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17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向下的文是说要我们观察,这是菩萨观察,欲的过患,修习禅观者必须要知道。这一段文也很长,希望诸位自己好好的去读。从欲的过患,文一直给我们讲到四禅天。在第三十一页第五行,以下就是说明无色界的四空天,四空天他们所修的四空定,在此地龙树菩萨也有简单扼要的介绍。像这些资料,我们一般在讲解佛学常识方面都是很好的参考,都可以引用。在第三十五页第一行,说到禅定相,略说有二十三种,这二十三种里面就是八味、八净、七无漏,合起来是二十三种。后面又给我们介绍六因、四缘,四缘我们常常讲到的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这里都有说到。到第三十六页,提到的功夫可以说一步比一步高,就讲到练禅,这是修习禅观,那是正在精进之中,能够成就愿智、四无碍辩才、无诤三昧,我们在《般若经》里常常读到。《般若经》,其他的比较少读,诸位读《金刚经》读得多,《金刚经》里面须菩提长老他就是修无诤三昧。在第三十七面的倒数第三行,这是说明禅定波罗蜜能生一切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四无量意。五神通。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定。九相。十想。三三昧。三解脱门。三无漏根。三十七品。如是等诸功德。皆禅波罗蜜中生。】

 

『四无量意』就是四无量心。『五神通』,除了漏尽通,前面的五通。『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像这些法相名词,我们在过去大多数都讲过。三十八面第一行:

 

【问曰。应说禅波罗蜜。何以但说禅。答曰。禅是波罗蜜之本。得是禅已。怜愍众生。内心中有种种禅定妙乐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净苦中求乐。如是观已。生大悲心。立弘誓愿。我当令众生皆得禅定内乐。离不净乐。依此禅乐已。次令得佛道乐。是时禅名波罗蜜。】

 

这个话讲得很清楚,所以禅是诸波罗蜜的根本。我们通常讲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以禅为根本,如果没有禅,从布施到愿力智只能叫十种善法,不能叫波罗蜜。一定要得到禅,这十种才叫波罗蜜。换句话说,没有得到禅,修布施只能说是布施福,不能叫布施波罗蜜。没有禅可以叫持戒福,是福报,不能叫持戒波罗蜜,一定要得到禅之后,才统统都叫波罗蜜。由此可知,六度、十度是万行的纲领,禅既然是六度、十度之本,当然也是一切万行的根本。因此得到禅了,菩萨常在大定之中,所以他举心动念、一切造作行为无不是波罗蜜。所以无量波罗蜜门都是从禅而生的。

 

禅在净土里面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也是的,那还不到家,理一心不乱是真正的禅,那是真正成就诸波罗蜜。由此可知,我们念佛的目的一定要安在理一心上。我们念佛求什么?就是求理一心。向下这个文,文与义都非常的丰富,我们受时间限制,不能够逐句给诸位细细讲解,希望诸位自己要用功。最重要的意思就是提示我们,禅定里面有真乐,有真正的乐,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世人愚痴,不晓得享受内在禅定里面之乐(就是禅悦),他不能够享受这一分的乐趣。他在外面境界里头去追求快乐,境界是虚妄的,得来也不实在。境界的乐在有禅定的人看起来叫坏苦,你追求得到了,一时有乐,但是会失掉,失掉,苦就来了。你得到的乐多,将来失掉的时候你痛苦大,必定有苦的,那个苦乐是相对的,不是真乐。真乐是禅悦,是从定中得来的,我们在一般说的是清净心当中才有真正之乐。四十一面倒数第四行:

 

【若得初禅。同得初禅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萨入初禅。有人得二禅。观知得初禅心。了了知。不能知菩萨入初禅心。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非想非非想天,亦如是。这里告诉我们一桩什么事情?我们两个人同样得初禅,你晓得我,我晓得你。假如我得二禅、你得初禅,我知道你,你那个境界我完全都晓得。可是菩萨示现在初禅里面,表面看起来都是初禅,菩萨在初禅的境界,证得初禅的人不知道。不但证初禅的人不晓得,证二禅的人也不知道在初禅的菩萨,纵然到非想非非想天、到第八定,也不晓得初禅菩萨的境界,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明了。菩萨的境界我们常说随类化身,从这一段我们把意思引申可以能够会得,菩萨在我们人间,他知道我们,我们不晓得他;菩萨在人间的心境,不但人不晓得,诸天也不晓得。换句话说,只有同样菩萨地位的人他才晓得,不是在同样菩萨地位的不知道。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不要去打听某人到什么地位了,你去问谁?人家答覆你的都是骗你,打妄语的。真正知道的他也不告诉你,没有告诉你的必要。不自己修定,到处打听别人,别人成佛了与自己也不相干,自己修定要紧,别人与自己没有交涉。好好的把自己的心定下来,不要向外境上去攀缘。在末后意思就说得很深了,在第四十二面第六行:

 

【复次。尔时菩萨常入禅定。摄心不动。不生觉观。亦能为十方一切众生。以无量音声说法而度脱之。是名禅波罗蜜。】

 

向下都是讲菩萨禅定的形相,这个境界愈说愈高,希望诸位细细的去念、去研究。四十三面第三行:

 

【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

 

菩萨说不说法?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入不二法门。

 

【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之声。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度脱。复次。菩萨观一切法。若乱若定。皆是不二相。】

 

由此可知,菩萨自住三摩地中是不二法门,而接引一切众生是以三乘法,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自受用跟他受用不一样的所在,自受用是清净的,他受用是慈悲的。这个底下有一段文,是讲仙人瞋恚而堕落失掉神通,有一段小故事。后面又有一段小故事是讲增上慢而堕落的,这是指有一个比丘得到四禅生增上慢。这个故事不必说了,诸位自己去看去。在第四十五页第十四行长行以下,是后世祖师禅的由来:

 

【是故知取乱相。能生瞋等烦恼。取定相。能生着。菩萨不取乱相。亦不取禅定相。乱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罗蜜。如初禅相。离欲除盖。摄心一处。是菩萨利根智慧观故。于五盖无所舍。于禅定相无所取。诸法相空故。】

 

这都是祖师禅的来源。祖师禅也不是祖师发明的,还是从佛法当中有根有据的,绝不是他胡造谣言。

 

从这个地方以下,文虽然不多,可是跟前面所讲的禅是大异其趣,为什么?前面要离五盖、要弃呵五欲,在此地不要了。为什么不要?这地方观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有什么好除的?既然是虚妄,有什么好断的?诸位要晓得,这是高级的禅定,我们修不来的。我们现在所错的路是什么?前面那个不要,但学后面的,这就糟了。殊不知后面这个祖师禅是从如来禅基础里头修得的,祖师禅好像是大学研究所,如来禅好像是小学、中学,小学、中学都不读,一下就读大学、研究所,这是办不到的事情。

 

后面这个理要晓得,统统讲的是性具本定。诸位可以参看《六祖坛经》,定慧一体、教授坐禅这两章。这是我们中国祖师禅理论在修学指导最高的原则,我们不可不知。拿《六祖坛经》这意思跟后面这几页一对照,你才晓得我们祖师禅程度之高。我们修学祖师禅必须具备如来禅的基础,换句话说,五欲、五盖、五法是要修学的。五欲、五盖必须断,五法这是法则,运用这个法则,但是不取声闻、缘觉,甚至菩萨这些材料可以不要,我们取一乘菩萨的教材。但是还是要这五法,我们才能够进入祖师禅的境界,也就是修自性本定,我们才能有成就。《楞严经》里面是讲自性本定,也可以说完全是祖师禅的意思。在四十六页第四行有一段很长的文非常重要,这个意思很深:

 

【复次。是贪欲、贪欲者。不一不异。】

 

『贪欲贪欲者』就是贪欲、离贪欲,贪欲跟离贪欲『不一不异』。句句都是不二法门。

 

【何以故。离贪欲。贪欲者不可得。离贪欲者。贪欲不可得。是但从和合因缘生。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贪欲、贪欲者异不可得。若一。贪欲、贪欲者则无分别。如是等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若法无生。是法亦无灭。不生、不灭故。则无定、无乱。如是观贪欲盖。则与禅定为一。余盖亦如是。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菩萨如是能知五欲及五盖。禅定及枝相。无所依入禅定。是为禅波罗蜜。】

 

这是最高级的佛法,就是因为它后面有。本来是应该要记熟的,我们时间不够了,在此地不细说没有关系,为什么?《坛经》里面我们说到、《楞严》说到,《弥陀经疏钞》跟《华严经》里面都讨论到。所以在我们这个讲堂这一段不讲是可以的,我们其他经典里面都讲到。特别提醒诸位,这种高级的修行法一定要有初级的基础,一定要用初级的方法。离开初级的基础、舍弃初级的方法,高级的教材我们不得其门而入,这是一定要晓得的。向下这是讲称性之修,上求下化,罪灭佛加,罪灭了,佛才能够加被我们,就是佛才能够保佑我们。末后说观众生苦,发求佛道的心,就是真正发菩提心求成佛道,这是大慈大悲。末后把禅定,「禅波罗蜜」经文这一句的意思说出来:

 

【不乱、不味故。名禅波罗蜜。】

 

第四十八页,说出什么叫不乱、什么叫不味。『不味』就是不着禅定里面的禅悦,得到禅定一定法喜充满,如果你要执着禅悦,又错了,又把你的禅定给毁掉了。修学禅观的人一定要晓得,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晓得真正修行方法。到这个地方,我们把六度里面禅定波罗蜜介绍完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6月29日16:58: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362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