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14/2/27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35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是我们传统民历岁次甲午年正月二十八日,我们还在春节期间。今年立春时间比较晚,往年一般立春都是在十二月底,今年立春是正月初五,立春。所以我们现在正是在新春期间。在我们农历正月这春节期间,今天也利用这个空档,在我们这个道场,以及网络,跟我们各位同修大家再来学习《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个经我们也中断了相当一段时间,因为这些年,可以说我个人都是忙于应付做法会,所以我们这个讲座时常会中断。特别是二OO八年我们净老和尚在他的家乡安徽庐江县实际禅寺提倡百七系念以来,这个百七圆满之后,邀请的道场做系念法会又更多了。现在我接的道场还是很保守的、很有限的,但是已经一年下来,大概时间这样分开来,也都相当多的一个时间。因为不能定在一个地方,讲座总是要拖很长,一部经要断断续续的,这要讲一部,时间要拖得比较长。

 

现在因为喜欢做法会的人多,听经的人比较少,这个情况也是很平常的一个情况。因为经如果听不懂,他就没有兴趣。讲经跟在学校上课那个对象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净老和尚也常常讲,佛讲经他没有固定的对象,是有常随众,但是每一次的讲座也都是有新来的,临时来的,来的听众,各人的身分背景、年纪大小,各人的根器不一样,实在讲要讲到每个人都能听得懂,能够受益,只有佛有办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就没有问题,在座不管你是什么根器,佛一讲,个个都能够理解。像我们凡夫就没有这个能力,有的人听得懂,有的人听不懂。有的老修,你讲太浅,他觉得这太浅,对他来讲就不适用;初学的,你讲太深了,他听不懂,他也没兴趣来。所以我们凡夫学习讲经只能根据这些经验,看看现场听众的大概情况,只能一个大概,讲了让大家能够多多少少有一点受用。要讲到像佛那么圆满,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

 

所以一般参加法会的人多,因为法会诵经唱赞,学没有多久大家都会了,反正懂不懂,跟着念,念得觉得也不错,大家就参加的人多。你看我们做三时系念都好几百个,你看讲经我们算一算十来个,这个算非常殊胜,有时候更少,就小猫二、三只。为什么?他听不懂,听不懂坐在那边他打瞌睡,你讲的都对,他都点头,因为听不懂,他自然就没有兴趣,这也是很平常。所以邀请我去做法会的人很多,好像很少有人请我去讲经的,大概讲了他们听不懂,所以你干脆用唱的比较好,不要讲。但是我们净老和尚又一直强调讲经说法,他老人家一生的提倡,我听了他的经听了四十几年了,的的确确是有它的必要性。为什么?因为你这个经,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世间的聪明智慧再高,如果没有真正明了佛经道理的人给我们讲解,我们再聪明可能也看不懂。所以这个经教不讲,大家不会理解,不理解也倒还好,甚至有的误解、曲解、错解。

 

像我们净老和尚过去常常提到,台大有个教授看《金刚经》,他看了他的结论说,佛讲《金刚经》就像两桶水,一桶倒过来一桶倒过去,好像都在重复讲那些。你想一想,一个台大的教授他看《金刚经》,他的结论是两桶水。如果是两桶水,自古以来《金刚经》就没有那么多批注,只有两桶水,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见得真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他的世间聪明才智很高,但是没有真正高人给他指点,他也是看不懂,甚至误会了,这个大有人在。所以这个经教不能不讲,不讲容易产生误解,变成迷信,这些可能会造成很多负面的一些影响。所以我们虽然长年做法会,有时间经典教理大家还是要学习,平常我们听老和尚讲的经,我们也要一面学习。

 

讲《大悲心陀罗尼经》,主要是我接了观音佛学会,也是看到这种情况,办了二十几年,这些人也不懂得请法师讲观音经,又立了这个名称,他也不晓得这个名称它的意义。佛学会你就要去学了,你不学,只是做一点慈善事业,去做一点那些,你就不用叫佛学会了,你去参加慈济就好了,名称跟它实际上做的是不相应的。所以我接了之后,费洪桂居士请我去接理事长,我也觉得有这个因缘也是责无旁贷的,尽我自己的一点能力来提倡学习观音经。观音三经,自古以来讲的法师大德多,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比较少,因为我找批注,可能有法师讲过,但是我还没有看到过,总之感觉比较少。但是诵大悲咒的人倒是很多、很普遍,自古以来很多,讲这部经的法师比较少,大部分讲观音三经比较多,特别多的是《普门品》,最多的《普门品》。《华严经.观自在章》我们老和尚以前讲过,但是也只有讲一次、二次,这很早年了,我在没有出家之前讲过,三十几年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们老和尚以前讲《楞严》有讲过,现在《楞严经》没讲,这一章经讲的法师也不是很多,是有批注,像圆瑛老法师的批注。《大悲心陀罗尼经》那就更少,所以我就发心来跟大家一起学习这个经,因为诵大悲咒的人多,也有必要对这部经,最起码有个基本的认识。

