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坚持教学工作,老人家昨天讲,后来还到联合国去报告中华文化,作梦都没想到,而且还跟好多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成为好朋友,探讨这些圣贤教诲,怎么来化解灾难、促进世界和平。老人家说,这都想象不到的。但是教学工作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事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有的宗教现在不能产生很大的教化力量,就是有祈祷、有仪式,忽略了教学。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殊胜?每天讲经,而且六尘都讲经、都说法,树会讲经、水会讲经,一切环境都能演出妙法,每天熏习,都不会往后退。诸位学长,我们现在有没有六尘在给我们说法?有。假如能够用觉悟的心来看待一切人事物,用五十三参的态度来学习,大家现在用的这个桌子,已经用了二十天,它无私的服务我们,有没有跟我们要一分钱,有没有喊苦,有没有喊累?没有,这就是在给我们表法。你看这个桌子方方正正的,提醒我们做人要正直,不能谄曲、不能虚伪。走在路上,想到什么?忍辱如地,一切平等,甚至于那个柔软的心,践地怕地痛。这也是六尘随时在给我们觉照,给我们启示。师长讲到,他活一天,欢欢喜喜讲一天。而且老人家说到,每天可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读圣贤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财富自在、智慧自在、生死自在。我感觉我讲得很高兴,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当下大家要观自己的心,这些话假如入心了,应该不是这种表情。可能你们现在心里想,「只有师父做得到」。告诉大家,真理这个东西会在每一个人身上显现,它才叫真理。只要任何人照着依教奉行,谁都可以印证,这才对。问题还是我们不相信,也很吝啬,不肯把身体借给佛菩萨用、借给圣贤人用,不肯为祖宗干活。真正发这个心,一切圣贤佛菩萨安排,真正一心一意弘护正法,这样的因缘就会出现。
可能有人说,「我是家庭主妇」。你所在的家,你教出来的孩子就是圣贤,你不就是当代的孟母吗?怎么没有弘护正法?法是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统统是圆融的,每个人当下觉悟了,都可以做到幸福圆满的人生,这才叫正法。所在的家庭是榜样,所在的小区落实伦理道德,怎么不能弘护正法?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那一分担当。这个是师长提到的,我们以释迦牟尼佛这么好的老师的行持来学习。昨天有学长提到,我在讲「蔡顺拾椹」的时候,说蔡顺接受了盗贼给他的东西,之后又把它埋了。学长讲到,跟「德育故事」上讲的不一样,「德育故事」上是说「辞而不受」。诸位学长,跟「德育故事」讲的不一样,依「德育故事」,叫「依法不依人」。再来,为什么我讲错了?因为不够谨慎,接受了把它埋掉,是姜诗做的,刚好他们都是汉朝的,那时候有遇到一些盗贼,姜诗也是遇到当时的赤眉军。那时候的强盗很有意思,他们不敢吵到孝子,他们说惊动孝子是不吉祥的。以前连盗贼都知道要尊重孝子、尊重有德行的人,他们是因为没饭吃,铤而走险。后来有盗贼送姜诗东西,姜诗收了,但是又把它埋掉。「姜诗出妇」那个故事大家知道,「二十四孝」要很熟悉,个中都有很深的人生哲理。蔡顺不收,姜诗收了,收跟不收一不一样?行为上不一样,精神上呢?这就要从心地看事情,还有从他的态度上看。蔡顺没有收,可是蔡顺以什么态度来响应盗贼?假如蔡顺说,「你的东西是抢来的,我不要」,他就回不去了。不能因为自己有道德,强势去刺激别人。机缘不成熟,你也不能硬劝。当下是柔软的,感谢他的好意,「我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奉养父母,不敢拿您的东西」,这个回应还是柔软的。
