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59集)jingkong法师主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59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五一七页:

 

钞【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则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机,依然堕落无记,是之谓不可思议。】

 

这是大师引用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上的一段话。《起信论》是学佛入门的一本书,可是它是大乘起信,不是小乘,当然更不是人天乘。这部书里面的境界,是大乘刚刚见性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是圆教初住菩萨,《起信论》是这样的境界,如果在别教那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所以这叫真正的大乘,名实相符,《大乘起信》。里面统统都是发明心性不思议的实相、真相。

 

『是心』,这个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没有法子说,也无法去想象。『离心缘相』,心缘就是起心动念、缘虑分别。真心里面从来没有动过念头,从来没有分别过,像一面镜子,像一池止水,止水里绝对没有波浪,像这个情形,从来没有动过,他对于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真心。《楞严》告诉我们「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真心就现前;因为真心是不动的,会动的是妄心。正因为事实是这个样子,所以佛的教学重点就是修定,修定实在讲就是恢复本性。只要恢复本性,本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换句话说,这个东西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佛说了四十九年,佛所说的都是方便说,希望我们从方便里面去体会真实,真实可以心会不能言传,言语没有法子。『是故举心即错』,举心,才动个念头想一想,已经错了。『动念即乖』,念头一动就违背了自性,那就不是自性。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是自性现前的境界;动念就错了,就迷了,不动是觉。如果我们把握这个原则,依照这个原则来修学,就有开悟的希望。参禅不能开悟,学教不能圆解,毛病就是出在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拿着经典注疏去研究就错了,这一研究就迷了。这个东西是研究不得的,这就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因此,决定不能用世间法的方法来研究佛法,这是一定要晓得的。

 

『滞句者迷』,「句」就是经典,常言说「死在句下」,就是这个意思,那当然就不能开悟。开悟是在句下活过来,他在这个句下死了。『承言者丧』,听讲执着在言语上也错了。马鸣菩萨教我们,修学的态度要「离言说相」,不执着言语;「离名字相」,不执着名相术语;「离心缘相」,不去分别、思惟、想象。这个态度完全是观音菩萨在《心经》里面所讲的「以深般若波罗蜜照见」,那就是照见了。为什么?心地清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看经教是用这个方法,听讲经也是这个方法,修学一切法门都不离开这个方法,乃至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也用这个方法,那就恭喜你,最低限度你已经是圆教菩萨,已经是法身大士,你不是凡夫了,连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比不上你。大乘佛法要这样才能入门!要这样,祖师写的《疏钞》你就懂了,你一看就明了。如果落在思惟、想象、分别里面,不但佛所讲的经你不懂它的意思,祖师大德这些注解你也不得其门而入。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距离我们远之远矣。这个关键都是在得法不得法,你能不能掌握这个原则?可是祖师实在非常慈悲,又怕你看到《起信论》这几句话错会了意思,听经、读经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像个木头人对着经本一样,这样行不行?这样又不行,这样是落在无明里。起心动念是错,不起心动念也错了,这怎么办?关键就在此地。

 

『然则当如之何』,这句是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怕我们看了这几句产生误会,所以他说『纵饶缄口忘机』,缄口就不说了,言语道断,那就不说了,「离言说相」,不说了,「离心缘相」,那也不想了,「忘机」就是不想,不起心、不动念了。『依然堕落无记』,这个麻烦大了!莲池大师这个说法,其实早在唐朝初年,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疏里也是这样说的,他老人家从解行方面来讲,意思跟这里是一样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你仔细听听清凉的讲法,然后跟马鸣菩萨、跟莲池大师他两个人互相对照一下,也许我们就能够体会到真实义。佛实在讲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言语跟我们说了这么多话,说了四十九年,佛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佛的那些大菩萨们,这些大弟子也非常高明,他们在世尊座下,「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是诸佛如来的法会、讲席,跟我们这不一样的,我们这是真的有说,大家也真有听,说也说错了,听也误会了,我们搞这个,所以说的人、听的人都不开悟。换句话说,我们说也不会说、听也不会听,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怎样不落邪思也不落无明。所以大乘法里显示的是活活泼泼,它不是死寂的。寂而照就活泼,照而寂就清净,心是寂静、清净的,用是灵活的,这就是大乘佛法。凡夫用是灵活的,心不清净,不是寂灭的。小乘人心是寂静的,作用不活泼,是呆板的,那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唯有佛与大乘菩萨,那真正是大自在,真正得大受用,邪见、无明二边都不落。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求出路,实在要是没有法子求,你就老实念佛,这个实在讲是唯一的一个妙法。念佛要特别注意「老实」这两个字,真正做到老实,那就决定成功。不老实,念一辈子也枉然。究竟怎么老实法,后面会讲到。

 

底下一段经文,是六方佛赞叹。

 

◎二、他佛赞

 

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罗什大师的译本是「六方」,中国人喜欢简单,自古以来讲求的是简要详明。罗什大师深契中国人的根机,他翻的经中国人特别喜欢念,就是他确实做到契机契理。四方四维上下,四维省掉,只有四方上下,六方佛。六方实际上就是包含十方。请看经文:

 

经【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六方佛,古人的介绍各有不同,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介绍得相当详细,我们先看《疏钞》的短文,然后再讨论佛名表法的义趣。『东方』有多少佛?无量无边,『恒河沙数』,数不尽的,佛的名号只略举五个人,正如同世尊当年讲经说法的法会,参与的大众很多,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每会必到,从来不缺席的。常随众之外,还有许多出家、在家的大众,通常都来参加。但是结集经,每部经也会列几个人,像舍利弗、目犍连,列这些人多少不等,列哪几个人也不一样。像《弥陀经》前面,常随众略举十六个人,菩萨众略举四个人,其实在会的菩萨比常随众的人数还多。为什么不列别人,偏偏列这十六个人?他一定有用意。换句话说,这几个人与这个法会、这个法门有特别的关系。从这几个人名当中,我们就能认识这个法会的性质,就是经典的性质、经典的功能。因为佛的这些大弟子每个人都有专长,像舍利弗智慧第一,代表这个法门是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这个法门也是神通第一,表这个意思。既然在序分里面所列的声闻菩萨众都有这样深远表法的意思,世尊为我们介绍六方佛所举的佛名,哪能够例外。十方这么多佛,为什么就举这五个人,为什么不举另外五个人?从惯例上我们要了解,每一尊名号含的意义非常深远,显示法门经典不可思议。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15日09:32: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46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