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08/7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2-0006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1/WD11-002/WD11-002-0006.mp4
请大家翻开《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我们现在是在这个课本旁边的页码第三页,它这个下面没有重新编书码,是根据过去木刻版的页码,在旁边第三,第三页第一行,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律仪者。十戒律诸威仪也。】
「始从不杀至第十不捉金银宝物,名为十戒律。后列二十四事,名诸威仪。」今天我们从这里看起。这边白板有抄出来,我们看白板上,『律仪者,十戒律诸威仪』,「律」有十条戒律,「仪」就是威仪。「诸威仪」,诸是表示很多,用个诸来代表。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细节方面,行住坐卧都有威仪在,要怎么样来做才合乎这个威仪,后面都有给我们详细的列出来。
下面这一段,我们大家看《增注》,凡是到最上面横线的是莲池大师的《要略》,降低一个字的是弘赞律师的《注解》。「始从不杀至第十不捉金银宝物,名为十戒律;后列二十四事,名诸威仪」。我们讲这一段,解释这一段,始是开始,开始从不杀生,一直到第十条,这当中就省略,至第十不捉金银宝物,一共有十条,名为十戒律,沙弥有这十条戒律。后面有列出二十四事,二十四就是二十四类这些事项,在生活当中一些细节,行住坐卧各方面,待人处世这些规则。名诸威仪,二十四门这个叫威仪,属于威仪。
我们先看「上篇戒律门」,上篇是戒律门,戒律。这是弘赞律师的《增注》,「原辑此要略,文分上下两篇,今初释上篇戒律门」。这一段是弘赞律师给我们讲,原就是原来,莲池大师编辑此《要略》,就是这一本《要略》,《沙弥律仪要略》这本书,它里面的文章一共分为上、下两篇,他《要略》就把它分为两篇,上篇跟下篇。今初释上篇戒律门,今就是现在,初就是第一个,初就是开始、第一个,现在我们先,这个初也当做先来讲,我们先来解释,释是解释,我们现在开始先来解释上篇戒律门。
下面这一段是给我们解释篇这个字的意思,「篇即简篇,又篇遍也,谓显理铺事,明而遍之也」。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给我们解释篇这个字。我们一般讲文章一篇、二篇,篇即简篇,简就是简要详明。我们中国古人使用语言文字,他的要求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又要详细,又要明了,这是最好的文章。所以用这个篇,简篇。又篇遍也,遍是普遍的意思,遍也是一个圆满的意思、没有欠缺的意思,就是这个事理它能够把它表达出来而没有欠缺。谓显理铺事,显就是明显,道理明显的给我们说明;这个铺,好像铺路一样。你把这个理明显的把它表达出来,为的就是要铺这个事,为这个事来铺路。事,就是说这个事项,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譬如说第一个不杀生,别人都可以杀生,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杀生?我们佛教徒,学佛的人不可以杀生,如果你没有讲出一个道理,纵然照这样去修,不杀生,好,我就不杀生,但是心里难免会有疑惑,因为对这个道理不明白,只是照这个事来做,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不知道。因此这篇(文章)里面就说明道理,说明这个道理为了让我们做的这桩事情它的理由、它的正当性来铺路,我们做这个事就不会有怀疑。世间人如果他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他就很乐意来做这个事情。如果道理不明白,人家都在吃肉,我为什么不可以吃?人家都在享受,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他纵然做了,他也心不甘情不愿。但是道理明白,那就不一样。所以这个篇,有显理铺事这个意思在。明而遍之也,明就是明白,明了这个道理,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明而遍之,遍就是道理都明了、通达,理论明白、没有欠缺叫遍,完全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篇,文章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显理铺事,明而遍之。
下面这一段,「戒是禁戒,律即法律。戒律名同,义有少别」。我们一般讲戒律,其实戒跟律它还是有两方面的意思,合起来讲叫戒律;分开来讲,戒跟律它也有一些区别,少分,有一些不同,它的意思有一点不同,戒跟律。怎么不同?下面跟我们讲,「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防非止恶,特别在小乘戒里面都是诸恶莫作,就是要求我们自己停止去造这些恶业,把这个恶业把它停止下来,不要继续再造下去,这个叫止恶。防非,防就是预防的意思,非就是不对,预防我们做错事情。古人讲防微杜渐,就是说从一些小地方去预防,预防什么?预防你去犯大的错误。如果你在小地方没有去预防,很容易犯大的错误。老和尚前天、昨天这两天,在《华严经》里也讲到戒律这方面。过去佛门里面有些大德说守四重戒就可以了,其他小小戒可以不用守,昨天老和尚也做了一个解释。小小戒它是防非的,就是防微杜渐,从各方面他去预防,不要去发生大的错误。你会去犯大的错误,大部分是在一个小地方没有注意,疏忽了,后来才有机会去犯大的错误。所以防非止恶,防是预防。戒它有防非止恶,主要是这个作用,防非止恶。
