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2/7/18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06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学,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请大家看经本第九页,如果没有经本的同学,网络前的同学,大家听就好。如果有需要经本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昨天讲到六种成就众成就的菩萨众。菩萨众我们介绍到:

 

【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

 

这个经文在第九页第二行第二句,『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昨天我们介绍到「金刚藏菩萨」。昨天也跟大家报告,金刚这两个字,我们中国佛教佛门弟子,包括一般社会大众没有学佛的人,有很多人都知道佛门有一部《金刚经》,所以听到金刚这两个字很多人都很熟悉,都听说过。《金刚经》这部经在中国佛教可以说名气非常之大,几乎在佛门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知道《金刚经》的。《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名气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在《金刚经》开悟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见性就成佛,他是在这部经开悟的。五祖传衣钵给他也是用《金刚经》来跟他讲解,给他印证,确认他真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就把衣钵传给他。

 

禅宗这个教学方法,在佛教称为教外别传,在中国佛教称为教外别传。梁武帝时代,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他把这个禅,直指禅,传到我们中国。所以达摩祖师到了中国,他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在印度他是第二十八祖,从释迦牟尼佛那个衣钵一直传到达摩传了二十八代,那他在印度是二十八祖。他到中国来,在中国他是初祖,在中国是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把这个禅传到中国来,这是一个特殊的教学法,所以称为教外别传。就是佛教一般正规的教学是经教,从经教下手,参禅,他先不让你看经,叫你参,参到开悟再去看经。所以它这个方法不一样。这个方法要上上根性的人他才会开悟,如果不是上上根器的,参一辈子也开不了悟。所以它称为教外别传。

 

从达摩一直传到五祖,传到五祖弘忍大师,这个五代,在中国传了五代,从梁武帝南北朝传到唐朝,传了五代。这五代的祖师都是单独,一个传一个,单传;五祖传给六祖,六祖也是一个人,也是单传。所以达摩祖师他这个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教外别传这个禅传到中国来,传了五代都是单传,都是一个,只有一个开悟的。到了六祖,五祖交代他,到他的手上衣钵就不再传了,再接下去他只传法不传衣,传法不传衣。

 

这个传法不传衣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们看到《六祖坛经》,他得了衣钵之后很多人不服,要去把它抢回来,如果这个衣钵再继续传,六祖以后的,大家不重视传法,重视传衣钵,在抢衣钵,那就失去它的意义。得到衣钵的人,他如果不是真正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就不能把禅这个法门传下去、把禅这个法门发扬光大。因为他自己不通,不是真正开悟的,他没办法去传,也没有办法去弘扬,也没有办法去教别人。得了衣钵,大家不知道,去跟他学禅,学了一辈子也不会开悟。得衣钵的人没开悟,他怎么能教人?别人有没有开悟他也不知道,怎么能给人家印证?这个问题就来了。在六祖之前都是单传,没有人去争,这个还好。到六祖那个时候,就有人在争衣钵,不重视法,重视衣钵。其实法是主要的,没有法得到衣钵也没用,衣钵它只是一个信物,就像我们现在讲的证书,毕业证书,那个意思。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到六祖这一代,他传这个禅,之前都是一代只传一个,也就是说一代只有一个开悟了,没有第二个,只有一个。到了六祖的下面,跟六祖学习参禅的,我们在《坛经》看到,有四十三个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四十三个人大家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你衣钵要传给谁?衣钵只有一副,那又摆不平了。所以五祖知道这个事情,就交代从六祖开始就不再传衣钵,传法不传衣。一花开五叶,从六祖以后,他的学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又分了五个宗派。一花,一就是一个禅宗,达摩祖师传来的禅宗,这一样是参禅的,到六祖下面的学生,四十三位明心见性,他们又分五个派。这五个派同样是参禅,但是方法每一派用的又不一样,但是都是参禅,都是修禅。所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五个派从中国唐朝传到我们邻近的国家,韩国、日本,都有这五个派。像最有名的临济宗,我们台北圆山有个临济寺,反正称为临济的是参禅的,禅宗道场。曹洞宗、法眼宗、沩仰宗、云门宗,它这就是宗派,一样是禅宗,又分五个派。从六祖以后,禅在中国,在中国附近的国家韩国、日本,真的发扬光大。六祖在《金刚经》开悟的,因此《金刚经》的名气就很大,从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读诵《金刚经》、讲解《金刚经》的人就多了。甚至连书法家,写书法都拿《金刚经》的经文来写,像最有名的柳宗元,他就用《金刚经》。

