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受戒」,接受老师的教诫。这不只是持五戒、持礼而已。老师所讲的,我们要遵守、奉行才行。诸位学长,您现在留在脑海里的是师长哪一句教诲?有没有哪个学长?马上,不要想。(易学长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掌声鼓励,您看这一句教诲多好,时时都是从自己做起。不失所受,这个「失」是什么?没有丧失掉,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刚刚那一句,师长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时时保持,我们每天一定都有提升,三年、五年一定有成就。我们看这个「受戒」,要时时保持,不可以忘失掉。但我自己也很有经验,这个礼拜很专注的就是做这一句,「反求诸己」,撑了一天,又开始抱怨别人,这个功夫又没了。又提醒,又犯;又提醒,又犯,这是一个过程,叫「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本来对这些教诲很陌生,没有遇到师长以前,哪知道反求诸己?虽陌生,但慢慢的不断读经,不断在境界当中提起观照,到达跟我们的身心融成一体,就不会忘了。熟了,你就念念都是正念,因定你就开智慧了,你定在正念当中。熟,本来那些惯性、习性很熟悉,你不叫它来,它就来了。你说,我们也不想生气,火就上来了,很熟悉它。慢慢的陌生了,放下它了,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有一个方法,比方我们这个礼拜就专注一句经典下功夫,一直提醒自己,可能这个礼拜就把这个习气对治了。下个礼拜再换另外一个比较容易犯的习气,再对治它。要下真正的决心对治习气,赶尽杀绝才行。专信不犯,信,没有丝毫的怀疑。孔子也是这么学的,「信而好古」,完全相信,就用至诚恭敬的心来学习。信了以后,师长教的这些,对的要赶紧去做,错的不能再违犯,专信不犯。精进奉行,勇猛精进去依教奉行,精进就是不能够懈怠,就是要真干,不失所受。其实我们看到这整段,都感觉到用功是不可以有丝毫放松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现在要承传,首先我们要是一个法器,就是一个好的学生,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心态。待会我们就古圣先贤的榜样,还有我们师长学习的榜样,再来深入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儒道释三教主要学习的内容,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实就是伦理道德还有因果。主要的范围是儒道释三教,主要的内容是伦理、道德、因果。我们课程里面会就「雍正上谕」来证明,儒道释三教是我们的正统,这个在下几节课会专门讲一篇「雍正上谕」的节要。这是学习的内容。接着,学习的次序,是「信、解、行、证」。相信了,进一步深入经典理解;理解完之后,要付诸实践,解行相应,自己的功夫才能够提升。信、解、行完全融成一体,所信的马上就去落实,都融成一体,你就契入圣贤的境界,叫证。在解跟行的过程当中,解就分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大家想是不是学很多?这个博是旁征博引。
比方说一个「忠」,我们知道,忠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谓「竭忠尽孝谓之人」,这在《格言别录》里面讲到的,一个人竭忠尽孝才能称为人。「治国经邦谓之学」,什么是真实学问?能够治国经邦。你在团体当中能够带领团体发展好事业、整合好人心,这是真实学问。甚至于公司遇到危难,团体遇到困难,你能够扭转乾坤,你能够转危为安,这是学问。我们现在没看过这些经句,觉得学历很高就是有学问。我刚到祖国大陆,有一点不是很习惯,就是大家都会说,「我奶奶德行很好,她没有文化」。请问大家,这句话逻辑对不对?「我爷爷、奶奶他们没有文化,他们是我们德行的榜样」。文化,什么是文化人?能感化别人才是有文化的人。学历很高、很傲慢,人家都不认同,怎么是有文化的人?所以没有经典,其实我们很多认知似是而非。我们看子夏说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才是真学问,学问离不开五伦大道。我们看东北王善人,人家那种贤贤易色,尊崇古圣先贤的教诲,超过对世间这些女色欲望,因为对于男众来讲,色关是很难过的,他好古之心、好善之心远远超过对欲望的追求。事实上,人只要重视精神层面、重视灵性的提升,他的欲望会很自然的就减低了。面对社会大众,你不要一下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统统不行,他被你吓回去了,好像很害怕,什么都不行。其实你只要引导他的心灵不断提升,那些欲望他慢慢也都会淡掉。总要柔软、善巧方便,严格是对自己,对他人要通达人情,宽以待人。
