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8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1/11/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08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我们这几节课都在跟大家谈学习的心态,从「慕贤当慕其心」到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像「慕贤当慕其心」,在每一个德育故事,包含每一部电影,主人翁那颗可贵的存心,我们有没有体会得到?我们看达摩祖师,他是得道的高僧,他等待到中国传法的时机等了多久?六十五年。急不急?时机因缘,急不得。其实一急,我们的心,戒定慧全没有了,「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一浮躁,很容易发火,很容易强求,很容易产生执着点,自己看不到。又有一句话讲到,「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一急、一慌,状况就百出。

 

我们是缺乏传统文化的一代,这几代人都缺。我们看这五千年来,教育小孩重要,「人材之端,自童子始」。《养正遗规》一开始这两句话非常精辟,「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出好的人才。「教术之端,自闾巷始」,正确的教学方法,从私塾里面可以找到。师长常说他私塾才上几个月的时间,利益了他一辈子,所学到的规矩,所学到的这些经教,就利益他一辈子,包含读经当中所形成的定性,「教术之端,自闾巷始」。「教之道,贵以专」,定在这一部经,规定一百遍把它读熟,一百遍背诵。已经会背了,还不到一百遍,遍数还是不可以少,就老老实实读一百遍,读熟,再背一百遍,两百遍,终身不忘。其实老实很重要,我们现在修学都是聪明反被聪明所误,功夫不得力,都是因为不听话。我们自己冷静想想,怎么好像伏不住烦恼?换个角度想,哪一句师父的教诲时时提起来了?老实在哪里看得出来?听不听话。「老实者,精诚之捷径」,一个人老实去做,是达到精诚最快的捷径,「狐疑者,精诚之大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精诚是入道关键所在,但是只要一怀疑,「一定要这样吗?没有更快的吗?」就不可能老老实实听师父的教诲。只要有夹杂自己的意思,精诚就达不到了。

 

所以老子感叹,「大道甚夷」,大道是很平坦的,不难达到,「而人好径」。老子讲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家抄得挺认真的,不是抄在纸上,这句话真领会了,要把怀疑的心放下,老老实实听话。老子又说,「智者不博」,我们学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开智慧,但有智慧的人,并不是广博学一大堆的东西。反而是学得很杂的,它变成知识,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学东西要把根扎好,接着,「一经通,一切经通」,不要贪多、不要贪法。我们不要入了圣教,贪瞋痴还是换汤不换药,这样还是很难得利。「贵以专」,我们就要老老实实,一部经,「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老实的读。「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教学的方法,「自闾巷始」。「人材之端」,人才从哪里培养的?「从童子始」,从胎教,「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这句话用在我们身上好像有点沮丧,法是圆融的,我们怎么处处有碍?愈学愈沮丧、愈有压力,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自己怎么这么差?」请问《四书》里面有没有这句话?怎么每次都想这句话,怎么就提不起经典?「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三岁看大,我都三十岁了,咋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事事无碍。

 

再来,你看到这是三岁看大,你就伤心。「我好伤心」,你看,就是这个「我」让你一大堆烦恼。你看到「三岁看八十」,「我要开个幼儿园,用传统文化教出一个一个小圣人」,那不是慈悲心现前?我们怎么就不会转念、拓宽心量?我们看,人才从小培养,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什么?稳重,他心很定。你看古人十一、二岁像个小大人,十八岁当县长。请问大家,你现在去找哪个十八岁当县长?八十岁都当不了,还十八岁?十八岁还是胡思乱想一大堆。以前教育出来,十八岁可以处理整个县的事情,游刃有余,他脑子里没有杂念,都是经教。我们没有从小接受这些培养,我们现在是补习,就要先练自己一切言动,心都是安详的、稳定的、不浮躁的。心浮气躁,学什么学得再多,入不了心。你记一大堆,好像学了不少、听了不少,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几乎想不起来。但假如是用心,心很定,全神贯注,这些义理、榜样入了心,随时会在生活当中提起观照。有没有哪个学长,您昨天看了「达摩祖师传」,今天早上突然哪个情境,你想起「达摩祖师」里面的一个情景?有没有哪个学长说一下?我们明天下午说,我怕一发不可收拾,大家觉照如涌泉一般。