 

好,我们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二十二页第一行第二句,我将这个文念一段:

 

【六者。道心纯熟。】

 

我们从这里看起。上一次讲到十五种善生,十五种善生我们讲到第五个「身根常得具足」。这十五种善生,我们再从第一个再念一遍,大家翻到二十一页倒数第三行,从「诵持大悲神咒者」这里看起。「诵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种恶死」,十五种恶死就是前面讲那横死的,能够避免。「得十五种善生者,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国;三者,常值好时;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五个身根常得具足。今天我们接着讲,『六者,道心纯熟』,这是诵持大悲神咒得到第六种功德利益,「道心纯熟」。这也是观音菩萨给我们一个加持,让我们道心能够纯熟。什么叫道心?我们念佛人,其实修其他法门都是同样一个道理,这个道心简单讲就是修道之心。但是我们对这个道必须先认识清楚,什么叫道心?在《净语》里面讲,「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转熟、熟处令生而已」。这句话过去我们也常听过,不管参禅、念佛、持咒,就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何谓熟处?什么叫熟处?我们现在的熟处就是习气、分别、世味,这我们很熟悉,你不用去提起它自己会冒出来,很自然的。习气就是什么?烦恼习气,贪瞋痴慢这些烦恼,这个习气我们很熟悉,你不用特别去提起,它很自自然然的会现前。再来是一个分别,我们讲分别执着,这个分别心很重。世味是什么?就是世间的这些娱乐,我们一般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都叫世味,世俗的味道,就是很世俗。这世味我们很熟悉,很熟悉这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我们很熟悉的。大家一天到晚,你看大家去追求的,也都是名利,这就是属于世味。世味的对面就是法味,在佛门常常有一句话讲,「世味哪有法味浓」,就是世间的味道哪有法味那么浓!但是如果我们还没有生处转熟,熟处转生,那是反过来了,法味哪有世味浓?还是世味比较浓。我们起心动念还是这个世味比较熟悉一点,那法味还没有尝到,还没有尝到这个法味。我们世味会比较浓厚,主要是法味没尝到,法味尝到,世味自然它就淡,这是一定的。好像听经听不懂,没兴趣,但是一旦你听懂你就欲罢不能,一定是这样。所以这是熟处,习气、分别、世味,这个我们都要去给它转过来的。

 

何谓生处?生处就我们现在还很生疏的,觉照、不分别、老实念佛,这是以我们念佛人来讲。觉照对这个烦恼习气,这个习气、分别、世味它连带关系,觉照、不分别、老实念佛它也是有连带关系,我们也不能给它分割开,它有连带关系的。我们烦恼习气为什么降伏不住?就是我们提不起觉照的功夫。古大德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这个妄念,烦恼习气这些妄念,不怕,起来不怕,怕的是我们觉悟、觉照太慢了,太慢了它就一直发作出来,我们就控制不住,你觉照太慢就控制不住。如果觉照比较快,它刚刚要冒出来就把它压住,这样烦恼就被控制住。所以觉照就是不能太慢,觉照就是我们用功的一个下手处。我们常常失去觉照,所以都被烦恼做主,我们自心反而变奴隶。烦恼是客,我们的心是主,但是常常烦恼喧宾夺主。儒家、道家他们修学也都是从这个地方下功夫的,儒家、道家都从这个地方下功夫的。所以我们觉照要常常提得起。如果提不起,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比较昏昏钝钝的,这个业障习气比较重,我们自己就觉察不到,感觉不到,自己也是迷迷糊糊的,修学功夫修了很多年也没有什么进步,这就是不懂觉照,觉照自心,不懂这个功夫。

 

