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27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二十七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27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释初品中大慈大悲」:

 

经【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密。】

 

请看论文:

 

【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

 

首先解释『大慈大悲』的定义,前面曾经讲过四无量心里面所说的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所以说四无量心中已经分别解释,在此地特别着重这个「大」,大慈大悲。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下面几行问答是说明慈悲大小的差别,什么叫大慈大悲,什么叫小慈小悲。在前面这几句话里面,应当注意的是这个地方龙树菩萨给我们解释『大慈』,意义是以『喜乐因缘与众生』,着重在「因缘」两个字上。众生依什么样因缘才能生欢喜心、才能够得乐受,你能够给他这种因缘这叫做「大慈」。『大悲是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也是着重在因缘两个字上,什么样的因缘能叫众生离苦,离究竟苦,给与众生这样的因缘这就叫「大悲」。问答里面解释说:

 

【佛心中慈悲名为大。】

 

除佛以外都不算『大』,但是菩萨也叫大慈大悲,菩萨的大慈大悲比起佛来,那就不能叫大慈大悲,如果比声闻、缘觉、人天,菩萨是大慈大悲。讲到大慈大悲究竟真实,确实是在如来的地位上。第二页第二行:

 

【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

 

这一句里头要注意『真实』两个字,真的是大慈大悲,一点都不假。第四行:

 

【大慈者。念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这两句我们要说一说,佛的心实在是念众生苦乐事,念念当中都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且佛也是念念当中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因缘。众生不能够离苦、不能得乐,这不能怪佛菩萨,只能怪众生不肯接受佛菩萨给他的因缘,不肯接受,这就没办法了。佛菩萨所讲的这些话不肯相信,不能照做,佛菩萨的言语教训就是给我们做离苦得乐的增上缘。佛讲的这些道理我们是不是真懂了,佛讲的这些方法我们是不是都会了,道理懂了、方法会了,又肯老实照这个方法去做,当然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给我们这个因缘我们接受了。不接受那没法子,佛菩萨没有法子勉强我们接受,这是做不到的。要你自己觉悟、自己去接受,得到利益、得到好处是自己的。佛慈称『大』,是因为佛的慈悲心,心量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而且佛慈平等,绝没有厚此薄彼。佛对待任何众生是一样的看法、一样的慈悲,慈悲到极处,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第二页最后一行:

 

【世间乐欺诳不实。不离生死故。】

 

这是讲世间之乐真实相不过如此。世间是讲六凡世间,不但人间没有乐,天上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不要误会,认为人间苦,天上大概很乐,就是到了福报最大的四禅天也是『欺诳不实』。为什么?还是『不离生死』。这句话我们要相信,你要果真相信了,对于世间乐就没有贪爱,世间乐就放下了,世间乐永远不再能迷惑你,你在世间就得解脱,就得大自在了。

 

在这一段有好几次讲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常言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而慈悲一定要讲平等慈悲一切,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尤其是悲心,悲心是精进的原动力,精进是禅定般若之根本。谁来推动精进?大悲心推动精进。这一段里面在第三页第二行「答」的底下,最后一个字到第七行,就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一段希望同修们自己去读,你才晓得大慈大悲有无比的力量。我们学佛之所以是悠悠泛泛,不能精进,不能成就,实在是我们缺乏慈悲心,没有这个慈悲心来推动。在这一段文里头给我们说明,无量度生的善巧方便都是以大慈悲力而出生的。在第四面龙树菩萨举出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悲能够保佑一切众生,悲能代众生苦,举了几段公案来证明。在结论里面,就是第四页最后一行:

 

【佛智慧所能。无有遍知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舍禅定乐。救护众生。】

 

在下面一段文里面说得非常有趣。世间凡夫、六道众生喜欢感情,不喜欢理智,所以佛的『智慧所能』一般人都把它忽略掉,而讲到慈悲,一切众生听到都欢喜。为什么?慈悲是情,般若是智,世人是重情不重智。

 

【慈悲相可眼见耳闻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测知。复次。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所爱乐。】

 

比喻举得非常好。

 

【智慧如服苦药。】

 

