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六O集) 2000/2/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60
请掀开经本,鸠槃茶王长行第二句:
【龙主鸠槃茶王。得修习无边行门海解脱门。】
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的文字不多,提示给我们,「修习等者,二利之行,趣果曰门,深广难穷,名无边海」。他老人家给我们的提示,给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考。『修习无边行门海』,「海」是比喻,比喻多、比喻深广,行门无量无边。关键在「修习」这两个字,修是修正,习就是生活,现在的话讲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叫习。「行门」,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行为、行动。佛菩萨把我们的生活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归纳为这三类,行门再多,也不出这三类。身体的造作是属于身的行为,言语是属于口业的行为,念头是属于意业的行为。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教我们的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龙主鸠槃茶王他所修学的就是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总结起来是善护三业,所以我们跟《无量寿经》一对照,就知道他所修学法门义趣之所在。
这几句话说得是很简单,可是要做得圆满就相当不容易。什么人做得圆满?佛果地上做圆满了。因地修行,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面教导我们,严持禁戒。可是我们展开佛法的戒经来看,甚至于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很难理解,也不容易体会,原因是什么?古时候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不要说印度,就是我们中国自己古书里头,譬如《礼记》里面所记载的,有很多话我们就不懂。譬如说进门要脱鞋子,这个话我们现在不懂,进门为什么要脱鞋子?原来从前人居住的房子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时候人住的房子就是日本那个榻榻米的房子,那进门当然要脱鞋子上去。所以到日本去看,要是拿中国《礼记》所说的,我们就明了了。但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跟古人已经改变了,完全不相同,日本人还保留。对待贵宾要铺重席,重席是坐垫,给他两个坐垫、三个坐垫,这是对他特别尊敬,普通是一个坐垫。必须在那个生活环境里面,我们才能看到。印度人生活方式跟我们差距就更大了,所以戒经里面所说的都是古印度现实的生活。因此严持戒律是原则,决定没有错误,可是戒律里面的条文要修订。什么人敢修订佛的戒律?佛的戒律一定要永久保存,不能更动一个字,我们现实的生活必须要另外订一套。在唐朝,诸位晓得「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依照中国人方式所制定的戒条,我们就容易遵守。
中国这个国家幅员很大,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有许许多多的不相同,北方人的生活习惯跟南方人就不相同,汉族人生活习惯跟苗族、跟回族、跟藏族人也都不相同,这些我们都必须通达明了。佛法它有最高的原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它的精神、原则永远不变,生活方式一定要随顺人情。普贤十愿里面就讲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没有说恒顺佛陀,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佛菩萨恒顺众生,不是叫众生恒顺佛陀。众生要恒顺佛陀的教诲,遵守他的原理原则,可是在生活习惯上,佛菩萨恒顺众生。我们学佛如果不能通达这些原理原则,佛法就行不通了。佛陀在世的时候,生活方式是三衣一钵,现在还有人提倡要用钵来吃饭,这个不合现代时宜。那只是少数人,你们愿意那么做,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决定在这个社会上行不通。在这个社会上,今天要提倡佛教,提倡佛的教诲,要大家都著三衣一钵,谁来学?没有人来了。这就所谓是不合潮流、不合时代,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大概戒经里面根本戒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永恒不变的。根本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是我们平常讲的五戒。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在家戒或者是出家戒,前面都是这五条,这个叫根本戒,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的。其余属于生活习惯方面,一定要合乎本土化跟现代化,决定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不能脱离现代人生活方式,佛教才能行得通。