这是我们现在大家要用功的地方,用功就怎么用?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要懂得觉照。我们学佛修行,连儒家、道家都不离开这个原则,这在教下叫修观,在禅叫参禅,但是禅还是观,离不开这些原理。如果我们不懂得觉照,我们烦恼起来,烦恼在做主我们不知道。好像小偷进来,到我们家里来,要不认识他是小偷,还把他当作好朋友,那你家都被他偷光,你也不知道。烦恼在经典上比喻作贼,烦恼贼,是用比喻的,好像那个贼他就会来给你偷东西的,偷盗你家里的财物。烦恼贼它在我们的心里偷盗我们的功德法财,什么叫功德法财?就是清净心,没有烦恼的这个心,就叫功德,有烦恼就没有功德。烦恼刚刚萌动,刚刚要起来,你就发现了,你就好控制;如果你没有发现,你就控制不住。要发现必须常常提起觉照的一个功夫,这用功就这么用的。不分别,这是对治分别的,分别也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一个习气,已经习惯,喜欢分别,分别这个、分别那个,这个分别心很重,就不容易入道。

 

第三个是老实念佛,这对治世味,念佛再加上个老实,要怎么样才能老实念佛?要觉照、不分别,就能老实念佛。如果我们还是烦恼习气做主,分别心还是很重,当然这世味就很浓,这样就不能做到老实念佛。所以我们只能说是念佛,不能说是老实,老实这两个字必须是这样的一个条件才能算老实。所以有很多人他也很想老实念佛,听到我们老和尚讲老实念佛,他也很想老实念佛。我们传师他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在他宜兰员山他有个房子,他就请我们老和尚题个墨宝,叫老实念佛堂,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在家的时候我就去过。我说老和尚给你题这个字,你要做一个匾,老实念佛堂,你就要好好在那里念佛,不能辜负老和尚的这番苦心,老实念佛堂挂在那里,他自己家里的房子。后来他这个房子卖掉,老实念佛堂卖掉,卖掉后来又到善果林去了,后来又到古晋去了,那也是他跑了很多道场,后来来我们道场出家。我说你那块老实念佛堂那块招牌在哪里?我说那就拿来给我们挂好了,你现在房子就卖掉,你又出家,拿来给我们挂。

 

去年年底,我到屏东新埤六和念佛堂,去蓝居士那边,蓝居士跟我讲,悟道法师,以前来我们这里念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居士,他家就在他们那边附近,他说他自己家里也弄个念佛堂,叫老实念佛堂。但是他说这法师(他现在出家),又弄这个,又那个,又请这个法师,又请那个法师,弄得很多方面,好像跟念佛都不太相关的。他们六和念佛堂几个居士去那边,去了没几天就是非人我,吵架,弄得都不行了。这个情况也是我们一个借镜,就是很多人他听到老实念佛,他也很希望做到老实念佛,所以他的念佛堂才取老实念佛堂。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去了解怎么样才叫老实念佛,没有进一步了解。所以那个匾额是挂上老实念佛堂,实在讲跟那个招牌就不相应。这就是对老实这两个字他没有认识清楚。

 

真正老实念佛,要怎么样才叫老实念?真的,你真的放下万缘,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放在心上,不牵挂了,一心念佛这样,这样的人才能算老实念佛。如果我们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都还放不下,这样只能说念佛人,不能说老实念佛人。所以很多人他对老实的定义没有搞清楚,必须要先认识清楚,我们才有可能达到这个标准,真正做到老实念佛。你不老实,就要求观世音菩萨帮帮忙,念大悲咒,因为你不老实。观音菩萨给你加持你就老实,你就会乖乖念佛,不会打妄想了。真正老实念佛的人,那什么都不要,就一句佛号就可以了,经也不用听了,也不用念经。你看锅漏匠就一句佛号,他一句佛号念到底,念三年站着往生。最近我们老和尚这几天讲经,又提到一个海贤老和尚一百十二岁往生的,都修苦行的,他也都是修苦行,持戒念佛,这样往生瑞相非常殊胜,真是身无病苦,心不贪恋,这样往生的。

 

所以真正老实,一句佛号成佛有余,不老实就不行,佛讲那么多经教就是针对我们不老实的,因为我们不老实才要讲那么多,你老实就不用讲那么多。就像禅宗大德讲的,你真开悟了,舌头挂墙壁,舌头挂在墙壁意思就是不用讲了,你都明白了,那就不需要讲了。你不老实,妄念多,疑惑多,不讲就不行。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目的在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就是这个作用。如果你不怀疑,真能老实念佛,那经不用听,也不用读,真的一句佛号念到纯熟你就成佛了,是一点不假。但关键是你做不到,你念佛当中夹杂怀疑,又常间断,经就不能不听。所以这些大小乘经典都是补助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众生,不老实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才要讲经四十九年。因为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中下根器的。这上上根跟下下根的,那比较极少数,上智与下愚这极少数。一般上中下的,特别是中下根的,这占多数,所以经教就不能不学习。

