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教参禅不可得道』。这个是指参禅的人他舍弃经教,经教他不学习。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因为禅宗叫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因此有很多参禅的人他就舍弃经教,认为参禅不需要经教。参禅需不需要经教?是需要,但是你要跟着一位真正大彻大悟的禅师学,这个禅师他能观机,他能帮助你。先从不立文字,先不看经典,教你参话头,参到开悟,开悟之后再去看经典。开悟之后看经典做什么用?印证自己悟的跟经典一样不一样,做印证的。所以禅宗它不是完全不要经教。但是如果你遇不到真正大彻大悟的禅师,你要参禅还是要有经教的基础,你这样去参禅才不会有偏差错误。所以禅宗祖师也讲,禅宗是不立文字,经典都是文字,语言、文字,但是又说「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你不立文字,但是也不能离开文字。它主要意思就是说,不要执著语言、文字,要懂得经文里面的弦外之音去参你才会开悟,不能执著在语言、文字,不是说不要语言、文字,是不要执著,不是不要。所以,经典、经教好像指路牌,它给你指方向的,你要到什么目标、目的,它给你指出一个方向。不要看到那个指路牌,以为那个就是目的,那就错了。你执著在那个地方,把那个指路牌当作是目的错了,是要根据这个指路牌它所指的方向,你往那边走过去,那就到你的目的地了,它的真正意思在这里。所以过去有很多参禅的人他放弃经教,因此不可得道,他参禅不会开悟,不可以得道。
『依文解义不可会道』。「依文解义」就是依照经典的文字解释它的意思,你就不可以体会到真实的道理。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不能依文解义,你才能够解如来真实义。如果依文解义,照这个文字字面上去解释经的义理,你体会不到真实的道理,真实义你就体会不到。所以要知道经文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要这样去体会。
『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速」就是快速,「近」就是接近,我们有一句话常讲,「欲速则不达」,求快,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这样不能开悟,「不可悟道」就是不会开悟的。所以不可欲速喜近。
『隔小于大不可见道』。「见道」有大有小,如果你停留在小乘,那你就见不到大乘。所以,经典有小乘、有大乘,真正见道是在大乘,不能隔个小乘,对于大的你就见不到了。所以,好像我们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你不能只有停留在小学,不再提升,那你就升不了大学。佛法也是一样,不能停留在小乘,要提升才能见到大乘,才能见到真实的道理。
『执秽为净不可知道』。「知」是认知,执著,「秽」就是污染,把污染认为是清净的,那就不可知道,知就是认知。什么是秽?你有执著就是秽。执著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是秽,执著佛法是不是秽?还是秽。所以佛法也不能执著,以为执著佛法就是清净,那错了。执著世间法不清净,执著佛法他还是不清净,所以都不能执著,才是真正清净。如果执秽为净,那就不可以知道,对道你是完全不知。
『厌常喜新不可趋道』。「厌」就是厌烦,「喜新」,喜欢新的、新鲜的,这个是我们一般凡夫常有的通病。比如说我们念佛念久了,好像念得枯燥无味,现在换一个法门,来修禅、修密,换个新鲜的。这样常常换,这个修一修又厌烦了,又要想找一个新的,这样就「不可趋道」,趋是趋入、趣向,离道就远矣,离这个道就很远了。
『乐简畏繁不可明道』。「乐」就是喜欢,喜欢简单怕麻烦,「不可明道」,明是明了,对道的真理就不能明了。所以还是不能怕麻烦,像我们学经教也不能「乐简畏繁」,像我们净老和尚现在讲《大经科注》,用黄念老的注解,注解当中再找出它的注解,注解找出来再给它详细的讲解,这样我们听经对这个道理就愈明白。所以不能乐简畏繁,乐简畏繁可能我们对于这个道就不能够彻底明白,不能怕麻烦。
『将就苟且不可修道』。「将就苟且」就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修道也不认真,用将就苟且的心不可以修道。