药苦,人不愿意吃,慈悲是乐,那个乐人人都愿意。我们讲佛陀的定义,一定讲到智、讲到觉,讲到智、讲到觉,别人不大愿意接受,一讲大慈大悲,每个人都来了。由此可知,众生无量劫习气所偏都是偏在感情上。第五页第六行:

 

【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

 

般若智慧是要有道的人他相信,他能够接受。

 

【大慈悲相。一切杂类皆能生信。】

 

六道一切众生都能信,都能够接受。

 

【如见像。若闻说。皆能信受。多所饶益故。名为大慈大悲。复次。大智慧名舍相。远离相。大慈大悲为怜悯利益相。】

 

这是讲悲智行相不同之所在,我们应当要晓得。智觉是讲离相,而慈悲是即相,是利益众生的相。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切众生迷得愈来愈深,所以示现一点慈悲相能够震动社会,今天做一点慈善事业、做一点救济工作,能震动全世界,你是世间的大好人,你要提倡智慧,没有人采你,没有人理你。原因在哪里?大家不晓得智慧,只着重在情感上。但是要晓得,智慧能了生死,是究竟的利益,眼前这点救济是一点小利益,不是究竟的利益。大慈大悲要布施人,是布施什么?布施智慧。正是大乘佛法所讲「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这叫大慈大悲。如果只有利,救济别人,后面没有智慧叫他深入,这个慈悲叫小慈悲,不是大慈悲。但是慈悲是一定要的,佛法决定不能离开,这是度众生的第一步。所以菩萨六度,布施列在第一,三种布施里面财布施列在第一位,这是什么?慈悲之相。接着以理论法门来传授给他,那是大慈大悲,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应当要修学的。世间人有小慈悲没有大慈悲,世间人能利益一切众生,所谓是爱缘慈、众生缘慈,这是世间人能做到的。法缘慈就不简单了,法缘慈要菩萨才能做到,法缘慈就是慈悲后面有智慧,这是法缘慈。慈悲是手段,以智慧教人是目的。第六页第二行:

 

【大慈悲名为一切佛法之根本。】

 

这个话说得太清楚!慈悲为本,我们在此地又见到这个文字。这地方解释得很多,慈悲虽是佛法根本,这里假设一个问答,慈悲是不是有漏法、是不是系法、是不是世间法?所谓系就是系缚,就是烦恼,慈悲所谓牵肠挂肚的事情,是不是这些法?答覆说:

 

【菩萨未得佛时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犹可。】

 

我们就一般说,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修慈悲是有漏的,是系法,是世间法。可是见性之后,已经入了智慧,这个底下说:

 

【佛得无碍解脱智故。一切诸法皆清净。一切烦恼及习尽。】

 

习气都断尽了,所以佛的慈悲是无漏法,不是系法,不是世间法。可以讲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都是无漏清净的大慈大悲。第七页第二行:

 

【无尽意经中说。有三种慈悲。众生缘、法缘、无缘。】

 

这三种慈悲前面都曾经介绍过。

 

【复次。一切众生中。唯佛尽行不诳法。】

 

这个『不诳』也就是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如来的五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的言语一定是真实的,决定不欺骗众生。佛的言语决定没有过失,我们在前面十八不共法里面读过。实在说,佛给我们离苦得乐的因缘,大慈大悲,充满了一切处所,一切时、一切处无量无边的因缘。问题在我们自己有没有慧眼,能不能够辨别,自己肯不肯相信,能不能发心依教去修学,修什么?修离苦得乐法。如果你有慧眼,机缘处处都是,时时在面前,任何人都可以修学。不要以为修布施一定要有财富,没有财富也能够修学,没有能力也能修学,所以佛这个慈悲是大慈、是平等的。以上是略说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认识,要能体会到。诸位掀开第八页:

 