 

念大悲咒帮助我们道心纯熟,这是个辅助。如果你能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是这种根器,不需要借其他的辅助是可以,你真放得下,这个还是关键在放得下。老和尚常提倡的一部经念到底,念经它这个方法是叫你修定的。但是我们众生这个根器千差万别,这个心像猿猴一样,像猴子一样,乱动乱跳,你很难降伏。过去我们老和尚在图文巴,在早年,大概十年前,图文巴澳洲净宗学院刚成立,老和尚就提倡住在山上的常住众,他讲的经一天听八个小时,这个八个小时是过去是VCD,VCD一片只有六十分钟,同一片VCD听八遍,今天一天重复听八遍,那个时候老和尚说,这样听你会开悟。

 

后来我们一个老同修杨玉珍居士,最近我比较少看到她,以前常来,现在比较少看到她。她也尝试的去一天听八遍,她跟我讲,听到第三天她就受不了。她说一天一片听八次,听不下去,重复就是听那一片她听不下去。后来我跟她建议,我说妳一片重复听八遍听不下去,妳就换片,这个可以调整一下。妳一片不能重复听八遍,妳就从一听到八,妳每天听完了再从头再来,这样也可以。她说不行、不行,她就放弃了。有的人她可以,像东北刘素云居士她一天听十个小时,她还不是八个小时,她听了十年,一片重复听十遍,她有这个耐心,她能听得下去,她是这样的一个根器,所以她可以。

 

这就是一个修定的原理,就像我们念佛、念经都重复的在念、重复的在念,重复主要是心定在那个地方,叫你放下万缘心定在那个地方。这给你做个好像心的依止,依止在这个地方,你就念这个,就不要想其他的。主要是来代替你其他的妄想,让你这个心定下来,心定下来你才能开智慧。所以佛法修学的目标就是在这个地方,开启般若智慧。我们能够这样来修学,自然就会有悟处,功夫就会进步,进步到道心纯熟。有一些人他就不行,不行的话,你就要有一些搭配的,不然你修不下去,修不下去他就退了,他就干脆不要念、就不要听,他就退了。所以各人的根器不一样,也要根据各人的情况有所调整。

 

一门深入,过去印光祖师在《文钞》也讲,他说一门深入,这是可以讲得通的,就一部经,就一个,就能成佛,有其他的经来补助也是可以。印光祖师用个比喻,他就比喻吃饭,印祖就比喻吃饭,他说你光吃一个白饭,什么菜都不要也会饱。表示说一门深入,你就这白饭,反正白饭就不要配其他的菜,也不要喝汤,光吃饭也会饱,这就一门深入。如果你吃这个饭还要加上其他的菜,还有汤,这样也比较容易下饭。这个比喻,有的人他只要吃一个白饭就可以,他就可以饱了;有些人光一个白饭他吃不下,特别现在的人。以前我们小时候穷,家里穷,真的就是只有吃白饭拌酱油,猪油拌酱油,就白饭,人生最高的享受,没有菜,因为家里经济不好,孩子又多。但是吃白饭,兄弟之间感情很好,这个成长也比较健康。不像现在都是生一个,那一个他的成长就不健康了,唯我独尊,反正父母都是给他一个,就这么一个孩子,他最大。你兄弟姐妹多就不一样,你有东西你不能独享,你还要分给兄弟姐妹,他就不会有自私的心,知道说这要分享,不能独享。你只有生一个,他只有独享,他没有分享的概念,将来成长在社会上他会很自私,他只会想到他自己,连他自己的家人他都不会去想。大家冷静去观察你就看出来。

 

所以这些方面,方方面面我们都要观察。所以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各人根器不同,自己要知道怎么去调整。所以这个原理原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原理原则是正确的。你不能修杂了、修乱了,毫无头绪,修到最后你的目标不晓得在哪里,不晓得哪个法门,每个法门都修,修得杂乱无章,到最后一事无成。我们现在一门深入,比如说我们选择修净土一门深入,一部经《无量寿经》。一部《无量寿经》,过去我常常用中药的一个比喻,我说有的人他一部《无量寿经》就成佛有余,一部《无量寿经》都已经具足了,从做人讲到作佛都具足了,有的人根基比较好,他一部《无量寿经》就够。那根器更好的,甚至不用一部《无量寿经》,他一部《佛说阿弥陀经》也就够了。古来祖师大德有人一生都专讲《弥陀经》,他也成就了,往生净土了。根器更好的,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要,那是上上根人。