过去我在美国说过,在新加坡也说过,古代印度教教义也很不错,为什么不能传播到全世界?甚至于说回教也不错,基督教也不错。在中国历史上,基督教传到中国来是唐朝时候,唐朝时候叫景教,中国人称景教就是基督教,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年,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够普遍接受,而普遍接受佛教?我在早年,二十几岁的时候,遇到一位美国的传教师,他是很感慨的跟我说,他说你们中国人,人口超过五亿人(这是在那个时代),基督教传到中国来一、二百年,可是基督徒还没有超过一百万人,这很悲哀!两百多年的时间,这么多的人口比例里面,信仰基督教的还不到一百万人,所以感觉很悲哀。我们那个时候听到也很同情,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佛教一传到中国,就普遍为中国朝野所接受,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到以后我们学了佛才明了,佛法是开放的,他们宗教是保守的,保守当然就困难,你跟别人家文化不相同,你要叫别人舍弃他自己的文化,学习他们的,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这种情形,今天在澳洲,我听说土著他们非常保守,这个情形就相类似。所以一定要有很开明,非常开放的,他们就容易接受,不破坏他固有的文化,而且对他固有文化还有贡献、还有帮助,他就乐意接受。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其他宗教在中国传播,远远不如佛教的原因在此地。佛教是开放的,佛教不是保守的,佛教是认同所有一切文化,佛教赞叹不同的文化,这是我们特别在《华严经》上读到的,它认同、它赞叹。佛教用今天的话来说,确实它是多元文化的理念、多元文化的思想、多元文化的做法,所以能够得到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都能够接受,原因是在这个地方。
由此我们就明了,在中国,过去、现代都如是,总的原则就像一个国家的宪法一样,是佛陀经藏里面的律藏,这是总的,只要不违背律藏的原理原则、精神,条文是可以修订的,是可以自己来制定的。百丈大师的清规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很好的启示,然后我们每一个寺庙里面有常住公约,常住公约每一个寺庙里头条文都不一样,这就是适合我们现前修学的环境,适合我们大家在一起共修,制定这些条文。六和敬里头「戒和同修」,那个戒是我们大家制定的,我们道场的清规,只适合我们这个道场,另外的道场,他们有他们的公约、有他们的规矩。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每一家都有他自己的规矩,但是他自己的规约决定不违背佛陀教诫的精神,这个要懂得;如果违背教诫的精神,那就好像地方的法规跟宪法有牴触,这是不容许的,这是错误的,纯正的一定与佛陀教诫相应。所以佛法才能够适应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使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圆满智慧的教诲。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认识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殊胜,佛法是真实、究竟、圆满。
佛法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是教学的中心,永恒不变的原则。可是要怎样才能开悟?悟了以后,我们的行就正,心正、语正、行正,就是八正道里面所说的正,正语、正业、正念。要想智慧现前,佛说真实的智慧是我们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自性本具智慧,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佛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现前有了障碍,就是业障,把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因此不能现前。如果要自性本具智慧德相现前,必须把障碍排除,佛法的教学也只有帮助人除障碍而已。佛经这个意思讲得真好,不但每一个众生都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也有究竟圆满的德能。德是能力,今天讲的能力,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有能力做好,做得非常圆满,不是没有能力,有!相是相好。佛讲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本性里头具足智慧、德能、相好,都不需要向外求。可是这个障碍我们不知道,佛给我们说明,障碍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障碍从哪里起来的?从无明起来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事实真相。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就是自性的智慧德相。《华严经》上讲的「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事实真相。我们迷了,不知道,所以叫无明。由于无明,这才起了无量无边的烦恼。不明事实真相,对于事实真相自己就猜测,就有妄想,愈猜测愈离谱、愈错误,所以就犯了很多过失。我们对于事实真相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个错误太大、太多、太深。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的障碍归纳成两大类,佛经里面称为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碍了我们的德相,所知障碍了我们的智慧,这两种障碍深广无尽。我们在六道里头,从无量劫来都在这里头轮回打转,没有办法超越,就是因为这两种障碍的关系。佛陀的教学帮助我们突破这两种障碍,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就是佛法的教学。可是障碍是自己本身起来的,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因此除障碍还是要靠自己。佛只能够把他自己修学的经验,他自己怎样除障碍的方法教导我们、提供给我们,让我们做个参考,他没有办法把我们的障碍除掉。
佛法是师道,我们自己有业障,决定不能靠佛菩萨赦免,佛菩萨来救度,这是迷信,这是错误观念。大乘《般若经》里面佛就常说「佛不度众生」,这个话是真的。众生怎么得度的?众生是自己觉悟、自己得度的。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是我们自作自受,一定要回过头来,自己觉悟、自己反省,自己改过自新,这才能真正得度。佛对我们只是增上缘而已,就跟学校老师对学生一样,老师指导,学生自己肯用功、肯发愤,才能成就他的学业、事业;他要是懈怠懒惰,不肯发愤、不肯努力、不肯用功,老师怎么慈悲、怎么爱护也帮不上忙。佛法是师道,不是神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