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29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二十九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29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二十九卷「释初品中随喜回向等」:

 

经【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时。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持戒时。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四行是经文,从经文里面看,这一段是从布施一直到五分法身,但是文义是着重在『随喜心』,所以注解里面,就是《论》当中:

 

【随喜心者。如随喜品中说。】

 

详细来解释『随喜』,心留在后面再说。虽然在『随喜品』当中专门讲随喜功德,此地经文既然提了,不能广说、详细说,也应当略说。底下就给我们解释「随喜」的意义:

 

【复次。随喜名有人作功德。见者心随欢喜。赞言善哉。】

 

这几句话就是说明随喜心的行相,凡是别人做好事,有利益众生之事,一个修菩萨道的人都应当发心『随喜』,也就是见到或者是听到一定能生欢喜心,一定是赞叹。随着欢喜赞叹,诸位要晓得,必须要尽心尽力把这个好事促成,这个随喜的功德无量无边。下面这几句说:

 

【在无常世界中。】

 

『无常世界』就是众生世间,佛常给我们讲世间无常。

 

【为痴闇所蔽。】

 

世间众生的心被愚痴无明烦恼所障蔽,所以随喜心很不容易生起来,而生起来的与随喜心恰恰是相反的,嫉妒之心,障碍人行善修善之心,这是很不好的事情。

 

【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种种妙香。一人卖一人买。傍人在边亦得香气。于香无损。二主无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边随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为随喜。】

 

这把随喜行相再举例子给我们说明。说明『随喜功德』于修功德的人绝没有损失,你自己修功德,喜欢别人来随喜,你这个功德就更广大;随喜的人随喜别人功德,自己所获得的功德与修功德的人是无二无别,没有两样。这个道理很深,将来在随喜品中会详细的说明。随喜行在普贤十大愿王里面,这是讲普贤行的十大纲领里面就包括随喜,因为有许多的功德不是我们自己能力能够做得到的,也不是我们自己有因缘可以做得到。我们有能力,没有这个缘、没有机会;有机会的人不见得有能力,我们要想修无量无边圆满的功德,咱们到哪里去修?有随喜这一门就行了,十方无量无边诸佛菩萨人天大众,你们所做的种种善事我都随喜,我的功德不就圆满了吗?确实是如此。

 

我随喜的时候,我尽我心、尽我力量来促成,心力所达不到的、能力所达不到的,心有了。能力上没有办法帮助你,可是我帮助你的心并没有欠缺什么,这个功德还是圆满的。我们有能力帮助他而没有去帮助他,单单生欢喜心,这个随喜功德不圆满。我们没有能力,实在是帮不上忙,我们发这个欢喜心的时候,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前面这几行把随喜功德的行相给我们说出来。第二页第四行:

 

【菩萨于傍见之。一心念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一切众生故。以此为得无量佛法故。】

 

这是菩萨一定要修随喜功德,不能不修,不修成不了佛,不修就不得无量佛法。底下又说:

 

【以诸法实相智慧心随喜故。】

 

超过了二乘。

 

【菩萨以随喜心生福德果报。回向供养三世十方诸佛。】

 

在这些句子里面,我们就能看到菩萨随喜所为。后面又说:

 

【菩萨以随喜功德。和合无量诸余功德。乃至法灭亦不尽。】

 

这句说『随喜功德』无量无边,法灭了,你的功德还不灭,无尽的功德。刚才说过了,修其他的功德要福德因缘,福德因缘不具足没有法子修。而「随喜功德」可以说没有任何障碍,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修其他的功德要特别的因缘,要某些条件;随喜功德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而且又是修无尽的功德,广大的功德,我们为什么不肯修学?为什么把这么一桩好的事情错过?我们读这一段,希望能够提醒我们要重视修随喜功德。第五页第二行:

 

经【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诸禅定解脱三昧。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禅与定前面都解释过,此地也略提了一下,我们不必再重复说。在文里面第七行,问答是说明在此地又说禅定解脱三昧的原因,就是原由。第六页第二行有几句话值得注意:

 

【复次。禅定解脱三昧得之甚难。】

 

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

 

【精勤求之乃得。】

 

尤其是在小乘里面相当不容易。

 

