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68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十八集)  2010/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68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今天我们看第九篇,「子罕第九」,第一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是稀少的意思,言是直言。《说文解字》裡面讲,「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言、语两个字,它的意思稍有差别,言是指很直率的直言,并没有用其他的,像比喻、像含蓄的说法,它不是这样讲,是直言。论难叫语,这是辩论,所以我们讲「论语」,这个语有问答、有辩论这样的一个意思。按照这样的解释,语和言就不同,有问有答叫语,无问而自己直说的就叫言。在《论语》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孔子的教诲都是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应该说是大部分都是回答弟子的提问,所以《论语》裡头以答问为主,也有孔子自己直接说,无问自说。可是我们看到《论语》当中所记载的,孔子所说的利、命、仁这三样就很少了,所以叫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当然在弟子们提问的时候,孔子也会讲到利、命、仁,只是他没有直说。像在答问当中就很多,譬如说「颜渊问仁」的时候,在《论语》裡面问仁的很多,孔子有不同的答覆。

 

这裡讲「罕言」,不是说不言,孔子还是会说到利、命、仁。譬如说在「里仁篇」裡面讲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是孔子自己说的。这个「仁者安仁」,就是仁者他天赋仁厚,他无所希求,所谓心安理得,所以他的心安在仁上,他不想别的;「知者利仁」,智慧的人能够行仁,而对自己也有利,所以行仁是利人也利己,这叫知者利仁,智慧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很欢喜的去行仁,这裡就讲到仁、讲到利。另外,《论语》裡面也有「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是为了利益而去行,就是功利的这种思想,就多致招怨。因为利是人之所必争,大家都争利,自然就会起怨恨。如果利让给别人,自己不要,那就何来怨?这裡也谈到利的问题。

 

在「尧曰篇」,孔子《论语》当中最后一篇,第二十篇,这篇裡面讲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讲到命。君子乐天知命,这个命有天命的意思,天命到底是什麽?是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叫知命。君子知命,所以他澹然无求,知道该来的就来,不该来的,想也没用,这是知命。另外一个意思,这个命是讲使命,君子的使命是什麽?是为这个世间弘扬圣贤教育,令一切大众都能够得闻正法,而能够离苦得乐,这是君子的使命,教化众生。

 

虽然孔子也有直言利、与命、与仁的,但是毕竟是不多,所以这章是讲到孔子「罕言」,可见孔子并不是轻易的来说利、命、仁。那我们问,为什麽孔子不轻易说?根据《朱子集注》当中,他引用程子的话,这是他的私淑老师程颐。程子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程颐先生讲,如果讲到利,我们计较利,利是人之所必争,我们要是计较的话,必定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就害义了,这就不义。所以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就是心裡怀有的,君子心裡怀有的是道义,而小人心中想的是利害、功利。孔子为什麽少言利?利,已经大家都在想了,你还再讲的话,那想得就更多,所以就不讲,目的是不要让我们往利上去想、去计较。

 

这一点,你看孟子做得很好,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是一国之君,见到孟子来了(这是一位很有道德学问的人),立刻就问他,向他请教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您老人家从千里之外来到此地,对我们国家有什麽利益?你看,梁惠王开口就讲利。孟子跟他讲,「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何必去讲利?你真正讲仁义,这就是最大的利。你争利,仁义失去了,那就失去大利了,为什麽?得仁义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国家就能稳定,这不就是大利吗?这是孔子之所以少言利的原因。

 

谈到命,「命之理微」,微是微妙、精微,不是一般人可以能够理解的,这道理太精微了,我们讲是高深莫测。这个命是讲天命,《中庸》一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讲的是宇宙的本体、宇宙的起源。宇宙怎麽来的,生命怎麽来的?这个是宗教裡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科学家也一直在探索,都没有能够得到一个答桉,而佛法确实把这个答桉讲得非常清楚。儒家也讲,但是讲得并不详尽,只是略略透点意思,所以这个理就显得很微妙、很精微,一般人就确实不懂,这个要详详细细的说才能说明白。「天命之谓性」,天是什麽?不生不灭的自性,就叫天。命是什麽?命是在不生不灭的自性中忽然起念头了,有个动相,在佛法裡称为叫无明业相,业相是动相,动的。

 

现在量子力学的学派,这是物理学裡头最前沿的理论,讲到,宇宙任何物质,分析到最微细就是振动,就不是物质了,就是一种动相。像现在太空物理裡面提出来的「弦理论」,说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而基本粒子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就像琴弦一样的振动。这个琴弦是比喻,不是说真有根琴弦在那裡,真有根琴弦,那还是物质。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没有实质、没有形体。那到底是什麽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普朗克,德国的科学家,他说得好,这个动是意识心的波动,念头的波动,这跟大乘佛法讲的就一致了。在不生不灭、本不动摇的自性当中忽然起了波动,这就叫无明,这叫业相,进而就产生能见相和所见相,所见相是境界,能见相是自己。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7:20: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49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