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13集/视频/文字)自了法师、定慧法师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自了法師、定慧法師  (第二一三集)  2016/4/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213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學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三。自了法師編輯。

二、從總的方面串習出離心

今天我們從總的方面,也就是境緣上的—逆境和順境,以及自己的時間情況—忙時和閒時,來講講該怎樣警策自己,串習出離心,培養信願行。

(一)逆境警策

什麼是逆境呢?譬如說出現了病障、魔障,種種不如意的事等等。這時候我們就要提醒自己,我最終的歸宿是極樂世界,所以在輪迴世間裡碰到的這些逆緣,反而成為我往生極樂淨土的順緣。人處在順境當中,不容易生起求生淨土的心,現在我遇到了麻煩、不順心的事,正是促進自己增上信願,精進念佛的大好因緣,真是求之不得!

譬如說生病了,你應該很歡喜,要知道這又是在提醒自己,抓緊時間準備往生資糧。如果沒生病,身體很好,很可能會把精力用在追求飲食、男女方面。現在病了,正好可以避免很多放逸、散亂的機會。並且可以這樣想:依靠世間的醫藥,雖然暫時能夠緩解病痛,但是沒辦法解決根本問題。因為這個身體就像毒瘡一樣,是百病的巢穴,無量眾苦的生處。只要還生在這個世間,就擺脫不了這樣的有漏色身。所以你要想,有這個身體太苦了,我今生結束後一定要從蓮花中化生,獲得無有眾苦的清虛之身!所以在生病的時候,要更懇切的發起求生極樂世界的願,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並且要更加用心的念佛。即使是死緣現前,也不應恐懼不安,而應當歡喜,正好可以早點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是遇到其他一些不如意的事,就要想:只要還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會時時刻刻被業和煩惱束縛,對於五濁惡世的眾生而言,依靠自力獲得解脫又是相當的難以成辦。但是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有求生極樂世界的願,再加上肯用功念佛,就很容易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之後,惑、業、苦等的一切過患就再不會現行了,從此永遠受用聖法樂。所以我一定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像這樣,遇到一些逆境的時候,就要警策自己,增上求往生的切願。

譬如說,自己經濟上遇到困難,可以想:在這個娑婆世界活得這麼艱難,連養活自己都有困難。收入這麼少,開銷又那麼多,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等等各方面的事又是那麼的複雜。我一往生極樂世界,就沒這些事了,所以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要抓緊時間念佛。

或者子女不聽話,發生家庭糾紛,就要想到:輪迴裡的業緣太多,牽纏太多,自己的身心總是被束縛,始終無法獲得自在。而往生後就不再有束縛了,最終心能得到究竟的自在,所以我必須要往生西方!

再譬如有人罵自己,一想:唉!這是我往昔的惡業成熟了,這個五取蘊恆時被煩惱種子跟隨,隨時有可能現行,對治的力量又那麼薄弱,所以難免造作種種惡業。如果下一世沒有遇到佛法,很可能造下更嚴重的罪業,就會招致更多的痛苦。所以我此生結束後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徹底擺脫惑業的牽纏!

總之,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娑婆世界的事大多是不盡人意的。在面對這些時,一方面不要像世俗人那樣,悶悶不樂,一籌莫展。甚至沒心思念佛,提不起修行等等。而是要以這些事來激勵自己,警策自己更加精進的修集往生資糧,爭取早日往生西方。另一方面對於世俗之事,自己的心不要太在意,太執著,否則只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痛苦。《羅狀元醒世詩》中說:「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意思是說,與其在十件事中,有九件事做得非常成功、圓滿(其實也是像夢一樣本來不真實),不如基本能過得去就結束它。也就是在世間很多事上打妄想,都是像夢一樣,毫無意義。不如能放下就放下,踏踏實實的做好必須做的事,不要過於追求,要學會知足。

(二)順境警策

在生活中遇到順境的時候,也要警策自己,不要被暫時的假相蒙蔽,忘記自己真正的歸宿。因為在順境當中,人的心容易忘失正念,不容易發起出離心。這時更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不要忘記回歸極樂故鄉的路。其實這個世界上人們喜愛的所謂順境,都不過是一場鬧劇,到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譬如現在擁有很多的財富,有好的房屋,或者具有較高的聲望、權力等等。這時要提醒自己,不要被暫時幻化一樣的安樂迷惑,這些只是世間的有漏福報,也是無常的,沒有什麼實在的意義。就像《羅狀元醒世詩》中講的那樣:「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消兩鬢霜,身後碑銘空自好,眼前傀儡為誰忙?」這就告訴我們,世間人用盡一生追逐的名和利,它們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先說所謂的「利」,當一個人擁有很多財富的時候,往往會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是非常成功的人。但是要知道,這些只不過暫時滿足一下你的感官和虛榮心而已,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你看這世界上曾經出現的無數富豪,現在不是一個個都死了嗎?他們的財產能留到幾時呢?同樣,你現在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可能留存千年,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你只能慢慢的變老,一步步走向死亡。再說所謂的名譽、聲望等等。有一部分人對於財富不是很在意,唯一追求萬眾矚目,美名遠揚。但是,這些又有什麼實在的意義呢?不過是你死了以後,世人會在你的墓誌銘或者功德碑上多刻幾行讚頌的文字而已,你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呢?所以說,現在這麼辛苦、這麼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別人心中的完美形象,一輩子活在別人的舌尖上,又是何苦呢?總之,為了那些虛名假利,一生忙忙碌碌的,多麼不值得!