 

所以我就用这个比喻,我说好像我们中医开药,有的人他毛病很轻,你只要去药房买个三块钱的甘草,泡开水喝一喝,他病就好了,很简单,不复杂。有的人就不行,加二味、三味,有的人四味、五味、七味、八味、十几味、二十几味不等。我自己曾经吃过一百多味的药,这么大包的,熬三天三夜,七十二小时火不能停的。病症情况不一样。你看到别人这样行,你要去观照一下,你自己的根器跟他一样不一样?他吃那个药可以,你的病吃他同样的药行不行?能不能对治你的病?不是说人家吃那个,我也吃那个,他可以好,我也可以好,不一定。看你的病跟他一样就可以,不一样,你要根据你的病症来开处方。佛法就像药一样,你要有高明的善知识去开,不能乱开,开错药那会吃死人的,这也不行的。那如果你不懂,给人家指导,给人家误导,就像吃错药一样,不能帮助人,反而害人,这不能不懂。

 

所以有些人一部《无量寿经》不够,要其他经论来补充说明,我现在修的是《无量寿经》。你看黄念祖老居士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的经论来批注《无量寿经》,一百九十几种!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因为没这么多说不清楚。这叫以经解经,用其他的经典来解释这部经典。所以任何一部经典,展开就是一切经,浓缩起来就是这一部。所以这个经,你看起来这文字很少,但是你给它引申出去它涵盖就很深广。你看我们「道心纯熟」,也可以像智者大师讲九十天,智者大师九十天讲一个「如是我闻」四个字。四个字如是我闻,我们看这个常常在念,如是我闻四个字好像我们都懂了。但是你看他一讲,讲了九十天,其实九十天有没有讲完?九十天还是讲得很有限。所以经它是无量义的,要懂这个道理,经是无量义,你一伸展,它是无量义,一浓缩就是这么一点点。所以有些人他以经解经,你没有这么多经来解释,我们有很多地方说不清楚。大经科注有一些还比较不是很详细的,我们现在净老和尚又给它找数据,再找《佛学辞典》、《佛光大辞典》,再找资料再来补充,现在我们净老在讲的这个数据就非常完整。

 

所以各人的根器不一样,这个经也是因人而异。但是我们净宗学会就修《无量寿经》为主的,这是主修的,你不能没有一个原则,修到最后,不晓得在修什么。现在很多道场统统修,修到最后,它没有一个宗旨、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目标,就很难有成就。我们立定一个宗旨、一个方向,以这个为主,其他为辅。需不需要这些来辅助?也是看个人,有的人他不需要,有的人他需要;有的需要多,有的需要少,这也不一样。那有的人现在需要,将来不需要,每个阶段又不一样,这都是要活用,活学活用,要学活的。所以过去老和尚讲经也常讲,我们这个听经不能死在言下,不能听死了,听死了你就不能活用。

 

好,道心纯熟我们就讲到此地。总之,我们道心不纯熟,有必要请观音菩萨帮帮忙。但是如果你能老实念佛,道心一定纯熟,关键你能不能老实?传师那个招牌,我把它拿过来。去年又听到屏东老实念佛堂,现在很多地方大家希望老实,但是要知道老实的标准。好,我们接着看下面第七:

 

【七者。不犯禁戒。】

 

这也是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不犯禁戒』。看到「禁戒」,看到戒这个字,我们很自然我们学佛的同修就会连想到三皈五戒,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连想到这个戒。现在很多人去受戒,从五戒,三皈五戒到八关斋戒,特别八关斋戒,现在有很多道场都举行八关斋戒,或者打佛七,或者特别举办斋戒的。受三坛大戒的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也常常有道场在传授这个戒。但是现在我们佛门四众弟子去受了戒之后,也没有办法持这个戒,大部分受了戒之后只是有名无实,就是做不到。因为这个戒范围也很广,戒有止持、有作持。这里讲禁戒是止持,止就是禁止的,你不可以去犯的。比如说不杀生,这是禁止的,不可以杀生;不偷盗,这禁止的。作持就是说你必须要去做的,有利益众生的事情你要去做,你不做就犯戒,那个戒叫作持;不可以做的叫止持,叫禁戒。

