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08/7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2-0002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1/WD11-002/WD11-002-0002.mp4
大家翻开课本第一页,《沙弥律仪要略》。现在大家的课本《要略》,莲池大师他简要、大略的注解。早期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老和尚他印的是《增注》,是清朝弘赞律师他根据莲池大师的《要略》增加注解。以前印的都是这本,老和尚选这本印出来流通。这个书印出来流通,还没有人真正把它详细的来讲一遍,只是印出来跟大家结缘。这些书都是古文,如果不做一个讲解说明,现在人看了可能有很多地方不能够理解。因此我最近这两年,在澳洲期间比较有时间,所以就请人帮我找这些资料、注解,也是准备自己能够多了解《沙弥律仪》这些资料;另外一方面,有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可以做一个参考资料,方便我们来学习戒律。
我们出家人对于出家的戒,实在讲,包括净业三福第二福,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所以这个戒律、威仪,我们起码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跟了解。有了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我们修学才不至于有误会。什么叫误会?譬如说我们一般去戒场受了戒,以为就得戒了,这个就是误会。这个误会,当然也不能完全怪受戒的人,主要在戒场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跟大家介绍讲解。另外一方面,现在戒场的传戒,传戒的人他对于戒律上有没有深入去探讨。我们先不要说讲到受持,就是对于戒律这些常识,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去认识,这个恐怕就很少人知道。我们知道近代,民国初年,我们中国佛门当中大家公认的弘一律师(弘一祖师),他对戒律上最有深入研究。而且他的行持,他也不只是研究,他的行持、做人处世,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佛门四众弟子的肯定、推崇。所以我们要了解戒律方面的这些常识,以及修学的理论、方法,我是建议大家,弘一律师的著作不能不看,包括他一般的这些讲话,像演讲录这一类的,他编辑的像《晚晴集》、《格言别录》,这些都包括在戒律,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如果不看,我们真的现在很多人都误会,以为去受了戒,他就得戒。这个是误会很大。这个误会问题也是很严重,不是说这个误会没有什么关系,倒不是这样。自己不是这样的一个身分,认为是这样的身分,就变成冒充。在我们世间法里面,你冒名冒充法律都要制裁,都有罪过,更何况出世的佛法?这个真的是不能开玩笑。不知道你做错事了,也不能说就没有因果,它还是有因果。像世间法律也是一样,你不懂得这个法律,没有读过法律的书,但是你犯了法,照样判你的罪;你不能说我没有读过那个书,我不知道,还是要判罪。所以我们多了解,也可以多避免过失。
今天我们来看编著《沙弥律仪要略》这个人,就像我们讲经先介绍经题,然后介绍人题。这个《要略》是:
【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辑』就是编辑。昨天跟大家介绍经题《沙弥律仪要略》,《要略》是菩萨戒弟子云栖沙门袾宏编辑的。『菩萨』也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它具足翻译叫菩提萨埵。这个翻译叫音译,翻它的音,没有翻它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翻美国总统叫布什,是根据他那个国家英语的发音,我们中文的发音跟它接近,这样翻过来,这个叫做音译。另外一种叫意译,不是翻它的音,是翻它的意思,这叫意译。所以在佛经当中我们有看到古印度的梵语翻它的音,特别是咒语,咒语是翻它的音。佛菩萨这些名称都是音译的,菩提萨埵简称就叫菩萨。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使用语言文字,一向喜欢简要详明。