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18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2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十八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18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十八卷:

 

【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这是六波罗蜜里面最后的一段。『般若』是梵语,翻成中国话是智慧的意思,般若度也就是智度。前面两行解释「般若波罗蜜」的意思,我们一般讲定义。

 

【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

 

要紧的就在答的这一句里面。

 

【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全句都是梵语,般若翻作智慧,波罗蜜翻作到彼岸,依我们中文文法,就是圆满的智慧,或者我们讲究竟的智慧。大乘佛法里面咱们要学的就是要学「般若波罗蜜」,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在如来果地上叫一切种智,因地上就叫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波罗蜜跟一切种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修学特别要着重在般若波罗蜜上。般若波罗蜜它应用在事相方面,就表现在前面五度上,布施有般若波罗蜜,布施就叫做波罗蜜,就叫布施度;持戒有般若波罗蜜,就叫持戒度,假如没有般若波罗蜜,单单只叫做布施、只叫做持戒,乃至于禅定。没有般若,修前面五种法,那叫做人天的福报,那是五种福德因缘,不能见性。再跟诸位说,也不能往生西方,这一点诸位要特别的记住。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与大乘佛法决定不相应。读了《大智度论》再要没有大智慧,这也未免叫人见笑,「念什么?念《大智度论》」,头脑像浆糊一样一塌糊涂,这个说不过去。智慧要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功夫上。

 

尤其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举世混乱,人心无所归依。西方人从前信神,现在神权动摇了,西洋的哲学家公开宣布上帝已经死亡。说实在的话,上帝还在,并没有死亡。为什么宣布上帝死亡?他不相信了,不信就等于死亡。学佛的人不信佛法,这是大混乱。学佛的人何以不信佛法?不能依教奉行。信佛法,佛法道理明了之后,一定要依这个道理去做。在佛法里面讲这些事理无量无边,学唯识的比喻作入海算沙,什么时候才能算得尽?性宗的比较聪明,提契纲要。学佛就是学个平等心、学个清净心、学个慈悲心。诸位果然能在这三心上用功夫,这就具足般若波罗蜜;如果咱们学佛不在这三心上用功夫,我们就没有智慧。凡是叫我们心不平等、不清净、不慈悲的,都要离开。为什么?那是障道因缘。

 

在目前我们居住这一个地区,天天讲经常年不断的,诸位要记住,还只有我们这一个道场。常年讲经的道场也有,但不是天天讲,一个星期讲一次,台中有好几个道场。慈光图书馆是每星期三讲一次,台中莲社是每星期六讲一次。所以一个道场天天在这里讲经,上午、下午都在讲经,只有我们这一处。这一处在宣扬正法,我们想一想,这些妖魔鬼怪看到心里难过,总得要想尽方法把这个道场给毁掉,他们才得大自在。这是理所当然,确实是这个情形。我也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有一天机缘,我们干一天,我们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纵然被妖魔鬼怪破坏了,我们的功德还是圆满。破坏了,说实在的话,对我有好处,我不要这么辛苦了,我又海阔天空到处去游览,多自在!是破坏谁?破坏大家闻法的机缘,与我一点妨碍都没有,是破坏了大众闻法的机缘。不但是诸位闻法,学佛的人应该要晓得,弘法讲经道场,除了我们在座诸位能够看得见的,还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诸天鬼神,他们在道场的比我们在座的诸位人数要多千万倍,我们有眼不见、有耳不闻;换句话说,把他们闻法的机缘也破坏了。鬼神里面有些是很难缠的鬼神,你把他这个机缘破坏了,佛菩萨无所谓,绝不会责怪于你,那些护法神可饶不了你。所以后来的因果报应,固然一种是罪报,另外一种就是这些鬼神来找麻烦,你们把他的机会都毁掉了。

 