再譬如,有的人對於名利等不是特別執著,就是對於親人、朋友等等特別的眷戀,怎麼也放不下。由於前世善緣的感召,或者遇到特別情投意合的人,心裡就想和他長相廝守,永不分離;或者特別喜歡家庭的溫暖,喜歡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的感覺等等。諸如此類,自己的心如果沉溺在這些所謂的溫情、幸福裡面,往往極難拔出。這時就要想,這些暫時的業緣表面看起來十分悅意,讓人難捨難分,但是就是這些所謂的美好,會嚴重的障礙我生起出離心,實際上正是我往生淨土最大的障礙!所以我不能再貪執這些世間的眷屬,要想就想極樂世界的法友。就像《西齋淨土詩》中說的那樣:「同居善友應懷我,已築浮圖欠合尖。」其中「浮圖」指佛塔。意思是說,我要常常想到西方的善友,想到他們應該會經常憶念我。很多道友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了,他們正在那裡看著我,盼著我能早點過去。就像正在建一座塔,只剩塔的頂端還沒建好,完成這一點就可以竣工了。同樣,我的淨業資糧還差一點,只要我現在抓緊時間,更精進的念佛,很快就能完成往生極樂世界這件大事了。

另外,像是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就,找到好的工作,和心愛的人結婚,事業有成,以及各種各樣的享樂等等,仔細想想哪有什麼真實的意義呢?不過是暫時欺騙感官,蒙蔽分別心的幻境,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對後世和解脫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只是我們過去太愚痴,一直有一種虛妄的幻想,總以為在這些當中能出現真實的安樂。所以我們總是對於學業、愛情、事業、財富、地位等等抱有很多的希望。你把希望寄託在這些虛幻、苦性的法上面,最終絕對會落空。

像這樣,把整個娑婆世界的事全部觀察一遍,根本找不到一個安樂自性的法,人們再怎麼包裝、再怎麼吹捧,也改變不了它苦的自性。如果對於世人追逐的功名利祿、男歡女愛、聲色享受等等,你認為這些純粹就是苦,任何輪迴的事物放在你面前,你都不要。就像當年釋迦佛要出家的時候,父王給他什麼,他都不喜歡,都不要,唯一選擇解脫之道。什麼時候你也生起這種決心,就說明你確實不貪戀輪迴了。就像我們修苦諦時用的比喻那樣:有個小孩要吃糌粑,所以無論母親給他生蔓菁、熟蔓菁、乾蔓菁等等,他都不要。因為無論做成什麼樣,都只是蔓菁,不是糌粑,所以他一直不想要。這意思是說,我們在面對輪迴中的安樂時,就要作意:這是輪迴,這也是輪迴,統統是苦,所以我全都不要。像這樣的厭離心必須要有。

反過來說,極樂世界裡的一切都好。無論是地、水、花、樹、鳥、樓閣、虛空、光明、音聲等等,沒有一個不好的。因為那裡的一切都是從佛的妙心中變出來的,都能賜予極大的加持。打比方說極樂世界的鳥,牠們都是阿彌陀佛的神力變現出來的,所以完全能夠相應你的心,演說各種微妙法義,開示萬法的真相。而且,隨著你修行境界的增上,牠演說的法義也會愈來愈甚深。因為阿彌陀佛示現的任何一個方便都是可深可淺的,都有外、內、密、極密的不同加持。你的心愈清淨,得到的加持就愈大。下至一滴水、一朵花都具有無限的功德,你通過任何一法都能入於最圓滿的境界當中。這一切絕對不會落空,不會欺騙你。所以說,極樂世界裡的一切都是極其不可思議的,一一都是圓明具德,與佛無二無別。就像在《往生論》中講的那樣,極樂國土中的一切都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這些最終都可歸納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之中。也就是說,極樂世界裡的任何一法,都能使我最終現前究竟法身。這樣對於殊勝無比的極樂世界看清楚後,怎麼能不希求呢?

