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个是刚刚跟大家提到的,不能徒泥他错误的事情,徒泥其迹,应该要体谅到他当时候的这个心还是善意的。「取人之善」,肯定、赞叹别人的善行,取人之善,「当据其迹」,就赞叹他善的行为就好了,「不必深究其心」。他只要是善行流露出来了,他最起码对社会能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但是假如我们看到人家做好事了,然后我们道理又懂得比较多了,就在背后就讲了,「虽然他在做善事,我告诉你,他都是爱慕虚荣的,他十六个字都没有放下,他自私自利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人家做个好事,你又把人家批评到这种程度来了,就见不得人好,这又失厚道了。所以不必深究其心。今天人家行善了,慢慢慢慢他的善也会愈来愈流露,不要苛刻要求人太高。所以总要时时提醒自己处世的态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好。
所以这里又提醒我们,不要在背后议论人,这个就有失厚道。背后议论,被我们议论的人一知道了,常有刻骨之痛,可能终身都不能释怀了。尤其刚好在讲人家的坏话,讲著讲著,刚好对方在门口听到了,然后你一讲完,一开门,刚好看到他,这个就很麻烦了。所以人言语真的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厚道。我们其实在上一次就有谈到,一个求学的人有两个严重的毛病。第一个,「事后论人」。我们复习一下,这个都是有失厚道。第二个,是「局外论人」。我们懂点道理了,都用高标准要求别人,或者我们曾经有些经验了,就容易老王卖瓜了。「那个哪有那么难,我来的话,两三下清洁溜溜了。」所以,这个事后论人,「每将知者」,还挺有智慧的人,都把他论得很愚昧;「每将难事」,其实事情是很有难度的,然后我们在那里,事后、局外在论,每将难事论得极容易,都有这个情况。其实我们感受一下,难的事情我们谈得好像很简单,人家真正在做事的人,听了几次以后,人家还愿不愿意做?做这些都不求报酬的事,你还批评一大堆,「算了算了,我不做了」。人家做善事都是无私的付出,总要肯定,我们还在旁边批评一大堆,就不是很妥当了。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论人论成这个样子?往往都是在心地当中不忠、不恕的态度才会造成。这个不忠是什么?不忠,就是没有把自己放到整个团体里面去,我是我,团体是团体。假如放进团体里面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态度,怎么让团体更好,怎么让每个人更好,这叫忠。有这种心态不会轻易去批评当前团体所存在的问题,他要去想怎么帮助。这也是我们一个人生很重要的态度。我们不管人生走到任何的缘分,都想着我能给这个因缘,我能给这个团体什么,我们不是来批评的,我们是来贡献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有这个态度的时候,任何团体的情况,我们不会卷入是非,我们只会化解是非。
再来,就是不恕,不能够恕,如其心,不能宽恕、不能体谅、不能设身处地当事人的困难。所以我们的言语事实上还是心之声。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刚好卢叔叔的孩子,还有一些年轻人,都是二十出头的,他们一起办了一个夏令营。办完以后,总要检讨一些可以改进的部分,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前一次的经验,下次做得更好,所以就一起开会。开会的时候,刚好我也在。在场还有几位四十几岁的人,算是大哥哥辈的了。我那个时候还没三十岁,还挺年轻的。然后就先请这个四十几岁台大毕业的学姐,那个都是跟了卢叔叔很多年的学生,对于他的孩子来讲,都是大十几岁的大姐姐、大哥哥,请他们给予一些指教。结果这个大姐姐,一讲话,真的是把这个活动批评了很多,啪啪啪啪,批完了,我看几个年轻人头已经快抬不起来了,因为被批评了,好像觉得做得太差了,头都低下去了。接着卢叔叔就对她讲,「妳刚刚的批评,全部用妳大公司的条件来批评。妳们公司办活动,要什么设备,妳那么大公司怎么会没有?可是现在他们这么克难,有一样没一样的,能够办成现在这个样子,能撑完,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应该给他们鼓励才对。」
所以这个变成什么?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经验去要求、去衡量别人,却没有很客观的去了解他的状况,这个也是失厚道。甚至于这个也是什么?好为人师。要展现,讲几句话就要让他知道,我可是有来历的,我可是不简单。所以这个时候给人的建议都是自己的角度,而不是设身处地,而不是对方客观的状况。所以这个不恕。真的给人建议,为什么人能接受?他可以感觉到你非常理解他,他就特别能听你的建议。假如你提的意见他都觉得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他根本不可能听得进去。这个是我们讲到的批评的一个心境,提意见的心境,也要妥当,要厚道。
