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讲话 (第二集)共2集 1994/6/9 达拉斯佛教会 档名: 21-186-0002
诸位同修,昨天我们将这个道场往后发展的构想,做了一个简单的报告。如果这个理想要能够变成事实,那是要靠我们四众同修的努力,四众就是出家的男众、女众,在家的男众、女众,共同努力。世法、佛法都没有侥倖的,凡是侥倖成功的,都不会长久,长久一定有真实的修持功夫。这是古往今来中国、外国,我们看到许多事实的证明。
关于修持,佛在经上讲得非常之多,这些原则、方法并不是全部要求我们去做的,只要我们在他的范围之内选几种认真去做,可以说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至于怎样选择,那在个人,一般说一定是符合自己的根性,也就是说选择自己喜欢修学的方法,这样修学就会感觉得很快乐,感到很自在,而没有一种压迫感,这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选择,在过去,有请老师代选择的,有的同参道友提供我们做参考的,这些例子也非常之多。不过,一切诸佛菩萨,乃至于祖师大德们,劝我们选择淨宗这个法门,几乎是异口同音,这裡面一定有他的道裡。现在我们在淨宗也可以说有相当深度的契入,我们明瞭这个法门确确实实适合于这个时代,适合于这个地区绝大多数的人修学,容易成就。但是这个话虽然是这麽说,如果我们把握不住纲领,那还是有问题。说容易,是跟其他法门比较上,它是最容易的,也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麽容易。
修行,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是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否则的话我们的方向、路子一定会走错。修行的意义,是修正一切错误的行为。在淨宗,我们很清楚的向同修们提出,我们依据经典的教训,提出日常生活当中五个科目,我们在缘起裡面写得很清楚。这五个科目,我们又以儒家的「五德」做为这五个科目的修学基础。这五个科目就是《论语》裡面,孔夫子他的涵养,是他的学生几乎公认的,孔夫子有五种特长是超越一般人的,这五种就是温、良、恭、俭、让。我们从这五个字可以看到孔老夫子的为人,他老人家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从这五个字当中,我们能够知道一个大概,确实是值得人尊敬。温,温和、厚道,存心厚道,表现在外面,温和。善良,恭敬,这个恭敬裡面就有谨慎的意思,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小心谨慎,恭恭敬敬的去做,恭敬裡面就是认真负责。节俭,在物质生活上一丝毫不浪费。忍让,在处人态度上来讲,忍让。
我们要以这个五条做为我们入佛门的一个基础,入佛门的一个阶梯,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不能够疏忽的。为什麽?因为我们所修学的是大乘佛法,在过去修学大乘,一定是以小乘为基础。在中国隋唐时代,小乘曾经盛行了一段时期,但是时间不长,唐朝中业以后小乘就没落了。可是小乘的经典,在我们现在《大藏经》裡面所收的是相当完整,非常丰富。跟现在南传小乘巴利文藏经做个比较,分量上几乎是相等的,可见得小乘经在当时翻的的确是很认真。小乘佛法为什麽会失传了?这麽重要,为什麽中国人把它捨弃掉?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中国从前学佛的这些人都是读过儒家这些经典的,受过儒家、道家的教育(道家不是道教,这个要搞清楚,道家跟道教是两回事情),有儒家、道家的基础,入大乘决定没问题。儒家的基础是什麽?给诸位说,归纳起来就是「温良恭俭让」,这是大乘菩萨入世的精神;道家的思想是「清淨无为」。儒跟道一配合,的确很像大乘佛法,内心清淨,外面圆融,儒是外面,道是裡面。所以,以儒、道的基础来入大乘佛法,比小乘确实要殊胜。因为儒道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我们从小就沐浴在这个环境之中,对我们很熟悉,不陌生。
小乘经从印度翻过来的,小乘经的翻译跟大乘经做个比较,小乘经远远不如大乘。也就是从前翻经的这些法师,在大乘经上是真用心,小乘经上就马虎了一点,所以小乘经翻的文字翻得不好。我们看起来很彆扭,很不习惯,翻的没有大乘翻得好。所以,以儒、道的基础入佛就变成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了。以这个基础,今天讲修学淨宗法门,淨土是大乘,古德对于淨土的讚歎,那不仅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最圆、最顿的大教,这是隋唐时代这些大德们对于淨宗的讚歎。要没有相当的根基,你怎麽能够入门!
