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持戒力。速成净满尊。】
这是成佛,『净满尊』。
【或因净尸罗。】
『净尸罗』就是持清净戒。
【严净诸佛土。】
我们一般讲庄严佛净土。
【或因别解脱。作独觉声闻。】
或者证阿罗汉、辟支佛,『声闻』是阿罗汉,『独觉』又叫缘觉,修十二因缘开悟证果的,这个叫『别解脱』,个别的,这是证小乘果位,超越三界六道,小乘圣人。
【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
或者因修五戒十善这个力量,生到四禅天,或者生到六欲天。
【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
到人间来也是最殊胜的,有福报,名称又好,就是名声很好,享受福报快乐,这个也是由持戒来的。
【如是差别果。皆由戒所得。】
这些果报都是由持戒所得到的,我们要求个人天福报也要持戒。下面讲:
【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
『近果』就是比较我们现前的这个果报,给我们说有差别,差别就是以上讲的,有的成佛,有的往生净土,或者得到声闻、缘觉,别解脱,小乘的果位,或者生天,或者在人间享受殊胜的人间福报,这些都是差别果。但是『究竟归一乘』,「一乘」就是成佛,最终目标是要成佛。
【如是胜妙法。愿为我昭明。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
『如是』就是讲佛的戒,戒是『胜妙法』,殊胜微妙之法。『愿为我昭明』,发愿,蕅益祖师、弘一律师发这个愿,愿佛菩萨来给他证明,证明讲的这些话都是真实语。『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在六道生死轮回的众生,就好像生活在长夜当中,「长夜」就是这个夜很长,见不到阳光。这个意思就是形容在六道轮回,就好像生活在黑暗当中见不到光明,在这个黑暗的长夜当中没有依靠,「无依无怙众」,就是众生没有依靠。戒是渡苦海,超越苦海的浮囊,浮囊像救生圈一样。这段愿文是给我们说明戒的重要,在末法时期要解脱这些苦难,除了持净戒,没有第二个办法。「愿文」,我们就简单学习到这个地方。
下面是「法语」,法语是蕅益大师的开示,我将这段念一遍,第一段文字不是很多,我就整段给它念完。
【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三若缺一。学道难矣。】
这个是法语的第一段,文字不是很长,但是我们还是分段来简单解释。第一小段,『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这是第一小段。第一小段是劝我们,要发勇猛恳切的心来对治姑且等待的心,「姑」就是姑且,「待」是等待,要用勇猛恳切的心来对治姑且等待的心。这个心也是我们末法时期众生、佛弟子,这里针对学佛的弟子来讲,我们对学道这桩事情大多数都是有姑待心,姑待心就是等待。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人我们劝他学佛,他回答: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等我年纪大了,退休了,那个时候再来学佛。对了生死这桩事情,他不着急,等到以后再说。
我们佛弟子,这个佛弟子就是四众弟子,包括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我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对了生死这桩事情我们是用什么心态来看待。我们先不要去看别人,别人是我们一面镜子,别人有姑待心,我们要回头想想,我自己是不是也有姑待心?关键要从自己反省,回头观察自己,这才是最主要的。我们现在学佛了,不但学佛,甚至出家,出家受戒了,甚至出家几十年了,我们这么长的时间,是用什么心来看待学道了生死这桩事情?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原来自己就是这种心态,把了生死出三界这桩事情放在其次又其次,把名闻利养放在第一位,我们想想自己就是这样的。发现我们有这样的心态要改过来,祖师劝我们要用勇猛恳切的心来对治姑待心。怎么对治?「常念时不待人」,常就是心里常常有这个观念,有这个念头想到时间一过去就不会再回来,时间它不会等人的。我们说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了,再来办了生死这桩事情。如果这样想就会如同下面的开示,「一蹉便成百蹉」,蹉是蹉跎,把时间光阴耽误过去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想到,时间它不等人的,我们要抓住现前的时光,一分一秒都不能让它空过。
下面讲,『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轻忽心」,轻是轻视,忽是疏忽,轻忽就是不重视。「殷重」就是重视,殷勤重视的心来对治轻忽心。怎么对治?「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一言就是有一句话,这句话对自己有利益的,我们就要常常记在心里,当作我们的座右铭。像法语现在有印成像贴纸标语这类的,或者印成书卡,很简要的,常常提醒自己要去重视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我们去依教奉行,对我们有大利益。所以不能忘记,应该常常着眼铭心,眼睛常常看,常常在心里提醒。