 

讲到戒,我们一定要回归到净业三福来,现在受了戒,但是不知道怎么持戒,实在讲也做不到。不但做不到,对这个戒律不要说做不到,对戒律一般的常识都不懂。很多人受了戒,以为自己得了戒,其实没有得戒,因为对于戒律的常识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劝我们同修,你要去受戒,先看看弘一大师的《演讲录》,有关他讲到一篇戒律这一部分,这一篇演讲你先看看,那你起码对戒有个基本的认识跟概念。不然大家发心很好,去受戒是很好,但是对这些都不懂,都会产生误会。其实没有得戒以为得戒,往往犯戒以为在持戒。因为戒是禁戒,律是法律,我们一般讲戒律、戒律,戒是禁止的。律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根据你受的戒,比如说杀生,你受五戒第一条杀生,你犯了杀生这个戒,根据你犯戒的情况来判断开遮持犯,你这是开戒,开戒就不算犯戒,还是持戒、还是遮戒、还是犯戒,遮是预防。

 

处断轻重,就是犯了这个戒,就是说你是犯戒,犯了这个戒,要用法律来判定你犯了这条戒处断轻重。轻重就是有可悔、不可悔,中可悔、下可悔,光一个五戒就够我们学了。所以北京李承臻居士,学习传统文化的,前年在香港碰到我,前年香港祭祖法会碰到我,他跟我讲,悟道法师,我现在就看你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五戒相经笺要》,我以前去受了五戒,我就觉得五戒不就那五条吗?念一念就懂了。我听你一讲,我才真的知道不简单,他说现在都抱着我那一部在一直看。我说看这部对你要学习五戒是有帮助。因为我在山东,那时候比较固定时间,一天虽然一个小时,一个礼拜只有讲一天,但是长时间下来也是比较可观的,能够比较详细的讲一遍。所以一个五戒我们就要花一些时间去学习。

 

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净业三福,现在为什么受了戒我们也做不到?不要说五戒做不到,三皈依我们都落空了。为什么?因为《观无量寿佛经》这个净业三福,是我们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也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习净业,这个净业是涵盖所有一切法门。这个三福也就是不管你修学什么法门,甚至于你不是学佛的,也要学习,起码也要学习第一福,不学佛的人求人天福报。像佛光山有一份报纸叫「人间福报」,现在也有很多道场提倡人乘佛法,人乘佛教,就是讲这个人间佛教的。这人间佛教你也必须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必须做到第一福。第一福这十善业,如果你是中品十善就是人间福报,来生可以再得人身,不会堕三恶道。如果下品十善,因为他有夹杂傲慢、斗争,做阿修罗。中品十善是人道,上品十善是天道,人天福报。

 

你做不到第一福,讲人间福报,人乘佛教,也落空了。人,在中国儒家就是教做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配我们佛门的五戒,这你做不到,五戒十善做不到,那你就没有做人的资格,来生就堕三恶道。所以没有根据净业三福,你想求个人天福报都得不到。不是说你自己想要得到人天福报,提倡这人天福报,那你就能得人天福报,不是这样的。你要知道它的条件,人天福报的条件,它基本条件在哪里,你要搞清楚,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你去修学,达到了,你可以得到。佛跟你讲得很清楚,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没有去注意,所以你修学不依佛经,凭自己去想象,那往往事与愿违,事实上你想要求到的都求不到。像《了凡四训》讲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想是想得到,但是实际上你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因为你修的因跟果不相应,那怎么会得到?

 

所以我们必须要回归到净业三福第一福。这个我们每次讲经也都会提起,大家来共同勉励。这个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为什么老生要常谈?因为我们都还没做到。现在我们净老和尚这些年来,这十年来,提倡《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就是具体落实净业三福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经文具体的做法就是儒家的《弟子规》;慈心不杀,具体的做法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佛家的《佛说十善业道经》。《弟子规》是最基础的,做人的道理最基本的,讲伦理道德教育的,《弟子规》是讲伦理道德教育。伦理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身分,自己是什么身分,应该尽到什么义务跟责任。道德是跟我们讲是非善恶、真妄邪正这些观念,我们一般讲道德观念,哪些是善、哪些恶、哪些是、哪些非,这些道德观念。所以《弟子规》讲伦理道德的教育。

 

