆是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大小,跟现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差不多。这八百多个诸侯国统一听周天子的号令,这是西周时候的情况。到了东周时期,天下就比较动荡,一些强的诸侯国就开始吞并其他弱小的诸侯国,所以这样吞并下去,最后天下就剩下七个国家。哪七个国家呢?齐、楚、燕、赵、韩、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就是指的这七个国家。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这七个国家的时候,这七个国家就不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他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可以发布政令,而且每个国家还创造了自己国家的文字。因此那个时候的中国土地上就出现了七种文字。后来,秦国以它强大的军事力量兼并了其他六个国家,统一了中国,秦朝就诞生了,战国时期也就结束。
可是秦国虽然兼并了其他六个国家的土地,但是其他六个国家的文字还在使用,这就出现了一个国家有七种文字在使用,不同的地区,他们文化的交流还有国家政令的颁布都会出现困难。因为文字不同,相互交流就不畅通。于是秦国的宰相李斯就向秦始皇建议,李斯是当时秦国的宰相。他说我们要统一文字,这样国家的政令才能够顺利的颁布,文化也能够顺畅的来推广。秦始皇赞同了他的建议,就把统一文字的工作交给他来完成。李斯就成立了一个统一文字的小组,他的组员还有其他人,比方说,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他们共同来完成统一文字的工作。
怎么进行呢?他们是以籀文作为基础,把一些奇怪的文字给它规范化,大部分的文字还和籀文保持了一致,这种字体就叫做小篆。小篆,一旦创作出来以后就颁布于全国,作为秦朝法定的文字。这里还有一个重点,籀文是在古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此它继承了古文里面六书的原则;小篆又是在籀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此小篆它也承传了六书的原则在里面。所以,中国文字从古文演变到籀文,再从籀文演变到小篆的过程当中,六书这个原则一直被承传了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