『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深广心治将就心」,发心要深、要广,深是深入,广是广博,以这样的心来修学对治将就心,将就就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期待誓同先哲」,就是发愿要跟古来佛菩萨、祖师大德一样。不要跟现前这个世间的一些时流,就是一般人,不是真正在修道的人一样,不要跟他们一样,『举措莫类时流』,不要跟他们同一类。如果同一类,他们没有成就,我们也跟着没有成就。我们应该以先哲,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他们为榜样。最近我们净老和尚特别推荐赞叹海贤老和尚,海贤老和尚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跟着他学习,我们这一生就必定成就。不要跟一般人学习,要向有成就的祖师大德来学习,效法他们的行谊,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成就。
下面两句说,『三若缺一,学道难矣。』以上讲这三种,猛切心、殷重心、深广心,这三种心如果缺一个,这一生学道要成就就很困难。这是第一段,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宴安怠惰不可学道。顾是惜非不可谋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舍动求静不可养道。弃教参禅不可得道。依文解义不可会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隔小于大不可见道。执秽为净不可知道。厌常喜新不可趋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将就苟且不可修道。得少为足不可证道。】
这个一大段给我们讲道这个字。第一句是讲『入道』,「入」就是入门,进入;这个「道」是道业,我们一般讲修道。道是指我们的自性本体,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把这个道给迷失了。我们现在要入道,不可以有『流俗知见』,「流俗」就是时流世俗的知见。如果我们随着流俗知见,世间人这些知见,不可入道,就不能够入道,我们一般讲门道,不能入门。所以不可以随着流俗的知见,流俗是世间人讲的,他的认知,他的见解,我们不能去听那些。
『我慢习气不可求道』。这个道要去求,入了之后要求道,但是如果有我慢的习气,那就不可以求得到,要求道就求不到,为什么?因为有我慢习气障碍著。我慢就不肯跟人学习,被自己的我慢习气障碍了,就不能够去求道,他也没有办法求道。所以我慢习气要放下,不能有我慢这个习气。我慢是很大的障碍,是我们求道的大障碍,要学谦虚、谦卑。
『未会先会不可语道』。「未会先会」,会,实在讲还不会以为自己会了,这个就不能跟他讲道,道理就没有办法跟他讲。为什么不能跟他讲?你跟他讲,他觉得他已经会了,他懂了,你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所以未会先会,还没有真正体会到道,自己先以为已经体会了,这个「不可语道」,语就是跟他讲。
『宴安怠惰不可学道』。学道的人不能贪图安逸的生活,懒惰懈怠,喜欢过一个安逸清闲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心态是不可以学道的。学道的人不可以有「宴安怠惰」这样的习气,讲求安逸、轻松这种生活,这个不能够学道,不可以学道,学道的人不可以有这样的态度。
『顾是惜非不可谋道』。「谋道」是要怎么来修道。「顾是惜非」,顾是照顾,惜就是掩盖的意思,是非放不下,这个也就不可以谋道,要怎么样来修道也办不到,因为是非放不下,不可以跟他讲谋道这些事情、这些道理。
『自信己意不可问道』。要向人请问这个道,自己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已经有自己的意思在,那就不可以再问,问了也是白问。应该怎么样?要把自己的意思先放下,才可以向人问道。如果已经相信我自己的意思就是这样,那就不可以再去向人问道,你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所以,「自信己意不可问道」,要把自己的意思放下。像净老和尚常常劝我们同修,读经不要有自己的意思,读经我们自己恭恭敬敬去读就好,不要有自己认为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所以跟我们讲,经没有意思,你恭敬去读就好,这样你才会开悟。
『舍动求静不可养道』。这个也是一种偏差,有的人喜欢静,譬如说静坐,有一些活动他要舍弃,一天到晚求安静,静坐,这样不能养道。应该怎么样?应该动静一如,静在动当中,动在静当中,动静一如,这样才可以养道。如果偏在求静,要舍弃动,那就不可以养道。所以有一些修行人他就偏在静,一动他心就静不下来。应该是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才可以养道。如果只有静没有动,一动心就不静了,这个不可以养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