像這樣,對於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的狀況做對比,一定要堅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決心。一旦你有了這樣的決心,再遇到任何順境都不會有二心了。也就是你心裡非常清楚,這個娑婆世界裡的一切順境都是魔障,耽著它們會障礙我往生。如果我的心被這些欺騙,就會失去究竟的利益。所以,娑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誘惑不了我,我鐵定了心要去極樂世界。

(三)忙時警策

在忙碌的時候,首先要這樣想:我現在為了生活,從早忙到晚。心識像被五馬分屍一樣,甚至已經分成了十幾、二十塊,不斷的在各種無意義的塵境中散亂。遇到這樣的境要說這樣的話,遇到那樣的境又必須那樣想,還要時刻不停的做各種各樣的事…所以一天下來,心累得不得了、散得不得了,連稍微平靜、稍稍安住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是多麼可憐!其實,這就是一種受苦的相,自己的心不由自主的隨著惑業的牽引,每天不得不做很多世間的事。這都是因為往昔的福德淺薄、惡業深重,所以今生只能不自在的受這些俗事的牽纏,必須得去打工、做很多無意義的事,才能賺點錢養活自己和家人,再辛苦、再無奈也必須去做。總而言之,就是因為實在沒辦法,才不得不每天做那些無意義的事。所以說,住在這個娑婆世界裡就像被關在監獄裡一樣,每天為了生活做的那些瑣事,就像在監獄裡服勞役、受折磨。這樣想清楚之後,對於這個世界的態度只有一個,就是想要早點離開這裡。

然後要知道,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雜染的因緣,阿彌陀佛的願海具有極大的加持,能讓我擺脫一切的束縛。一生入那裡,連一剎那的我和我所之心都不會生起,惑、業、苦就更不可能現行了。從此之後,只會念念增長菩提善根,念念升進。所以說,一往生就登入不退轉地,能夠迅速圓成佛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極其慈悲,他設置了無數的方便,使得任何人一往生到這個淨土裡面,整個身心相續完全被轉化,再不會有一剎那的染污因緣。在《往生論註》裡也講到,極樂國土是完全清淨的體性。就好比說人的身體是不淨的體性,所以無論多麼美味的食物進入人體都會變得不清淨。同樣,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清淨的體性,眾生到那裡之後,無論之前造過多嚴重的惡業,都能徹底得到淨化,身心無不清淨,畢竟證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所以說,我們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會立即轉染為淨、轉凡成聖。

這樣想了之後,自己的心就不要像從前那樣糊裡糊塗、渾渾噩噩,心裡一定要很清楚、很確定,自己這一生的目標唯一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平時無論有多忙,在做什麼,心一有空閒就趕緊念阿彌陀佛。這樣到你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你就能很順利的從這個牢獄中出去了。

那麼,怎樣讓自己在很忙的時候也能提起這種心念,抓緊一切時間精進念佛呢?關鍵還是要憶念死亡無常。古時的世間賢人也說:「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這就講到,世間人很可憐,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沒有幾個人會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這些世間的事。所以說,提不起死亡無常的念頭,就決定會落在愚痴當中,從這裡就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瑣事,產生出無量無邊的苦,無窮無盡的輪迴。因此一定要提醒自己時刻憶念死亡,這樣自己的心就會很清醒,知道必須要停止製造惑業因緣,也會有力量修集往生淨土的清淨資糧。

具體該怎麼憶念死亡,來止息世俗瑣事呢?《西齋淨土詩》中說:「在世更無清淨日,臨終那有出離時?」意思就是,如果你一直忙於世間瑣事,不斷的在煩惱和業裡面打滾,就只會時時增長染污,這樣下去,一輩子也沒有修清淨善法的機會,到臨終的時候又怎麼可能出離輪迴呢?所以說,現在就要看破,就要放下,就要從那些世間瑣事當中盡量出離,只有這樣,輪迴才會有終結的一天。雲峰禪師也說:「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有的人會想,我現在太忙了,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沒做,等這些事都處理完了,不忙的時候再修行吧。但是世間的事沒完沒了,你如果不主動放下,這輩子都很難有不忙的時候。其實,娑婆世界的事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自己的心太執著,只要你心裡把這些都看破了,也就沒什麼事了,否則世間的事永遠不會結束。所以,你要一次性把輪迴裡的事看透,都定性好,然後你的心要把這些全部放下,不要藕斷絲連、拖泥帶水的。而且現在就要想清楚,要不到臨終時就來不及了。

對於娑婆世界看破、放下以後,就要全心全意的準備往生極樂世界的清淨資糧。首先要在心裡看清楚這條路,完全確定下來,這一點十分關鍵。要知道,如果依靠自力修道,需要歷經很多生世才能斷除煩惱、出離輪迴。但是,如果憑藉佛力,你只要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具足信願,在這個基礎上一心持名,只要你的心能夠跟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臨終時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那時,雖然你的業和煩惱還沒斷,但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的攝持,一切的有漏法就再不會現行了,從此徹底解脫生死輪迴。所以,對於我們大家來說,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走這一條往生之路來實現解脫和成佛,是最現實的一件事。對此,每個人都必須在心裡完全確定下來。