 

我们讲到金刚藏菩萨,我们知道这个菩萨的名号也是表法的,他是代表金刚般若,金刚藏,就是金刚般若,藏就是宝藏,藏起来的意思。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自性般若智慧,都有金刚般若,但是我们现在没现前,就像我这个金刚宝藏藏起来,我们没有发现。菩萨的表法就是要我们去发掘自性的金刚般若宝藏,也就是开启自性金刚般若智慧,他的名号是这个表法的意思。

 

我们介绍到这位菩萨,因为跟《金刚经》有关,所以我就找到江味农老居士批注的《金刚经讲义》,在《讲义》里面有一段数据是给我们批注金刚这两个字的意思。「金刚,梵语嚩日啰,或跋折啰,义为金刚,物名也」。这个梵语叫嚩日啰,或者跋折啰,这是翻译的法师翻的音有一点不一样。在中文的意思是金刚,一种物,物就是我们一般讲矿物的名称。「盖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为利。一切物不能坏之,为坚」。金刚它是矿物,我们讲金矿,金中之精,金矿当中最精华的、最坚固、最锋利的。所以金刚它能破坏一切物,它是最利的,一切物里面它是最锋利的。一切物不能坏之,为坚,它能破坏一切,不会被一切所破坏。所以它是最坚固的、最锋利的。

 

「内典言」,这个内典就是佛经。「帝释有宝,名曰金刚。持之与修罗战。金刚力士所持器仗,曰金刚杵。金轮王有金刚轮宝,因称金轮王。本为天上之宝。人间虽亦有之,然甚罕见。古人谓之金钢钻,色如紫石英,透明。或曰:生水底石上」。这是在经典里面,佛经里面有讲到,帝释有宝名曰金刚。帝释就是帝释天,在欲界天第二层天,通常我们称忉利天,有的经典翻译为帝释天,就是欲界第二层天,帝释就是欲界第二层天的天主,他是帝释天主,这层天的天主。帝释天他有宝物名字叫做金刚,他拿金刚跟阿修罗战争。阿修罗常常去找帝释天的麻烦,经典上记载天道的阿修罗。天道阿修罗在人间他也修福,修善做好事,但是做好事当中夹杂好胜心,就变成阿修罗。所以阿修罗,天道阿修罗,他的福报跟帝释天是一样的,他的享受、享福是一样,福报一样。但是他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这个德就是道德,他的道德不如帝释天,天道的阿修罗他的道德不如帝释天主。因为帝释天主他修善,但是他没有好胜心。那修罗好胜、好斗,喜欢跟人家斗,他有这个习气,做善事夹杂这个习气,那就变成阿修罗了,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他去找帝释天打仗,帝释天就持金刚跟阿修罗交战。这是讲帝释,帝释天他也有金刚宝。

 

金刚力士所持器仗曰金刚杵,金刚杵是金刚力士,这在经典上讲的金刚力士,我们一般人讲大力士,他的武器就是金刚杵。我们现在看到寺院里面韦驮菩萨,韦驮护法,他手上拿的武器就是金刚杵,金刚力士他也是拿金刚杵。金轮王有金刚轮宝,金轮王是人间福报最大的,他统辖四大部洲,我们这里是南赡部洲,还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个人道有这四大洲,都归金轮王管辖。金轮王管辖这四大部洲,他要有飞行工具,就是飞行的交通工具,他的交通工具叫轮宝,他的轮也是金刚做的,所以称为金刚轮宝。因此他坐的这个交通工具是金刚轮宝,当然是交通工具也是武器,所以称为金轮王。金轮王统治四大部洲,银轮王统治三大部洲,铜轮王统治两大部洲,铁轮王统治一大部洲。

 

