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眾生(第2集)2003/10/23 澳洲淨宗學院

admin 开示讲经评论阅读模式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眾生 (第二集 共2集) 2003/10/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192-0002

 

src="http://bd.amtbvod.com:88/v2/mp4/21/21-192/21-192-0002.mp4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談選擇學習的科目。前面講到我們非常遺憾生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廢棄古聖先賢教學的這個時代,所以,我們沒有接受過基本的訓練,沒有文學的修養。於是文字成了障礙,尤其現在使用簡體字,增加了我們對於古聖先賢典籍學習的難度。縱然把這些典籍統統用簡體字重新來編排過,可是古人文字裡的韻味、含義逐漸逐漸模糊了,這是有一定程度的損害,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要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首先要學繁體字,要學文言文,不在這上面下工夫,這是一把鑰匙!《四庫全書》,這是《四庫》的鑰匙,這個東西的鑰匙,你沒有鑰匙,《全書》擺在那裡,你進不去。《大藏經》擺在那裡也是沒有用,你沒有能力去讀誦,當然你更沒有能力受持。在這麼一個環境之下,這使我們不能不選擇淨土法門,為什麼?淨土法門的典籍少,各個宗派來講,它只有五經一論,五經裡面分量最大的是《無量壽經》。如果不論註解,只是經文,這五經合起來,現在印出來也是薄薄的一小冊。這對我們學習方便多了,所以選擇這個法門。

 

另外一個,我們也是遵守佛陀教誨。佛在《大集經》說過,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代,選擇淨土也符合他老人家的教誨。又何況古聖先賢多數都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遇到的老師,李老師我跟他十年,他是傳印祖的法,這是我們淨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師,所以我們對淨宗也是一脈相承。但是淨宗的修學基礎是在「淨業三福」。念佛有信、有願,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決定就能得生,你信什麼?你願什麼?信願行是有講究的,不是自己以為信了,自己以為有願,不行!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韋提希夫人知道彌陀淨土的殊勝,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佛沒有給她講往生的方法,先給她講「淨業三福」,你就曉得淨業三福重要!這個三條十一句,佛在結論上說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證果、成佛都以這個為基礎,正因!就好像蓋房子,不管你蓋多大,不管你蓋多高,這是打地基,地基都一樣!三福就是三層地基,你怎麼個打法?我們才曉得所有一切佛法,菩薩修行證果都是從這個地方奠定的,你能疏忽嗎?你信不信?你有沒有願把它做到?你能不能徹底去落實?

 

這裡頭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只看到前面這二句,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都從這基礎上建立的;換句話說,一開頭是孝道、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沒有師道就不能成就了,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佛法是以慈悲為本,你看看「慈心不殺」,統統落實在十善業。你怎樣盡孝、怎樣尊師、怎樣培養慈悲心?就是十善業。你能夠斷十惡修十善,這就是孝養父母,這就是奉事師長,這就是修慈悲心,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你才真正算得上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這個基礎,這四句真的都落實了,你信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真的世緣統統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求淨土,你能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因為淨業三福你只有一福,這一福能夠幫助你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還有另外一福(第二福),那你就生方便有餘土。這第一條是人天福。

 

第二條是二乘福,聲聞緣覺,有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出家同學,我現在勸勉大家,我們具足眾戒,戒律很多,也不是我們這個業障深重凡夫能夠受持的,我們只取《沙彌律儀》,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這十條戒,具足二十四門威儀,你念佛往生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要真幹!再提升,三福圓滿具足。

最後一條是大乘福,它前頭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對這個要深深相信。佛在大乘教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你相信這個因果,你才能生實報莊嚴土。「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以上講的自行,末後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這是菩薩事業。

 

所以這個十一句,三福統統具足,你要是修得好,真正能夠修因證果,你是往生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你沒有這個基礎不行。所以,信願行你有沒有具足基礎條件,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凡是學佛的同學,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修哪個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淨業三福,我們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詳細講過,還有單獨講過幾次,都留著有光碟。