这些事情我也常常听到,我在南部讲经都听到,可是我处之泰然。我提醒诸位同修,出家人有道场就有了累赘;在家人结婚、有家庭叫家累,没有结婚是没有家累,自由自在,一结婚就有家累;出家人有个庙也就有庙累,比那个家累还要累、还要重。尤其是这一个道场草创时期,我们人手少,有许多地方顾虑不到,不周全的地方是在所难免。譬如我们前几次印经,正好也是我们图书馆筹备开幕期间,大家工作都忙,所以有好几种书,我晓得有三、四种的样子,我们印经的功德名单来不及附进去。我们跟印刷厂联系没有专人负责,打电话给他,功德名单送过去的时候叫他排版校对,还没有校对完,他告诉我装订厂书已经装订好了。装好怎么办?装订厂说:我们没有地方摆书。好,书都送来,送来之后名单后头再送来,大家一看到书很欢喜,先就把书拿走了,名单没有附,外面对我们的批评、闲话多得不得了,好像说我们把印经钱都吞没掉了。那些人说,他说他的,事实是事实。但是我们总给人家造恶业的机会,造口业,这就是我们顾虑不到的地方。我们没有专人来做联系的工作,过去有专人,有李居士他是专门负责这个工作,以后他到中信局做事情工作就忙,很少有时间到道场来。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必须要有智慧来观察。我们道场自从成立之后就建立会计制度,所有收支帐目清清楚楚,我们对外付款统统用支票,支票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能够查到这个钱到哪里去了,我们不太用现金,现金有的时候找不到帐,支票我们可以查存根。所以诸位如果听到有人说这些闲话,可以叫他到我们图书馆来查帐。

 

印经的事情,我们以后当然要更慎重,避免这些过失。所以最近有些同学们发心印经,他们自己印,这个太好了,哪个人印,当然他们自己负责任。像这些事情,凡情未了是在所难免,得失心重是难免的。真正修道人要身心清净,这是我勉励诸位说的,真正要想在道业上成就,应当放下万缘。放下万缘,好事不如无事,这是真正修道的人。但是福德要不要修?要修。修福德,这一章般若波罗蜜里面就跟我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态度来修福,才叫真实的福报?真正的福报是清净的,不生烦恼。虽然是富贵,可是一天到晚很烦心,这个富贵给我,我也不受。为什么?烦心。诸佛菩萨他们福报是清净自然,从哪里得到的?就是修福里面有般若波罗蜜,道理就在此地。

 

般若波罗蜜与实相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在这一卷里头提到的很多,第二面:

 

【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菩萨智慧虽与烦恼习合。而能得诸法实相。】

 

【佛智慧尽诸烦恼习。亦得诸法实相。】

 

这就说明般若波罗蜜是要以明心见性为第一义,这才是在一切法里一了百了,真正证得法身、般若、解脱,才得大自在。

 

底下这段文是解释诸法实相,就是第二面倒数第二行:

 

【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

 

这段我们不可不知。向下就是第三面到第五面,一共有二十首偈颂,应该要背诵,诸位要好好的记住,应该要晓得,应当学。这二十首偈颂就是说明什么叫诸法实相、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偈颂是比较长,我也不必一句一句说,好句子实在是太多了。第四面第五行,偈颂第十二首,第六行是第十三首,这两首意思很深。像这样深的意思,我们在《华严》、《楞严》、《弥陀经疏钞》里头都常常讲到。如果要不是常常讲,是很难懂,如果要解释也相当的费事。我念一念: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见与不见都是被烦恼情执所缚。这个理是在哪里?理是在有心见。所以见就是病,换句话说,这是用情识见。用情识,见也错了,不见也错了。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见与不见都解脱了,意思实在是深。见与不见都是解脱,给诸位说,是用见性见,只要你用见性,舍识用根,见也解脱,不见也解脱,大自在;如果舍根性用情识,你见也是烦恼,不见也是烦恼,缠缚就是烦恼。这样说明就可以了。第十六首是说如来说法无说而说,就是第四面倒数第三行这个偈颂:

 

【言说为世俗。怜愍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

 

诸佛如来,菩萨亦然,历代祖师大德弘经说法无不如是。第十八首:

 

【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

 

前两句是讲放下,后两句是提起。必须放得下,而后才说提起。放下是自己得身心自在,平等清净;提起是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提起是为利他,而不是为自利,所以说以慈悲方便摄受一切有情。这四首偈颂意思比较深,提出来说一说,其他的就不必讲了。底下一段就是第五页第三行:

 

【释初品中般若相义】

 

就是智慧的相以及它的义理。前面两行是解释大乘意思,就是大的意思。

 