王善人尊崇圣贤人到什么程度?听过一个故事,就把这个圣贤人的精神完全领纳在心上,「我就要当这样的人」。他看一个德育故事,羊角哀为了朋友连命都可以不要,他太感动了,这个时候古人的精神完全就跟他的身心融在一起,就像文天祥讲的「古道照颜色」,那个精神传到他的身上了。像王善人这么学,你学一个就效法一个,那德育故事学完,你身上有七百多个圣贤人的精神,还得了!所以贤贤易色重要。事父母,全心全意,无私无我,没有为自己想。他不只这样对父母,对爷爷都是这样,对兄弟以至于兄弟的下一代都是这样。宁可自己生活再困难,不敢苦了父母,不敢苦了兄弟,还有他的后代。更可贵的,他的太太支持他,太不容易了。事君能致其身,老人家到东家去工作,从来没跟人家谈过薪水的问题,尽心尽力做,每一个东家都非常赞赏他。最后他出来宣扬圣教,都当他的护法,帮助他。我们有没有看到老善人的精神,马上变成我们的精神?不管在任何一个岗位,我们尽心竭力尽本分,为领导、为团体。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这一次的学长当中,姓吴的学长不少,大家知道,你们祖上就是周文王的后代,泰伯、仲雍到了江苏、浙江,大家知道这段吗?已经有不少人去查族谱了。他们把国家让给了自己的三弟王季,两个兄弟跑到没有开发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江苏跟浙江一带。您看,把国让出去了,跑了那么远的地方,照样当国王。「命里有时终须有」,他命中就是当国王的,他还是当了国王。而且还当了异族的国王,本来语言不通的地方,最后佩服到以他为王,您看那个德高到什么程度。孔子在《论语》里说,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赞叹泰伯、仲雍的德行。德育故事里面,泰伯、仲雍的后代,有一个我们印象最深的,「季札挂剑」,「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他守信守到什么程度?不是言语,守自己的心念、良心。已经起了念头要给人,决定要奉行,把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效法季札的精神,就像《论语》里讲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一生曾经承诺过的事情,甚至是在心里发的愿,这一生怎么困难都要坚持把它实践。王善人这些圣贤人的精神,我们可以好好的来效法。刚刚有跟大家提到,「人无伦外之人」,学问离不开五伦,「学无伦外之学」。刚刚跟大家念到的,「竭忠尽孝谓之人」,我们今天没有尽忠、没有尽孝,连人格都保不住。所以没有这些经句提醒,我们永沦下愚,甚至是畜生都有可能。
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当中,解又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个博是旁征博引。比方一个「忠」字,在不同的经典,对忠的开显有不同的角度。比方我们一想到忠,我们会想到哪些经句?「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尽己之谓忠。「忠焉能勿诲乎?」你今天效忠于他,对他忠诚,怎么可以不护念、不教诲他?从这一句我们想到《弟子规》哪一句是尽忠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透过不同经典,你才能把一个经句的义理解圆融;你解圆融了,叫广博;最后深入义理的深度、广度,你才能去实践。在深入义理的过程,可能有搞不清楚的,审问,可以问、请教。再来,慎思、明辨,才能帮助你解得更深、更广、更正确。最后很清楚的去落实,笃行。孟子又说,「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这里又提到忠,要把善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才是忠。我们今天跟朋友相处,你不把善的东西告诉他,你就没有尽到这一分忠。以前朋友之间,没有这些教诲,我们都在干什么?都在那里闲聊,甚至于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叫「喝咖啡就聊是非」,造口业都不知道。不只造口业,无形当中增长傲慢,所以年纪轻轻,讲起话来都不可一世的样子。现在事后想想,不知道误了多少朋友。没有经典,不造业实在太困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