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02集)jingkong法师主讲

 

诸位要晓得,讲断烦恼,这个「断」字不是真的断,真的要把烦恼断了,般若也断掉了,那还得了!这个断实在讲是转,烦恼没有了,烦恼都变成智慧了。迷的时候,把般若转变成烦恼了,这叫凡夫,迷!觉悟的人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转变成大智慧了。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因为它是一个体。所以佛教给我们就是要转变,你要会转变。由此可知,佛法确确实实它是活活泼泼,不是个死呆板的。小乘人那根性实在是劣,他死在字里行间、死在教下,他转不过来,他的能力充其量只能伏,伏到最高也不过是证阿罗汉而已。阿罗汉没智慧,三德祕藏就是般若、法身、解脱,阿罗汉没有证得法身,也没有般若,阿罗汉只有一点点小的解脱,这个解脱是从定当中得来的,没有得大解脱。大的解脱一定要从般若智慧里头转烦恼成菩提才行。由此可知,这个智慧非常的重要。

 

智慧是佛法追求的最后的一个目标,也是真正的目标。求智慧的方法绝对是禅定,这也是没办法改变的,不从定当中决定得不到智慧。绝对不可以说,禅宗才修禅定,别的宗不修,那就错了。禅宗固然是修禅定,其他所有一切宗派,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是禅定。他或许那个名字不叫禅定,意思是禅定,像我们净土标榜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像天台家修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禅定,这是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禅叫静虑,静就是静止,把所有一切的妄想止住,这就是「止」;「观」,定中有一个境界,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静虑就是中国人所发明的止观。所以,止观就是禅。由此可知,没有一个宗派、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在修禅定,只是它的方法不相同、手段不一样,统统是在那里修定。我们净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来修禅定,符合于禅定的意义,也符合于止观。念这一句佛号,你其他的一切妄念止住了,这就是止;你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观。

 

禅家参话头,参话头是观,息妄念是止,他是念念要提醒这句话头。我们念佛的人是念念提醒这句佛号。但是参禅的人用提醒话头,他要不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没有办法,他得不到受用,那个路就很困难了。我们这一句佛号,纵然不能得到甚深的禅定,只要念到相应就能往生,这是二力法门。念佛人容易成就,成就往生;禅,不容易成就,非常之难;教下修止观,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所以天台从智者大师以后,天台宗许多祖师不修止观,他都念佛。止观是智者大师发明的,《摩诃止观》、《小止观》都是他发明的,他自己不修,他自己念佛,他最后还是念佛往生的。你就晓得念佛法门殊胜,念佛法门可靠,止观没有念佛那样的可靠。要想开智慧,一定要修清净心,也就是讲修一心,你才晓得这是真正的重要。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那就没有法子,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般若无言,赖言而显』,佛给我们说法说了四十九年,阿难尊者这些大德们集结,留下来这些经典,甚至这些经典又经过中国古德翻译,翻成中文,中国的文字也是属于般若,能显佛所说的这些道理。『故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祖师这些注解依然用文字来解释佛的经典,帮助我们深入佛的境界。

 

钞【然文字性空,即是实相。故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不碍文字也。】

 

解释前面「文字般若达乎实相」这一句的意思。『文字性空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它的真相。由此可知,文字也是属于解脱相,什么叫解脱?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一点拘束,没有一点障碍,文字确实是如此。文字它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就像《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七处征心一样。事上虽然有,理上确实没有,这就是文字性空,与实相相应。明白实相、事实的真相,我们对于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经典,要用什么态度来观察它?不离不即,这个态度就对了。「不离」是不离开经典,我们天天读诵它,「不即」是我不执着它,这是你真正认识了它。你离开了它,你说这个文字性空,我不要它了,你着了空;你执着它,不放它,你执着在有了。大乘佛法之可贵,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我没有离开经典,天天读它,我不落空,我不执着经典,我不着有,两边都不执着。这个样子,你才能体会到经里面的义趣。决定不可以死在经文里面,这是诸位同修要明了的。要晓得,佛所讲的言语、佛所讲的文字是启发我们本性的,你要执着在里面就变成障碍了。

 

本性要怎样才开显?一法不立才开显,就是到无一物的时候,本性就开显了。换句话说,你要把你心里头所有一切分别、执着、妄想、牵挂统统放下,你的本性就开显了。有一桩事情牵挂着就不行,就把你的本性染污了,就把你的本性障碍了。要是讲佛法,说起来实在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今天所以不能见性,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听了佛法,我要舍掉,能舍得掉吗?舍不掉!舍不掉就不能见性,你的真性就被这些东西缠缚住了。你要是真的能下定决心,我统统舍掉了,统统舍掉就见性,就明心见性了。

 

而且舍,我再告诉你,不是事上舍,事上舍尽了,不能见性。如果事上舍尽能见性,人死了不都舍掉了,一样也带不去,身体都带不去,那应该明心见性!他死了以后为什么还要投胎去轮回?所以诸位要晓得,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佛为什么又叫我们在事上舍?事上舍是希望帮助你心上舍,是这个意思。心上真能舍得干净,事上有没有决定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怎么会有障碍?所以成佛是心成佛,不是身成佛。

 

佛教我们持戒律,就是要舍那些不善的,一切不善的事舍掉,这是教初学用这种方法。因此,我们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死在戒条之下,不但不能开智慧,你也不能得定。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戒?如果还有一条戒,那就还有一物!还有一个不杀生,那你本性里头还有一个不杀生,还有一物,不能叫无一物;还有一个不偷盗,那你有二物,你就不是无一物了。所以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那完全是本性显露出来。

 

可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本性,现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逐渐一步一步去恢复我们的本性。从持戒开始,从持戒得定,从得定开智慧,开智慧显我们的真如本性,用这些方法手段。这些方法手段在修行过程当中是必要的,但是上了一步,底下一定要把它摆脱。到得定,就不要再持戒了,为什么?定共戒。一个有定的人,他会不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叫定共戒,那就不必一条一条去持戒了。到证果,叫道共戒,决定不会犯戒。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4日10:42: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18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