【菩萨但持随喜心。便得过其上。是为未尝有法。】

 

『未尝有法』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未曾有法,太稀有了。禅定解脱三昧,诸位要晓得,在随喜心里面可以能成就,而且还能够超越,这个超越是什么?超越小乘,功德无量无边。前面举的像布施、持戒,连禅定都包括在其中。小乘人修,着相而修,着相里面离相太难了!菩萨随喜,诸位要晓得,随喜里头没有执着,执着还能随什么喜?执着不能随喜了。随喜没有成见、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对事不对人,只要是见一桩好事就能随喜、就能赞叹。哪怕那个人是恶人,恶人今天做了一桩好事,他也随喜,他就赞叹这桩善事,无量功德。二乘人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二乘人有分别、有执着、有成见。听到某一个坏人做了一个好事,「他是个坏人,他还能做得出什么好事!」不能随喜,唯菩萨能随喜,所以这个功德超过其上,而且是未曾有法。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该把它记住,要好好的学。第七页第一行,这里头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

 

【禅定智慧二法最妙。有此二行。所愿皆得。】

 

我们世间是常讲有求必应、事事如意,你要能够做到有求必应、事事如意,你一定要求『禅定、智慧』。诸位要晓得,智慧是从禅定生的,禅定是大福德。何谓禅定?在一切境界里面心不为境界所转就是禅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为境界所转,这是真正禅定,《楞严》里面所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我们凡夫的境界恰是相反的,我们是为物所转,被境界所转了。眼见色,心为色所转;耳闻声,心为声所转;吃个饭,心为味所转,你看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哪来的智慧?禅定是大福德。诸位修大福德、修称性的福报,从哪里修?从禅定上修。修禅定最初方便,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又要明了、又不要计较,什么事得过且过,何必斤斤计较。这个样子,渐渐自己在境界里面才能做得了主宰。

 

一下就修成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无始劫以来习气太重,所以修定的时候先要随缘,先要修忍辱。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可以说是禅定的预备功夫,什么事情都要能忍,要有耐心,不但忍一时,而且能持久。长期的忍辱就不知不觉变成禅定了,在一切境界里面都能够心开意解,不为境所动,这时候六根当然生智慧,一切万法无不了然。我们想想我们自己修学,在境界里面是不是能忍得过?忍不过就是障碍。我们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我们修什么?修的是清净心、修的是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禅定、智慧,福慧二足。这个大原则一定要记住,绝不是在修行当中跟人家计较,那就错了。定慧就是在六尘境界当中成就的,所以这两种行门果然得到、成就了,『所愿皆得』。而这二种成就,一定是在随喜功德里面学成的,你要是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禅定与智慧决定不能成就。为什么?一见到境界就动心,合自己意思心里生欢喜,定没有了;不如自己意思的时候,心里面发脾气、不高兴,定也失掉了。定没有了,哪有智慧?智慧是清净心里生的,所以定慧都失掉了。由此可知,小乘佛法的修行,他们的定慧是在深山里面,不接触外面境界,盘腿面壁修成的。大乘菩萨的禅定智慧,是在红尘里面修成的,不离开众生,在这里面学成的,菩萨的定慧比二乘超过得太多了!

 

二乘定慧纵然成就了,没有经过考试,他要到红尘里走一遭,看他行不行?看他的心乱不乱?他要是一接触这个境界心乱了,这是退转,不是真的成就。由此可知,大乘一开始学就是脚踏实地,小乘人开始学不切实际,把实际给它分开。为什么?禁不起考验,他烦恼太重,在红尘里面没有法子修学,所以必须要让他住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有限度,在这里面修学。修学的方式不一样,成就也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第八页:

 

经【菩萨摩诃萨行少施。少戒。少忍。少进。少禅。少智。欲以方便力回向故。而得无量无边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我们常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你看此地有讲缺少的。此地这个『少』,给诸位说,是事之少,心是圆满的,是圆满功德,事上实在太少。一开端这几行是问答、解释,说这一段这是六度,再说六波罗蜜的因由。第八页倒数第三行:

 

【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行若多若少。皆是波罗蜜。】

 

这句话希望同修们记住,是『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要求的是心地圆满,事随分随力,绝不勉强。下面一再给我们解释菩萨为什么在事相上这六种度少,第九页第一行:

 

【菩萨何以故少施。】

 

这是六度举一条来说明,为什么会少施?

