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60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二0页:
疏【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
东方第二尊佛,佛号『须弥相』,下面三尊佛号都有「须弥」,表法用意非常的明显。『佛相无尽』,不止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经典里面叫做劣应身,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所示现的,这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为佛没有相,所以才能现无尽的相,众生执着自己这个相,认定自己就是这个相,所以就不能变现第二个相,差别在此地。大乘经上告诉我们,报身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像《华严经》上赞叹的毘卢遮那佛,净土经里面称赞阿弥陀佛,都是无量相好。「须弥」在此地是比喻,下面有个注解:
钞【须弥,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无不具足,是之谓妙;人天二乘,及诸菩萨,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谓高。】
『相』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这一切众生的相是业力变现的。相的好丑就是善恶业的现前,福报大的人一看那个相就好,福相。可见得一般看相算命的说「相随心转」,这个话是真的,心善,相貌就慈祥;心恶,那个相貌叫人看到就觉得有点恐怖。可见「诚于中」一定是「形于外」,这是没有方法掩饰的。世间人用他的聪明掩饰得再好,可以欺骗一些愚人,对真正有学养的人、有学问的人没有办法掩饰,一见面就明了。佛的相,佛虽然成佛了,如果不修福,我们想想看,佛那个相好不好?当然是好。为什么?佛已经证得圆满的心性,自性是圆满的,相貌哪有不圆满的道理?可是佛成佛之后,一定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来修福、来修相好,这又何必?诸位要知道统统都是做给众生看的,劝勉众生修福重要,这是实在的话。如果没有到见性,这个相貌是善恶业力变现的;见性之后,完全是性德的流露,不一样了。由此可知,修福非常重要,一定要懂得惜福、修福。
大乘菩萨无量无边的修行方法,归纳起来是六大纲领,大乘经上称为六度。佛教给我们修学大乘,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离开这六个原则,依照这个修学就是修福,此地所讲的『百福所成』,依照这个方法修,真正有福。「布施」,布施是放下。六度的修行方法跟一般修行方法完全不同,它实实在在讲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怎么存心,怎样处事,是这么一个原则。放下的是什么?说实在的,身心世界一切都要放下,这个放下就是不要把它挂在心上。心要清净、要平等、要真诚、要恭敬、要慈悲,这些都是性德,是你本性里面本来有的,心到清净的时候,这些德用它自然现前,所以这不是学来的。像恭敬、慈悲不是学来的,这是性德自然流露出来的。假如我们心里有东西,这个心就坏了,心不可以有东西,六祖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来无一物,你里面给它加上一物,我们凡夫不止一物,心里面胡思乱想,烦恼重重,忧虑牵挂,这心坏了,心坏了,身的毛病就多,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菩萨修学里面第一个就是要放下,要布施、要放下,放得愈干净愈好。一般人不敢放下,什么原因?念念执着在生活,我统统放下了,生活怎么办?把这个看得很重,殊不知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把生死轮回根本看得这么重,他怎么能超越轮回?这是世间人修行不能够彻底,不敢做。我们学佛,我总是首先劝大家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原因在哪里?果然念上三百遍,一定明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自然就敢放下,也肯放下,知道放下是对的。命里有的,你怎样舍都舍不掉,它会来;命里没有的,你怎么求也求不到。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古人讲「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小人去偷、抢、骗,你能得来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造一身罪业。命里没有的,骗也骗不来,我去骗人就骗不到。骗得来的是命里有的,你说这东西冤枉不冤枉?做小偷偷来的、抢来的,都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你去抢抢看,一样抢不到,马上被警察抓去,命里没有。命里面有的,你去布施、去舍,你这边舍掉,那边就来了。
这是我常常劝人念《了凡四训》的一个道理,真正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都知道这个真相,一定是安分守己,这个社会就祥和,天下就太平。一定努力断恶修善,你的福报是天天在增加,谁愿意去作恶?作恶只有损害自己的福报,不能添一点,修善积德决定增长福报。佛经里面散在许多经典中,说明这个道理与事实,没有《了凡四训》那么集中,一个小册子,这些理论事实都在那个地方,很容易看到。但是凡夫总是粗心大意,看个一、二遍印象很冷淡,不能产生效果,连续念上二、三百遍就不一样,感受力量不相同了,他真正理解,自自然然对他就起很大的作用。
菩萨行里面讲「布施」,这都是修福,非常重要。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修这三种因一定得三种殊胜的果报。「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对人对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精进」是求进步,不断求改进,日新又新。「禅定」,心里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扰乱、动摇,这叫定,而不是禅堂坐禅修定,六度是用在日常生活中。「般若」,用理智不用感情。这六个原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这是真正修福。成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正是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榜样,所以成佛叫「二足尊」,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慧跟福两种都圆满,称为二足尊。『百福所成,无不具足』,这是『妙』,由此可知,六度是妙因,无尽的相好是妙果,这个相不但是妙相,充满智慧,充满福报,有福有慧,相好庄严,这是果报,妙果。人天二乘以及菩萨们所修的,都没有佛修得那么圆满、究竟彻底。所以菩萨的相好比不上佛,菩萨的智慧、福报也比佛差一等,道理就在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