本为天上之宝,人间虽亦有之,然甚罕见,金刚宝是天上的,天道才有,我们人间虽然有,但是很少,很少看到。古人谓之金钢钻,古人称这个金刚叫金刚钻,我们现在讲钻石。色如紫石英,我们去银楼看的金刚钻钻石,它是透明的。或曰生水底石上,生水底,就是海底深水里面水底,它长在石头上的,这是我们现在人间能看到的。但是跟天上的质量是不是一样我们就不得而知,我们根据经典上这些经文来看,当然我们人间的宝物跟天道的宝物质量绝对是不相同,天上的一定比我们殊胜。

 

「内典中常用以喻法喻人,如曰金刚三昧、金刚力士、金刚身、金刚网、金刚手、金刚心等。皆取其坚固不可坏而能摧灭一切魔障之义也」。在经典里面常常用来比喻,比喻佛法,或者比喻一个人。这里举出如曰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佛法,你得到这个三昧叫金刚三昧,比如说你从《金刚经》修学得三昧,那就叫金刚三昧。金刚力士是指人,他的力大无比,像金刚一样。金刚身,这是我们佛门也常常讲,所谓金刚不坏身,这是比喻佛身,金刚不坏身。金刚网、金刚手、金刚心,这显密经典都有,用金刚来表法。皆取其坚固不可坏,用金刚来表法是取它坚固不可坏的意思,取它这个意思,而能摧灭一切魔障之义。因为金刚不会被破坏,而且它能破坏一切,用这来比喻佛法坚固像金刚一样不会被破坏,但是能够去摧毁一切魔障。因为佛法它是真的,真的就不会被破坏;魔障是假的,假的当然能破坏,因为它是假的。取这个意思。

 

「今以喻般若正智。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则丧身失命。如金刚然,一切物不能触其锋也。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如金刚能坏一切物也」。《金刚经》取金刚来比喻我们自性的般若正智,我们每个人都有,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大家都有,只是你没有发现,你现在不知道。这个般若它形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则丧身失命,把般若形容比喻像大火聚,火把的火很大,这大火聚在一起,这个大火的四周围,这一切物质都不能去碰触大火,一去碰触到大火就被这个火烧掉,人当然也不能靠近,你一靠近,触则丧身失命。如金刚然,一切物不能触其锋也,这比喻般若正智就像金刚一样那么锋利,一切物也不能去碰触,你一旦碰触就被摧毁。中峰国师《三时系念》第三时,在白文,也是有用这个比喻,「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万物撄之则燎,触之则伤」,就是取金刚的意思。

 

这是讲我们般若正智,它能破烦恼重障,如金刚能坏一切物也。般若正智能够破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烦恼的重障,烦恼中的重障就是严重的业障,般若正智能够破除。我们学佛,修学智能它是主要的目标,戒定是手段,开启我们自性般若智能是真正的目标。自性的般若智慧一旦现前,这些烦恼重障就烟消云散,了不可得,因为这些是虚妄的。我们现在为什么在这烦恼重障里面我们还是烦恼重重,一天到晚还生烦恼,这业障也没消除,不但没消除,连减轻也没有?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智慧,不认识烦恼。所以我们学佛主要就是学一个开启自性的般若智慧。要开启自性般若智慧,戒定它是前方便,它是一个手段,帮助我们开启自性般若智慧。我们自性般若智慧现前就像金刚一样,这烦恼重障当下就不存在,像万物碰触到大火聚一下就被烧掉。

 

「什师云」,这什师是鸠摩罗什大师,「金刚宝方寸,其光明能照数十里。般若智光,亦复如是。彻见一切凡情妄想,而破无明也」。罗什大师也讲,金刚宝方寸,方寸就是不是很长,四方一寸,一个方寸这么短的金刚,这个宝物它就能发射光明照数十里这么远的地方。是取这个宝物来形容比喻我们自性般若智光,亦复如是,我们般若智光就如同金刚宝,一寸它的光明就能照数十里。这是比喻般若智光能彻见一切凡情妄想,而破无明也,般若智慧能帮助我们破除无明黑暗。

 