確定目標之後,就要盡可能的一心念佛。截流大師在為大眾結期三年共修念佛做的開示中講過這樣一個比喻:「古時,有人落入上面被覆蓋的千尺枯井當中,在井口上卻只有一個很小的孔眼。他得到野狐傳他的祕訣,就是眼睛專注在那個孔眼上,一心想著從那裡飛出去。這樣久久的注視,一心不散亂,結果孔沒變大,身體沒變小,任運的從孔眼中飛出。這就表示我們現在沉溺在輪迴的深淵裡面,解脫出去的唯一希望就是專注一心的念阿彌陀佛,最終必定能夠出離。」因此,我們應當時時刻刻讓自己的心專注極樂世界,一心念阿彌陀佛。因為到臨終的時候,全憑這股念力跟阿彌陀佛相應,一相應就能在阿彌陀佛的攝持下,直接往生極樂世界了。

那麼,平時在面對這些世間雜事的時候該怎麼作意呢?那就是首先要認清輪迴無實義的真相,有事情來了就隨緣應付一下,處理完了就不再去想它。在忙碌的時候,就要這樣想:我真可憐,從早到晚身不由己。就是因為被惑業的力量牽纏才這麼不自在。而現在有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永遠擺脫這些繫縛,因為我已經聽聞到了極樂淨土法門,只要具足信願,肯用功念佛,今生一結束,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我明明有機會,也有能力修集往生極樂世界的清淨資糧,卻用大量的時間造輪轉生死的業,白白錯過了這麼好的機會,那麼往後我還要繼續在無量生世當中不斷的在輪迴裡受奴役,我怎麼能這麼愚痴呢?如果連這樣一個易行道,迅速解脫生死輪迴的出路都沒把握好,來世還在輪迴裡漂泊,那我這輩子就真是白活了!這麼難得的因緣不好好珍惜,稀裡糊塗的又混了一生,那實在是太顛倒了!我還是不是個有智慧、有取捨能力的人啊?

(四)閒時警策

有空閒的時候就要盡量修行。可以這樣想:我真可憐!實在是個沒有福報的人。如果我宿世的善緣好,就可以在清淨的山林裡晝夜勤修了。但是現在被宿業所牽,每天只有這麼一點空閒的時間,那麼我一定要利用好這難得的空閒時光,把它用在修法上面。如果我把這僅有的時間都浪費了,用在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上,那實在是太不應該了!如果我連這點道心都沒有,還算什麼修行人?連這點精進都沒有,怎麼可能往生呢?像這樣警策自己之後就要提起珍惜之心,要告訴自己:我只有這幾個小時有空閒,能真正用來修法,所以這段時間比萬兩黃金還要珍貴。我絕對不能浪費時間放逸、散亂,一定要一門心思的修集淨業資糧!

如果你有這樣的決心,對時間這麼珍愛,那麼別人再怎麼勸你去看電視、聊天、逛超市、上網娛樂,或者養鳥、遛狗、練操、聽戲、打麻將等等,無論過去你有多麼的喜歡,現在你會連名字都不願意聽到,會從心底深處生起厭離。你會覺得我怎麼能用萬兩黃金去換這些垃圾呢?

另外,有些人會幻想:我什麼時候能到山林裡閉關呢?其實這種想法未必現實,因為這樣的因緣十分難遇,而且你也未必會有長期閉關的福報。所以每天要把握好現有的時間。專門抽出一個小時或更多時間,不做別的事,一心一意的念佛,然後堅持下去,這就是你每天的閉關。

具體的做法是:你每天到了這個時候,就要堅決杜絕一切世間因緣。把門關起來,不跟任何人講話,把電話線拔掉、手機關掉,而且要事先跟家人打好招呼,讓他們不要來打擾你。時間長了,家人也會習慣,這一、二個小時也不會來打擾你了。然後,在這個時間當中,盡量讓自己的心不要散亂,一心專注的念佛。每一聲都從深信、切願裡發出,每一聲都發自內心的對阿彌陀佛祈禱,祈求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一定要接引我往生到極樂世界……像這樣一聲接著一聲,有質有量的修集淨業資糧。

總之,無論自己處在什麼情況下,一定不要忘記此生的歸宿是極樂世界。現在只是暫時被煩惱和業扣留在這個世間上,只要我今生好好念佛,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所以我每一天、每個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不能忘記祈禱阿彌陀佛,一定不能讓自己再輪迴下去了,必須下定決心:今生就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從現在開始,珍惜每時每刻,用自己最大的心力積集往生淨土的清淨資糧!

