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7集)jingkong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27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十四页:

 

疏【故永明谓有人数息,觉观不休,念佛称名,即破觉观,此其验也。休之又休,穷其源本,故云究极。至于一心不乱,是为成就念佛三昧。】

 

数息与觉观,昨天介绍过了。

 

演【休之又休,即所谓精进更精进,放下又放下也。】

 

这些开示都是行门里面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要想功夫成就,古德常说: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有层次的不同,这就形成菩萨五十一个不同的位次,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蕅益大师与莲池大师都把本经判入圆教一分。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就已经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这种境界在净土里面来讲,是上品的功夫成片。如果我们到这个境界,是不是就满足?给诸位说,不可以。应该怎么样?应该更精进,从这个境界不断的要向上提升,尽形寿要努力!这些努力从哪一方面?就是从放下、看破这两方面去精进。而看破与放下又是相辅相成,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这才是真正的精进,这就是休之又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底下一句说:穷其源本。

 

演【源本,是万虑之源头根本。】

 

这在教下常常讲,称它叫做「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是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够放下?不能。这就好像我们穿衣服一样,天冷了,我们穿的衣服很多,穿了好几件衣服,根本无明就是贴身的一件,你脱的时候一定从外面脱,一件一件脱,才能脱到最里面;绝不可能外面没脱掉,里面就脱掉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这个放下是从外到内,从粗到细,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按照这个顺序才能够穷其源本。《演义》里面再用《楞严经》上几句经文,给我们做一个证明:

 

演【近言之,即是融通妄想,以为其本。穷谓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此即是事一心也。】

 

『融通妄想』是对颠倒妄想来说的,这就是我们一般人一天到晚在那里起心动念,想前想后,这种妄想就叫做融通妄想。无量无边的妄想都是从这里生的,它还是以无明为根本。如果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他都明了通达,他就不打妄想了。实在是由于一切法的真实相不明了,不明了就起疑惑,起疑惑他就生妄想。

 

这个『穷』字就是功夫,一定要把妄想舍掉,『浮想消除』。所谓浮想,可见得这个妄想的现象是最粗,是浮现在最外层,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见思烦恼。见是错误的见解,思是错误的思想,见解与思想都不正确。先把这个东西消除,我们的心就清净,好比心里面的尘垢就去掉了,清净心渐渐的透出来,这是『事一心』的境界,也是我们学佛第一个目标。

 

演【远言之,则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穷谓倏然隳裂,圆明精心,于中发化,此即是理一心也。】

 

这个功夫更深了。所以我们念佛第一步的功夫是先求功夫成片,这是没有法子躐等的。我们今天为什么功夫不能成片?换句话说,我们没放下。不能放下,那就是障碍,只要你不肯放下,你永远功夫不能成片。

 

刚才郑居士在我这里坐了一个小时,他跟我谈到现在有很多西方的心理学在这里探讨,心能够转境界,他们最近认为有这种可能,有这种趋势,在各地方调查,特别是佛教里的修行人。他说这个心可以控制身体、控制寿命,可以叫寿命延长,可以叫寿命缩短,这是现代他们心理学上用的名词。在我们佛法里面叫生死自在,他不叫做生死自在,他叫控制身体。心灵上能够叫身体健康,能够叫身体得到长寿,西方人现在从事这个研究,他认为这种研究有助于这些科学家来研讨佛法,来学佛。是不是真正能达到佛法?还是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因为佛法不是用心意识研究而得到的。他们所做的还是在那里虚妄分别、虚妄的执着,还是搞这一套。

 

至于这些现象,那是事实,所以我就举这个例子,往生没几天的黄太太,她得的是胃癌、肠癌,由胃癌转成肠癌,这种病大家都晓得是非常痛苦的,她居然一点痛苦都没有,饮食都正常。所以连医生都搞糊涂了,为什么?没发现过这么一个病历。她就是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把她那个痛苦放下,把她的病苦也放下,所以往生的时候非常自在,没有丝毫苦受,这是决定往生。在这种情形之下是决定往生,毫无疑问的。可见得放下重要!

 

一般人念佛不能成就,就是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心不专、念不一。祖师大德常常教给我们,「念不一不生净土」。生净土一定要专一勤念,所以要把一切的妄想统统放下,心就安住在一句佛号之中,这样才能成就。我们世间人以为:有许多知见,这个人聪明,博学多能;在佛法眼光看,不是这个说法,这些见解、这些思想全不是真实的,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统统放下了,这是事一心不乱;更进一步把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也放下了,那就叫理一心不乱。

 

这个地方经文是举的《楞严经》,『罔象虚无』,「罔」就是虚妄,不是真实的;「象」是现象,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罔象虚无。我们在这一切虚妄境界里面,不了解它的真实相,因此被这些境界相所转,就是心为境转,那就不自在。修行人高明处,他是境随心转。刚才郑居士告诉我:现在西洋人用科学仪器,来探测瑜伽入定跟我们禅宗入定,得的结果不一样。瑜伽的禅定,从电波上的反应,就是给他一种声音,在电波的反应里面他好像完全没有知觉,好像这个门整个关闭,也像佛经里面所讲的无想定,他对于外面一切境界没有知觉;佛门里面一般的禅定他有感觉,第一次的时候感觉很显著,第二次微微的感觉,到第三次渐渐的他不动了。由此证明,佛门里面的禅定他有知觉,他样样都晓得,这个说法完全符合佛家所讲的禅定的意义。

 

佛法的禅定叫静虑,「静」是心清净,远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虑」是了了分明。有止有观,止观双运,这才叫禅。所以禅定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不行,那变成无想定,那是外道。这也就证明,瑜伽在我们佛法里面称之为外道,它这个功夫境界跟佛法修持不相同。换句话说,禅定可以断烦恼,可以破无明,瑜伽那个定不行,他是堕落在无明里面,他不能破无明,他在定中能够止息烦恼,可是出定之后,他的烦恼又现前,这也是我们应该要明了的。因为这些东西现在在全世界都相当的盛行,印度的瑜伽术在欧美也相当的风行,他们的境界逐渐被这些科学测量出来,这些对于佛法的弘扬都会有一些帮助,然后才了解佛法是正法。

 

这个地方『穷』字也是功夫,这个功夫就更深了。忽然之间『隳裂』,这是指破无明开智慧,禅家所谓豁然大悟。前面浮想消除,这是得定,还没开慧;这一层是从定里面开了智慧,大彻大悟,这个境界就大大不相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1日17:30: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139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