经【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这些经文诸位要特别注意到,从前面一直到此地,你看看每一句后面结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你要想得大慈大悲,你要习行般若波罗蜜。以下是讲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慧分明叫『道慧』,第一句讲道慧。你要想得道慧,你要习行般若波罗蜜,所以佛在经论里面常说,般若为诸佛之母,诸佛从般若生。般若是真智慧,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法,佛法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佛法。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明白了,你才能体会传道传的什么道,迦叶尊者是不是传释迦牟尼佛的道。历代祖师代代相传,你要说是传释迦牟尼佛的道,这就遭透了!不是传释迦牟尼道,传什么道?而是传我们自己本性般若之道,诸位要了解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教迦叶尊者,他开悟了,悟的是他自己的道,他所悟的跟释迦牟尼佛所悟的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所以并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东西继承过来,不是的,是自己开悟的。正好像二盏灯一样,释迦牟尼佛那个灯是亮的、明的,你那个灯是暗的,藉他的光点着了,点着是你自己的光明,传灯。不是把他那个灯搬到我这里来,借我照一照,我照过了再借给你,你去照一照,不是这个意思。是教我们自己放光明,这叫传道。换句话说,祖祖相传,前一位祖师跟后一位祖师给他增上缘,帮助他开悟,而不是继承他什么。

 

佛有没有法与人?没有法与人。佛是帮助人开悟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善巧方便,佛晓得我们一切众生,从理体上说、从根本上说,我们与佛是无二无别,佛有什么样的智慧、有什么样的德能,我们人人都有,跟佛确实没有两样。根本没有两样,现在也没有两样,将来也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是自己给自己造了许多的障碍,佛给我们点醒,你只要把那些障碍都去掉就行了。你不肯去掉,你自甘在轮回里面生死堕落,佛在旁边叹息而已,他也帮不上忙,这叫做迷惑颠倒。

 

所以佛法里面的教学,诸位必须要记住,跟世间教学完全不相同。世间教学是增长无明,增长知见,那是添麻烦;佛法的教学是除障,离知见,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而已,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我一再给诸位说,经有无量义,无量义是讲后得智;经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是讲根本智。从理体来讲,经没有意思,没有解释;从相上讲,它有无量义,无量无边的解释,不能做一种说法、一种讲法。我在此地带着诸位来读《大智度论》,我今天这样讲法,明天在这里还讲这一段,一定跟今天讲法不一样。如果是一个讲法,那就是一样;不是一个讲法,无量的义趣!所以学佛要的是什么?开智慧,明心见性,是走生路、走活路,不是走死路!凡是落在心意识里面的都是死路,凡是离开心意识的都是活路,死跟活就这个分法。我们自己看经、听教、参禅、念佛,我们走的死路还是走的活路?不必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我们是不是落在心意识里头。向下的经文先解释「道」,从一道解释到十种道,这是比较说得详细。十种道以后,再概略的总结到无量道,这个文到十一页最后一行,诸位自己去看。在这一段总结里面解释到道种智,在十一页最后一行:

 

【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无量道门。】

 

这是总结到无量道。

 

【知是诸道。】

 

『诸道』就是指无量道。

 

【尽知。】

 

无所不知。

 

【遍知。】

 

没有丝毫欠缺。

 

【是为道种慧。】

 

诸位想想,『道种慧』是菩萨的智慧,世出世间一切道门他没有不晓得的。怎么晓得?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一定从根本智起,从根本智修,这才是捷径,枝枝叶叶去寻求,苦死了!我们看看古大德十几岁、二十岁就开悟了,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我们心里生羡慕之心,自己也想成就。但是自己走错路,错在哪里?天天在读书,在钻固执,走死路!非常的勤奋、非常的用功,搞一辈子连一部经、两部经都不能通达,这就是路走错了。我要说错在什么地方,诸位应该很明了,用攀缘心,就错在这里。用心意识,这是走死路,不能开悟。这样用功夫所得到的结果,我们拿世间法来讲叫记问之学,记问之学全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佛教我们开悟,悟了以后我们读《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自己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也不是龙树菩萨的,我自己所悟的跟龙树菩萨、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所以经本一展开是活的,不是死的。用攀缘心落在心意识里头,那是死的,纵然《大智度论》背得滚瓜烂熟,讲得天花乱坠,你所讲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摩诃般若经》,是龙树菩萨的注解,与自己无分。这也是我贡献给诸位,什么叫佛法、什么叫世间法,这是大道理,大方向。你果然能够把握住,你这一生就有成就,所谓成就就是开智慧,开悟。不开悟,没有成就。世出世间相,这一段里面讲得很清楚,世出世间相如实知,就是出世间的见解。我把这段文念一念,诸位请看第十二面第五行:

 

【世间名。但从颠倒忆想虚诳二法生。如幻如梦如转火轮。凡夫人强以为世间。】

 

这是说世间根本没这回事情。

 

【是世间皆从虚妄中来。今亦虚妄本亦虚妄。其实无生无作。但从内外六情六尘和合因缘生。随凡夫所着故。说为世间。是世间种种邪见罗网。如乱丝相着。常往来生死中。如是知世间。】

 

六情就是六识。这是叫我们认识世间,『如是知世间』就是叫你要认识世间,世间是什么回事情。这段文不多,实在讲得很清楚,很难得,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把世间的真相能说得这么清楚。

 

【何等是出世间道。】

 

世间认识清楚了,什么叫出世间?

 

【如实知世间。即是出世间道。】

 

你对世间真相完全了解、完全看破了,世间根本就不存在!这就叫超越了。所以底下讲:

 

【智者求世间出世间。二事不可得。】

 

因为众生执着世间,佛才建立一个出世间,世间真相被你看破了,哪里还有什么出世间?所以,世间、出世间俱不可得。这是正知正见,常作如是观,自能照见诸法实相而超凡入圣。第十三页,这一页的文里面也说得非常之好,说明佛说出世间的缘故,第一行:

 

【但为破世间故。说出世间。】

 

可见得佛说出世间是破众生世间的执着。

 

【世间相即是出世间。更无所复有。所以者何。世间相不可得。是出世间。是世间相常空。世间法定相不可得故。如是行者不得世间。亦不着出世间。若不得世间。亦不着出世间。爱慢破故。不共世间诤。】

 

『爱慢』是第七识的四大烦恼,四大烦恼永远摆脱掉了,换句话说,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时候还有什么争执的?凡是有『诤』,有争论,都是不平才诤。平等法里头诤个什么?诸位晓得,佛门里面讲的「无诤三昧」,是要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才证得无诤三昧。对于世出世间的实相要是不能通达,如何能转识成智?要通达世出世间的实相,一定要修学般若波罗蜜。诸位请看第十四页经文:

 

经【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这地方是解释一切智。三种智在此地是先解释道种智,其次解释一切智,最后再解释一切种智。在《论》里面第一行:

 

【问曰。一切智。一切种智。有何差别。】

 

首先辨别这二种智的行相差别,这里面有的说无差别、有的说有差别,从有差别里面讲一切智是总相、一切种智是别相。第十七页第二行:

 

【问曰。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

 

下面答的相当多,但是所答的总不外乎唯识、百法所说,说得虽然多,还是不离百法,跟《百法明门》只有开合不同而已。《百法论》里面实在讲也就是解释一切法无我,这地方讲『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正如唯识所说,可谓尽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一切法如百法所说,一切智是能知,一切法是所知。但是在此地必须要晓得,能知跟所知是一不是二,才是真知;如果能知跟所知是二,给诸位说,那是不知。为什么?落在心意识。你那个知是什么知?听别人说的知,不是自己心性的知。能所不二是佛法,能所二叫世间法。所以佛在《华严经》才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一等聪明智慧的人都没有办法解佛法,为什么没有办法?他有能有所。

 

我们要真正学佛,找一个什么样老师?无能、无所的,能所是一不是二的。你找到这个老师你就有了办法,你要是老实跟他学,你能开得了悟,你能够找到一条生路、找到一条活路。你找到能所是二不是一,你找到这个老师,你准定是走死路。你可以在这个世间拿多少个博士头衔,但是你开不了悟,这个是世间的博士,是逃不了阎罗王生死簿的那些博士。你要想在阎罗王生死簿把这个名除掉,不是不可能,可能,你要走活路,不能走死路。在第二十面,说明佛为第一,这是我们应当知、应当学的。第三行里面说:

 

【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于众生中最第一。】

 

下面不必多说。二十面第六行:

 

【一切诸戒中圣戒为第一。一切解脱中不坏解脱为第一。一切清净中解脱为第一。一切诸观中空观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槃为第一。】

 

下面不必多说。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这是我们要记住,值得我们学习的。

 