以上選摘自智圓法師《往生之路四》。

老法師:我們看了自了法師這篇報告,他在提醒我們,這個報告的題目很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報告裡面一再強調出離心,出離是出離六道輪迴,是出離三惡道。這樁事情應該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要放在心上,世間最可怕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可怕了,三惡道決定不能去。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話,他不會欺騙我們,三途一墮五千劫!這時間多長,就算是小劫,五千劫也受不了。造業很容易,受苦出離苦報非常困難。為什麼要讀佛經?為什麼要讀聖賢書?只有經典跟聖賢書裡面說出這些狀況。如果把這些事情認識清楚了,我們出離的心就漸漸培養成了。什麼時候出離?時時刻刻都想著出離。

出離的緣還不成熟,緣有兩大類:一類是自己的道業,還敵不過業力,這個不能出離;另外一個是已經具足出離的能量了,他的慈悲心切,看到苦難眾生這麼多,情願多留一段時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在行菩薩道。這兩種人都有,而且都不少。

我們要學的,真正求往生極樂世界,昨天黃念老在註解裡面舉的蓮池大師、幽溪大師,跟《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這三位大師對於一心、一信、一念說得很透徹,可是裡頭最重要的是「具大乘根性者」,這句話重要。什麼是大乘根性?大乘是智慧,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要現前,問題全解決了,對於整個宇宙,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理、事都能明瞭。而且每個人都能做到,佛法是平等的,不是佛菩薩專利的,人人平等。

平等之前又出現了不平等,這什麼緣故?這是煩惱習氣厚薄不一樣,煩惱習氣很濃厚的,就顯得差一點;煩惱習氣薄一點的,好像顯得聰明一點,原因在此地。實際狀況呢?實際狀況沒煩惱,煩惱是一念迷惑才產生的。怎麼迷?那就是沒有守住一心,一心太重要了。如何守住一心?有一個好辦法,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我們生活用一心,我們工作用一心,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用一心,把用一心養成習慣,問題不就解決了?一心是什麼?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三心二意就念頭多,主意常常改變,那是妄心,一心是老實心、真誠心。絕不吃虧,決定有好處,為什麼?諸佛菩薩都用一心,連阿羅漢也用一心。我們為什麼要欺騙人?欺騙人實在講,頭一個是欺騙自己,你不欺騙自己就不會欺騙人。頭一個去欺騙自己,這才叫沒救了。你要愛自己,愛自己是用真心愛自己,用妄心那是糟蹋自己,讓自己在造善惡業報:行善對人有好處,對社會有好處,果報在三善道;造惡那在地獄、餓鬼、畜生,無論是行善是造惡,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錯了。

出離心就是出離六道輪迴。真正發大乘心,念念一切時一切處用真心,不用妄心。這樣的人,黃念老居士告訴我們,引經據典說得很多,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為什麼?你用真心,阿彌陀佛也用真心,極樂世界所有菩薩都用真心,他相應,所以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我們應當這樣做法,這樣做人就沒有白來了,這樣積集資糧就足夠了,與彌陀完全相應,往生真有把握,隨時都能去得了。真跟妄,一跟多,一心重要,念頭太多了,妄想太多了,這個要放下。從哪裡放下?就從這放下,從起心動念之處就把它放下。老實,聽話,真幹,這種人可愛,諸佛菩薩歡喜,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歡喜,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從這個地方用功。

下面還有一篇,學習《道德叢書.孝史》裡頭一段,我們看看。

學生:《道德叢書》—學習《孝史》心得報告之二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和學長,慚愧弟子今日恭敬匯報的題目是「學習《道德叢書.孝史.養親篇》與《救親篇》之心得報告」。

【壹、打虎救父】

晉朝楊香(女),十四歲時隨同父親楊豐至田地幫忙收割稻穀,途中遇見一猛虎,父親不幸被老虎強行拽去。楊香當時手無寸鐵,一心只想父親安危,於是不顧一切的跳上前去,徒手箝住老虎脖頸。無論老虎如何掙扎,楊香奮力堅持,毫不鬆手。最終老虎敵不過她,只好鬆口放過其父,磨牙而去,楊香的父親才得以倖免於難。

雖是手無寸鐵,楊香毫不猶豫與猛虎拼死一搏,成功挽救父命。姑且不論她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弱女,即便換作常人,赤手空拳,如何能與猛獸對抗?危急時刻以至真至誠的救父之心,感格蒼天,展現出超乎尋常的勇氣與力量,竟能拯救父親於危難之中,這是孝子由真心所激發出的自性本能。常言道,人皆有好善之德,救助他人於危難之中乃是性德流露,更何況是自己的親人!當時楊香並未顧及自己同樣是身處險境,一心只想救父親,至誠能感通,所以老虎被她的氣勢給嚇跑了。由此可知,至孝之人冥冥中自然感得神明護佑。

在現今社會,故事中的老虎象徵著為人子女令家長擔憂的不良習慣。《弟子規》開篇「入則孝」即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的總綱領。譬如首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呼喚我們,子女須馬上答應。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人們幾乎時刻不離電子產品,沉浸於媒體所傳播的娛樂訊息中,無法抽離虛擬世界。不但是對父母的呼喊充耳不聞,而且對於父母的關愛與擔憂也是視若無睹。相形之下,為人子女若是能夠恭敬聆聽父母之言,用心體會父母辛勞,言語柔和的與父母交談,出外遠行能記得向父母報平安……那麼父母的心該有多麼的安慰!這些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基本細節,都是在幫助我們馴服自己內心的「惡獸」,養成使父母寬心、歡喜的善行與善習。(圖一、楊香打虎救父)