如果把「菩萨」翻成华语,我们中文的意思,菩提可以翻为觉,萨埵翻为有情,合起来讲就是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一般分起来就是一个有情众生、一个无情众生,像动物,我们人也是动物之一,凡是动物就叫有情众生;矿物、植物叫无情众生。这个特别是指有情众生。菩萨它的意思,它是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意思,另外有菩提、无上道的意思。萨埵它还有大心的意思,所以菩萨也有翻成大道心众生。凡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的佛弟子,就可以称为菩提萨埵,或者一般简称菩萨。
菩萨,我们昨天也跟大家大概讲了《金刚经》的标准,《金刚经》的标准它是叫实教菩萨,实就是真实,他见到诸法实相,也就是他证实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明心见性,真正菩萨的标准是在这里。这个以下,我们一般讲权教菩萨,就是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还没有破无明,还没有明心见性,这个位子的菩萨就叫权教菩萨,就是四圣法界的菩萨。在这个以下,还没有断烦恼的,六道里面的凡夫,你发了菩萨心,也叫菩萨。这叫初发心的菩萨,一般讲大心凡夫,发大乘菩萨心的凡夫。发了这个心,但是他还没有断烦恼,还没有破无明,初发心的菩萨。所以一般去受了菩萨戒,你发了菩提心,发这个大心,要成无上道,要度无边众生,发了这个心,受了菩萨戒,你就可以称为菩萨。菩萨他是论心不论事,看你的发心。这些我们必须要明白。你看莲池大师,他不敢称比丘,他称「菩萨戒弟子」。
『戒』这个字也是意译,翻译我们中文的意思,它原来梵语叫尸罗。这是有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戒,梵语叫尸罗,它主要是防止身心的过失。在《大乘义章》第一篇讲,「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戒的四个位次、四个阶级。我再写一下给大家看,大家会比较明白一点。我们来看,「戒」的梵语叫尸罗,它的意思是防禁身心之过,名为清凉,所以戒律是清凉之法。为什么叫清凉?因为我们三业的造作无非就是造了恶业,造了恶业就像猛火在烧一样,我们受到猛火在烧,当然就很热恼。好像现在天气热了,没有吹空调大家都很热恼,有没有?现在如果有个冷气或凉风来吹,是不是就清凉了?这是比喻、形容。我们凡夫都是造恶业,造了恶业你身心感受的就是热恼,就像火在延烧一样,烦恼,所以就不得清凉。我们三时系念也都有念,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一开始,三时系念之前都要念个《心经》,念《心经》之前要先念个南无清凉地。我们念了清凉地,清凉了吗?还是满身大汗,一点都不清凉。
在这里讲个笑话。我有一年在美国达拉斯主持佛七,佛七圆满就做三时系念,我们过去例行性,做三时系念。我们做法会那个佛堂,原来旁边买一块地,盖了一个佛堂,老和尚是用两匹白马,美国的白马寺,不是洛阳的白马寺。隔壁有一个太空总署他们以前办公的地方,美国太空总署。以前跟苏联冷战,美国跟苏联冷战,它里面的一些设备,计算机什么都有。后来苏联解体,它这个就用不上,用不上就要卖,卖了很久卖不出去。后来老和尚跟韩馆长说,本来要卖一百万美金,后来说五十万,我们要做佛堂,算便宜一点。后来就很久没人买,就给它买下来。就在我们佛堂隔壁,很方便,停车场什么都有,一、二楼,下面有休息的地方,刻录的、办公室,楼上是念佛堂,地方满大。它那个天花板都有装警报器,就是防火的警报器。我们做佛堂,然后第三时,我们过去都是让同修大家一起上香,一个人上一炷香,一百多人,那个香薰上来就惊动了警报器。警报器一响,警察局、消防队的消防车三分钟就到了,那个水龙头准备要洒水。陈彩琼她弟弟赶快冲下去说,这不是失火,是我们在烧香。他们以为我们那边失火,那个水龙头准备要洒水。那个时候他们正准备要冲上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念清凉地。因为我们后面又有个回向,以前我们都是农历七月,后面又有个回向,这下如果喷上来,真的是清凉地。这是一个笑话,但是这个笑话都是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还好没有喷上来,喷上来大家全身都湿了,就真的是清凉地菩萨。所以清凉地它是比喻戒律,戒律是清凉法,我们如理如法的持戒,你身心都得到清凉、解脱、自在。