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观世音菩萨●如何如理如法诵持大悲咒(第7集)悟道法师主讲 台湾华藏淨宗学会

认识观世音菩萨.如何如理如法诵持大悲咒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七集)  2014/12/2  台湾华藏淨宗学会  档名:WD21-065-0007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21/WD21-065/WD21-065-0007.mp4

 

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七段,「观世音菩萨说欲诵持者应发如是愿」,这是我们第七段。第七段的经文在经本第十五页第五行,从「若有比丘、比丘尼」这裡看起。网路的同修大家注意听就好,如果有经本就请翻开第十五页第五行,没有经本的同修大家注意听。我先将这段经文念一遍: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到这裡是一段,这一段是要诵持大悲咒要先发愿。诵持大悲咒,这裡举出几个不同身分的持诵的人,这个『者』就是人,『欲诵持者』,「者」就是要诵持大悲咒的人,有在家、有出家,我们一般讲四众弟子。『比丘』是出家男众,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男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比丘尼』是出家受了三百四十八条的比丘尼戒。此地这个是指出家众,「比丘」,男众受了比丘戒;「比丘尼」就是女众,出家女众受了比丘尼戒,那就称为比丘、比丘尼。此地的经文比较省略了。因为出家众受比丘戒就算是大戒了。一般出家先受沙弥戒,受了沙弥戒就称为沙弥,出家的男众受了沙弥戒他称沙弥。沙弥戒学会了,能受持沙弥戒了,年满二十岁才能去受比丘戒。如果还没有满二十岁,只能受沙弥戒,不能受比丘戒。所以这个地方也包括沙弥。比丘尼也包括沙弥尼,就是出家的女众,受沙弥尼戒的出家女众,称为沙弥尼。沙弥尼戒她学会了,在女众方面还有当中,沙弥尼受了沙弥尼戒,到十八岁的时候还要去学习式叉摩那尼戒,等于是比丘尼戒前面的预习,两年,也是要年满二十岁才能受比丘尼戒。所以沙弥尼跟比丘尼当中还有一个式叉摩那尼,这是女众有多出这个式叉摩那,还没有受比丘尼戒之前要先学两年的式叉摩那尼戒,这个是比男众多了一个。这是指出家众。

  

下面讲在家众,『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个都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只翻它的音,没有翻它的意思。「优婆塞」是在家学佛的男众,称为近事男,近就是亲近,事是奉事,亲近奉事三宝的在家男众,我们一般讲已经皈依了。皈依之后,有的又进一步他受了五戒,有的再提升受菩萨戒。菩萨戒,一般在家优婆塞受的都是《璎珞经》六重二十八轻戒这个菩萨戒,出家的二众都是受《梵网经》的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实在讲在家、出家都能通诵、都通用。只是在中国佛教在这个习惯上,出家众受三坛大戒,第一坛沙弥戒,第二坛比丘戒,第三坛就是菩萨戒,菩萨戒就是依《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依这个经来受的,在家受菩萨戒是依《璎珞经》六重二十八轻这个经来受的。菩萨戒是通四众。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是专指出家众受持的戒律。在家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优婆塞翻译中文意思是近事男。「优婆夷」是在家学佛的女众,翻成中文意思是近事女,也是有受三皈、五戒,或者受菩萨戒,或者只有受三皈依,就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们一般在中国称居士。这个就是我们佛门讲的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在家有男众、女众,出家也有男众、女众,简单讲就是四众弟子,这个四众就包括沙弥、沙弥尼。

  

下面讲『童男、童女』。「童男、童女」,这个童,我们一般讲还没成年的男女称为童男、童女,这是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也有在家,他虽然没有出家,但是终身不结婚的,这个也称童男、童女,他就不结婚的。这裡经文比较简要,把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包含在裡面,经文举出这几个代表,我们要知道这个涵盖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个意思我们要从这裡去理解,这样才是圆满。

  

「欲诵持者」,那不管你是在家出家、男众女众、老的小的,「欲」就是你希望,要来诵持大悲心陀罗尼咒。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信佛的人诵这个咒,诵这个咒大部分是看到这个感应故事,真正听这部经的人不多,但是诵这个咒的人是相当多,自古以来相当的多。为什麽要诵这个咒?就是听人家讲诵大悲咒的功德利益,感应的事蹟。一般在感应录,特别是《观世音菩萨感应录》,古今中外,自古以来感应的事蹟非常之多。在一般寺院也常常有人印大悲咒的小册子,一本小小的,可以放在口袋的,后面简单记载几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些人到寺庙去上香,看到那些结缘的书,拿来看看,看到大悲咒这个感应的事蹟,他就发心要来诵持大悲咒。因此诵持的人也相当的多。

  

下面讲诵持大悲咒的心愿,要生什麽心、发什麽愿。『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也是人人都有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儒家讲的,恻隐之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这个每一个人都有。在外国他们讲爱心。所以所有的宗教,我们淨老和尚讲,基本的心态都相同,都是一个爱。所以在外国,我们淨老和尚就写一个「爱」字,外国人,外国宗教看了,就是他们宗教的神、上帝,神爱世人,这个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同点。在佛经裡面,其实我们看到慈悲心,就是世间一般宗教讲的爱心,在儒家讲恻隐之心。佛经为什麽不用爱心用慈悲心?这个也是翻译经典的法师他考虑到,怕我们读了这个经分不清楚。如果翻译成「于诸众生起爱心」,那在经典上讲这个爱,有仁爱,也有贪爱,如果是贪爱,那就不是仁爱了,那就不一样了,那心就不一样了。怕我们把贪爱的心以为那个就是慈悲心,那就错了,怕造成误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25日20:58: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7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