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剎那中有九百生灭者,剎那,时极速也。经云:众生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生住异灭者,有为四相也。】
诸位如果读过唯识,这句话就好懂。『有为』就是指有为法,有为法里面包括心王,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十一个色法,这统统叫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四相。
演【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我们以方便语来说,十法界森罗万象这些有为法是一种暂有相续之相。刚才我跟诸位说,这是方便语,是初级的佛法,对初学的人来讲的。如果是究竟真实语,真实语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说的就不懂!真实语说真的,真的不懂,不能接受,方便语听听还有道理,还可以接受。这就是佛法之所以不得不用方便法,道理在此地。可是学佛一定要从佛的方便法去悟入真实,真实说不出的,说了也不懂!真实法要你悟入,悟入之后,古人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入到这个境界之后,看看佛所说的,看看菩萨所说的,看看那些祖师们所说的,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趣味,当然能生法喜。
演【分齐头数者。】
什么叫分齐头数?此地也有简单的注解:
演【此非彼曰分齐。】
『分』是个别,『齐』是齐类。一切万物可以把它分作种种品类,在佛经里面叫分齐,就是我们所讲的品种、品类。
演【各有绪曰头数。】
『绪』就是它有个次序,它不会乱的,这叫『头数』。头数无量无边,纵然是阿罗汉的天眼也没有办法把它看得清清楚楚,也没有办法看出它到底有多少头数。我们在经上读过,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比我们观察实在是细微得太多了。微尘还可以分,所以有色聚极微、极微之微,阿罗汉就看不到了。这就说明,阿罗汉也没法子知道这些念念尘劳的分齐头数,阿罗汉也看不到。
疏【此万虑者,甲灭则乙生,俄去则倏返,百计除之,终莫能得。】
这就是我们修行人最苦恼的地方。诸位看注解,这个文意思很深,非常重要。甲乙是什么?都是代表念头,代表妄念。头一个念头灭了,他第二个念头又生了,接着就起来了。
演【甲灭乙生者,约彼此说。】
彼念灭,此念生。底下说:
演【如贪灭瞋生等。】
我们一天到晚起这烦恼,贪瞋痴慢,这个烦恼的念头太强太强了!「俄去倏返」,一会儿它走了,一会儿它又来了。
演【俄去倏返者,约一法说。】
『一法』是说相续法,这个念头是相续的。其实前念决非后念,只是相续相而已!就好像我们看电影,我们在银幕里面看的那个像,好像是那回事情一样,可是你看看底片张张不一样。你才晓得这个念头念念都是独立的,这是给诸位说真实话。能够真正体会到真实,你才会相信,这一生当中可以返本归元。所用的方便法,正如同佛所说的是就路还家,不必拐弯抹角,这才是真正的利根,真实的智慧。那就是说,正如同《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两个大问题,这都是根本问题。所以在千经万论当中,中国不但禅宗的祖师,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重视《金刚经》的。《金刚经》上两大问题:第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念头降伏住?「应云何住」,我们这个心应当住在哪里?两大问题,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我的心应该安在什么地方?你看世间人的心,他安在哪里?安在名闻利养里头。他的心是住在名闻利养上,换句话说,他那个心一天到晚所牵挂的就是名闻利养,他牵挂这些东西,牵挂就是住。
我们这个心应该牵挂什么?我们用这个话来讲,大家好懂。你牵挂在世间名闻利养,统统是假的,那叫什么?轮回知见。生死轮回的知见,你牵挂在生死轮回上,你怎么能出得了轮回?我们用《金刚经》上这两个问题,拿《弥陀经》来解答,这就好办了。你的心应该住在哪里?应该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来降伏其心?用一句阿弥陀佛来降伏其心。不管你什么念头起来,立刻转变,转换成阿弥陀佛,你就大功告成了。你的善念、恶念、贪念、瞋念,不管什么念头,只要念头起来,立刻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你要这样念佛,你的功夫就得力了。这种方法念佛,你念不久一定是万虑咸休。所以你要会!这个方法比禅好,比密也好。我讲《心经》的时候说过,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大神咒、大明咒、无等等咒。我说得很清楚!会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禅教密律净统统包括在其中,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大总持法门。你要不抓到这个,你去抓到那个枝枝叶叶的,苦不堪言!要想解决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得好,最低限度,要把这一部《疏钞演义》痛下功夫详详细细来研究讨论,在这上下功夫绝不白费。这一部经我们预定是三年圆满,大概要讲三百五十次,这个时间绝不浪费。所以一面我们研究讨论,一面大家在一起共修,解行并进,与会的同修有福!
我们生在末法,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末法时期净成就。能够选择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就是上善之人,正是经中所讲的诸上善人。你能够死心塌地选择这个法门,你就是上善,你就是有智慧。这是上根利智,他才会选择这个法门。纵然接触其他的法门,不惊不怖,如如不动,为什么?接触一切法门都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了,绝不动摇!
疏【今以持名之力,正念纔举,杂想自除。】
诸位一定要会用功,你这个妄念起来,妄念当然是有,不可能没有,你要是没有妄念,那你早就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有妄念,记住,决定是凡夫;没有妄念,就是圣人。你要用这一句佛号去除妄念!所以念佛的时候,有妄念起来了,这时候怎么办?你要把全部的精神灌注在佛号上,就是你要注意佛号,不要去理妄念,妄念自然就没有了。
妄念起来了,你要特别去照顾妄念,把佛号给忘掉,那就坏了,妄念就愈来愈多,佛号就愈来愈少,为什么?你照顾它去了。这个时候会用功或不会用功,就是说你能够专注在佛号上,不理会妄念,你就会用功了,你的功夫就得力,妄念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不要想去除妄念,想去除妄念,这就是增加一个妄念。妄念已经多了,我还要除妄念,除妄念是又加了一个妄念,妄念决定除不了!所以妄念根本不要去理会,全部精神集中在佛号上,这是真正除妄念。下面大师举了个比喻:
疏【喻如师子出窟,百兽潜踪,杲日照霜,千林失白,名咸休也。】
它比喻什么?注解说:
演【狮子杲日喻正念。】
狮子杲日都是比喻正念。什么叫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正念。
演【百兽与霜喻万虑。】
百兽与霜比的是万虑,就是乱想,胡思乱想。正是比喻一句阿弥陀佛才起来,你的一切妄想都息掉了。这种功夫是在起心动念处去做,一定要把妄想降伏住。
今天在念佛当中,我跟诸位说了几句话,特别提出《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三福」,那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根本。《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就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没有这三个条件就没有办法修观。同样的,念佛要想达到一心不乱,还是离不开这个条件。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想,我们做到了没有?这是五乘佛法里面人天乘的基础,如果这一条做不到,来生人身就得不到。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一看这就是声闻乘、缘觉乘的根本法,小乘法。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今天在此地就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劝大家修行,劝大家发心自行化他,这是菩萨法。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声闻、缘觉、人天乘的基础上。我们这一句佛号要以三福为基础,才能真正达到万虑咸休。底下有一段引证:
疏【故永明谓有人数息,觉观不休,念佛称名,即破觉观,此其验也。休之又休,穷其源本,故云究极。至于一心不乱,是为成就念佛三昧。】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引用永明延寿祖师一段话来做证明,《演义》里面有注解:
演【数息者,数息观也。数出入息,从一至十,对治散乱法也。】
『数息』是数息观,禅宗里面所用的方法。『数出入息』,就是数呼吸,从一到十,这个方法能够『对治散乱』。心散乱有妄想的时候,你就数呼吸,或者是专门数出,或者是专门数入息,都可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