有一个格言也提到,「在古人之后」,议论古人之失,好像很容易。假如我们真的坐在古人的那个位置,我们要去做古人那个事,「为古人之事,则难」。所以我们面对现在人发生的事,以及历史当中的事,总不能很苛刻的,好像讲得都很容易,讲得自己都没问题,古人都很差,现在的人都不怎么样。这样厚道都不够了,甚至都是贡高我慢的习惯。真正设身处地,历史当中那些情况,我们真的可以去做那个宰相吗?我们真的在那个位置当中能比他好吗?大家想一想,唐玄宗遇到杨贵妃,请问大家,诸位男士,你遇到杨贵妃,能受得了吗?你骂骂得很轻松,真的境界来了,过得了关吗?大家要了解,唐玄宗可是曾经治理天下到「开元之治」。现在让我们当皇帝,能不能「开元之治」?一个头都两个大。所以他也不简单。遇到杨贵妃,没办法,遇到真正的对手了,就过不了关了。所以面对古人,我们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总不要苛刻去议论就好。这个是厚道的心态。
再来,言语也要正直,「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都不要讲这些话,要讲正直的话。再来,言语也要恭敬去讲,「称尊长,勿呼名」,「尊长前,声要低」,这个都是有恭敬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做到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三个部分,言语也要强调方法。在方法当中,子贡问交朋友,孔子说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劝朋友,忠告就是尽心尽力去讲,去引导他。假如劝的时候他不能接受,不要强求,不可则止。因为你太强求了,讲到他反而脾气上来了,反而恼羞成怒上来了,那就不好收拾了,可能都会很尴尬了,「毋自辱焉」。所以《论语》另外又讲到,「事君数」,这个事君其实就是劝诫自己的领导人,劝得太频繁了,让对方已经受不了,起情绪了,可能他会骂我们了,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劝朋友劝得太过,太频繁了,「斯疏矣」,可能朋友看到我们就不舒服,就会疏远我们,这样就不好了。
总要抓住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分寸,不要伤了和气。劝不动,要有耐心,「谏不入,悦复谏」。其实我们劝人劝到有情绪,不是对方的问题,是我们的控制欲望太强,希望别人听我们的,人家不听我们就难受。所以人与人相处只要有情绪了,赶紧观照自己的心,自己太强求,控制欲望太重。再来,瞋恨心太重,动不动脾气就上来了。所以这个同学也是给我们发考卷的,也是老师,也是来提升我们的。在方法里面,我们刚刚也提到的,「规过于私室」。所以刚刚这一段,不可则止,其实还是跟《弟子规》讲的「谏不入,悦复谏」,那个「悦」字就是时机比较好的时候再劝,不要急于求成。这个「规过于私室」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再来,讲话的方式也很重要。要「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一个人讲话太快,别人听不清楚,效果很有限。甚至于你讲得太快,他愈听,他的那个心脏、情绪都被你给讲得有点乱了,这样就不好。所以讲话字字句句要稳、要平和,让人家如沐春风这样听。所以修养得先从讲话不要太快,尤其不能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哒哒,都停不下来。再来,「心要诚,色要温,气要和,辞要婉」,遣词用句要婉转。我们好像回到要考高中联考了,一天抄这么多东西。
再来,劝人的方法,这个原则很重要了。劝人,不可以直接批评他的过失,要「先美其长」,先肯定他的好,肯定他的付出。人家有付出了,你连个肯定没有,就先批评了,一般的人人情上受不了。你肯定他了,他欢喜,人心喜,劝诫的话就容易听进去,善言易入。当然,你肯定他的好要发自真心,不要又想,蔡老师说,先称赞他几句再批评。然后就称赞的时候言不由衷,人家边听边鸡皮疙瘩掉一地,就觉得你好刻意。最后就知道,原来你是要批评我才肯定我。那就不对了。你是要真心肯定人家才对。所以学什么东西,说坦白话,不从心地上学,愈学愈偏。不能学技巧,要学存心。
有一个男士刚好听我们讲座的时候,听到一句话说,「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他听完很高兴。回到家里,刚好他太太在煮饭,他就头探进去厨房,跟他太太说,「太太,你辛苦!」他太太看看他,「知道辛苦还不进来帮忙洗菜。」结果他就愣在那里,蔡老师没有这么讲。你看,听这个话,心态错了,就错到底了。那好话一句是什么?是真正领受了太太的付出,太太的不容易,才会真诚的流露那些感恩、那些赞叹,那对方听了当然欢喜。可是是为了让对方做牛做马才讲的,那就不是真心的言语了,是吧?所以假如他是真的觉得太太很辛苦了,太太一说「那就来帮忙洗个菜」,他一定欢欢喜喜去洗菜。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难道你们都是带着目的来学传统文化的吗?我们是要带着真心来学的。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调剂人情才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