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一切现象的本体是振动,但是还没有研究出振动的本源是什麽。振动的本源是不动,不动的是心性,心性是空寂的,本无动摇的,本自清淨。动的叫无明,本来没有动,现在你忽然动了,什麽动了?念头动了,心动了,除了心动以外,没有别的动。所以一切现象都是你的心动产生的,你当下把心定下来,不动了,现象就没有了,宇宙恢复到空寂,心性就现前了。所以永嘉大师开悟见性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梦裡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作梦是心在动,心不动怎麽会作梦?梦裡明明有六趣,心一动就作梦了,现前的境界就是作梦。六趣是六道轮迴,包括宇宙、十法界一切现象,全都是梦中境界,那是你不觉,无明不觉所生的现象。现在突然觉悟,心停了、念头停了,不动了,就觉,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没有了,心性现前。心性也不是相,是这种境界。
现在科学家还没研究到这一层,只研究到,也不错,研究发现原来宇宙万象都是振动产生的,但是还没有探测到振动怎麽来的,等他研究到这一点,也就开悟了。说老实话,要研究这一点,绝对不能用研究,佛法裡面所讲的是参究。参是什麽?不能起心动念,不能分别执着,叫参究。研究是起心动念,在那思考,在那推理,在计算,全是动脑筋的,用的是第六识,用意念、用思考,心是在动的,动当中你怎麽能研究出那个静的境界?你心都在动,怎麽能够达到那个不动?必须你心静下来,才能看到那个不动,夫子达到了,空空如也。这时候,有人来叩问的时候,他自己也没动,心性本不动摇,谁动?那个问的人动,他起了个念头,想要问。他动,这个心性能够随他的动而去现相,叫「应众生心,现所知量」,心性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自己本体不变,是不动。随缘是什麽?有人来问,就是有人叩钟,缘有了,随着这个缘去帮助他,这叫度众生;帮助他的同时,本心还是不动,所以随缘而又不变。
我们学圣贤之道就要朝这个方向努力,现在虽然做不到不动,还要动,这个动要归一。一是什麽?念阿弥陀佛,以这一个动代替其他一切动。念头不动不行,佛说好,就让你动,你就念阿弥陀佛,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只有一种动,其他什麽动都没有,那就好办了。不管什麽人来,你这个念佛的心都从来没有停,那也近似的达到圣贤境界,虽然还不能够完全达到,已经很近了。《大学》裡面有讲到一句话,「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如果我们的心是很真诚的、很诚恳的求之,求什麽?求圣贤境界,怎麽求?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最好的方法,你很诚恳的去念佛,全神贯注的,不打其他妄想,就这样念,心诚求之。虽不中,虽然这个不是圣贤的境界,但是不远矣,也不会很远了。等到念得人我两忘,连佛号这个念头都自然脱落了,这个时候心性就现前。但是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去期待它,你不能说「我什麽时候才能达到?」你不能有这些念头,有这些念头还是动念,起心动念,那都是障碍,它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个妄想分别执着任运脱落,它这个心性才能现前,现前了之后,你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跟孔老夫子一样,空空如也,有人来叩问,你叩其两端而竭焉,随问随答,全是心性流露。
底下我们再看蕅益大师解释,「所叩者,即鄙夫之两端。所竭者,亦即鄙夫之两端」,这所叩是所问,鄙夫,我们现在讲的凡夫,没有见性的人。凡夫来问的,肯定是问两端。如果你已经见了性,你两端已经不存在,二就是一,一就是二,入不二法门,这个时候你也不需要去问了。鄙夫,这是凡夫,他有这个妄念,他来问,那你知道,一定问的是两端,要不就是善、要不就是恶,要不就是、要不就非,好丑、高下、你我,等等。你回答他呢?「所竭者,亦即鄙夫之两端」。夫子回答他,给他说无不尽,给他讲得很究竟圆满,还是讲两端。中道讲不出来,讲出来的就不是中道,「道可道,非常道」,可是我们通过圣人给我们所说的两端的道理,我们要悟入真道、悟入真实。所说的是语言文字,可是要通过这个语言文字悟入实相道理。
实相道理非关语言文字,但是圣人教化又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以我们就不能执着语言文字。就像《大乘起信论》裡面讲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离言说、离文字、离名字,甚至离心缘,离心缘就是不能想。所以当你问圣人,圣人给你回答,你就直下接受,不要去太多的想,思前想后全是落在你的第六意识妄念思惟当中,不是实相,变成了语言文字。我们现在听《论语》,也要用这个方法,怎麽听?不要去想,听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随它去。不明白,你可以再听,听一遍不明白,听两遍;两遍不明白,听十遍;十遍不明白,听一百遍,最后你就能明白。但是千万不能想,愈想愈不明白,不想才能明白,为什麽?你心定了。
我自己也告诫自己,我讲课怎麽讲?该备的课,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先儒的注解我们是要把它准备出来,你不准备你没有好说的,你得有东西说。可是我现在在课堂上说的,完全不是预先准备的。跟大家讲,上了台,我们相信肯定有佛力加持,特别是坐在我们恩师宝座上,法王宝座,肯定是有三宝加持,圣贤、佛菩萨加被。所以想的,根本不是通过脑子的,真叫自己是不知所云。下了台,你再问我刚才讲了什麽,我真的也不知道,这是事实。可是我们就把这个意思这样讲,才能讲到究竟,藉助古大德先儒的注解,让我们把这个意思体会得究竟圆满,叩其两端而竭焉。所以讲也要这麽讲,听也要这麽听,这才能够开悟,这是我们恩师反覆叮咛我们的。我一开始听课的时候都做笔记,因为我是世间读书人,做笔记习惯了,听课都做笔记。后来老法师说,不要做笔记。我说不做笔记能行吗,能记得住吗?不用你记住,你记住的只是语言文字,就是让你心空空如也,你才能够入境界。所以学圣贤之道,跟学世间学问、知识、技艺不同,无怪乎夫子在前面一章讲,「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你要不要学很多技艺、很多知识?可以不用,你只要做到你的心空寂,你就入道。
蕅益大师下面讲到,「究竟吾何知哉」,到底我有什麽知的?究竟我知道些什麽?「既叩其两端而竭之,则鄙夫亦失其妄知,而归于无知矣」。所以孔老夫子讲,「吾有知乎哉」,我有什麽所知的?我什麽都不知,我心裡什麽都没有,这是真的。如果心裡有一样,我只能知道那一样,你再问我其他样,我就说不出来了;但是心裡没有,人家一叩问,立刻滔滔不绝给他讲,讲上两个小时都不用喝水,竭焉。所以叩其两端而竭之,讲到他最后明白了,「则鄙夫亦失其妄知」,他明白了是什麽现象?他把他的妄知也放下了。「失其妄知」,失是放下,你的所知都叫妄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