【佛从初发意。】

 

『初发意』就是最初发心,我们现在正是在这个地位上,看看我们发的这个心跟佛最初发心比较比较。佛初发心是:

 

【以大誓庄严。一切衰没众生欲拯济故。尽遍行诸善道。无善不集。无苦不行。皆集一切诸佛功德。】

 

我们现在想不想这样做?想这样做,可是最大的难处,我们缺少智慧,在一切法里面,哪是善、哪是不善我们不容易辨别,能够辨别善不善这是大智慧,在世间法里面讲这是大学问。大学问就是能辨别真妄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这叫大学问。有许多似恶是真善,有许多似善实际上是恶的,实在不容易辨别!所以佛一再教我们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够鉴别。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定中来。心不清净,没有观照的能力。智慧是清净心所生的作用,就叫智慧。由此可知,佛法教我们所用种种善巧方便,都是教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现前,一切法你都得到,全是现成的,全是你自己的。所以佛门里面讲经、听经,不是叫我们解义、不是叫我们把它记住的,这一句怎么讲、这个是什么道理,不是,不是教我们起分别心的。我们可以从《楞严经》里得到证明,《楞严经》里佛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阿难用攀缘心来闻佛法是大错特错。攀缘心闻佛法是什么?就是听这一句这个意思怎么讲,这个很有道理、那个没有道理,就搞这些玩意儿。而佛讲经真正的用意是教阿难用闻性闻佛所说的法性,这叫明心见性。闻性是清净,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法性也是清净,也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教你以性去见性,不是教我们去分别研究。讲经这一个半钟点的功夫干什么?就是教诸位见性,而不是教分别我所说的法音。这有几个人会?这个方法会了,见色闻声,心里面都如如不动,清净光明,你才能够普照大千世界。这个道理我们在《楞严经》里再不悟,那就真没有法子了,《楞严》实在是开智慧的书。末后一段在二十一页里面是解释「萨婆若多」,萨婆若多我们平常讲就是一切种智,或者解作一切智。二十二面是解释一切种智:

 

经【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底下这个注解就是解释一切种智,唯有一切种智才能够断烦恼习气。三种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论上说得很清楚。

 

【实一切智一时得。】

 

三种智是同时证得的,换句话说,你证得根本智,后得智立刻就现前。但是诸位要晓得,没有证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

 

【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

 

这个话说得就很明白,这句话非常重要,告诉我们求智慧是有次第的,错了次第就不能成功。初一定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愿波罗蜜、方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都叫后得智,都是从般若波罗蜜生的。我们讲六度,般若波罗蜜里面就包括根本智与后得智,是不分的;讲十波罗蜜就分开来讲,般若波罗蜜是讲的根本智。所以这个是很要紧!道种智现前就断烦恼习,而习气难除,贤圣都难免。第二十三页第六行:

 

【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底下就是难陀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毕陵迦婆蹉、摩头婆和咤、憍梵波提。举了这许多的人来做例子。第二十四页倒数第六行:

 

【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赞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

 

底下都说明佛在一切境界里面如如不动,正是《金刚经》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一节经文相当长,可以说是《金刚经》这两句经文的注解。我们读《金刚经》这两句,从口里就滑过去,不得受用,你们再把这段文仔细去念一念,研究研究,我们在这个境界里是不是能像佛一样如如不动?不但色不动,连心都不动。二十六面第一行有个结论:

 

【经诸毁辱诽谤论议。不动不异。以是故。知佛诸烦恼习都尽无余。】

 