姜诗受了,可能当下人家的态度是非常诚恳,这个时候一拒绝,可能会让人很难受。虽受了,毕竟是不义之物,不能拿来奉养母亲,所以把它埋了。我们之前《群书治要》里面讲到的,「必求仁者之粟」来奉养父母。所以这段话告诉我们,我们决定不能以不义之财来奉养父母,都是要清清白白的薪水。很感谢学长们发现我讲的不对,赶紧来给我提醒。而且这也提醒我讲课不够严谨,每一件事都是提醒自己修行上的不足。包含我那天讲「陆绩怀橘」,我讲成去拜访袁绍,错了,袁绍在北方,是袁术。我还是不够诚心,作梦的时候没有梦到袁术来给我澄清一下,说「你讲错了」,这还是我不够诚心。再来,昨天我们还有一个同仁跟我说到,有同仁跟他反映,说他讲话的态度比较强势、比较急,「好了好了,我知道你意思,你怎么做就对了」。他说这个学长跟他反映说,「你这个态度太急躁了」。接着,这个学长跟他讲一句话,「很像老师」。听思聪,昨天我才在说,一个领导者随时都会影响身边的人,不知不觉,自己才刚讲完,这位同仁马上来反映,有学长说他很像我。所以很惭愧,也很感激,我们现在同仁都是善相劝,好的同参道友马上提醒我。对治自己严重的习性,很容易急、容易慌张、容易浮躁。人一急,人一浮躁,容易发火。再来,不够有耐性,不容易倾听别人讲话,人家才讲了三句,「好好好,我知道了,你就怎样怎样」。对方感觉,第一,他还没表达清楚;再来,我的理解可能偏掉了,不是他真正的状态。那我们给予他的建议,就很难是针对他的问题帮到他。领导者耐心、倾听、关怀的态度非常重要。所以身边的人觉得我讲话急、强势,这都跟经典相违背了。
子夏有讲到,「君子有三变」,君子让人的观感有三种变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一句大家听过吗?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君子,觉得他非常的庄严,就是很稳重、不轻浮。现在很多综艺节目,主持人讲话都比较轻浮、随便,无形当中,我们看着看着就受他影响,讲话也不庄重。有时候刻意要很幽默,搞得自己在上面笑,底下的人都笑不出来,自己还没察觉,还继续玩得很开心。所以还是要庄重,望之俨然。幽默决定不是轻浮,决定不是有丝毫对人的一种开玩笑。幽默最重要的是会心一笑,彼此在很多人生哲理当中会心一笑,或者对自己幽默,对自己的问题剖析出来,不足讲出来。即之也温,亲近的时候感觉很温暖、温和。我昨天听这个同仁一讲,我是即之也有压力、强势,而不是温暖。常常跟经典对照。「听其言也厉」,听君子讲话,他的言语非常恳切、非常严正,有一股正气,讲的都是利益语,能利益他人的话,能给人省思的话。君子自身守真诚、恭敬,对外行事处处以道义为标准,所以言语都非常的正直。他的整个容貌其实是很自然的流露,他的心还是守着诚敬,并没有变。但是一般的人看了觉得有变,我们要从变当中看到不变。请问大家,怒目金刚跟慈眉善目一不一样?怒目金刚是慈悲,为他好,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都是从仁慈心流露出来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效法的一些教诲。
接着我们来看,昨天我们讲到「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感受到,其实每一个经句的义理都很深远。一个人受到父母责备的时候,他能够恭敬,才有忍辱的功夫。父母教诲都忍不住,他的忍辱从哪里修?忍辱修不起来,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让他暴跳如雷,都可以让他情绪翻腾,那这个人不可能有智慧。定不了,更不可能有智慧。父母教训我们是对的时候,当然要顺承。元朝的萧道寿,「德育故事」都有很深的处世态度在其中,重要的是我们听完之后,我们有没有马上照着做?人心浮躁的时候,感受不到圣贤人的存心,学得都很肤浅、皮毛。萧道寿的母亲教训他,都是母亲生气了,因为他不对,他自己去把棍子请出来的。请出来以后,顺,自己蹲下来让母亲责罚。诸位学长,有没有哪一次我们惹父母生气了,我们自己拿棍子请父母责罚?那个故事白听了,人家代代的好戏,电视里看到的好戏要在哪里演出来?在你自己的人生要演出来。我们怎么可能都没有错?错了,马上觉得很愧疚,请父母责罚,把棍子拿起来,母亲责罚完了,说「起来」。站起来,恭恭敬敬给父母磕个头,「谢谢妈妈的教诲」。然后站在一旁伺候,一定等到妈妈的表情已经没事了,气都没有了,他才放心离开。你看那个心境,多么觉得自己惹父母生气是大不孝,太不应该了。顺承发自自然,下次不能因为同一件事再让母亲生气了。这个是父母责罚对的时候,顺承。父母责罚不对,也要顺承,为什么?他在气头上。我们为什么顶嘴?都是自己的感受,假如知道父母当下已经很生气了,哪怕是误解你了,你心里只想着赶紧让父母息怒,不然待会儿伤身怎么办?爸爸又有高血压,那还得了!这个顺是柔软体恤父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