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七集) 2008/7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2-0007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1/WD11-002/WD11-002-0007.mp4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接着再来学习《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昨天课本是第三页,旁边的页码,第三页的第二面,它一张有两面,页数一样。我们将这个文再念一遍:
【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
昨天我们讲到这一段,这一段大意昨天也简单的跟大家报告过,今天接下来我们来看弘赞律师的《增注》,请看这个文:
「此明戒定慧三无漏学之次第。苟越其次。则定慧无所从生矣。佛者。是释迦如来大觉之称也。如来降诞中天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当此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平旦时生。至年十九。越城出家。三十成道。灭度当此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之岁。于其中间说法四十九年。教化三乘圣众。制诸禁戒。令诸比丘。五夏依师学律。乃至一夜不得离师而住。既其律藏通已。方习禅诵。若是沙弥。则终身依止。非论夏数。详如大律。虽云比丘之事。而沙弥不可不知」。我们先看这一段,到这里是一个大段,这里面弘赞律师的《增注》也注得比较多一点。戒律是关系佛法的一个存亡,就像儒家的礼一样,儒家如果没有礼,儒也没有了,也就不存在。儒没有了,就是老和尚一般讲经开示常讲的是儒学,你对儒家的典籍很精通,但是不是学儒,是儒学,为什么?得不到受用,在现实生活当中解决不了问题。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戒,所学的都变佛学。
佛学,我们懂得很多,甚至著作等身,写了很多书,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内心的烦恼没办法消除,生死不能了,不能明了生死这桩事情的真相,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乃至求个人天福报都不能圆满,达不到,所学的都变成佛学。佛学,在世间上是得一个名利,这个可能有。某某人他的著作很多,他写了很多书,很多人知道他这个人,有名;他的书如果畅销,有人买,他就得到利。得到眼前的一些名利,这个有,但是对于内心这个烦恼,无法断烦恼。没有办法断烦恼,当然也就不可能了生死,这是一定的道理,就包括现实生活当中所有一切问题也解决不了。因此这个戒,它是我们学佛跟佛学的一个区分,如果没有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听得再多、学得再多,都变成佛学。我们也会跟人家讲得滔滔不绝,甚至讲得天花乱坠,但是得不到真实的受用。
所以我们对戒它的功德利益首先必须要有个认识,这样我们才会乐意来学习。如果对它的功德利益不了解,听到戒这个字我们就怕怕的,戒这个、戒那个,我们做不到,或者做了都觉得受到很大的拘束、很不自在,如果这样的一个看法,我们就敬而远之,也就不敢再问津。所以现在听经学教的人很多,听到戒大家就怕怕的,这个戒戒下去我们就什么都不能做,对戒就不敢去接触,这些问题都是对于戒律的功德利益认识了解得不够。其实戒就是解决我们现前生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讲得比较白一点,就是帮助你解脱你的苦恼的。你现在不是很苦吗?戒就是帮助我们解脱这些苦的、摆脱这些苦的,这些苦摆脱了,你才得到清凉。所以南无清凉地菩萨主要是讲的戒。没有戒,也就没有佛法。为什么?不能成就,大家学得再多都是变佛学。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
所以佛制定出家人,五夏以前要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但是这个戒律,蕅益祖师给我们开示要依四念处,这个戒是帮助我们修四念处的。弘赞律师讲,「此明戒定慧三无漏学之次第」,他注解莲池大师这段《要略》,就给我们说明此明戒定慧三无漏学,它修学的一个顺序、次第,你该先学哪一个。戒是第一个,你要先学习的,然后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一开,烦恼就没有了;没有烦恼,所有的苦都解脱。「苟越其次,则定慧无所从生矣」,到这里是一个小段。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也来认识一下中国文字,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对中国字不认识,对外国人讲不过去。我在台湾,在我刚出家那一年,有一个美国人,一个洋人,他去台湾读台湾大学,读什么?他读中文系;而且他读的中文系还不是白话文的,他读中国古文的文言文。他很多古文都会念,我都不会念。而且他还学会泡普洱茶,他家的壼还满多。他中文讲得很好,因为我们去跟他讲话都不用翻译。后来他毕业就留在台湾教托福,就是很多人要去美国留学,他教英文,他的中国古文很厉害。他对泡普洱茶还满有研究,什么壼、什么水,要怎么泡,满讲求的。我说你上辈子可能是中国人,死了以后投胎去当美国人,你有这个习气在。不然你随便找一个洋人来,你叫他来学这些他没有兴趣,我说你上辈子是中国人。他在台湾,他的太太就是我们的同修,台湾人。他文言的底子好,这是我认识的洋人当中比我们中国人要厉害。
