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70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0二页:
疏【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以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
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以这个为主。要想了生死出轮回,断见思烦恼,证人空就可以了,这个目的就可以达到。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属于这个境界。比这个高一层的,就是大乘始教,始是开始,从小乘刚刚入大乘。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法修学有次第,也有不依次第。正如同现在教育界也是如此,依次第像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样念上去,按部就班往上提升;也有一些天才,他不须要依这个次第,甚至小学还没毕业他就可以念大学,中学可以不必念,当然这是很少数的人。
在佛法里面确实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虽然从大乘入,一开端就学大乘,多多少少要有一点小乘的基础。如果完全没有小乘基础,那真的是要天才或是再来人,普通人做不到。像禅宗六祖大师,那真正是天才,六祖那种根性的人,六祖之前我们没有看到,六祖以后到今天一千三百多年也没有看到一个,所以那种例子我们不能学。六祖在五教里属于顿教、圆教,他一下就从这里入了,这是我们做不到的。
我们修学虽然一入佛门就学大乘法,而且我们今天大乘还不是始教,我们从大乘终、顿、圆,从这里入门。因此有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用了一生的精神苦修,不但没能入门,连消息都没有,这是真的。学到老了,你问他:你在佛法里头有些什么心得?他说不出来。纵然学禅,没有得禅定;学教,没有大开圆解;念佛,没有得一心不乱。用了一生的工夫,没有成就!我们看到许多人都是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他不懂教义,不晓得自己的根性。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智,我们循序按部就班求学,必定能有成就。
佛法与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修学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循序渐进,慢慢的在求进步。佛法里面把所有的根机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善根深厚的人,一个是福德深厚的人。当然有善根一定也有福德,他善根厚,福德差一点,这个情形很多;有的人福德深厚,善根差一点。这两种人都能入大乘法。什么叫善根?善根是讲信解。他听了就相信,信是善根;他一听就理解,所谓「一闻千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善根厚。福德差一点,在行上比较疏忽,真正讲断烦恼,这一项他做的功夫不够;信解他有,行上就差一些。
福德多的人,这是善根少,他能信,解就差了,他没有这个能力,怎样给他讲,他也不能体会,他也不清楚,可是他有福报,福报是什么?他肯行。譬如你叫他参禅,他天天就打坐;你叫他念佛,他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不离口,他能行,这个人就福报大。这两种人都有成就,所以《弥陀经》上给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只要有善根、有福德,决定能成就。两种都多,那就太好了,那就是上根利智;两种里面他有一种多、有一种少,都必定有成就,不会没有成就的。怕的是这两种都没有,对佛法半信半疑,又不甚理解,当然更不愿去做,这是不会有成就的。
疏【二、大乘始教。】
始教,大乘的开始,前面它通小乘,它含的有小乘教义,后面通大乘。所以在天台家判教就叫做通教,通前通后;在贤首判教叫始教,大乘始教。
疏【繇第二时,但明于空。第三时定说三乘,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复名分教。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诸义类故。】
这是简单介绍大乘始教的教义。『第二时』说空,『但明于空』。由法相宗来说,释迦牟尼佛最初出现是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说四谛法:苦、集、灭、道。说诸法,都是从法相上说,相是有的,这个叫第一时。在第二时里面,依遍计所执,说一切法皆空。遍计所执,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实的。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没有这个事实,所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般若里面的一分空义。这是第二时,说诸法皆空。
第三时,说遍计性空。唯识里面讲三种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性就是性质);依他起,「他」是外面,许许多多的条件才能现一个现象,这就是佛门所讲的缘起。一切法都是因缘聚合现的这个现象,有没有自体?没有。佛给我们说,人是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就是缘)这些种种缘聚集起来现的相;四大、五蕴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我们想想看,人有没有呢?人没有,四大、五蕴有。你要是从这个地方恍然大悟,我们人没有生死。所谓生不过是四大五蕴聚合现的相,所谓死是四大分散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