 

【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

 

这一句是总答,下面给我们举几个例子说:

 

【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

 

那个初发心的菩萨,我们打个比喻说,初出家的小和尚,没有人供养他,他自己连零用钱都没有,他拿什么去布施?现在社会经济繁荣,大家生活富裕了,一出家单资也就不少了,零用钱有多的。前天大陆上来的那些老和尚,你们听听他讲讲,在大陆上初出家的没有单资。上一次妙莲和尚到我们这里来住了好几天,住了一个多星期,他给我们说过,他是从小出家的,那时候出家人生活之苦,每天赶经忏分一点钱,赶半年经忏这个钱积起来才可以做一条裤子,半个月才能吃到一次豆腐。你想想看生活多艰苦,他当然没有能力布施。这是讲少施,这是一种,没有力量。

 

【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这是一些明理的,不求供养。为什么?菩萨道是论心不论迹。菩萨戒跟比丘戒不一样,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恰恰是不相同的。菩萨要修清净心,大家供养得多了,麻烦大了!供养给我这么多钱,我要怎么布施法?还得想想这个钱怎么用法,怎么个布施出去。如果没有,没有就不想了,心不就更清净了吗?所以菩萨不求供养,因此菩萨少施,『功德在心』。『但求好心』,好心是什么好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菩萨又会修随喜功德,一切众生布施我都随喜,都是我自己的布施。实在讲六度都是无量无边,但是他自己事上很少,他的功德无量无边。那就是刚才说了,他明理、心清净,又能随喜。实在讲菩萨修的无量无边功德,但是自己没事可做,妙,这妙极了!

 

【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心必散乱。多恼众生。若恼众生以供养佛。佛所不许。破法求财故。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法。如菩萨法。等心一切。皆如儿子。以是故少施。】

 

这是菩萨对事理看得非常周密。第一个,怕自己到处去攀缘、去求取财物,一攀缘,戒就破了。尤其是大乘戒,大乘心清净就是戒,诸位在《六祖坛经》里面读到的,心地无非就是戒,心地清净就是戒。一攀缘,清净心失掉了,所以心就『散乱』。『多恼众生』,给众生添麻烦,所以诸位必须要记住,佛法里面讲种种好事、善事,要人自己发心,不能勉强他,不能够逼迫他。他自己不愿意发心,是他的事情。你要是去劝他,你到时候去找他,他碍于面子,好像你来了没办法,不给你面子上过不去。实际上真的愿不愿意?真的不愿意。这样就是多恼众生,叫众生生烦恼。

 

有人化缘,这是在家居士告诉我的,有个法师跟他化缘,当时他答应了,为什么?他那时候有钱,答应了我出多少钱。过个时候他这些钱散掉、没有了,但是那个法师来了,「你从前答应我的钱,现在你要给我」,来找多少次,就像讨债的一样。自己弄得无可奈何,家里面开个会议,算了,给他,就等于还债一样,一家人都生烦恼。到我这里来告状,所以我知道这些事情。你今天答应我的,我听了很好、很难得,你很发心,赞叹一句,心里面千万不要,「他那里多少钱会供养我」,不要做这个想法。为什么?说不定他明天破产,他没有了,你还能找他要吗?决定不可以!所以学佛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菩萨所在之处是叫一切众生真正生欢喜心,不是表面的。菩萨布施众生的是道理,是把佛法的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讲给你听,教你通情达理,你自己晓得应该怎么做法。只要你发心圆满,事情做不到,功德圆满。

 

我们同修大家发了很好的心,我们准备在电台上广播佛经,这是施圆发,没有机会听经的人都能闻到佛法,无量功德。可是昨天下午黎居士到中广去交涉,说中广星期六开了个会,他们决定从此以后拒绝宗教节目,所有宗教节目他们都不接受。我们书都印好了,昨天发出去一千多份,他真的不让我们广播,给诸位说,我们功德圆满了,不做就圆满了。他让我们做,我们还很辛苦的一直做下去,他一障碍,我们功德圆满了,你看又不要做一点点,功德圆满了。所以有人问我,他障碍?好,好事,我功德圆满了。他不障碍,我真是要做到尽形寿才圆满;他这一障碍,你看我一发心功德就圆满了,这个了不起!大家捐的这个钱,我们就详细好好的写讲演稿,讲演稿写好出书,出单行本。所以诸位发心的同修依旧是功德圆满。