如果学戒学得一肚子烦恼,肯定他学错了,学对了怎么会这样?就不会。所以戒我们要认识清楚。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在家五戒,实在讲三皈五戒、八戒,这个通在家出家。那天我们也跟大家报告,弘一律师他的讲解,这个五戒、八戒在家出家都可以受。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就是沙弥十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戒,这四个,这四种戒叫做小乘戒。小乘戒之分相,分相就是它的区分,它的戒相区分这四种,这四种属于小乘戒。小乘戒,我们常听老和尚讲经的时候讲,大乘菩萨戒论心不论事,小乘戒它是论事不论心。所以这个戒它都戒身口,论事,它没有论心,论事,论你这个身体的造作,还有口中的言语,就类似我们世间法律一样。其实当然跟法律是不一样,戒律跟法律不一样,但是它在表相上看好象是这样,都是在事相上,重在事相。所以小乘戒论事不论心,论事就是事相,论这个事相,你有实际的行为表现出来,以这个来论。它没有论你起心动念,论你这个身体的造作、言语、行为,这叫小乘戒。这个四位,小乘戒之分相。
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这个戒法,「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法就像法律一样,一条一条的,这个叫戒法。戒法是如来他所制定的,一个条文,一个条文。这些戒律的条文都是一条一条的,很清楚给我们列出来,这叫戒法,这是佛制定的。「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这是戒体。受了戒如果没有戒体,它就产生不了防非止恶的功能,就是控制不住我们这些过失,我们身体杀盗淫,口中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这些身口的过失他控制不住,没有办法去防止。没有办法防止就是没有得到戒体,虽然你受了戒,但是你没有得到戒体,你照样犯过失,一天到晚还是照样犯过失。有了戒体,受授,受就是说你接受。这个受跟这个授字不一样,音是一样的,意思不一样。受就是我们去接受,我们愿意去接受;这个授是教授的授、传授的授。你愿意接受,但是要戒师传授给你,教你怎么去持这个戒。受授,音一样,字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这加个提手旁。所以,由于受授,我们去受戒,得到戒师的传授,这样的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领纳戒法,譬如说沙弥十条戒,这十条戒领纳在心,领纳就表示他能理解、他能体会这个戒法的内容,知道怎么去持戒,经过传授之后他明白,知道怎么去持这个戒。能够持这个戒就是有了戒体,有了戒体他自然能生起防非止恶这样的功能。防非止恶,防止错误,止息我们继续造恶业,有这样的功能。有防非止恶这个功德,当然我们就得到清凉,就不会继续造恶业、做错事。我们常常做错一件事情、讲错一句话,心里也是很懊恼,这就是我们没有这个戒体的功能,没有得到戒体,常常犯错。有时候自己也明明知道,明知道就还是犯错,不能控制,这就是没有戒体。所以戒要学习。
这个作法,在古时候他有作羯磨,可以得到这个戒体。根据大乘经典,你要忏除业障,像《梵网经》,你要见到好相才能受戒。《占察善恶业报经》,他不一定见到好相,有的人见到好相,有的人没有见到,但是它的标准是你只要现出清净轮相,三业清净,你就可以受戒,受了戒你就可以纳受这个戒体。所以你纳受这个戒体,这个作法当中它包含忏除业障。所以我们到戒场去受戒,都规定有一个忏磨。现在戒场,这个忏磨也是一个形式,大概照那个仪规唱念、拜,但是没有达到实际上忏除业障那样的一个标准。标准在大乘经讲了很多,包括天台宗的小止观,天台大师讲的小止观,就是一般讲童蒙止观,还有《了凡四训》的改过之法,它都有讲到根据经典里面有忏除业障,用各种方式去忏除业障,然后业障消除之相。业障消除,你有这样的一个现象,表示说你过去造的恶业已经忏除了。好像这个杯子很脏,脏了你不能装水,装了也不能喝,要怎么样?要把它洗干净,洗干净你的甘露、醍醐倒下去才能喝。忏除业障就是说我们的杯子脏了,你要把它洗干净,洗干净之后你就可以纳受水也好、茶也好,什么醍醐、酥酪,这个都可以装,就是跟这个意思一样。这个就是什么?叫戒体,纳受这个戒体。根据这个戒法,戒法当中它有它的体,才生起这个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