我们来看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什么叫戒?防非止恶曰戒。防止,非就是错误,恶就是恶业。防止错误,止息恶业,这个叫戒。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律的精神。「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我们常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心就定了。但是我们现在六根涉境心还是攀缘,还是定不下来。我们很想定,但是就是定不下来,原因就是没有戒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心怎么样也定不下来。我们念佛,一心不乱是不是定?念佛我们看到《弥陀经》,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有没有?一心不乱,是不是叫定?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念这么久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是没有这个,所以怎么念心还是乱糟糟,心还是定不下来,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现在如果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不能不重视。我们现在跳过去,现在我们这个不要,我们现在跳到这个来。「苟越其次」,苟就是如果、假设的意思,或者说假若,我们用如果来讲,如果越过这个顺序的话,你定慧无从而生。如果你把这个跳过去,你想要得到定慧得不到,因为你跳过去了,得不到。所以假设的话,这个苟,假设,如果你不按照顺序这样来学,你的定慧无从而生。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慧就是照破,照破这个恶,这些错误的思想、言行,证实真相,真是真相。看到真相,真相你看到了,这个恶它就没有了,这就叫慧。慧就是看破,看破你自然放下。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它是我们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例外的。
无漏,这也是一个佛学的术语名词。漏是比喻,漏代表什么?烦恼,漏是烦恼。烦恼为什么用漏这个字来代表?这是一个形容、比喻,好像我们这个水桶破了一个洞,水还装得住吗?就一直漏掉。我们现在把我们定慧这个功德水,八功德水,我们这个八功德水你要装在没有漏的桶子才可以,你才能够去受用到这个水。如果你装一个桶子,破了一个大洞,一倒下去马上就流掉,马上就没有了。像我那个洗脸盆不是有一个盖子吗?盖起来好像看起来都没有缝,但是我水一倒下去它就一直流,等到我要洗的时候它已经流光了,那个就叫漏,用不到,漏。什么东西把我们这个八功德水漏掉?烦恼。它是用这个漏字来形容、来比喻,漏掉了,给你漏掉了。凡夫有漏,圣人无漏。无漏就是他这个底是好的,没有破洞的,所以功德水下去他可以装起来。我们凡夫破了一个洞那么大,功德水一下去,一下子就流光了,什么也没有。用这个来比喻形容。没有烦恼就叫无漏,有烦恼就叫有漏,我们简单讲就是这样。有漏就是有烦恼,贪瞋痴慢这些烦恼,有漏。圣人无漏,没有烦恼叫无漏。
我们现在学这个戒,兴趣还是提不起来,大家不觉得吗?为什么提不起来?其实学这个戒,它还是要有一个基础在。实在讲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福,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人天善,因为戒是在第二福。人天善法,印祖他给我们讲得最清楚,印光祖师讲,戒律以因果为钢骨。如果你不明了因果,你这个戒也学不好。为什么?你学了那个戒,到底我学了戒有什么好处?你不知道、不明白,你就没有兴趣去学戒律。我们看印光祖师以《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来代替戒律,这三本书主要是讲因果的,你明白因果你就会去重视戒律,如果你对因果不明白,你对戒律还是不会重视。所以因果方面的典籍我们要多看,特别现在我有送给大家《幽冥问答录》,还有唐朝唐临写的《冥报记》,都是讲因果的。所以因果典籍我们一定要看。
因果,世间、出世间都离不开因果,从凡夫到成佛离不开因果,你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一点我们大家要多留意,注重因果。我们世间现在讲二十五史,写到清史,清朝的历史,历史无非是讲什么?讲兴衰的因果。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它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有好有不好的,方方面面的,大的,整个国家的,地方上记录下来的。所以一部二十五史无非是讲的因果。所以古人,读书人先读经后读史,经是它的原理、它的道理,以这个道理再来印证发生的这些事情,这叫历史。你这样一对照,你就清楚了,经上讲的没错,事实就是这样,印证经上讲的道理。所以因果。在佛门讲的因果就更多、更详细。所以我们学戒律如果不明因果,这个戒律也学不好,也没有兴趣去学。所以虚云老和尚在他的开示录里面,在《年谱》里面,他也特别强调我们要明了因果。所以对于因果这些典籍我们不能不看。所以戒律以因果为钢骨,好像造房子的钢架,它的骨架,你造房子没有这个骨架造不起来。这是印光祖师跟我们讲的,你要学戒律,没有这个因果的认识,这些基础,戒律学不好。
诚敬为戒律之基础。其实整个戒律来讲,无非讲的诚敬。所以印光祖师一生教人就是这两个字,主敬存诚。入佛法的祕诀也是在这两个字,你能做到这两个字,很快就入进去了。所以有人请问印光祖师,说佛法这么好,有什么方法很快他就成就、就入进去?印祖讲这两个字:诚敬。他说这两个字,妙妙妙妙,讲了四个妙。我们现在学习就是缺乏这个,所以怎么学都在门外徘徊,入不进去。所以戒律还是以这个为基础。你看戒律,详细给它看起来,无非就是诚敬的一个表现。整个来讲,戒律的精神它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我们对于因果的事理,因果报应这些事实的理论不明白,对学戒就有很大的障碍,就学不好。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