『得少为足不可证道』。修行有一点小功夫就很满足,不再向上提升,就停留在那个地方,这样就不可以证得道果。「证道」就是证果。所以不可以得少为足,应该要不断的精进。以上法语讲的这些我们都必须避免。下面给我们讲出一个学习正确的心态。
【惟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事理双备。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
这一段就是给我们开示不能犯以上的毛病,有以上这些毛病要把它改过来,这一段就是改过。『惟超群拔俗』,就不入流俗知见。『谦己』,对治我慢习气。『虚心』,就是对治未会先会,要有虚心求教的心,不能以为自己会了,自己会了我们还需要向人求教吗?那就不需要了。所以求教必须要虚心。『忍苦』,忍苦是对治宴安怠惰,就是安逸懒惰,要忍耐一些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海贤老和尚在开示里面讲,吃苦才能了苦,诸佛以苦为师。所以要忍受这些苦,不能有宴安怠惰。『捍劳』,要勤劳。『亲近知识』,对治顾是惜非。『触处体会』,接触到的地方要去体会。『以教印心』,这是对治弃教参禅。『广大悠久,事理双备』,这是对治依文解义,及对治欲速喜近、隔小于大,所以要事理双备。『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这一段就是对治上面讲的这一大段这些毛病。如果这样学习,『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这个才是真正出世间的大丈夫。以上这一段都是讲我们学习的一个心态,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发现哪些毛病就要给它调整过来,依照祖师的开示给它调整过来,我们这一生学道学习才能成就。我们接着再学习下面这一段:
【夫比丘者。体预僧宝之尊。职绍佛法之种。须超群拔俗。迥脱流俗知见。方无愧厥名。】
到这里是一段。『夫比丘者』,「夫」是一个语助词,开头出声音讲话,说夫比丘者,就是我们现在白话讲,做一个比丘的人,就是出家男众,受比丘戒的,做一个比丘的人。『体预僧宝之尊』,「体」是身体,这个僧相我们一般人称为僧宝,出家这个形象称为僧宝,住持僧宝。他的天职,『职绍佛法之种』,要绍隆佛法,绍隆佛种,弘扬佛法,这是比丘的一个天职,他的责任。要能够绍隆佛法,『须超群拔俗』,就不能跟一般世俗的人一样,也不能有世俗的这种知见、看法。『迥脱流俗知见』,「迥」就是要跟世俗有区别,要脱离这些流俗的知见,世俗这些知见。在佛门出家众里面也有很多流俗知见,我们不能学习这些流俗知见,要脱离这些流俗知见。『方无愧厥名』,这样才不会愧对是僧宝这样尊贵的一个名称。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傥故辙不改。则一举一动罪案如山。一旦业风吹去。袈裟下失却人身。苦中之苦。人间五十年。四王天一昼夜。有何实法可恋。若不急寻出要。宁唯一错百错。尘沙劫数未有了期。血性汉子能勿悚然在念乎。】
这一段就是给我们讲出家人,出家比丘。『傥』,「傥」就是倘若。『故辙不改』,「辙」就是车子走过有轮胎这个痕迹,叫车辙。这是形容比喻这个车有走过,走过有翻车、走错路了,错了不改,也就是说我们出家人一些过失不改,叫做故辙不改,故就是说原来这些过失都不改过。『则一举一动罪案如山』,一举一动罪都很重的。『一旦业风吹去,袈裟下失却人身』,「业风吹去」就是命终,死了之后,在生虽然穿着袈裟,但是死了之后就失掉人身,堕三恶道,特别是堕地狱苦,『苦中之苦』,就堕地狱了。『人间五十年,四王天一昼夜』,我们人间五十年,在四天王天他们只有一天,一昼夜,四天王天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五十年,『有何实法可恋』。我们不能改过,主要还是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恋,放不下。这句是给我们讲这个世间无常,人间五十年,在四天王天才一昼夜。在这个世间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去贪恋?我们对于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哪一样我们可以得到?刹那刹那生灭,哪一样东西我们可以控制?哪一样东西我们可以占有?都得不到。如果看清楚事实真相,这个世间法实在讲没有什么可以贪恋、留恋的,因为一切都是假的、虚妄的、不实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