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昨天我们念这一段经文是文言文的,好像我之前在古文课,在我们前几节课又说要念《了凡四训》,可能有学长说,「这么多,一个头两个大」。我们扎根要扎两个根。第一个,德行的根,就是儒道释三根,这是第一个基础。第二个基础,是文言文的基础。文言文的基础急不来,厚积薄发,多读、多念、多积累。首先,内心要把恐惧放下,要欢欢喜喜去领受,你就觉得很容易感应。念头里面不能在那里想,「我不行,我不能,我程度不够」,看懂多少落实多少就好了,不要急、不要贪、不要赶。所有的教诲没有别的,都是让我们回归到息灭贪瞋痴而已。你也不要觉得,好像很多东西都不一样,统统是长善救失,统统是放下习气的教诲。我们念这几篇文章,主要彰显一些关键点,就是你一定要突破,不能做虚名,要从意念下手,没有这个态度,修几十年也上不去的。

 

接着,我们看到俞都先生当下就悔悟了,隔天就拜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而且取一个别号提醒自己,叫「净意道人」。发了愿,勇往直前。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杂念纷飞,还是会怀疑、会退堕,进进退退,最后下勇猛心,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叩头到流血,然后发愿。这个就是发勇猛心,三心齐发。「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这就是不再糟蹋自己,要不断提升自己,这叫耻心;「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这就是有畏心,我不成就就堕地狱,他警觉、敬畏的心愈来愈强。人假如时时想着会堕地狱、会堕地狱,他没有不用功的。阿罗汉想到前世在地狱受苦,流血汗,就知道地狱有多恐怖。每日清晨,他虔诚诵观音圣号,求佛菩萨护佑他,有感有应,至诚心,佛菩萨就会保佑。佛菩萨已经契入法身、契入一体的真相,我们有感,他马上就知道,这一点都不复杂,一体。诸位学长,我们的身体很容易体会一体。比方我们今天手指痛了,其他的部位知不知道?知道。你拔一根头发,才一根头发,那么小一个地方,全身都有感觉,这叫正常。有没有人手指痛,只有手指知道,其他地方都不知道?甚至于手指痛了,然后眼睛说:「我帮你拿药,不过你要给我十块钱,我才帮你拿」,脚说:「眼睛要十块,我也要十块,不然我不走路」。分自分他,不是一体了,这个身体叫不正常。

 

一体的真相,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体,这是真相。我们现在都是属于不正常,有执着了,执着什么?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就好像一个身体,它只执着眼睛是我,其他都不是,那它当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状态,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甚至于因为执着这个身是我,自私自利,还去伤害众生,那就是在伤害自己。既然是一体,哪里有痛苦,马上就有感应,只要是契入一体的,他就会来帮助。你看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师长,念念想着怎么成就我们,甚至把我们的生命看得比他还重要。父母师长如此,圣贤佛菩萨亦如此。这个信心能提起来,就能接受诸佛、圣贤的护念跟庇荫。这个时候「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这个还是敬畏的心,就不会放纵自己。接着说,都是尽心尽力帮人,「有济于人,有利于物」,「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这个「力之继不继」就是不考虑自己,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一开始就在那想到自己的方便、想到自己的时间种种,就不愿意去帮人。「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这个「委曲」重要。现在大众的认知不足,福报也不足,事情都不容易做,这个时候我们还耍脾气,那只能坏事。「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多出点力,但是不要埋怨、不要雪上加霜,这是有大局观的人,一定能保持这个态度。处难处之人,不要再增加团体里面的是非对立,看得懂问题,怎么善巧去改善,不要再传是非,到我为止,委曲成就而后止。

 