 

第二個,「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不但念佛不能往生,而且你怎麼樣修,說老實話人天福報得不到,有福,到哪裡享?畜生道、餓鬼道去享福。畜生道裡享福,寵物,你修的福將來就做人家的寵物去了。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是要求自己,我跟人家和睦相處,我知道怎樣尊敬別人;決不是要求別人跟我和睦相處,別人怎麼尊重我,不是!那你完全想錯了。六和敬是教我們自己的,不是教大眾的。「見和同解」,建立共識;「戒和同修」,大家在一起住要守規矩,像佛門道場都有個常住公約;「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個六條完全是佛教我們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到敬。與大眾相處,要求自己,決定不要求別人,這是佛法教學裡頭無比的殊勝,真正叫我們做學生的人五體投地!別人對我們不和不敬,我們對他和敬,久而久之,自然就感化對方。所以,自己正了然後才能正人,正人就是感化別人;自己和了,天下就和了;自己能尊敬,天下都尊敬,一切從自己本身做起,這都是行門的基礎。

 

再進一步修「六度」,六度裡頭有自行、有化他,自行擺在第一,化他是其次;自行決定就化他,要從這個地方出發,從這裡做起。六度第一個,布施。我不肯布施,教別人布施,人家會懷疑,人家不會相信。從自己本身做起,做給別人看。佛教菩薩修六波羅蜜,最主要的是度自己,你要懂得!為什麼?布施的目的是度慳貪!我們煩惱裡頭最嚴重的是慳貪,所以你要曉得,布施是度慳貪的。布施度什麼時候圓滿?慳貪的念頭斷掉了,念念都能夠想到一切眾生的福利,絕對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圓滿就作佛了,就是法身菩薩,分證為佛。

 

「持戒」波羅蜜,持戒是守法,到什麼時候圓滿?你內心裡頭起心動念,決定沒有絲毫違法的念頭生起,持戒就圓滿了,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所有一切教誡絕對不會違犯,世法裡頭,國家的法律,不同地方它有不同的法規,這是有條文、有明文規定的。還有沒有明文規定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我們都要懂得,都要遵守,持戒就圓滿了。

 

「忍辱」,順境不生貪戀,一絲毫貪戀的念頭沒有了,逆境不生瞋恚,忍辱就圓滿了。

 

「精進」,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永遠不會懈怠,那就是進;心一、念一、行一,那就是精;純一而不夾雜,這叫精進,精進生定慧。

 

所以下一個科目就是「禪定」。禪,外不著相,換句話說,真正能做到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所謂是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這是剛剛得禪定的樣子,不是很深的,剛剛得到的那個樣子,就是你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夠如如不動。定是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你的心定了。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這個定不是盤腿面壁,行、住、坐、臥都在定中,言談舉止也在定中。記住,定的定義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生智慧!

 

所以最後一條「般若」。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智慧,古大德不翻是為了尊重。但是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揀別聰明不是智慧,怕的是中國人看到智慧跟聰明混淆了,所以用般若。不相同的,就是般若智慧是從禪定生的,世間人的聰明不是從禪定生的,它是從意識裡面生的,不一樣。禪定是真心,縱然沒有達到真心,它與真心接近,因為真心是寂靜的,也就是說與真心相應。世間聰明智慧是與妄心相應,它是從妄心生的,一真一妄,不一樣!

 

般若度愚痴,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忍辱度瞋恚,都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所以,菩薩修六波羅蜜是度自己。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好榜樣,好的模範給別人看,讓別人看到之後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向你學習,那就叫度他。菩薩度人,你去想想用身教。這是第一步,然後才用言教,身表演而後才有說明。所以經上佛常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後面才有說明;為人演說,演在先,說在後。三福、六和、六度不都是成就自己的嗎?。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9日11:17: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95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