 

这一段就教给我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事上少,心上圆满。也许诸位要问,布施可以,还能讲得通,像持戒、忍辱,难道持少分戒也圆满吗?不是这个意思。这些话在小乘经、小乘教里面讲都不好讲,都讲不通的。大乘佛法里讲,我们举一个例子,六祖大师在猎人队里十八年吃肉边菜,他在戒上较少,斋戒上是少,太少了,可是心上圆满的。为什么事情?不得已,环境所不许,大乘人跟小乘人决定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此地。譬如大乘人,出家人在中国在本国另当别论,因为大家一看到你出家人,都晓得你吃素的,人家请你吃饭也准备几个素菜。在家居士,受过五戒、受过菩萨戒,吃长斋的,人家请你吃饭不晓得,有鱼有肉你就照吃。那不是破斋戒了吗?没破,心圆满的。所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菩萨可以做得到的,二乘人做不到。为什么?他执着。

 

这些道理最初给我讲的是李老师,我从埔里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李老师告诉我,给我讲这个道理。他说人家请你是看得起你,是喜欢,他做这些菜你要是多吃一些,他高兴;你要是不吃,就是瞧不起,甚至说大概我做的不合口味,你看他筷子动也没动。他也不知道你持戒不持戒,所以往往还造成误会。出家人到国外入境随俗,大乘人就是如此。你到国外去,外国学佛的他不吃素。道安法师出国,就不大欢喜跟比丘尼在一块,为什么?太顽固、太执着。你到日本去的时候,人吃的那些东西都不是很清净的,煮肉的锅子马上给你煮点菜来供养你,菜里头都是肉味道。道安法师心清净,可是那些比丘尼们一看到,回来就说道安法师到外国破戒吃肉了。所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菩萨行,是菩萨法,这是举出这个例子给诸位说,戒也少、忍也少,心都是圆满的。前面讲了,有种种因缘故。假如我们样样都执着,好,你就在你自己这个生活圈圈上,你离开你这个生活圈子入别的团体的话,就没办法适应。像这些道理几个人懂得?他不懂还要来毁谤。

 

这些道理实在讲我们在大经大论里面都常常读到,读了之后一定要能够开解。大乘菩萨一个大原则,就是自己在生活方面不麻烦众生,你能够恒顺就不麻烦;不能恒顺,我一定要吃什么样什么样的时候,人家特别给你做,你就麻烦别人。这个不麻烦人,连小乘人也包括在内,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僧团里面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绝没有挑剔的。素食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日中一食是怕麻烦人,你一天到外面去托三次钵,人家嫌烦。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就不日中一食了,百丈大师跟马祖他们两个最初来创办丛林,就是出家人过集体的生活,也没有日中一食,是早晚都有的。禅家,不要说日中一食,一天大概总吃五餐以上,五餐到七餐。这是大家在大陆上禅堂里面住过都晓得,每支香下去都有点心。日中一食的制度在南洋小乘佛法还保持,为什么?他托钵,托钵确实是要这样的,不要麻烦人。

 

除非身体有病,年岁太大了,年岁老的人消化力比较弱,有许多东西吃的不容易消化,所以要拣别。我们中国古人说养老之礼所谓八珍,这是讲养老之礼。八珍是什么?就是这种菜做的时候都是稀稀烂烂的,老人没有牙齿,牙齿不好,不需要用牙齿很容易消化,大家给他做这些。这是讲一个是老、一个是病,不得已要麻烦人。年纪轻轻的样样都找别人麻烦,这就不好了。所以大乘佛法一切都是为众生着想,真正是叫一切众生少恼、少烦。修道的人不愿意给人添麻烦,这是慈悲心。总而言之,叫一切接近你的人都能生欢喜心。底下一段是讲两种菩萨,一种叫败坏菩萨,一种叫成就菩萨。这两种菩萨,我们要发心作成就的菩萨,不作败坏菩萨。这段文诸位自己去看,意思很明显,不难懂。在第十页第二行:

 

【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者多应财施。】

 

这是一般讲,因为在家财容易,出家财难,因为出家人不求财,所以财施少。出家人到处为人说法,法施多;在家人他有营生事业,他得财富容易,他求法的时候比较少,所以就多财施。第四行:

 

【闻佛不赞多财布施。但美心清净施。以是故。随所有物而施。】

 

这就是讲清净随喜布施功德不可思议。无论对自己、对别人,绝不牵强,绝不过分,这个诸位要记住。所以学佛自己心是清净的、是欢喜的,如果有牵强,自己心就有烦恼,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如果有勉强,别人看到了,障碍法缘,这个佛学不得,学了之后麻烦,他不敢学。所以我们总要记住,怎么样不麻烦人,学了佛没有麻烦,唯有增长智慧,得到生活之安乐,大家才愿意,才喜欢学习。第十一页第五行:

 

【少施得大报。便随所有多少而布施。】

 

这是得大报。诸位想想,为什么得大报?因为是圆满布施,是随我有多少而布施,所以这是圆满的。我没有,我在外面借钱,或者借高利贷来布施,这都是错误的,绝大的错误!那个放高利贷的人他有过失,他有业报,增长他的贪心,好,你拿来,你再供养佛菩萨,或者是布施给别人,别人心不安。所以你不论怎样做,你的功德不圆满、你这个功德不清净。随分随力是圆满清净的功德,所以学佛不能做傻事。佛门里面有时候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能跟人比赛,人家出一万块钱,我要是不跟他一样,面子不好看,这个心就错了。是不是自己真正拿出来?不是,为了要充面子,很不甘心、不乐意的拿出来。这都是不如法,很不好。我们要赞叹布施多少功德平等,大家就会随心随力,也不会去碍于面子了。所以一定要说明功德是相等的,你有多钱,多出一点;你能力少,少出一点,功德决定平等。不是说哪个出钱多,哪个功德大,没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讲不通。第六行:

 

【随所有多则多施。少则少施。】

 

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随分随力,绝不超过自己能力,不超过自己本分。因为你这样做,你自己心安乐,你一家人欢喜。譬如你现在一个月有一万块钱收入,你还有家庭,我一万块钱收入,我一个月布施一百块钱,你家里人不会反对,家里人都欢喜。你要是,「我不行,一定要布施一千、二千」,你自己欢喜,你家里人不高兴。为什么?生活就要受到困难。所以你在家里,你顾虑自己还要顾虑家人,换句话说,你超过这个力量已经过分了。我没有在外面借债,没有在外面借人家钱,已经负了债。为什么?欠了家里人的债,本来家里人一个月有二千块钱生活费用,你现在要布施二千块钱,每个人你都给他负了债,不可以。要懂这个道理,不要以为我到外面借了债是债,家里也是债,这些道理都要记住。所以少施有少施的因缘,少施有圆满的功德。十一面最后一句:

 

【虽少布施。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讲菩萨,极少的布施他回向一定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求世间福德,不图眼前的名闻利养,人家求的是无上菩提。前面这一大段是总说,后面这一段是再详细的说。但是布施里面提出一点,一定要学习三轮体空,文在第十二面倒数第四行:

 

【用是实相智慧布施故。得无量无边福德。】

 

这个『实相智慧』就是三轮体空,无论修多少布施,心是清净的。第十三页问答里面是讲少戒、少忍、少进,到第十四页是少禅、少慧。这是说样样都少,虽然样样都少,他称性,他心地清净、心地平等,圆满慈悲,所以他得的果报『无量无边福』,功德果报是圆满的。第十五页最后一行:

 

经【菩萨摩诃萨欲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一段是讲,六度,我们要圆满成就前面五度,一定需要般若波罗蜜。下面经文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举布施度。第十六页第四行:

 

【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着一切法。檀名舍内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罗蜜心行施。是时檀得名波罗蜜。】

 

这是举出布施来说。

 

【复次。五波罗蜜植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

 

这两句话很重要,就是从布施到禅定是修积功德,而『般若』是教你不着相,是除邪见,使你前面五种功德都能称性,这个果报才是圆满、才是究竟,才是无量无边。

 