下面,「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我们知道世间的律师,学法律的人,当司法官,要给人家判罪,判有罪没有罪、轻罪重罪,这个就叫律。世间也有律师,中国、外国都有。在佛门这个律,处断就是处理、断定犯戒的轻重。譬如犯了戒,到底犯的情节上严重还是轻微,来做一个判断,叫处断轻重。还有开遮持犯,开就是开缘,在什么情况你需要开,这时候开叫开戒,开戒他就不叫犯戒。就是在什么环境、在什么因缘之下你必须要开,这个时候不叫犯戒叫开戒。我们佛门里有一句话讲叫开杀戒,其实开杀戒这是佛门的,它就举出一条。每一条戒它有它开戒的因缘,就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开这个戒。律就是在讲这个。我们受了戒,你不懂开遮持犯,无法去受持。遮这个字是预防,在什么情况之下你需要预防,你要避免、预防,遮就是遮止,给他预防。持就是保持,要持这个戒,在什么情况之下你一定要坚持。我们三时系念,第三时「僧宝赞」,念到「坚持戒行无违」,在什么情况你要坚持。如果在应该持的时候不持,那叫犯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个律就是大学问。所以我们中国大乘佛教为什么分八个宗派,律宗是一个宗派,在三藏经典它占三分之一的分量。所以戒律不容易,我们不要说出世间的佛法戒律,世间当个律师你书要读几年,世间当个律师都相当不容易,更何况佛门戒律。所以一定要学习,你才懂得怎么去持戒,怎么去受持。如果不学习,光去受个戒,有名无实,你也不晓得该怎么做,对于戒律的这些道理、事理一无所知。对这个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在生活当中去做、去落实?自己怎么样做对,怎么样做不对,都搞不清楚。这段给我们解释戒律这两个字。
下面讲,「门以能通为义」。门这个字在六书里面是属于象形。你看我们金刚寺那个大门,两扇大门,是不是这样两扇,下面这样空空的,可以进来。所以这个字,我们中国创造这个文字它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有这个六书。这个字是象形,它的形状。所以实在讲,我们中国传统这个文字不能改,你改它的意思就不见了。像现在这个简体,工厂都是这样写(厂),厂房的厂,原来它是这样(厂),工厂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空空的。所以这个文字它有六种意思,这是象形,你看这个门,我们中国人都习惯两扇大门,我们住在寺院。门以能通为义,能够让你通过,就是能通过没有障碍,这个门可以让你通过,到外面、到里面,让你通过的一个通道。用门来表达这个意思,所以门以能通为义。门这个字它也是能够通达没有障碍的意思,取它的意思就是能通,这是来比喻形容。
「谓不杀等十法,同出一戒律门,是三乘圣众所履而通至涅槃城。故知此十戒,实为出世之阶梯,涅槃之由户也。」谓是所谓,不杀生到第十不捉持金银宝物等,这个等就是到第十条,这十条戒法同样是出一个戒律门,同出一戒律,属于戒律门的,这十条。是三乘圣众所履,三乘这边有注解,出《法华经》。「乘」,我们现在都念成,这个应该是念剩,车乘。罗马拼音怎么注我不会注,我们学的是ㄅㄆㄇ的注音,我注ㄅㄆㄇ你们也看不懂,你注的我也看不懂。它念这个音,剩,剩下那个音,我们现在都念成。乘它是车乘;乘是我们人去乘车,是一个动词。所以同样一个字,它读的音不一样,多音字,不一样,它意思就不一样。乘就是我们去搭乘哪一班车,车乘是一部车,一部车古时候叫车乘,乘就是说它可以载人。「即运载之义」,这个乘是什么?乘就是运载,它给你运输,载东西、载人,运载的意思,这是乘。
三乘是哪三乘?「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他们有他们修学的理论、方法,譬如声闻修四谛苦集灭道,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各有其法为乘。这个乘就像车乘一样,「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最主要,各以其法,但是都是同样一个目标,运出三界生死。我们搭了这个车乘,就可以把我们运载出三界生死轮回,一同到真空涅槃这个目标,故名三乘,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叫三乘。这个三乘出自《妙法莲华经》,简单讲叫《法华经》。「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印度话,声闻是翻成中文的意思。缘觉也是中文,印度话叫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缘觉。有佛出世的时候,听佛讲十二因缘,依照十二因缘的理论去修,断见思惑,他就叫缘觉。没有佛出世,他自己观察自然界的花开花谢,这些生灭现象,悟出十二因缘的道理,去修行断烦恼,那个叫独觉。
这边一些在《辞典》上我们找出来的,跟大家也念一下,这个注,「禁戒,佛制定之法律为禁非戒恶,三藏中律藏专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禁戒是佛制定的,禁是禁止,就是佛不许可去做的,要禁止。「开遮,开者许之义」,容许你这么做叫开;「遮者止之义」,就是防止。「许作曰开,禁作曰遮」,就是禁止叫遮,你要去预防。在《资持记》,《资持记》是律宗里面一本着作,上篇一之五曰,「遮即是制,不制意即是开」,制就是制止,没有制止就是可以开,允许,可以开。「持犯,保持戒律谓之持,侵犯谓之犯。而戒律有止恶作善二门,故持犯各有二。二持者,一止持,保持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止恶之法,而防止三业,谓之止持,二作持,保持安居说戒忏悔礼拜等作善之法而策励三业,谓之作持。」这个戒也有止持跟作持,作就是进一步的去修持,止就是给它防止,停止下来,作就是进一步去做。作,像安居、说戒、忏悔、礼拜等作善之法。在菩萨戒来讲,我们一般讲,止持是比较消极的,作持它是比较积极的,一般意思大概就是这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