【貳、代父受刑】

在南朝的梁代,吉翂的父親擔任吳興原鄉縣令,因遭奸臣誣陷,被逮捕送審廷尉(當時最高的司法官員),按罪判處死刑。年僅十五歲的吉翂知道父親是受人陷害,立刻趕到朝堂外擊登聞鼓(註:「登聞鼓」是古代於朝堂外懸蕔,百姓若有諫議或冤屈要上達,即可擊鼓以申),為父鳴冤,懇求朝廷允許他代父償命,接受死罪。

由於吉翂年齡尚幼,梁武帝懷疑此舉乃受人指使,便下令由廷尉卿蔡法度徹查此事。蔡法度對他威逼利誘,毫不留情,然而面對廷威森森,吉翂毫不畏懼,據理力爭,視死如歸:「囚犯我雖是年幼弱小,但怎不知死之可畏呢?只是不忍心見到父親慘受極刑,自己卻苟且存活。如今為救回父親,我甘赴九泉,此等大事,如何是受人指使呢!」

蔡法度見狀停止逼問,轉而和顏勸誘,並命人為他解下枷鎖、鐐銬。沒想到吉翂不為所動:「我只求代父受死!」始終不肯摘掉身上的刑具。蔡法度只好將吉翂的情況如實上奏,武帝於是下令赦免其罪,釋放了吉翂的父親。

後來丹陽令尹王志欲於年初推舉吉翂為孝廉,吉翂得知後言:「王令尹可真奇怪,為何將我看得如此膚淺?父親受辱,兒子代死,那是理所當然的。倘若我接受薦舉,那就是利用父親來沽名釣譽,這便是我的不孝。」由於他堅持拒絕,王志才把薦舉之事擱下。吉翂十七歲時,被徵召為本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出監萬年縣,為官廉潔,如清風霽月,在任時風化大行。

吉翂的實例顯示出正己化人的力量,端正自己而能勸化他人。吉翂聽聞父親蒙冤,受害入獄,不忍心看父親被處死,就盡自己所能去解釋冤怨,並堅持要求朝廷允許他代替父親受死刑。

甫及弱冠的吉翂,執意犧牲自己來拯救父親,無論廷尉如何審問,其赤子真心不為所動,視父親的生命超過自己的生命,不畏酷刑,言明其志。終於感動了朝廷,皇帝下令為其父昭雪。爾後吉翂謝絕薦舉,只因「父辱子死」理所當然,他認為能為父親做出如此的犧牲是恪盡了兒子的本分,微不足道。

在萬年縣為官時,吉翂的正心、正行感化了全縣。一位不貪名利、純淨純善的孝子,以自身德行導正風俗,正是正己化人之體現,如同《大學》所言:「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其此之謂乎!(圖貳、吉翂求代父受刑)

【參、負母遊園】

明朝太宰楊巍,每次上朝參拜結束後,便回到府中閉門謝客,換上便服,侍奉於母親身旁。他不辭辛勞的服侍母親洗臉漱口,端茶送水,搔癢擦背,攙扶在側,所有的事情全都親力親為。春天的時候,楊巍為母親製作有花紋的絲綢衣服,穿在母親的身上,自己背著年邁的母親,漫步於花叢間,枝葉繁茂,隨風搖曳,群芳爭豔,芬香撲鼻,母子徘徊在花間樹下,整日歡愉,其樂融融。由於母親年事已高,楊巍決定辭官返鄉,以孝養母親。在他的細心照顧下,母親最終得享一百零四歲高壽。

明朝的太宰即吏部尚書,掌管官吏之銓敘、勛階、黜陟(考核、任免、封賞)等事。身為明朝中期的重臣,楊巍謹記少時家境貧寒,母親外出乞討的養育之恩,故曾三次卸職歸鄉,侍奉老母親。當他最後一次上書奏請回故籍養母時,寫下了一封《養母陳情疏》,於是皇帝感其至孝,特准楊巍歸返故里,終養母親。待母親百年後,楊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戶部尚書。《明史》記載,楊巍九十二歲卒,並讚其「有清操,性長厚,不為刻核行」。

其身教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即使一個人年歲再大、職位再高,亦當盡己所能侍奉於雙親之膝下。《論語》有言,「入則孝」,在家孝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天職與本分。身為太宰楊巍進入家門之時能放下自己的官爵地位,盡己所能親自照料母親;而我們即使再忙碌,也應當抽出時間來陪伴和照顧父母。因為若無父母的養育,何來今日的我們?

