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我们要敏锐,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很熟悉,熟悉了有时候会比较疏忽一些礼节。所以往往亲密之后,容易不经意得罪人,或者不经意产生一些副作用。比方我们在学校教书,两个老师碰面,到他的教室去找他,他的学生还在被留下来写功课。马上叫名字,然后就聊那些平常不会在孩子面前聊的话,就比较随便。我们就会给他眨一下眼睛,「孩子还在,孩子还在」。其实说实在的,孩子在不在应该都一样。还是有人在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突然回来,「他们都走了,来来来……」什么动作都出来了,就跟刚刚有人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那你学得不是很累、很痛苦、很做作了吗?比方在同事面前,你到他的部门去,你跟这个主管很好,可是他的下属在,你不应该直接叫他的名字,你说「王科长」,他的下属在,这个也是对他,还有对他整个团队的一个尊重。你叫他的名字叫久了,有时候他的下属很可能对他的恭敬会有影响,这个是比较无形的。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称谓,它会形成一个磁场。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读了一些西方的理论,他说人跟人要平等,所以从那一天开始,他就叫他的女儿直接叫他的名字。结果叫了一个礼拜,他苦着脸来跟我讲,他说,「麻烦了,我这个女儿直接叫我名字,叫了一个礼拜,现在的态势骑到我的头上去了」。
老祖宗通达人性,每一个小动作都有深意在里面,都在护念人的性德,我们体会到了没有?体会重要,不然我们都是用情感在做事,不是用理智、不是用责任做事情。你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任何人叫你做,你都义无反顾。可是,你去做是因为「某某人叫我做的」你才做,那随时都有可能会停下来,因为你不觉得它有多大的价值。「我推《弟子规》是因为师长说要推」,这叫情执,假如我们推了五年还是这个讲法,那就麻烦,那代表我们自己根本没有入《弟子规》,都是叫别人学的。你真的做了《弟子规》,你就知道老祖宗的高度智慧、高度性德。有可能你做了三年、五年,人家问,「你为什么弘扬中华文化?」「师长说要弘扬」,其实你学了好多年的人还讲这句话,都是用情感在接触圣教,那是提不上去的。自己没有感触,在遇到一些处理的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去处理人事物,这样的队伍迟早出问题,为什么?他台上讲的理论,跟他自己团队里做出来的,跟他接触大众做出来的是两张皮。做的人落个印象,「师长叫做的」。所以根本上是我们有没有真正自己身体力行感悟到,这个东西对自己生命的重要,对后代子孙的重要,对一切众生的重要。曾经问大家,师长不做了,大家做不做?你们不要又冒个念头,「师长不可能不做的」。大家要配合一下,要就问题本身回答。你们有其他念头,我们这个戏就唱不下去。而且你们不要出了门说,「蔡老师说师长不做了」,那你们就出卖我了,要依义不依语。问这个问题的重点大家体会到没有?就是我们来做这一件事没有任何所求、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一定要怎么样了,我才怎么样」。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做了,只剩我一个人,我还是干,这叫真正发心。