《太上感应篇》主要讲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补助伦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讲利害关系,利害得失。所以学习伦理道德教育,耻于作恶;学习因果教育,不敢作恶。为什么不敢作恶?有利害关系,我们现在讲现实问题。你看造恶业就要被折福、折寿,城隍庙都有个大算盘,在那边加减乘除。《感应篇》讲,「大则夺纪,小则夺算」,你犯了哪些过失,大的给你,你有福报扣福报,福报扣尽了就扣寿命。扣寿命扣大的,重大的扣一纪,就十二年,减掉十二年;小的扣一算,就是一百天。算盘这样算算算,不合,划不来,他不敢做,因为知道这利害关系。你造恶业也只是想得到利益,得到好处,你这样做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有坏处。明白的人当然不会去干那个傻事,不明白的人才会去干。所以因果教育补助伦理道德教育。因为伦理道德教育如果没有因果教育,现在人讲现实的,一旦诱惑当前,伦理道德先摆一边,我先得到利益再说,眼前利益先得到再讲,管他什么伦理道德?但是有因果教育,他就斟酌,我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损害?算一算不划算,他就不会去做。

 

所以明白因果教育就不敢造恶,明白伦理道德教育是耻于造恶,觉得造恶是不应该的,会受良心责备的。这三方面就是普世的教育,十善业就是一个标准,前面这两个讲的统统涵盖在十善业里面。所以地藏三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佛给我们讲,「言十善者」,含摄所有一切善法;「言十恶者」,涵盖所有一切恶法。所以《弟子规》、《感应篇》都含摄在十善。这个基础有了,你修十善业也就不困难;没有这个基础,真的你修十善业有困难。这三样东西,我们老生常谈,我现在遇到有机会,在讲席当中也会常常提起,跟大家共勉,大家共同勉励。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没有做到就要常常提起;如果做到了就舌头挂墙壁,就不用讲。没做到,那常常提,提久了,就是我们才有可能去把它做到。不然你都忘记了,也就不会去做,也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个也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实在讲我们现在不要说得那么高,我们现在《弟子规》我们很生疏,我们烦恼习气这很熟悉。光一个《弟子规》要修也就不容易了,光一开始第一句这就不太容易,「父母呼,应勿缓」,现在人做不到。现在是儿子呼,应勿缓,儿女呼,父母都要应勿缓,现在是颠倒过来。以前我们小时候真的是这个,我母亲叫我们回家要扫地、煮饭、挑水,小时候总是贪玩,跟我弟弟常常就是偷溜出去玩,回来就惨了,拿一把小竹子在门口等你。有时候我眼捷手快,叫我弟弟走前面,他第一个被逮到,他先被修理,我就逃过一劫。我母亲以前她绝对不手软的。所以我们这个兄弟大的要带小的,我三哥福定法师常常讲,以前我都背你,回家还被骂。所以我母亲她那个郑氏大家族,还有中国传统家族那种,她是没有读书,但是还是有那种家族观念。所以她叫你做什么,你可不能在那边讨价还价,讨价还价你就挨揍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我们就很难做到,特别现在人,根本很困难的。

 

那现在学了《弟子规》,第一个,他有对父母的劝谏,但是他会跳过去,「父母呼,应勿缓」那四句会跳过去,他就会跳到劝谏那一句,父母你有不对,这边也有一条,要劝你的,他先跳到那一句。其实这个不能跳的,你要先把那个做到你才有资格这样去劝谏,你没有做到你就没有资格去劝父母。像今天早上庄行师,我就跟他讲这个,他就说那我也有发言的空间。我说我们就不要说把你当作师生的关系,我们当作朋友的关系,可以。如果你要父母师长的关系,那要求是这样的,标准是这样的。那如果不是这个关系,那可以,我们是朋友,要吵架也可以。所以这很难做到。但是老和尚现在要求我们做,我们要勉为其难学多少算多少,尽量来学习。所以虽然老生常谈,我们做不到!像白居易去请问鸟窠禅师,请他开示佛法,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那三岁小孩都会讲。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会讲,那八十岁的老翁都做不到。

 