下面,这一页倒数第三行,这是讲檀有两种,就是布施有两种,一种叫清净布施,一种不净布施。不净布施我们也不能够细念,有骄慢故布施、嫉妒故布施、贪图果报故布施、为摄受人故布施,统统都是有目的、有作为的来修布施。或者来修持戒,来修精进、禅定、般若,统统是有目的、有作为的,一律是不清净。清净布施没有目的。这个经文诸位自己细细去看。第十八页倒数第四行经文:

 

经【菩萨摩诃萨欲使世世身体与佛相似。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是讲求相好光明也应该要求般若智慧。这段文很长,首先说明菩萨为什么要修相好,菩萨修相好为了摄受一切众生,其目的还是在教化众生,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名利,是为了叫众生得利益。在二十一面是讲声闻法中三十二相因缘,这一段文字我们应该要把它读读,应该要晓得,应该要学。诸位回去自己去念。在二十三页倒数第五行开始,这是讲大乘法中三十二相的因缘。三十二相前面说过,这地方只是说三十二相因缘,这一段都是一般的佛学常识,在经论上常常会提到。讲经的时候纵然不能全讲,也要略举一二,但是自己一定要晓得。第二十八页倒数第四行经文:

 

经【欲生菩萨家。欲得鸠摩罗伽地。欲得不离诸佛。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地方有个名词不大常见,『鸠摩罗伽』,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童子,或者翻作童贞。鸠摩罗什大师翻成中国意思是童寿,所以鸠摩罗是童子、童贞的意思。这就是讲欲得童贞地,或者是童子地,应该『学般若波罗蜜』。这里面还是着重在慈悲心与平等心的修学。第一段的注解是解释『菩萨家』,菩萨家里面这个文也很长,诸位自己去读。这里面有一句我特别提醒诸位,在三十面第六行:

 

【复次。众生眼见菩萨者。即得慈三昧。】

 

我们想想看,自己要想学菩萨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切众生见到我们了,是不是能够得到慈心三昧?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自己成就清净平等慈悲,才能够叫一切众生见到你,心里面就感觉到这个人很慈悲。就是说不必说法,从你的相貌、你的举止就影响众生,就叫众生生清净心、生慈悲心。这几句是应当要记住的。第三十一面第三行以下,这是解释童子地、童贞地。最后一行一开端是解释「常欲不离诸佛」,为什么菩萨不离诸佛,这里面特别是指新学菩萨,自己的定力智慧还没有成就,如果离开佛,怕的是遭遇魔障,障碍了自己的成就,因此初学菩萨总是不离开佛的。三十三页倒数第三行:

 

【以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故。不得如愿。虽行福德而智慧薄少。虽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愿不成。】

 

这几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之人要修福修慧,福慧要同时修,将来你的所愿才能圆满。如果你有欠缺,你多福少智慧,你所求不能满愿;或者你多智慧没有福德,你所求也不能满愿。最好是两者都有,两者要是偏,只能够偏在慧,偏在慧比偏在福好。偏在慧虽不能成就、不能满自己愿,但是不造罪业;要是偏在福上,会造罪业。没有智慧,你福报很大,你有很多财富,你到什么地方去修福?到邪鬼邪神那里去修,那个麻烦可大了,不但修不到福,还给那些妖魔鬼怪做了帮凶,这真正是冤枉。这什么缘故?没有智慧,不能辨别福田的真妄,哪是真福田、哪是假福田不晓得,这个亏就吃大了。有智慧,他虽然想做事情,没有财力,做不圆满,但是做不圆满他不造罪业,就是他能够辨别真妄。虽然本身没有能力,他能够辨别真妄、他能够认识是非,哪是真正的功德,哪个不是真正的功德,他晓得。下面讲菩萨学佛要修两种忍,一种生忍,一种法忍,三十三面最后一行:

 

【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

 

这个『生忍』就是众生,众生毁谤你、侮辱你、打骂你、伤害你,都要能忍。你能忍就『灭无量劫罪』,就『得无量福德』。诸位要知道消灾灭罪,忍辱功德第一,比什么都有效。

 

【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

 

