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06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就说到,「仁者、知者、勇者,三个者字,正与道者者字相应。所谓一心三德,不是三件也。夫子自省,真是未能。子贡看来,直是自道。譬如《华严》所明十地菩萨,虽居因位,而下地视之,则如佛矣」。这个说得太好了!孔老夫子这裡也不是过分的谦虚,他都是实事求是,说自己没做到,子贡也不是故意谄媚讨好,也说的是实话,都是从他自分上来看,说夫子做到了。蕅益大师的注解裡头说,仁者、知者、勇者,这三个者字,正与道者者字相应。这个道者,就是君子道者三,什麽是道?一分为三,仁、知、勇,就是道。那实在讲,道讲的是自性。这自性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的六根没办法接触,甚至想都想不到。你看《道德经》上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讲出来的就不是真道、不是常道。道是说不出来的,甚至想都想不到,眼耳鼻舌身意没办法去缘到。眼耳鼻舌身是我们的器官,接触不到;连我们的意(意念)都想不到,但是它又存在,它是宇宙的本体。「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老子讲,他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勉强给这个生养万物的主宰起一个名字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不见、摸不着,想都想不到的东西,这叫形而上,很抽象,难以琢磨。圣人教我们志于道,教我们立志求道、悟道、证道。所谓证道,就是你真正融入、回归了宇宙的本体。这个很难。

 

我们凡人都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到的、想得到的,这才能够有所把持,所以圣人教我们「志于道,据于德」。据,就是好像人拄着拐杖一样,拿着这个东西走路,叫据于德。孔子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于德,德可以看得到,它是道的体现。德,这裡讲到就是三个达德,智、仁、勇,这个我们能体会到,这叫性德。道,它的体现,你要悟道、证道,必须修这个性德,这才能回归自性、才能证道。所以夫子教我们从这三方面修,所修的是性德。夫子自己他知道没有彻悟自性,就没成佛(彻悟自性就成佛了),因此性德没有能够圆满的现前,所以夫子自己讲「我无能焉」。这标准很高,这标准是诸佛境界,他说他达不到。达到了,那是什麽?真正证道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不仅对一天下的事全部明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无一不明瞭,自己跟宇宙合为一体。孔子还在因位上修行的菩萨,用佛法的角度来讲,他是菩萨。

 

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跟儒家一样,都是教育。教我们什麽?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恢复我们本有的德能。如果完全恢复了这个德能,完全明瞭了真相,这就是佛,你就拿到佛门裡面一个最高的学位,就是佛陀。谁都能拿这个学位,它是教育,就像大学,谁都能去攻读博士学位,你只要符合标准,你就能拿到这个学位。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拿到的呢?譬如说我已经完成硕士学位,还在念博士,还没有拿到最高学位,这种人叫博士生;在佛法裡面,叫菩萨,他拿到了菩萨的学位了,可是还没圆满。硕士以下,拿到学士学位的在攻读硕士,这叫阿罗汉,这个是最基础的一个学位。所以你看,佛法就是教育,它是三个学位,佛陀、菩萨、罗汉三个等级,看你的觉悟程度如何。在儒家也有三个学位,一个是圣人,一个是贤人,一个是君子。君子是最基础的一个学位,君子以下那还没有成就。君子以下,《论语》中讲到是「有恆者」,所以夫子讲,「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恆者」就可以了。有恆是什麽?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持之以恆的人,但还没成就。那我们现在希望先做一个有恆者,努力的去修学,争取拿到君子的学位,进而做贤人、做圣人。

 