在过去,确实,古人讲得没错,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裡面讲,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也不漏。传到今天一万个人修,难得有那麽三、五个人往生,这个毛病出在哪裡?出在我们基础的条件没有具备,古人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也许有人说,古人有很多不认识字的,没念过书的。不但古时候,现在也有,也有很多老太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居然念佛走的时候站着往生,坐着往生,又不生病,又预知时至。虽然不识字、没念书,但是儒、道的那个精神她真的具足了。你用温良恭俭让,那个老太太虽然不认识字,这五德她都有。看她平常处事待人,你能看出来,她心地清淨,对世间名闻利养她都不沾染,这就是道家的精神,她有了。
可见得儒学、道学的薰修,不在乎要念多少书,要认多少字,不在乎这个,像这些我们都必须要理解的。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念了一点书,也认识一些字,我们存心、待人,跟这些老太太比一比,我们究竟哪些地方能强过她的,认真要比较一下,恐怕许许多多的地方不如人!所以人家念佛有感应,我们念佛没感应,口裡念佛,心裡头胡思乱想;口裡头声声要求往生,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还一样争权夺利,还样样都放不下,哪裡能够比得上那些人,人家心多清淨!所以,儒、道的精神确确实实是在中国人心裡面、人性裡面,这个在佛法裡面讲,这叫性德的流露。
我们今天这个性德不能现前,是儒、道的教育现在没落了,我们听不到了,典籍虽然在,真正肯读、肯研究的人也不多了。而自己烦恼习气很重,社会的诱惑力量太强,这样子叫迷失了自性。这是我们虽然发心好心学佛,而得不到像从前人那样好的效果,原因在此地。所以,五德一定要讲求,「温良恭俭让」,常常拿这五个字来反省、来检点,我们时时刻刻不能把这个丢掉,要做到。每天去反省,每天去实行,这叫修行。我们对人,心够不够厚道?我们态度够不够温和?你每天能够检查一遍,反省一遍,好好的改进,这就叫从根本修,从基础上修学。能够具足这五德,这才能入佛门。
入佛门修什麽?世尊教给我们修三福,「淨业三福」,我们在《观经》裡面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而且世尊明白为我们开示,这三条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众生修成佛果,都是以这三条做基础,离开这三条你想证果,不可能。我们知道,淨土法门往生就是成佛。你念佛不能往生,你念佛是不是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念佛,那决定得生;离开这个基础,你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麽?答桉很简单,你看《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上,佛一开口,「善男子、善女人」,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天天念佛,你不善,你怎麽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这个人不善,你怎麽能往生,不相应!
善的标准是什麽?就是这三条,你看佛说得多具体,一点都不马虎,善的标准十一句,你要都做到。三福的基础,就是淨业正因的基础,实在讲就在孝敬。所以孝敬是基础的基础,「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为什麽要尊师?是因为重道。道是老师传的,老师传授的恩德太大了,没有法子报答,尊敬之心是自然生起来的,不是勉强的。没有老师,我们怎麽晓得有这麽好的大道?所以,孝敬是性德。我们今天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不彰(彰就是明显),不能明显的显露出来,就迷,迷惑颠倒。
现在人也讲到孝道,有些人就问:我为什麽要孝顺父母?也没人教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没有道理的,有这种观念、这种行为,那就是佛经裡头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没善根的人,不是他真的没有善根,他的善根被迷了、被污染了,一丝毫的作用都不起,等于没有善根。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为什麽?没有善根那就无恶不作,他也不怕因果,他根本就不相信因果。他造作,将来有没有果报?决定有果报。等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后悔来不及了,那个时候迟了。所以我们晓得,孝敬是性德,唯有扩充性德,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为什麽佛对于「孝亲尊师」这样的重视,这样认真的教导我们,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明白了,就会很欢喜的去接受,很欢喜的去奉行,能有欢喜心,修学就快乐了,就不难了。真正能生欢喜心,必须把这个理搞透彻,他这样教,对的,完全正确。
孝这个字涵盖了整个的佛法,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说什麽?就是说一个孝字。这一部《大藏经》就是这个字的解释,就这个字的注解。这个字真的其深无底没有止境,广大无边。浅而言之,对父母,深而言之,就是自性,禅家讲明心见性,所以圆满的孝道是自性,就是自性圆满的显露。中国人造字,他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六书」,六书就是中国製造文字的六个原则。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当中是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字的形象,体会裡面的意思。这个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老跟子合起来,你体会这个意思。老是上一辈,子是下一辈,在这个字的形象裡面,我们一眼看上去,第一个体会就是上一辈跟下一辈结合成一体。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外国人有代沟,老一辈是老一辈,底下一辈他不是一个;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体的。
再引伸,你去观察,上一辈还有上一辈,下一辈还有下一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真理,决定不能分。所以,中国人祭祖先。过去我遇到外国人,他们很好奇,来问我,为什麽要祭祖先?祖先几百年、几千年了,根本就不认识,从来也没见面,也没听说过,为什麽还要纪念他?还要供一个牌位去纪念他。他们没有这个一体的观念,一体是性德,竖的无始无终,横的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一个整体,就是自性,真如本性。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自性是能变。代表这个圆满的自性,就是这个「孝」字,这个符号。这个符号是代表圆满的自性,圆满的性德。不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是这一回事,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论,所说的教诲,也离不开这个事实。所以这一个字就涵盖了全部的佛法,涵盖了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就这一个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