《治平寶鑑》有言:「父母對子女,哺養教誨,望子女身體強壯,成名立業,要費多大的心血。子女對於父母,第一要聽從父母的訓誨……愛惜身體,保養精神,用心學業,循規蹈矩,做個有志向上的人。轟轟烈烈做一番事業,成就功名,顯親耀祖。這是孝字上最緊要的。其餘悅親奉養這亦子女所應盡的孝道。」為人子女在孝養父母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落實: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以及養父母之志。

孝養父母之身,即是關心父母的健康、生活起居、食衣住行,使他們的身體能得到很好的照顧。老人在晚年時往往身體比較虛弱,我們要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盡自己的一分孝心。從端洗臉水到搔癢擦背,楊巍從早到晚都守在母親身邊,時時體察母親所需,無微不至的侍奉母親,為我們在孝養父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孝養父母之心,即是時時關注父母的心情,能讓他們心安、歡喜自在。在花開繁盛,草木茁壯的季節,楊巍背著母親去花園遊覽,讓母親感受花香樹蔭等生機勃勃的自然之美,母子盡享天倫之樂,這真是人間最美的一幅畫卷!

老人晚年比較容易感到寂寞、孤獨,我們要時刻去關懷、問候,善體親心。若是沒有居住在父母身邊,更要常常回家探望,如同楊巍每次上朝回來後,就閉門謝客,珍惜和母親相處的機會。中國人數千年的孝道傳統中,子女最感遺憾的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真正想要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

有養親模範之稱的西晉大臣李密在《陳情表》中向晉武帝稟報了希冀乞孝終養祖母之情,因此無法應詔為太子侍衛官,他寫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本文的主人公楊巍亦是如此,他以奉養母親為由,辭官返鄉為年邁的母親養老送終。

除了悅親奉事,孝養父母之身心,更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志。「親所好,力為具」:天下父母心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盡心盡力去落實。我們若能效仿太守李密、太宰楊巍等前賢的孝行,以自身的修為,對家庭、對國家,甚至對人類做出貢獻,光宗耀祖,光大門楣,父母一定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肆、負米百里】

《孔子家語》記載,有一次子路去拜見孔夫子,向夫子報告說:「從前學生侍奉雙親之時,自己是以藜、藿之類粗劣的野菜為食,為了使父母能夠吃上香甜可口的米飯,我就從百里之外,為雙親背回大米。父母過世之後,學生南下到楚國為官,俸祿所積蓄的糧食達萬鍾之多(一鍾約六斛四斗),宴飲時鼎中列滿豐盛的佳餚。然而如今學生縱使想和從前一樣吃粗劣的野菜,為父母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卻再也沒有機會了。」孔夫子聽後回答到:「仲由侍奉雙親,可謂是於父母生時竭盡全力,父母亡後傾盡哀思之人啊!」

子路名為仲由,是周朝春秋時期魯國人,位列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聞名。子路事親極孝,由於家境寒微,日常生活拮据,然而為得父母歡心,不惜徒步行走百里之遙,為雙親扛米回家,奉養父母。人同此心,試想今日的我們,是否願意冒著嚴寒酷暑,遠行奔波,為雙親奉上一餐美味佳餚?子路敬愛父母之心,由此可窺見一斑。

雙親過世後,子路隨孔夫子南遊至楚,其才學與人品深受楚王賞識,得以加官進爵。儘管如此,子路富貴不忘父母恩,念念不忘父母昔日的辛勞,感嘆自己再也無法奉養高堂。古語云:「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孔子得知此事後,便勸慰子路,言其「生事盡力,死事盡思」,子路竭誠盡孝之心行,蔚為天下子女楷模。

此則為親負米的故事也收錄於《二十四孝》之中,李文耕先生評論說:「事親之事,承顏日短,報德思長。如仲氏子者,方樂負米之歡,旋抱銜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鍾鼎而徒然,子欲養而親不待,蓋千古有同慨也。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養之及時也乎。」雙親之壽,有如過隙白駒,容子女報恩的時日竟是如此短暫。子路得以奉養高堂之時,即使擔米百里之外,內心仍是無比踏實、寬慰;爾後仕途顯達,衣食無憂,然想再承歡膝下,雙親卻已不在,令人不勝唏噓。此事古今皆然,若不即時把握父母在世之年,盡心孝養,惟恐日後悔之晚矣。

從這則故事中看到,子路是如此細心的觀察父母的需求,盡力的照顧父母,我們是否能想像到,實際上子路是孔門弟子中出名的性格急躁、性情直爽之人。為此,孔夫子也多次教誡子路,要收斂和戒除自己魯莽耿直的性格。然而,與此同時,子路卻具有一種突出的稟賦與特質:待人以誠,唯求問心無愧。《孝經.廣揚名章》有言:「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所謂「移孝作忠」,孝親尊師者,因孝而廉,因廉而忠,是真正能對君主與百姓盡忠之人。無怪乎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孔子讚譽有加,三稱其善:進入國境察看田地,就知道百姓都盡力在耕種,從而讚歎子路恭敬而誠信;進入都城查看房舍和門屏,就知道百姓都是安居樂業,從而讚歎子路忠信而寬厚;進入庭院察看到院落十分安靜悠閒,就知道官府不擾民,從而讚歎子路為政觀察明細,不受蒙蔽,是非分明。由此可知,子路的德政很受老師的肯定。(圖肆、子路負米百里)