「金刚宝,惟金刚力士能持。般若亦然。非具大乘根性者,弗克承当。故曰:若乐小法者,着我人众生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这一段给我们说明金刚宝,这个宝物,谁能去持这个宝物?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去持金刚宝,唯有金刚力士他才有能力来持金刚宝。以这个来形容比喻般若也是这个意思,非具大乘根性者,弗克承当,如果这个众生他的根器不是大乘根性的,你给他讲般若智慧他不能承当。不能承当就是他不能接受,他为什么不能接受?他不能理解。

 

故曰若乐小法者,着我人众生寿者见,小法就是他喜欢小乘法。一部《金刚经》前半部讲破四相,后半讲破四见。前半部讲破四相,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是小乘法,从小乘须陀洹到阿罗汉,包括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佛,四圣十法界的佛,他只有破四相。小乘法它只破四相,从须陀洹就开始破四相,这个四相破尽了就称阿罗汉。大乘菩萨不但破四相,还要破四见。若乐小法者,小法就是说喜欢小乘佛法的,给他讲大乘法他就不能接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破了,没有了,但是他还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还执着这四见,执着四见他就不能明心见性。破四相,全部破除,那只能证阿罗汉果。你要提升到菩萨,要破无明、证法身,一定要破四见。

 

喜欢小乘法的人他就着四见,执着四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对《金刚经》这个大乘经他听不进去,不能听受就是他听不进去,或者他听不懂,他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他当然不能接受,他更不会去读诵,也不会为人解说,这是一定的,这小乘人。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他学习这个原始佛教的,南传佛教,这个大乘经典他就不能接受了,现在在佛门在家、出家都有,那是个人根器不一样。能够接受就像金刚力士一样,《金刚经》就像金刚宝一样,要金刚力士他才能持金刚宝。这是比喻大乘根器的他才能接受这个经典。

 

下面说,「真谛三藏言,金刚宝有种种色。青色者能消灾厄。如般若波罗蜜,能除三障,成三身,度生死流,达涅盘岸,度一切苦厄也」。金刚宝它的颜色也很多种,青色的金刚宝它的作用能够消除灾厄,拿到青色的金刚宝给你消灾免难。以这来比喻,比如般若波罗蜜就像青色的金刚宝,它能破除三障,三障是业障、报障、烦恼障。成三身,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我们三种障碍能排除,这三种障碍排除成三身。就度过生死流,达涅盘岸,就是超越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度一切苦厄也,这是比喻。「黄色者得满所求。如般若之庄严万行,成就无边功德也」。黄色的金刚宝,你拿到这黄色的金刚宝,你就可以得到满足你心里所求的愿望。这是比如般若正智它能庄严万行,成就无边功德,就是修一切功德。

 

「红色者向日出火。如般若以始觉合本觉,出智慧火,烧烦恼薪,如千日轮,光明遍照也」。红色的金刚宝它如果向着太阳,它就喷出火光。我们如果到佛具店,特别是卖密教经典、法器的这些流通处,我也曾经看过,或者看一些古代的这些古佛像、古董这一类的,看到金刚宝它出火光出来,那是红色的,如果你把它拿去向着太阳它就出火。这是比如般若以始觉合本觉,始觉就是开始觉悟,本觉就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始觉合本觉它就出生智慧的火光,就像红色的金刚宝向着太阳它就出火,出这个智慧火它的作用就是烧烦恼薪,烦恼好像那个木柴一样,这个火一燃起来就把这个木柴烧掉。比如千日轮光明遍照,好像一千个太阳的光明遍照一切处。

 

「白色者澄清浊水。如般若能背尘合觉,度五浊世,达清凉池也」。白色的金刚宝它很澄清,它能够澄清浊水,把它放在浊水里面,混浊的水马上就清洁,这是白色的金刚宝。比如般若能背尘合觉,度五浊世,达清凉池,五浊恶世就像水很混浊,有般若智慧就能够度过五浊恶世,达到清凉池。「碧色者消伏毒害。如般若之除我法执,消三毒苦也」。碧色的金刚宝它是消除、降伏毒害,毒蛇猛兽种种的毒害,如果有碧色金刚宝它就能消除,消除一切毒害。这是比如般若正智除我法执,消三毒苦也,三毒是贪瞋痴三毒。

