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十一讲)蔡礼旭老师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上节课一起学了《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是魏征丞相劝谏唐太宗的,劝导他如何治国。其实齐家治国最根本的还是在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楚国有一位令尹叫詹何,有一次楚王问他,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詹何的回答就是修身。楚王听了以后有点犹豫,“我问治国,令尹为什么说修身?”所以他又重问了一遍。詹何回答:“没有听过身修而国不能治的。”非常坚定!只要一个君王真的能修身,这个国家一定安定,因为君王是国家最高的领袖,上行可以带动下效。其实大家想一想,楚王有没有读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但是他有没有对这些道理坚信不疑?他没有坚信,他就不会在这些道理当中真正去下工夫。所以“信、解、行、证”,我们对经典这些道理,不能有怀疑,要好好去理解、好好去落实,自己才能得真实的利益。
整篇《谏太宗十思疏》,我们可以感觉到魏征公忠体国的那一份热忱,为了他的君王,也为了整个国家。这种精神在这篇文章中溢于言表,确实是苦口婆心、耳提面命。虽是治国的重点,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也是我们自己修身齐家的关键。所以最后一段,从十个角度来反思自己的修养,我们拿来观照自己的人生、治家,应该也会很有启示。
比方最后一段讲到的,“君人者”,君人者是治理国家的人,其实也是治理一个家族、家庭的家长,“诚能见可欲”,见到自己很爱的物品,或者是人、事,要懂得“知足以自戒”。因为不知足,则欲壑难填。尤其现在这个时代,物质丰富。大家想一想,所有从事销售行业的人,就想把购买的欲望调动起来,这样你口袋里的钱才会拿出来。大家有没有逛百货公司的经验?尤其是大甩卖的时候,真便宜,买很多回来,结果很多东西都用不上。从治家来讲,应勤俭持家,节俭。小富由俭,能够节俭,家的开销就不至于太大。其实,这都是掌握了节俭知足的原则。
现在的家庭是夫妻一起赚钱,上一代是只有爸爸赚,请问大家,上一代有钱,还是这一代比较有钱?欠钱多的,是上一代,还是这一代?现在这个时代看起来好像很不错,事实上奢侈感召来的一定是贫穷,勤俭感召来的才是家庭的稳定跟富裕。而且人欲望大的时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一代奢侈,下一代会怎么样?会更奢侈。所以古代很多很有地位的人,他的钱不留给后代,他拿去帮助别人,拿去帮助亲友,就是不希望这个财富让他的下一代奢侈、安逸。
所以这个“见可欲”,也是提醒我们,在面对很多欲望的时候,要知足,而且还要有警觉性。人生假如遇到一些境界,不可自拔陷进去了,你别怪别人,色不迷人人自迷,所有这些外在的诱惑,之所以能够障碍我们的人生,主要还是我们内在的贪念没有伏住。所以这也提醒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人一般出现状况,第一个反应就是掩饰,都是谁害的,都是什么原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自己的内心。这一开始就劝我们要节制欲望,懂得知足。
第二个,“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对一个君王来讲,有时候他可能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大兴土木。这一定会引来民怨,你自己安乐了,人家流离失所,你哪有好日子可以过?你应该去爱民,去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人民也会爱护你。另外,做好事都要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比方说这个君王想要为国家多做点事,不能说做好事就不体恤人民。做好事变成强势,就不妥当了。做好事,一来要让团体、百姓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值得做,建立共识。建立共识以后,要考虑他们的生活,所谓“使民以时”,派给人民任务的时候要考虑时间点。比方古代是以农立国,正好是农忙的时候,把他调来做事情,他没有办法生产,就没有办法生活;要在他农闲的时候,请他们来服务。
而且今天我们做好事,是要去利益大众,假如我们连身边的人都体恤不了,请问我们利益大众有没有可能做到?连身边的人都体恤不了,都感觉不到他们的需要,感觉不到他们的辛劳和痛苦,那我们还说能利益远方的人?“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自己家里人都教育不好,还能教育天下的人?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大家也有使命去推展传统文化,应该很自然的是,我们的家庭先得到传统文化的利益,因为我们自己的改变,家庭愈来愈和乐。这叫自然轨迹。假如我们今天学了传统文化,很热心地常常出来做公益、做义工,结果家里的人对我们很不满,你的另一半说,跟我不亲,走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团体,每个人都很亲。先生、太太会不会吃醋?我们有时候执着,身边的人很痛苦,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叫如入无人之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