不是这样,那就是带条件的情感作用。这一段话不是我说的,大家知不知道谁说的?师长说的,你们有没有想到哪一段?师长说,「所有的人都不弘扬《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有的人都不弘扬,我一个人一定弘扬到底。因为我不弘扬就是背师叛道」,大家听过这一段没有?老人家说这本经是李炳南师公交给他的,任何人都不弘扬了,他一定弘扬到底。老人家那个心境有没有印在我们的心上?假如有,你听完老人家这一段,你是微笑的,跟师父心心相印。你们怎么都没有笑?大家有没有听师父讲经,听到师父在那里「哈哈哈」笑,你也在笑。我曾经放许哲女士的光盘,当时二OO三年,我在海口第一次放给大家看。许女士在这个月往生了,一百一十四岁,很安详往生了。这也是一生积德行善,我们很好的榜样。当时我放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看的人有三种表情,第一个是哭,边看边哭;第二个是笑,边看边跟着她笑;第三个是皱眉头。很妙,同一个片子三种表情。我稍微分析了一下,第一个为什么哭?感动。「这个人怎么这么好,这么慈悲」,看哭了。第二个为什么笑?这样的人生真好,跟她起共鸣,边看边笑。第三个皱眉头,这个世间真的有这种人吗,这个是故意拍出来的吗?你看师长接受访问的时候,人家说,「这个老人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干那么多事情干什么?」他说,「对,我就是有目的,要证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师长有时候智慧如涌泉,一个「对」,让我们终身难忘。上次师父在香港,人家问说,「经典里面有糟粕」。师父说,「对,有糟粕。为什么有糟粕?因为他们看不懂,就把它当糟粕」,睿智,让人印象深刻。几千年的圣哲人都是这么学出来的,有问题人家早提出来了,还轮到我们吗?我们心里的宁静差人家那么远,人家心静有智慧,我们看得太浅了。我们看老人家,真正终身不忘中华文化的恩泽,一生致力于正法的弘传。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对尊长,勿现能」,在长辈的面前谦虚有礼,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这个是护念自己的善心。其实能护念自己,才能护念下一代,护念身边的人。现在很多家长,动不动就把孩子带出来在长辈面前表演,表演完了,一大堆掌声,自己也高兴得不得了。其实一个为人父母者,见人就夸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很危险的,这个父母在自己的心态上可能有虚荣心。我们这一代,父母一辈子也没在别人面前夸过我们,我们不也活得好好的吗?现在的孩子没有人夸好像活不了,就是从小夸得太多,没有夸就受不了。从小我父亲从来没有在人家面前夸过我,我妈妈也没有。不过长大以后突然听到妈妈说,「你爸爸说你哪一点不错」,自己就挺欣慰的。但已经是大人了,这种称赞比较没有什么副作用。而且是父亲私底下讲给母亲听的,也不在成人面前夸我们,我非常感激父母用这样的一种细心护念我们的善心。我印象很深刻,我的奶奶往生的时候,我父亲处世比较低调,大家不要看到我,误会了我的父母。因为我爸妈有一次就谈到了,看着我说,「奇怪了,我们两个都不大会讲话,怎么生一个儿子这么会吹牛?」我就跟我爸爸说,「爸,我跟你学的」,我爸爸一脸很委屈的样子,「我平常话这么少,怎么跟我学的?」我说,「爸,您忘了吗?小时候我犯错,你教训我的时候辩才无碍,话一句接一句,统统不用打草稿,我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真的,我爸爸那时候在教训我的时候真的好顺,平常跟人谈话,我爸爸没有那么多话。体会到爱之深,责之切。
我是后来自己教书,自己在对孩子讲这些话的时候,才体会到自己父亲那一分心,所以我跟我父亲这么讲。我奶奶往生,我父亲没有通知任何的单位,他不想麻烦别人。结果刚好我邻居去菜市场,人家跟他在聊的时候,聊到我奶奶往生了。那个人就跟净宗刚好有认识,结果就传开来了,然后就变成很多高雄一些地方的学会都要来帮我奶奶助念,包含台北,当天就坐车子,那个开下来要四、五个小时,开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他们做完以后又当天回去,我们非常感激。结果台北的同修下来了,那些同修跟我父亲的年龄都差不多,一看到我父亲就开始夸我,说「蔡礼旭怎么样怎么样」,才讲两句话,我爸爸马上接话,说,「我儿子还有很多做得很不到位的、很不好的,你们这些长辈要提醒他、要鞭策他」,一下就把这个长辈要称赞我的话完全给转过来。我站在旁边非常非常感动,我说没有父亲这样的人格,我不知道在成长过程当中,早就已经变形了。「对尊长,勿现能」,每一次回去家里,刚好父亲、母亲有时候有时间都会看电视,我爸爸就说,「你在哪一段、哪一集,那时候讲话是不是太急了?」都是这样提醒我的。包含看到一些社会现象,提醒我,「你现在还年轻,要戒慎恐惧」,都是提醒这些话。我们看到这一句,「对尊长,勿现能」,就提醒傲不可长。纵使要称赞,也是随顺他的性德去肯定,让他更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不是在他外在的条件才华上,这样可能容易增长傲慢。所以称赞如来,没有说称赞才华、称赞学历,没有,你看佛门用这个词用得很有深意。