 

「又有无色金刚,亦名空色。得之者能于虚空行住。般若亦然,所谓第一义空也。具此三空之智,则我空,法空,并空亦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而得无上菩提。仍归于无有少法可得。则如如不动,成金刚身矣」。无色金刚,无色就是没有颜色的,又叫做空色。得到这个金刚宝能够在虚空飞行,也能够安住在虚空。以这个来比喻般若也是这样的。所谓第一义空,你具备三空之智,我空、法空、并空亦空,空也空了。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而得无上菩提,仍归于无有少法可得,这是《心经》讲的,三空之智一空到底。那一切法无所得,无智亦无得,你这个心就如如不动。我们现在为什么动?都是有所得,有得就有失,患得患失,这心在动。你智慧现前,照见五蕴皆空,看到这事实真相了,我们心自然就回归到如如不动,成金刚身矣。

 

「总之,金刚之坚,喻实相般若,随缘不变,在缠不坏也。金刚之利,喻观照般若,无我不破,无惑不断也。金刚之明,喻文字般若,能开解慧,无明得明也。金刚为无上宝,价值不可称量,喻般若为无上法宝,功德不可称量也。金刚宝世间罕有,喻般若法宝之希有,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也」。这是《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老居士把这些资料给我们注出来,也相当之多,这是给我们说明金刚这两个字它的意义,主要就是形容比喻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就像金刚宝一样。我们此地讲的金刚藏菩萨,我们就知道这个菩萨他表法的意思了。每尊菩萨他表法的意思,实在讲是无量无边的,我们找批注来讲还是很有限,但是总之我们一定要知道他表什么法。金刚藏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也有在《大藏经》里面,我记得看过一部《虚空藏经》。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到末后第十三品,虚空藏菩萨也参与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他母亲说法这一会,虚空藏。另外咒语也有一个虚空藏咒。虚空它表的法,拿虚空来表法。我们现在看到外面的天空,太虚空,现代科学讲太空,太虚空。在这个虚空当中有很多万事万物,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宝藏。这些宝藏,这些物质、这些现象,都是虚空里面的,所以虚空它含藏一切的宝藏,那所有的宝藏不出虚空之外。

 

虚空藏,虚空它也表无为法。我们如果学过唯识论的《百法明门论》,百法把宇宙间精神、物质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条,前面九十四条都叫有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有变化的,那叫有为法。后面有六条叫做无为法,无为法就是说它没有变化的。虚空无为是六个无为法之一,叫虚空无为。因为我们看看太虚空从古代到现代,这个星球有变化,有成住坏空,但是虚空它没有成住坏空,虚空还是虚空。所以在《百法明门论》把它列为无为法。虚空是不是真的无为?还不是真正无为。虚空还是我们真如无为里面现出来的,好像一片云彩一样,《楞严经》佛都讲得很清楚。但是在我们凡夫的感官当中,虚空它没变化,这个星球爆炸没有了,那虚空还是这样,虚空它没有变化,所以称为虚空无为。

 

