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明知它是假,你还得要用中。用中是什麽?你现在在梦境裡面,你觉悟了,知道眼前境界都是假的,但是该做的事还得做,你还得敦伦尽分,你还得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该尽的责任得尽到。做父母的,要养育儿女;做太太的,要相夫教子;做先生的,要有恩义、道义、情义。忠孝,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行都要去努力做到。这梦中,这是什麽?表演,表演出来是为了度众生的。所以你该做的,你做得很努力、很认真,你不会因为这是假的就不做了,不是。演戏,你把梦中的戏也得演好,这叫用中,你不会偏空。所以空假中,一心三观,这叫允执厥中。尧正是做到这一点,他也应该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真正是大圣人。但是他还是这样,每天该做什麽做什麽,做众生的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没有说,「都是假的,我就不要做了」,他遁入山林。就像前面讲的巢许遁入山林,那还是偏空,佛法讲小乘阿罗汉就是这样。他这样做,说明他还没真正觉悟,他还不是用一心三观。
江谦先生的补注还讲到,「有而不与,民无能名,空观也」,这裡解释空假中三观。「有而不与,民无能名」,这是有天下,而没有把天下当作是自己的。不与,用朱子的解释是不相关,他就没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有也是无,有而无、无而有,他没有起念头说自己有,没有佔有的念头。民无能名,人民没有办法去表述他那种伟大的功业和德行。实际上,不能名的才是常名,就是自性,就是真道。但是你讲自性,「自性」这两个字也不是它的真名,都是假名,真名是不能名,这叫空观。你知道它都是空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可思也不可议的,这是自性。「有成功,有文章」,是假观。虽然自性本空,但是还是要该做什麽就做什麽。尧帝建功立业,施行教化,这些成功和文章是他的功业,这是属于假观,这是相,相是假的。事上有,理是无的;相上是有,性上是空的,这是假观。
「菩萨发大悲愿,普度众生,皆从假观出。若偏于空观,则罗汉而已」,江谦先生这裡是劝勉我们发大乘心,修菩萨道。菩萨发大悲愿,普度众生,像地藏王菩萨发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要一切众生都度尽,我才成佛道,这大悲大愿。众生属于假,假观,如果捨离了假观,就不见有众生;他不离假观,正是他大悲心的作用。如果偏于空观,那就变成阿罗汉,他是不见有众生,他也不会起那个心要度众生,自己安住在涅槃当中,他不要出来。实际上,这个属于偏空,偏真涅槃,不是真正的大涅槃。涅槃是讲没有烦恼的境界,他那是偏真涅槃。佛所证得的才是圆满的大涅槃,那是空假中、一心三观实际处的效果。
这章用佛法来诠释就把它提升得很高,也真正只有用佛法,我们才能真正明瞭尧之圣德,确实不是我们凡夫可以去达得到的。但是我们知道有这样的境界,嚮往之,心嚮往之。怎麽达到?有一种特别法门,释迦牟尼佛讲的,你好好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现前你就入这个境界。那个理非常非常深,要讲,可不是短短的时间可以讲得出来的,这就是前面讲的「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大家可以去行,念佛,谁都会念,行起来很容易;但是不可知之,知太难了。这个理论,要真正深入《华严》大教才能够明瞭,说明瞭,还不是全明瞭。为什麽?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裡讲的,这是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众生所能信解也。九界包括六道众生,还有声闻、缘觉、菩萨。菩萨还不能够完全明瞭,是诸佛的境界。这一句佛号念下去,淨念相继,你就成佛了。为什麽?因为整个境界全是你念头在作用,念佛时,就是成佛时。这个道理连菩萨都不敢相信,他觉得修很辛苦,怎麽念几句佛居然就能成佛?这真的,关键在于你能淨念相继,你能够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样来念,你就淨念,决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就开悟了。开悟,现前证得尧舜禹的境界,甚至比他们还要高,经上讲这叫阿惟越致菩萨,那是七地以上的菩萨。这就不再多说了,还是回到《论语》上。我们来看下面一章,第二十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这章是需要解释解释,要不然很难明白。『舜有臣五人』,这是讲舜王有五位主要的大臣,而使天下大治。这是他有人来辅佐他,靠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有人辅佐。说老实话,自己要有德行,才能有人辅佐你,自己是关键,感得有贤臣来辅佐,就能够使天下大治。这五个人,根据《集解》孔安国所说,《论语集解》引用孔安国的话说到,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这五人。我们稍微解释一下这五个人是谁。禹,大家比较熟悉,他是继承舜的帝业,我们知道大禹治水。黄河当时发大水,禹的父亲叫鲧,治理黄河没有成功,结果他的儿子禹继父亲之事业治理水患,治理得很成功。而且他又把中国,当时中原的国土分为九州,所以现在我们讲「九州」就是指中国,是大禹那时候分的。大禹的大就是伟大,是尊称禹的,他自己名字是姓姒,名文命,号禹。
第二位臣子是稷,这是指后稷。后稷就是周朝周家的始祖,那时候是在舜禹的时代。后稷,相传他的母亲(叫姜嫄)到郊外祭祀的时候,踩到巨人的脚印就感得身孕,后来生下了后稷。因为这种生育好像非常的异常,所以就觉得好像不祥,就把他遗弃掉。结果遗弃掉他怎麽都不死,牛马避他,不踩他;把他放到山林裡头,结果他也没死;放到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居然飞下来用翅膀把他保护着。姜嫄就觉得这个孩子非同小可,有神人保护,就把他领回来了。因为当初整天想要把他遗弃掉,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弃。弃从小就很喜欢植物,所以他长大了就学着种植。他酷好农耕,从他开始,就等于学会了种植五穀,很多的农民跟着效法。于是,后来尧帝知道了,就请他出来做农师,教导人民去种植,所以他可以说是种植业的始祖。舜继承帝位之后,就给弃一个封号叫后稷,他是一个农官。后稷之后,他的第三十四代孙就是周武王,叫姬发。武王灭商朝,建立了周朝,后稷是他的始祖。
第三位是契。契是姓子,名契,叫子契。他是尧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和尧的父亲是帝喾,帝喾之子,子契辅佐尧、辅佐舜。子契是商汤的祖先,他(子契)第十三代孙就是商汤,商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所以子契跟后稷,一个是商朝的祖先,一个是周朝的祖先。皋陶(音遥),相传他在舜禹的时候是大理官,就是司法的长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他长得青脸鸟嘴,嘴像鸟一样,铁面无私的一个人。还有伯益,伯益在舜的时代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相传伯益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绩,当时禹就想让位给伯益,但是伯益不愿意接受(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圣贤),结果就隐居深山。最后启就继承禹的帝业,开始了夏朝。所以我们看到,夏、商、周三代的祖先,这裡都有,禹是夏朝的祖先,后稷是周朝的祖先,子契是商朝的祖先;伯益是辅佐禹治水的,而且给禹很多的建议,当时禹也是非常器重他。这是舜的五位臣子,都是圣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