「路遇长,疾趋揖」,在路上遇到长辈,赶紧上前鞠躬问好,这个动作也是不敢怠慢长辈,还有对长辈那种感情很自然流露。我们现在感情都不自然流露,学得有点拘谨了,不过也是必经过程,慢慢来,一开始学会有一点。现在这个情况,经典怎么说的,右手要放哪里,左手要放哪里?有时候反应一下,频道要调整一下,动作才会出来。没关系,慢慢又会恢复比较自然的状态。修学最后就是要回复赤子之心,我们现在看到自己长辈会不会欢欢喜喜过去,「叔叔,你好」,然后马上,「叔叔,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您那时候对我很好,有一次怎么样怎么样……」很自然的就感激叔叔曾经对我们生命当中的恩泽、照顾。再来就是一个人大不大方,都是从这些地方练出来的。你看现在的小孩,看到长辈马上躲到爸爸妈妈后面去了,在人群当中不能大方。落落大方,也是要训练。「长无言,退恭立」,假如长辈没有什么话对我们说了,我们就恭敬的后退,然后立在一旁,等待差遣。假如刚好有事,就给长辈交代一下,「有事必须离开,有什么事再通知我,我再来办」,然后再离开。就是处处恭敬,处处能体恤长辈的感受,不要做出唐突,或者让长辈觉得不舒服的态度出来。「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其实真有恭敬心的人,没学过这一句,他会很自然做出来。骑下马,你坐在马上,你不下来,你这样看长辈很不恭敬,自己就觉得怪怪的。包含有一个长辈过来跟你讲话,他这么讲,他站着,你这样跟他讲,怪不怪?有感觉的人当然觉得怪了,假如没有感觉,那恭敬心就差太远。我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长辈过来跟他讲,他就坐在那,没啥感觉,继续讲他的话,还要提醒他才注意到。
还有要会变通,有一次我们一个朋友,长辈过来跟他讲话,他就赶紧站起来。那个长辈才差不多到他的肩膀,他就一直站着,那个长辈就这样(抬着头)跟他讲话。讲了好一段时间他还是站着,长辈说,「我脖子很酸,可不可以坐?」然后他说,「坐坐坐」,长辈没叫他坐,他也没叫长辈坐。记住这一句,忘了另一句。记住了「长者坐,命乃坐」,记住了这句;没记住「长者先,幼者后」,你就让长者先坐。还有「将加人,先问己」,脖子很酸,有没有感觉到?刚开始学会比较迟钝,这也很正常。还有一个现象,学到最后,二十岁的人看起来像五十岁的老头,一开口,「人生苦短,明年就是马雅预言的日子到了」。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气息,不要有衰丧气,学传统文化的人要年年十八岁,光明、活泼才对。所以「骑下马,乘下车」,都是很自然的,赶紧下来,表示恭敬。「过犹待,百步余」,长辈离开的时候,要等到长辈稍远(约百步之后)我们才离开。当然这些情境,还有一些在楼梯或者在电梯,都可以权变的。它的精神在哪?真正做的人就懂了,没有做,对这一句体会有限。所以传统文化要靠解行相应,你一行就知道这一句的深意,叫你不做都不可能,因为你是从自己真心里做出来的。
古人很有情义,我们看诗里面写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你看,不是百步余,是完全看不到了才离开,舍不得,情义。送行的时候是多美的事情,整个心里面涌出来的都是这个长者、这个朋友对我们生命的恩泽。提起来的都是这些,送行的时候不断鞭策自己,不要让他们失望了。包含我们送传统文化的这些同道中人,真是打从内心佩服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完全不自私,牺牲奉献,为了正法久住、苦难众生。我们在送这样的同道中人,都是打从内心祝福他们。
今天就跟大家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