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六一集) 2000/2/1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61
请掀开经本,鸠槃茶王长行第三句看起:
【庄严幢鸠槃茶王。得知一切众生心所乐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说了八个字,「知其现欲,如应化伏」,这八个字虽然很简单,非常重要。佛菩萨教化众生,不仅是佛菩萨,世出世间的圣贤,乃至于我们讲一位擅于教学的老师,都懂得应机说法。所以教化众生,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于众生要了解,知道他的根性,知道他的愿望,然后这个教导才能契机。佛法里面常讲契机契理,理机双契,这是佛菩萨的教诲。理指的是什么?《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这是理;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与事实真相相应,决定不能够违背,然后又要契合众生现前的需要。此地讲『得知一切众生心所乐』,「乐」就是爱好,他欢喜的,知道这一切众生现前心里面想的是什么,希求的是什么。
佛法之所以殊胜,是真实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大事,永脱轮回,成无上道。这个事情虽然好、虽然大,但是绝不是现前大多数众生心里面所希求的。现在众生心求什么?求名、求利,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可以说,迷恋在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之中,不肯回头。现在我们要推展佛陀的教学,如果佛所讲的跟他们心之所欲完全相违背,佛法再殊胜,也不会被他们接受。这就是所谓契理而不契机,我们所用的功夫、所用的心血不能达成效果;换句话说,白费心机。如果是契机,帮助这些众生获得名利,满足他的欲望,不能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契机不契理,佛经里面讲,那是魔说。什么是魔?魔是折磨的意思。现前可以得名利,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里面决定不能够避免造作种种恶业,将来恶的果报现前,这不就是折磨吗?所以那是魔说。
佛要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这方法叫正法。佛家有两句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就是正法。先满足你的欲望,这个满足是少许的满足,不是给你充分的满足,那就做错了;给你少许的满足,帮助你觉悟,这叫后令入佛智,这个样子契机契理。你去接引众生,你不用这个手段,他不会入佛门来。所以可以用它做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他觉悟,让他接受大乘佛法。于是佛教化众生就用「四摄法」,摄是摄受,我们今天讲的引诱。四摄法里第一个是「布施」。
我这次在洛杉矶讲演的时候,同学们逐渐也意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要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多多的接触、多多的了解,化解误会、化解纷争,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唯有安定与和平,我们才能有发展。二次大战之后,我们看到许多开发的国家,工商业的兴起,高科技的发展,诸位要晓得,都是得助于安定的社会;如果社会不安定,人心惶惶,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安定和平是一切发展、幸福的第一个基础,我们要知道。
怎样与不同的宗教、族群往来?很多人来问我,我说了两句很简单的话,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我说多请客、多送礼就行了,礼尚往来!这是我们在许多宗教典籍里面看到的,馈赠礼物、接受礼物,宗教经典里面都有记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礼物,你以很恭敬虔诚的心赠送给别人,别人都有感激,受的人都会有感恩之心,他知道你没有忘记他,你还常常照顾他,人与人之间感情从这个地方建立了。所以要发自真诚的心、清净心,真诚是决定没有虚假,清净是决定没有染污,绝不求回报。
我们今天帮助人,有人目的在哪里?目的是要希求许多新闻记者知道,给我在报纸上表扬,那你的心被污染了。你为什么做这个好事?为名利,你被名利污染了。没有条件的,无私无条件的帮助别人,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非常尊重,尊重的心布施就是佛家讲的供养;布施是对平辈、对晚辈的,供养是对长辈的。我们要把所有一切的对象都看作尊长,这就是广修供养,比布施的功德还要殊胜。所以供养里面决定具足清净、平等、真诚,具足这三种心,这个布施就是供养,普贤菩萨心。佛教给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第一个你就要修布施供养。
第二个「爱语」。爱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那个不是爱语;爱语是真诚爱护他,甚至于责备他,那也是真诚爱护。爱语,关心他、照顾他、爱护他。第三「利行」,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行为对他是有利益的,这叫利行,这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北师大所提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就是利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工作里面所表现的,处事待人接物,都足以为社会大众的榜样、为社会大众的模范,这叫利行。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言行必定对社会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你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中国古人所谓感化一切众生;你自己不能做个好样子,如何能感化众生?第四个方法是「同事」,同事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同甘苦、共患难。佛是用这四个原则接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原则。佛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体会佛教导的义趣,要认真努力的修学,学佛、学菩萨。
佛菩萨住世是为什么?前面我们讲过,六道凡夫到这个世间来,我们一般讲投胎来作人,是为什么?佛给我们说明「人生酬业」,六道众生所受的果报都是酬偿他过去生中造的业因。《法华经》上说,「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是受报来的。诸佛菩萨不造业了,不但不造恶业,善业也不造,他到六道轮回来干什么?他不是业力来的,他没有造轮回业。他们来,我们称他作「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而来的,他是愿力来的。什么愿力?诸佛菩萨在因地里头都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是来还愿的;换句话说,他是来度众生的,他不是来受报的。受报而来,我们不自在;换句话说,我们在一生当中,不但一生,生生世世,过去、未来,都受业力的支配,一丝毫的自在都没有。我们心里想一个事情能成就吗?绝不可能心想事成。愿力才能够心想事成,业力不能够。古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受业力的拘束,决定不能自在。
诸佛菩萨来示现,就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是这么来的,他是应化而来的。众生之感,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明,我们没法子了解。众生感有显感、有冥感,显感是显著的,我们自己知道,我心里想求佛,想求佛菩萨帮助;冥感,有这个感应,但是自己连个念头都没生起来,佛菩萨知道了。怎么念头没有生起来,佛菩萨知道?其实念头是有,念头非常微细,我们自己还没发现,佛菩萨发现了,发现他也来了。譬如我们在经典上读到,释迦牟尼佛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那个时候众生是冥感,佛是显应。众生确实有求解脱的愿望,因为在当时印度许许多多的宗教他们修定,有甚深的禅定,在定中突破了时空的维次,他们见到六道,甚至于有不少人生四禅天、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没有办法突破六道轮回。希望突破六道轮回,但是没有方法,这一念就是冥感,诸佛菩萨看到了,你有这个意思,他就来帮助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