夫子他是圣人,可是他给我们示现得那麽谦虚,说自己「君子道者这三方面我都没做到」,他是说没做到圆满;没做圆满,自己还守在有恆者的地位上,他连自己做君子都不敢承认,你看看这种谦虚。这裡他所提到的「君子道者三」,是所谓一心三德,不是三件,这蕅益大师讲的,用大乘佛法来对应。一心三德,这一心就是讲自性、真心,就是道,它是宇宙的本体,变现出宇宙万物。三德,在佛法裡面讲法身、般若、解脱,这是属于三德。这裡讲的三德就是智、仁、勇三种德行。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从三个角度来讲,并不是三个不同的东西,不是孤立分开的。真正一个德行达到了,三者都达到。如果说我达到一个德了,其他两个德还在努力,譬如说,我已经是可以不忧了,但是还不能做到不惑、不惧,这个对不起,你这三样都没有做到。正如佛法裡面讲的一心三德,讲法身、般若、解脱,其实也是如此,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对应这裡讲的智、仁、勇,仁是讲一体,就是法身,宇宙万物是一体的,这是法身,这就是仁者;般若就是智,智慧,刚才我们讲到的般若,那是讲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解脱德就是勇,他没有一丝一毫会恐惧,没有这些牵挂,解脱,这叫大勇。所以仁智勇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跟佛法讲的是一样。圆满的证得这三德,这就恢复法身,回归到自性,你就成圣人,成大圣人,成佛了。

 

底下蕅益大师说,夫子自省,真是未能。他自己检点反省,他说的是真心话,他还没能够做到,离成佛的境界还有距离。子贡看来,直是自道,子贡的境界比孔子低,子贡是贤人,孔子是圣人,贤人看圣人都是圆满的,所以他说「夫子自道也」,你自己说自己。这个直,是他心中真是这样想的,没有邪曲的心,不是谄媚巴结、不是讨好,他真的是这样想,真心的讚歎,讚歎老师。这种情形跟《华严经》裡面所说的相似,譬如《华严》所明,《大方广佛华严经》裡面给我们显明出来的,十地菩萨虽居因位,十地菩萨是很高地位的菩萨。《华严经》裡面讲的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哪五十二个?十信,这十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这五十个;再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和妙觉位,妙觉位就是圆满成佛。十地菩萨跟佛接近了,从初地、到二地、到三地、到十地,他们都属于因位上的,就是还没有完全圆满的证得佛果,还处在因地上。可是他们的表现,在下地视之,下地是十地以下的,前面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的菩萨们,他们看到十地菩萨,初地到十地都如此,都跟佛一样圆满了。

 

按照天台宗的分法,有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小乘;通教,通小乘和大乘;别教,是纯粹大乘;圆教,那是圆满的一乘。这裡讲的一般都是讲别教。但是《华严经》裡的十地那是圆教。别教讲的这十地就等于圆教裡说的十住,是这样分的。圆教的十住位以上,天台宗讲他们是分证即佛,六即佛裡头的分证即佛,分证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没有圆满。就好像我们看到月亮,过去看月亮,可能只是在水中看月亮,水中的月不是真的,是倒影;或者是隔着纱看月亮,隔着云彩看月亮,那都没看到真月亮。到了地上菩萨,他们看到的是真月亮。这月亮好比自性,他们分证自性。这初一的月亮是个月牙,初二又大一点,到初三又更大一点,最后到十五是满月。到满月了那是圆满证得自性,叫究竟即佛。没证得圆满之前,分证即佛,都是佛,法身佛。所以他们的行持,他们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是佛,他能够示现佛。

 

这些境界固然很高,我们该怎麽学?学习《论语》一定要落地,把它落实,不能就看着境界这麽高,看看热闹就算了。这裡最重要的,要学着自己谦虚,看别人都是圣贤、都是佛菩萨。所以学夫子的谦虚,学子贡的观察别人都是佛菩萨。实在讲,你的心到了什麽样的境界,你所看到的境界一定跟你的心是相应。譬如说你看到周边的人都是好人,没一个不好的,那你自己肯定也是好人,你有好心,你好心才看到好人。如果我看到个个人都不好,都有毛病,看谁都不顺眼,那对不起,我们自己那个心不好,自己也不好。所以,好人看一切人都是好人,坏人看一切人都是坏人。再提升一点,如果我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儒家讲的,都是贤人,你自己也是贤人;看一切人都是君子,你自己也是君子;假如你看一切人都是圣人,你也成圣人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8:25: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58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