虚空藏菩萨他表的法就是我们的心量就像太虚空一样。我们的心有多大?我们在念《三时系念》疏文的疏头,疏文的前面,前头,都要念「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心就那么大。我们的心那么大,这说明真正的自己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自己,那才是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变现的,跟我们自己是一体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都是自己。但是现在我们迷了,迷了我们变得很渺小,渺小得可怜,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现在只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自己,身体之外都不是自己。其实我们错了,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我们自己法身里面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很多细胞组成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在整个法身里面是身体的一个小细胞。我们这整个身体里面,我们只认定这个身体里面的一个小细胞那是自己,其他的统统不是,我们迷就迷在这个地方。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整个宇宙就是自己。迷了之后那就画小圈圈,画小圈圈就自私自利,第一个想就先想到自己,这就是我执。我执怎么来的?就是不明真相,产生了幻相,错误的妄想执着,才造业受报,这是很冤枉的。所以虚空藏菩萨他表的法,他是表我们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我们这虚空法界的宝藏实在是说不尽的,没有一样出虚空之外。这是这尊菩萨他表的法。下面: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特别在中国寺院。「弥勒菩萨」,他是唯识学的专家,他是唯识学的。佛法里面分为两大类,一个讲法相,一个讲法性,一般简单讲性宗、相宗。性是讲我们真如自性,相就是讲真如自性现出来这些现象,叫法相,所以是法相唯识。弥勒菩萨他是代表修唯识的。唯识学在佛法里面,我们净老和尚讲经也常讲,它也是我们学佛不管你大乘小乘、显宗密教,这唯识经论它是一个共同科目,不管修哪一宗、哪一派都有必要了解。纵然不能深入唯识经论,但是一般的唯识论比较重要的这些名相、名词术语,还有它表法的意思,它修学的理论方法,这个我们基本的这些常识也是有需要。学了唯识学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宇宙。所以他把宇宙万事万物精神、物质两大类都分类,分得很细,这是世间科学家、心理学家无法相比的。而且归纳起来我们比较容易懂,比较容易受持。

 

我们不能深入唯识经论,但是起码像唐大圆居士注的《唯识易简》,以前在华藏佛教图书馆,我们净老和尚办大专佛学讲座有开过这个课,另外一个是《百法明门论》。还有一个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他也是学唯识的,他有编了一本《成唯识论》,那比较深一点,《成唯识论》,讲八识的。这些佛法的基本常识,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讲经说法的法师,是有必要基本的一个了解。另外特别对现在这个知识分子,研究科学的、哲学的,这唯识学对他们来讲就更重要,因为它有理论基础。要真正通达唯识当然也不容易,也是要跟真正的善知识来学习。以前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大专佛学讲座都开过这个课。现在台中莲社,就是我们净老和尚的同学许醒民老居士,听说他对唯识学很有研究,唯识学。我们也可以请许老居士他讲的现在这个光盘,如果这方面要学习、要了解可以听一听,跟李老师学的来讲解唯识就没有问题。

 

弥勒菩萨在印度好像不是名气很大,但是在中国弥勒菩萨名气是很大的,你看中国佛教寺院,一般正规的寺院,一进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一进去,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型,我们现在在中国寺院看到的,现在台湾很多寺院比较没有像古代这种规格,但是有的寺院还是有。正规的寺院一进门就是天王殿,两边就是四大天王,当中面对外面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这个造型胖胖的,出家人,头圆圆的,坐在那里笑嘻嘻的,这个造型是以宋朝布袋和尚这个像来塑造的,宋朝布袋和尚。为什么用布袋和尚来做弥勒菩萨的像?因为在传记记载,布袋和尚他是弥勒菩萨化身的,这个传记上有记载,弥勒菩萨化身。另外弥勒菩萨到中国来化身,另外这是在家居士傅大士,姓傅的,傅大士,在家居士,他也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因为从宋朝以后中国这个寺院都把布袋和尚就代表弥勒菩萨,在天王殿一进门就看到这个像。这个像,我们净老和尚在讲《认识佛教》,就把天王殿佛教教学的艺术,表法的艺术,跟我们说明。这真的是非常好,认识佛教,也非常重要,等于你接触佛教寺院、接触佛教第一堂功课。

 

为什么把布袋和尚的像放在大门口,一进去,他笑嘻嘻的,肚皮很大,胖胖的?肚皮大它代表大肚能容,肚子大它能包容很多东西,里面能装很多东西。布袋和尚他平常拿一个布袋,人家给什么他都往布袋丢,给钱也往布袋丢,给吃的往布袋丢,给好的、给不好全部往布袋里面一扔,布袋装好了,布袋拿起来他就走了。有一次人家问他说,和尚,你这布袋拿起来,拿起来以后要怎么办?他也没说话,再把布袋放在地上,他也没说话,就放在地上。人家又问,放在地上那接着要怎么办?他把布袋一拿起来背着又走了,也没说话。这也是在说法,虽然没有讲话,他用身体的动作做给你看。所以讲经说法,身口意三业都在说法,这叫身教,用身体动作做给你看。这个意思是什么?你参透了就恍然大悟,他是教我们要提得起、放得下。那我们想想,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人不都是要这样吗?你做任何事情不都是这样吗?就是一个提得起、一个放得下,就这样而已。如果提得起,你放不下,那就很辛苦、很麻烦,那就不行了;放下了,该提起你不提起,那也不行。