【问曰。何以独称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而不称五波罗蜜。】

 

『摩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

 

【答曰。摩诃此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

 

『到彼岸』就是波罗蜜的意思。菩萨,刚才说过了,就是大乘人,一定要以修学智慧为宗,就是为主要的目标。第五页末后两行都是说这个意思,我把文略读一读:

 

【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故。所以者何。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

 

学一切法是手段,得一切智慧是目的。我们现在修学的人就搞错了,把手段当作目的,目的自己不晓得,大错特错!所以佛才跟我们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为法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一切种智,在因地上是般若波罗蜜,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不知道这个道理,你要是不走错路,那真是太难了。我们研究经教、讨论佛法是手段,目的在开智慧。哪是正道、哪是助道,一定要晓得。

 

向下这个文里面给我们解释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里面有缘觉、有独觉,独觉里面有小辟支佛、有大辟支佛。后面跟我们讲佛道,这段文诸位自己读去。在第八页里面,龙树菩萨给我们讲三乘实智,实智唯有佛,这个佛是指佛门,或者是佛法中才有真实的智慧,外道没有,外道没有实智慧。这段文相当长。外道不但没有智,外道也没有戒。佛道之所以与外道不相同的所在,第十一页第六行:

 

【汝等外道法。是生诸烦恼处。佛法则是灭诸烦恼处。是为大异。】

 

不相同的所在。我们现在学的是佛法还是外道法?读的是《华严经》、是《大智度论》,一天到晚生烦恼,外道法。这叫什么外道?叫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这是应该要晓得。别人是不是外道与我们不相干,要紧的是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外道?自己学佛要是学成个外道,再要不觉悟就不得了,愈迷愈深、愈陷愈苦,必定要造深重罪业。所以六祖大师教诫学人,常常跟人说,他见自己过失,不见别人过失,这是六祖教给我们用功夫的方法。自己什么过失?在一切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起心动念就是过失。起恶念固然是过失,起善念还是过失,为什么?你动了心,动心就不与性相应。与法性相应的就没有过失,与法性不相应的都是过失,这是大乘圆顿根性他们修学的要领。

 

人家修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而自己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决定不为境界所染着,绝不为一切境界所动心,所以人家才真正叫「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说法也是如此,前面一首偈颂讲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清净!我们今天打开《大智度论》、打开《华严经》,我们也在这里说,我们是有说而说,说了还是有说,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说法是心清净、不染着,我们说法是心染着、不清净。不清净、心染着,天天说法,天天都犯过失,说也是过失,不说也是过失;人家见性的人,说没有过失,不说也没有过失。我们要从这里面去体会,道是什么?应当如何去修学?下面这一段,这是讲佛法大海,应机称性,在第十一面倒数第四行:

 

【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

 

没有智慧的人听到佛说法,「说法是颠三倒四,前后矛盾」,那是无知之人。有智慧的人晓得佛每说一句话都与实相相应,随他怎么说都相应,没有一句话不是称性而说的。

 

【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毘昙门。三者空门。】

 

『昆勒』,中文翻作「杂藏」。《藏经》常常讲,经藏、律藏、论藏,还有一个杂藏,它有杂藏的意思。它的本义叫筐藏,筐是箩筐。箩筐,零零碎碎东西都往里面一装,那里头什么东西都有,乱七八糟,样样都有,它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们称之为杂藏,比较雅顺一点。在经典里面,昆勒是大迦旃延之所造,这地方第三行有,文字很多,非常的丰富。此地讲的,昆勒有三百二十万言,这是指字数。我们这里有《太虚大师全书》,精装大概是三十二本,《太虚大师全书》一共是有六百多万字,它这一部书只有《太虚大师全书》一半多,是大迦旃延尊者他的著作。以后人嫌他东西太,所以又把它归纳为三十八万四千言,差不多把它浓缩成十分之一来流通。「若人入昆勒门,论议则无穷」,多半都是议论。里面有随相门、有对治门,随相就是随法相而解释、研究、讨论、发明;对治门多半是讲功夫,对治我们自己的习气、对治我们自己的毛病。这里面有几首偈都是我们常常读到的,在这部书里头也有引用到,像前面这一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几乎学佛的人都晓得。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6月29日16:58: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36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