『法忍』是指修法,修学很苦。譬如我劝诸位要背诵经论,苦事!你要是没有恒心,你要是怕苦,你就不能成就,所以要勤苦的修学。我自己所走的路,哪些路是对的,我告诉你;哪些路我走错了,我也告诉你,我走错的路你们不要走,我走对的道路劝你们要走。我希望大家的成就都在我上之上,众生才有救!你们诸位要是都像我这个程度,众生也没救了,这个世界就可怜了。我尽心尽力的帮助诸位,在因缘上给诸位具足圆满的因缘,问题就是在你自己有没有善根、有没有福德了。善根,你是真正能懂这个道理,你晓得是非真妄;福德,是你有耐心,你有恒心,你肯努力的去修学,这是你的福德。善根、福德二者具足,你怎么会不成就?一定成就的。

 

说到这个地方,我再给诸位说,文学非常重要,我过去念书失学得太早,我只是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以后就没念书了。虽然在公家做事情,抽出一点时间来自己看书,看得很多,都没有去精读。也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人指导,也没有人告诉我培养根本智的重要,闻所未闻,只是喜欢读书而已,因此根基不稳固。这是我的过失。我今天请老师来帮助诸位,希望能够弥补我自己的过失。你们努力的修学,绝不可以求眼前的名利。我眼前就要出人头地,眼前就要出出风头,这是大错特错。什么时候出来?过去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就嘱咐我,四十岁以后出来不算迟。他那个时候也看出,好像我在他那个会下沉不住气,也想出去到处讲讲、表演表演,所以他老人家一直把我压下去。别的人,鼓励他去讲,他把我压下去,道理在哪里?你要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就要根深蒂固;你要是一生就修小成就,那现在就可以。所以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如果学生要是对老师不能体谅:这个老师对我不好,有成见,你看别的同学都放出去了,就把我压在这地方。老师对你好反而是不知好歹,辜负老师,那怎么会有成就?

 

我们再想想印光大师七十岁出来,七十岁以前,在佛教圈子里头谁知道有个印光法师?没人晓得!他老人家被人家发现了,人家将他那些书信在报纸上一发表,大家看到这个信写得不错,很有道理,才晓得有个印光法师。他八十岁圆寂的,弘法利生只有十年,这十年的影响在近百年当中,没有一个法师能超过。包括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都不能超过,都比不上。原因在哪里?积得太厚!这正是古人所讲的厚积薄发,根基太厚了,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跟李老师,李老师一再劝我,要学印光法师,自己要能够忍得过,才能有大成就。

 

我这些年来到处讲经,诸位晓得为什么不关起门来自己用功?这里头有二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我懒惰,实在是太懒惰了,不讲经绝对不看经,所以我读这么多经是为了讲经而读。我知道我自己毛病,一定用这个方法来逼着自己要去研究教理,要去读经,这是自己的大病!没有人逼着我,我不会写一篇文章。你们诸位想想,我讲经二十多年了,什么时候写过文章?大家只看到一篇,教育部发表的,那是教育部逼着我干的,被他逼出一篇出来。《仁王经》十几个表解,那是教育部跟中央党部逼着问我要,要出来的。他们要是不逼我,绝没有东西。所以这是对治自己毛病,自己要晓得,要有方便来对治。

 

第二个原因,我没有福报,我要是不讲经,没人供养,吃饭出问题。我从台中学出来的,到哪个地方去挂单都有障碍,所谓是门户之见,逼不得已!这些年讲经当然也有一点功德、有一点福报,就是今天这个局面。这一点福报跟诸位共享,所以我不愿意再到别的地方讲经,在这个地方一面是练习,一面是帮助大家,全心全力希望成就大家,这是我的用心。所以诸位在此地修学,在这地方练习讲经,不要出去讲,十年、二十年你再出去,一出去一鸣惊人。像印祖那样的成就,影响整个世界的佛教,这才是一代祖师,才真正能够救度一切众生。诸位要是在这里学了几个月,学了几部经会讲了,就到各个地方去表演,那你一辈子就是这个程度,不可能再往上爬了。所以大家要懂这个道理。三十五页倒数第三行,到三十六页第一行,这几句相当重要,是说明菩萨不离佛的意思。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14: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443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