底下就说明佛是如何修学,把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说到这个地方,今天早晨我们读《四十华严》观世音菩萨这一章里我也提到过,习气要断,习气不断,麻烦大了。我们一生纵然修行得很好,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还要落在轮回里,甚至还落在恶道里,什么原因?习气坏事。春梦了无痕这个电视剧前天结束,结束的那一幕我看了,看了之后就觉得习气太可怕。这个连续剧的主角关振豪、唐月眉,原来是二个坏人,但是这二个人真正改过自新了,而变成纯善之人,太难能可贵了。但是二个人见面的时候,旧习气又发了,落了一个悲惨的局面。实在讲这就是警惕我们学佛的人,到临命终时习气发作了又堕到恶道去,冤枉!诸位要问,为什么?习气难除,心地真善。所以我就想到,我们多生多劫修行没有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概就是临命终时候习气现前误了大事。所以佛经里面常讲,四果罗汉不度众生,我们想想,有他的道理在。为什么?四果罗汉习气没有断。因此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诸善知识,教诫初学从哪里下手?从戒、忍下手,你看《金刚经》教给人从布施、从忍辱下手,有道理!布施是修福,忍辱是降伏习气,才能有成就。我在讲堂也特别给同学们说明,着重在修福上。不修福,你开的那个慧叫狂慧,那个慧会害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有福德的慧才是真正的好智慧,是为我们所尊重,是真正能够有利益的。在二十八面讲小乘人的见解,二十九面说大乘人的见解。小乘人的见解,在二十八面倒数第五行:

 

【声闻人言。菩萨不断结使。乃至坐道场然后断。是为大错。】

 

大乘人的见解,在二十九面倒数第六行:

 

【摩诃衍人言。】

 

『摩诃衍』就是大乘,大乘人说:

 

【得无生法忍菩萨。一切烦恼及习气度尽。亦是错。】

 

由此可知,习气难除!诸位再看三十面第三行:

 

【三毒断。】

 

『三毒』是贪瞋痴。

 

【习未尽。】

 

三毒断了,习气未尽。

 

【可得集诸功德。】

 

电视剧「春梦了无痕」这两个主角,他们烦恼断了、习气没断,他们能够修积功德,二个人都做好事情,能修积功德。三十页第六行:

 

【得无生法忍时断烦恼。得佛时断烦恼习。是则实说。】

 

证得无生法忍,三毒烦恼断了;要到成佛才能把习气断得干干净净,这是实在的说。如果说菩萨烦恼习气都断尽,那叫方便说,有方便说、有真实说。真实讲是到如来地位上习气才断尽。末后这一段,后头文还很长,第三十面经文: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一段文是解释菩萨位。论文一开头说:

 

【菩萨位者。无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观一切世间空。心无所着。住诸法实相中。不复染世间。】

 

这是菩萨位,菩萨位说法有很多种,一直到不退位。在三十三面第二行问答以下,这是讨论修行,这一段也相当的重要。再看第三十五面最后一行:

 

经【欲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

 

『过』就是超越,我们要想超越声闻、辟支佛地。三十六面一开端以下就是解释『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退转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入阿鞞跋致地位的太多了,所以说圆证三不退。《论》里面一开端先说出菩萨位,就是阿鞞跋致这个因由,先说明因由,然后再解释名相。解释名相在第三十八页第二行,下面有个「问」,这个问答就是解释阿鞞跋致的意思,解释得很好,解释得也相当的详细。第三十九面倒数第三行,这是这一段的结论:

 

【复次。有初发意生大心。断诸烦恼。】

 

这是讲初心断证的。

 

【知诸法实相。便得阿鞞跋致。】

 

这是讲修行个人根性不相同,有初发心就行,从断烦恼当中来证实相。另外有一类人:

 

【但行檀波罗蜜。便具足六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这是有单单修布施的,可是这种人根也很利,修一个布施度里面就圆具六波罗蜜,他也能证三不退。如果单只有布施,布施里面没有持戒、没有忍辱、没有精进、没有禅定、没有般若,这个不行,这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那不是佛法。底下说又有一种人:

 

【行六波罗蜜。未得阿鞞跋致。】

 

这是指权教菩萨们,修六波罗蜜没有得三不退。

 

【于众生中生大悲心。是时便得阿鞞跋致。】

 

这是讲有『大悲心』的人可以证得。末后讲怎样才能入菩萨位得不退地有一个纲领,这个纲领是讲悲心、空观要平等,就可以得入菩萨位,得不退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纲领,也就是说福与慧要平等。福超过慧、慧超过福,都不能证得。正好像开保险柜的锁一样,号码一定要对准,差一点都不行,过了头也不行,不及也不行。福慧平等就是定慧平等,要晓得福就是定、定就是福,所以一定要等持才能够入。这是第四十页最后的结论。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13: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443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