 

这是我们心里,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我们这个修行人,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包括我们念佛法门都不例外。有人说这个念佛,念佛法门,念佛人该怎么过日子?我们念佛的人,我们日常生活该做的事情要不要做?比如说我们每天要吃饭,三餐吃饭,你要不要煮饭?要不要买菜?吃过饭要不要收拾、要不要整理?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这些事情要不要处理?要,该处理的时候你就要处理。你处理的时候,你去做这些事情就是提起,要提起来;事情做完了,做完你就放下,那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心里也是这样,该我们思考的时候思考,思考完了,处理好了,你心就不要一直罣碍放不下,你就放下,放下就是。当提起的时候也是放下,放下也是提起的时候,我们工作来了,我们放下佛号,提起工作;工作做完了,我们放下工作,提起佛号。就是一个放下、一个提起,这教我们这个意思。所以念佛人、修行人不是说什么事情他都不干,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是那个意思。这是弥勒菩萨教我们。

 

另外一个很重要表法的意思就是说要包容,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一个道场,道场不要说人很多,就三、五个人,都彼此不能兼容,不能互相包容,这个心量太小,小心量就不能成就。到寺院道场来,出家、在家修行都好,要能互相包容,就像弥勒菩萨那个肚皮大大一样,要能互相包容。为什么要互相包容?人都有优缺点,你取他的优点,要包容他的缺点。不然你在这个世间,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进到这个寺院慢慢修正,慢慢提升,那首先你要能包容,你才有办法来这个道场住。如果都容不下别人,就没有办法住在道场跟大家共修。没有办法住在道场共修,那你回到家里还是要跟家人相处,或者你到其他的团体去,还是要跟其他的人,还是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这些问题,还是要包容,一样的道理,你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学习一个包容,肚大能容。脸上都笑笑的,人家赞叹他他也笑笑的,人家毁谤他、侮辱他、骂他他也是笑笑的。这表什么法?我们这些世间事也没什么大不了,再大的事情就一笑了之了,他面带笑容他就能够化解一切。而且走到哪里,人家都欢迎,人家都喜欢跟他相处,人家总不喜欢跟一个脸臭臭的好像欠他几百万,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以前在图书馆,悟本师兄他有一个特色,他就是喜欢笑,他喜欢笑。当维那敲法器,那个起赞没有一次起对的,阿弥陀佛身金色跟阿弥陀佛无上医王,在我的记忆当中没有一次是起对的,每一次都起错了,他不懂,我也不懂,两个人赞唱了一半,很没有面子,赶快跑进去房间躲起来,但是他还是笑嘻嘻的。后来他被馆长派到美国达拉斯去,他是达拉斯佛教会的算是开山祖师,开山祖师之一,在那边住了三年半。他给我讲,他也不懂英文,他不懂英文,但是他能开车,他车子一开出去能开得回来。我说那你英文看不懂,这个路怎么认识?他说我不是看英文,我是看转角那个建筑物它的标志,我就认那个在哪里转。我说这也是一个办法,他就认那里,所以他车开出去他能开得回来。去店里五金行买这些建材,英文也不通,但是卖材料的小姐对他很好,他买什么,如果不行再去换,欢迎他去换。因为他一看到人他就笑。你只要是人,你对他笑,他看到了心里就很欢喜;如果你摆一个脸臭臭的给他看,他看了心里就难过,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他买东西很方便。有一次他说到加油站忘记带钱了,他就油加好了没钱,那也没有信用卡,什么都没有,加油站的人也给他赊账。他有这个特色,他这个特色也值得我们学习,他就很喜欢笑,常常一个笑容。

 