那我们现在拿《弟子规》来看,真的是这样。现在你教小孩子,很多会背《弟子规》的,但是八十老翁都做不到。你看好像大家都懂了,懂了你做不到。所以《弟子规》不是背的、不是读的、不是讲的,是要去做的,老和尚常讲。我们都做不到。我们做不到当然要老生常谈,老和尚也是这样常常劝我们。我们虽然现在这很生疏,但是总是要常常提起,让它慢慢熟悉起来,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所以,我也常讲,传师也是很发心,他心很好,他是很发心,过去也常常跟我提起他要学《弟子规》,要讲《弟子规》,我说好!我们来演戏。我们现在不要当作真的,我们来演戏,你现在出家,没有在家里,你现在都叫我师父。我说那改一下,「父母呼,应勿缓」就改成「师父呼,应勿缓」,你现在看看,我们来练习一下。「师父命,行勿懒」,师父叫你去做事不要懒惰,不要拖拖拉拉的;「师父教,须敬听」,师父教你的你要尊敬来听;「师父责,须顺承」,师父讲你几句你就不要生气。

 

学《弟子规》,现在都这四句要跳过去,我下面那一句,父母过要劝谏,他再反过来再教训你。这是顺序不对,程序不对,程序假如你前面都做到了,你才有资格去劝谏。你自己都不要求自己,一直要求父母,现在人他学《弟子规》是学这样的。所以庄行师早上讲,我说可以,我们就不要当作师徒,当作朋友。这个我们老和尚也是这样,他对我们悟字辈也是当作朋友。如果他用《弟子规》来要求我们,那跑到一个都没有,没有这样要求都跑光光了,再要求,真的一个都没有。所以现在因为你家庭没有这个教育,你在学校、在社会也很难去要求。因为家里对父母都没有孝顺之心,他怎么会对师长有恭敬?不会有的。所以现在师徒之间只是一个名义,挂个名,实质上是没有。《弟子规》做到就有实质了,《弟子规》没做到那也是挂名的,没有实质,这个我们一定要懂。

 

所以「不犯禁戒」,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净业三福来学习。现在学佛的人都疏忽掉净业三福,所以一开始就受戒。你看佛跟我们讲,「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福,世间福报。人天福是出世间福的基础。第二福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福,三皈依。净业三福标准也很清楚,你第一福没有做到就没有资格受三皈依了,三皈依就是入佛门,三宝弟子。这个也很明显告诉我们,你要接受三皈依,必须有第一福的基础才能受三皈依,才是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不然你说,我三皈依了,我拿个皈依证,我是三宝弟子,但是我不孝父母,也不敬师长,又没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杀生,又造十恶业,这种三宝弟子大概十方诸佛都不会承认,哪有这种三宝弟子?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又没有慈悲心,又造十恶业,这个怎么能做三宝弟子?

 

所以一个三皈依就要具足前面第一福的基础,没有第一福的基础,三皈依也都落空了。因为佛不承认,这三宝弟子怎么这样的?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你三皈依的条件是要做到第一福,你才能皈依。你没有第一福的基础,实在讲给你皈依都不行。但是现在也是很多人皈依,皈依了就是有名无实。所以我们净老和尚这些年来也在常常提倡,就是皈依了,甚至受戒了,但是要补习第一福的基础,第一福你没有补习,你后面这些都落空了,有名无实。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所以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个基础都建立在三皈依的基本原则上面,没有三皈依就不是佛的戒了。佛的戒跟世间的善不一样,就是他有三皈依,你看五戒第一条不杀生,那十善业第一条也是不杀生,为什么五戒叫戒,十善叫善?净业三福很清楚,你第一福还没有受三皈依,还没有受三皈依你这是善,人天善法,受了三皈依那就变成戒。

 

关键三皈依就是入佛门的原理原则,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不能违背佛法僧三宝,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在学佛,就学世间法,世间善法。他有了三皈依,他就是学佛,再去受戒,这样才能得到戒。戒的范围也非常广,我们现在学戒也不能好高骛远,一下子要学很高的戒,比丘戒、菩萨戒你学不到。现在我们老和尚讲三皈、五戒、沙弥戒,跟我们讲到你能够做到沙弥十戒就不错,在沙弥戒之前还要先受五戒。所以弘一大师讲,出家一剃度不是先受沙弥戒,是要先受五戒,五戒学会了再去受沙弥戒。所以他学习有一个顺序的,不能躐等。所以不犯禁戒,受了戒这要做到不犯戒,要能够持戒,这样也是相当不容易。特别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基础,这些也都谈不上。我们真正得到戒了,都还会有犯戒的可能,何况我们现在?所以我们必须求菩萨加持,帮助我们不犯禁戒,这是求佛力加持有必要的。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十五种善生第七「不犯禁戒」。下面第八我们后天再继续来学习,因为明天我要开一天的会,所以就明天暂停一天,我们后天,三月一号,晚上还是这个时间,再继续来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7:28:4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4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