 

你看,看完了,没有刻意去记什么。可是一遇境界,马上浮起来观照,那就是用心在领受,好像主人翁的心境,就跟你的心境完全相应在一起。我们看「医道」,许浚对老师的恭敬,我们体会到没有?时时不敢忘。您看他被处罚,就为了去给一些贫苦的人看病,为了改善不合理的制度,他走一千次,走到流鼻血,用爬的继续走。他时时念着师父期许他做一个「心医」,时时把病人的疾苦摆在第一位,甚至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我相信大家在看「医道」的时候流了不少眼泪,记住了没有,有没有触电的感觉?那就是心神领会。我们刚刚讲不能心浮气躁,什么时候练不心浮气躁?请问现在要不要练?要。你边听边抄,心定不定?有没有抄一下,头抬起来,讲到哪儿不知道了。因为你抄的时候,抄的专注力在这里,结果台上讲话的人,他的整个思虑一直在走,等你回过神来,他已经在讲下一件事了。抄不抄?我没说抄、不抄,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我感觉现在人都很想问别人,不想问自己。你觉得状况如何,谁知道?受不受益,谁知道?可是别人都这样学,你照着学没受益,你也跟着别人学,你到底是在学什么?

 

我记得我那时候教书,我一个学生去补习补四科,小学六年级,我说,「你干嘛补那么多?」「别人都补四科」。这也是理由,别人都补四科,我没有补四科,我心里不安;别人都抄笔记,我不抄笔记,我不安。请问大家,你抄过的笔记有再拿回来看的,请举手。(有听众举手)很好,请问你在重新看的时候,当时听课的感悟有没有浮上来?假如有,那抄得有意义。你假如抄了,拿起来也搞不清楚在说什么,那你何不专注去听?我有时候也抄笔记,但是绝不影响我正在听的课。所以要练到抄的时候还不影响,假如不行,那就专心听就好。因为可能一个小时下来,你真正听懂一句,这一句一生都保持下去,你的境界就往上提了。你心境一提升上来,你本来体悟不了的道理,慢慢的就通了。最重要是心性的提升、习气的调伏,这才是学习最重要的重点。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慢一调伏,你清净心一现前,很多道理你就懂了。可是心里一大堆事都放不下,其实听什么道理也很难印到心上去。

 

您看《弟子规》这些经句,时时都提醒我们,一言一动都要安详,都要从容不迫,「执虚器,如执盈」,「字不敬,心先病」,「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宽为限,紧用功」。你看,这些经句背后,是不是都在形成我们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稳定、安定、从容?定,才会有智慧;慌,就一定会出差错。而且,心慌、心浮气躁不克服,决定利益不了人。因为我们的慌会感染别人,别人跟我们一起做事,也跟我们一起慌起来、急起来,那不给人不好的影响已经不错了。而且修学的路途上很有意思,每一段时期就考你一个很严重的习气,你过关了,下一个考验再来;你过不了关,经过了五年、十年,还是原地打转,就看我们愿不愿意面对这个习气去突破它,逃是逃不掉的。以前我们看电影,说退出江湖,江湖在哪里?在自己的心。有对立、有成见了,哪里不是江湖?没有对立、没有成见,平等心,哪里又是江湖?所以圣教是内学,不要向外求,真的。宋朝时期,当时有人很佩服布袋和尚,就请教他,「布袋和尚,请问修学正法要怎么学?」布袋和尚笑一笑,把他的布袋双手一松,掉在地上。旁边的人若有所悟,「原来先做的功夫叫放下。放下以后接着要怎么做?」布袋和尚笑一笑,又把布袋拿起来,走了。放下最后要干嘛?提起,提起责任、提起本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19:30: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430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