我记得在民国六十几年,我们台湾那个时候蒋经国当总统,蒋经国先生当总统,在邮局、户政事务所、区公所提倡弥勒菩萨微笑运动。当时为什么提倡微笑运动?因为这个办公的人,有时候事情多他心烦,心烦脸色就不好,口气就不好,那来办的民众看到这个心里难过,常常争吵。态度不好,脸色不好,那人家看了心里就难过,甚至看到他就怕怕的。我们道场也是一样的,特别道场看柜台的人,都要笑脸迎人,人家来他才欢喜。如果脸色很不好看,或者口气很不好,人家一问就给人家脸色看,那个人大概吓得下次不敢再来。这个非常重要。

 

所以弥勒菩萨坐在这个山门,一进门脸笑笑的,肚皮大大的,就是要我们学习的第一课,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你进到这个佛门来,这是第一个功课要学习的,要能包容,要能笑脸迎人,大家相处就和谐,才能共住、才能共修。这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在中国寺院都是塑布袋和尚的像。现在连一般的道教他们都有拜弥勒菩萨。在印度弥勒菩萨他的像瘦瘦的,像观音菩萨一样。大家如果到北京雍和宫,以前清朝雍正皇帝还没有当皇帝住的地方雍和宫,现在是藏传佛教的寺院雍和宫。它里面有一尊弥勒菩萨,用一棵树雕的,大概三、四层楼高,一棵树雕的,瘦瘦的、长长的,就像我们现在看观音菩萨那样,那是印度弥勒菩萨的造型。下面: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这个菩萨我们也很熟悉,『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是华严三圣,华严三圣先「普贤」再「文殊」,普贤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所谓行解相应,所以普贤代表大行,文殊代表大智。文殊、普贤也都导归极乐,都是修净土法门,跟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一参就是参普贤菩萨,那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行门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我们日常生活种种的行为,在这个生活当中去把它做到,去把它落实,这是普贤菩萨代表的意思,行门。行这个当中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文殊这个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什么?般若智慧。没有智慧这个行常常做错事情,这个行为常常有偏差错误。所以必须有智慧。智慧属于解门,要学习、要理解,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去行才不会有错误,才能得到结果。

 

所以古大德给我们讲,有解无行,你理解了,但是你不去行,叫说食数饱。你说吃,你没有真正去吃东西,你肚子也不会饱;那数饱?像数钞票一样,算的都是别人的,跟自己都不相关,自己也得不到受用。就好像我们听经闻法理解,但是在生活当中你没有去把它做到,懂是懂,知道是知道,但是没去做、没去行,没有把它改正过来,没有去调整过来,没有修行,这叫说食数饱。有行无解,叫盲修瞎练,道理不懂,乱修一通,行都在行,但是方向不对了,偏差了,这叫盲修瞎练。所以普贤、文殊代表行解相应,排在一起都有它的意思在,行解相应。菩萨列出这几位上首,十四位,十四位菩萨。下面讲: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

 

这一句『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等」就是等前面讲的「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这无央数就是阿僧祇的级数,这个无央数实在讲它这没有数量,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而且都是等觉菩萨。我们从经文就很明显看出来,『皆是灌顶大法王子』,「灌顶」是古印度王子要登上王位之前,有举行个仪式,这个国王,把王子用那个水在他的头灌一下,举行这样的仪式。这仪式举行完成之后,他就登上王位了。他登上王位之前必须举行这个仪式,这在古印度他们的风俗。佛法它也取这个意思,等觉菩萨他再升一级就妙觉,就成佛了,佛称为大法王,大法王是对佛的称呼。等觉菩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他现在是大法王子,他经过灌顶之后,他就是成为大法王,他就成佛了。等觉菩萨再透过灌顶仪式,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他就成妙觉位,圆满佛了。所以这么多的大法王子无量无边都来集会。菩萨众里面举出这十四位菩萨做代表,无央数菩萨摩诃萨这么多的灌顶大法王子,都是等觉菩萨,都快成佛了,这么多来参与这个法会,可见得这个法会它的殊胜,不是一般的法会。这个法会殊胜无比,这么多等觉菩萨来参与这个盛会,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佛讲这个经他的殊胜庄严。好!众成就,菩萨众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介绍声闻众。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下面的声闻众我们明天再来跟大家介绍,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5月8日22:58: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50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