其实您看,您假如用心去体悟所有的人事物,每一个经句都有深意。「随缘方便」,随缘就是缘分具足,方便就是柔软善巧。「广植阴功」,心量大,尽心尽力做。「且以敦伦」,教人怎么做人;「勤学」,好学才能有智慧;「守谦」,谦卦六爻皆吉;「忍辱」,人不能忍辱,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你的家庭不能忍,一定冲突不断;你的事业不能忍,铁定有瓶颈,铁定会败下来;道业不能忍,「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就没有功德了,积累不了。所以「一切法得成于忍」。接着还从因果报应来化导别人。因果报应重要在哪里?伦理道德让人耻于作恶,他羞耻心提起来。可是羞耻心提起来有一个过程,时间比较长。因果报应让人不敢作恶,讲了以后,他会戒慎恐惧,「果报这么可怕,不能做坏事」。所以现在都可以善巧的把遵守五伦八德有什么好报,不遵守有什么恶报,可以「逢人化导」。「惟日不足」,尽力做,好像感觉每天时间都不够。而且每个月最后一天,把一个月所行、所说的这些善言善行,「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告诉灶神爷。这个动作很重要,灶神爷是他的善知识,他要主动汇报他的修学情况。我们在团体当中,要尽为人下属的本分、尽学生的本分,这都是基本功。你亲近这个善知识,你要把你的修学状况给他汇报,他才能够针对我们的问题来给我们指导。你不问,他也不知道。

 

我之前在庐江的时候,我们的同仁都说,蔡老师什么都知道。后来好一段时间之后,我才了解,他们很多状况都没有跟我讲,他们觉得我什么都知道,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落差太大了。那个要有他心通,功夫要很高。所以不能搞情执,好像很遵从谁就把他看得太高了。「理有顿悟,事要渐修」,我自己还这么多习气要改,哪有什么都知道?看人要会看,要客观。闻道有先后,术业还有专攻。我以前就是个公务员家庭的孩子,出来又是教书的,整个社会的阅历也不足。管理我也没有经验,我也没当过老板,也没当过总经理,所以这些部分要多去跟人家请教。别人把你看神了,最后还觉得自己是神,就完了,就万劫不复,断人慧命了。所以站在台上,这几代人特别危险,人家一遵从,不知不觉就喝醉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几两重,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同参道友之间要互相切磋,要主动跟我们亲近的善知识汇报。

 

学习要主动,主动参与、主动请教。参与很重要,比方二、三个人在那里谈话,我们刚好经过,不要怕打扰人家。怕打扰人家,学习都不主动。刚好在谈话的时候,就是一个因缘,这个因缘过去就没有了。大陆有一个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我刚刚强调的重点,你在开显每个道理,你要去搜集当地的谚语,他们最熟悉的话,台湾、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一不一样?不一样。你讲他最熟悉的,他一听就很欢喜,这叫「恒顺众生」。「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再复习一下,怕忘记了。我们有时候太见外、太客气了,人跟人都没法交心,不亲。你说怕打扰,你就问,「方便我也听吗?」人家「欢迎欢迎」,不就好了吗?不方便,「抱歉抱歉」,就过去了,可是不就珍惜到一个可以切磋道业的机会了吗?其实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来,我们学习是挺被动的。

 

他对灶神爷汇报,这个动作也是很重要。他这样去奉行,「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他只要一言一动、起心动念都是善,「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没有一个妄念起来,安住在正念当中。「如是三年」,这么做了三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在「万历二年」,刚好进士的考试举办了,而且张居正先生那时候是宰相位,「为首辅」,他负责监考。我们看,「江陵」是指张居正的故乡。一个人的德行、功业大到当时的人都不称他的名、不称他的字,直接称他哪个地方的,中国人特别重饮水思源。为什么称他叫张江陵?就是江陵这一片水土,养育了这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也是提醒当事人不能忘了故乡的恩德。考试结束之后,他去找跟自己同乡的考生,希望为儿子找老师。结果很多人都同样推荐俞都先生,后来就聘他到京师去教他的孩子。「公挈眷以行」,携家带眷到京城去了。「张敬公德品」,张居正先生非常尊重他的德行,还介绍他入了国家办的国学。「万历四年」,丙子年的时候。「附京乡试」,乡试就是考举人,一个省的考试,「遂登科」,他考上举人了。「次年」,隔年,考全国的进士又中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19:29: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43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