【伍、舌耕奉父】

古時候有一位叫做顧態的人,生性非常孝順。他的父親娶了一房小妾,生了兩個兒子,從而對顧態開始冷落。即便如此,他絲毫不改自己孝順的性情,孝心愈發的篤厚、堅定。顧態是以教書為生,每年所得到的酬金悉皆盡數呈奉父親,分毫不敢私藏。庚子年,顧態受聘為張氏家塾的老師,張先生知曉他的孝名,便故意考驗他。於開始授課當日,張先生就把半數的薪資送給他,並對他說:「今日贈銀之事,您的父親並不知曉。附近剛好有人出售田地,你可以先買下來,至秋收之時便可得到租米(佃戶依規定從收成作物中付給地主的米),以供自己私用。」顧態聽後回答到:「此事萬萬不可,我怎能為了幾斛米而改變孝心,去欺騙自己的父親呢?」最終,他還是把薪俸恭恭敬敬的全數帶回給父親。後來他生了兒子名為際明,官做到翰林(即皇帝的文學侍從官),與父親一樣純孝。

《禮記》記載曾子言孝,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孝分三種等級,最高的孝行是使父母受到世人尊敬,其次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最末則是奉養父母之身。曾子進一步闡釋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烹熟鮮香,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身為人子,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的延續,既以父母延續之身行事,舉手投足,一言一行,豈能不慎?行住坐臥、待人接物皆是敦倫盡分,無一不敬。昔日於孝道風氣甚篤之時,如此之理念深植於民心,百姓奉為圭臬,以孝為道。在家庭中,顧態雖然由於弟弟們的出生而失寵,但是他依然秉持著純淨的孝心,利益當前而不為所動、不受誘惑,絕不欺瞞自己的父母。「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顧態外出教學,回家後對父母據實以報,奉獻所得薪俸,使雙親歡喜。其一言一行皆是考慮全家人的利益,擴大自己的心量,以維繫整個家庭的團結與和諧。「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皆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顧態不僅做到奉養父母,更以圓滿自身德行,為堂上雙親增光,懿行傳頌至今,成為後代之表率,與曾子所言之大孝,相較亦不遠矣。

俗語云:「要好兒孫須積德,欲高門第快讀書。」顧態正己修身,以誠待人,恪守本分,不張揚己之孝,所謂善有善報,天道好還,他所積累的福德使其得到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兒子,性情如父親一般純孝。想必是顧態日常生活中孝親之身教使然,兒子受其薰陶,得以承傳家風。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深深體會到行孝不僅在於豐富的物質奉養,更可貴的是行孝時的誠敬之心。毫不夾雜私欲的真心,才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自然流露的親愛精誠,並能夠包容整個家庭與家族,成就代代相續的繁榮與昌盛。子夏曾問夫子,何為孝道?孔夫子回答:「色難。」能以飲食供養父母並非難事,能夠和顏悅色的侍奉父母,養父母之心,才是難能可貴。夫子又舉例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事親與事師皆需奉養與服勞,然事師重在尊敬之心,事親則重在親子之情。故夫子教導說:以事師之道侍奉父母,不足以為孝也。

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當子女各自成家立業,父母之年華也正逐漸消逝,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歲不可不知,一方面為雙親得壽考而感到歡喜,一方面為父母年壽漸高,在世之日漸少而感到憂懼。真正容我們盡孝的時間是如此短暫,古賢云:「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這般處處體恤雙親之心,這種無私奉獻,不惜犧牲自我的精神,就正如楊巍負母遊園、子路擔米養親、顧態誠敬供父,乃至楊香搤虎、吉翂代父受刑,歷代前賢的身行言教,不但是光照萬古,更得以垂範後世,永為世人之楷模。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孝」為一切道德之本源,「父子有親」的至性真愛是樸實而偉大的,數千年前如此,千萬年後亦是如此,超越時空,歷久彌新,亙古不變。英國衛生部長亨特先生曾指出,在英國有幾十萬被社會遺忘的孤獨老人。這樣的現況,被他形容為「國恥」,從而提倡英國人要學習東方傳統的孝道。亨特的妻子是一位中國人,緣此他深為東方孝敬文化所感動。他認為將老年人送至安養院是最萬不得已的選擇,並強調重視世代之間的聯繫,以身作則,要改變我們對待父母與祖父母的方式,為年輕的一代做出榜樣。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現前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佔全球人口總數約百分之十,而到二O五O年,數據將上升至百分之二十,這意味著是將近二十億人。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養老體系的健全端賴孝道文化的回歸,重拾傳統敬老、愛老之風,以孝敬消弭長與幼的隔閡,進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幫助天下的老人安享晚年。倘能盡此孝心,方不辜負祖先聖賢傳承文化的濟世慈心,真正通過文化開啟智慧、淨化心靈、提升道德、完善人格。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以一代家風的復興,興起百世國運的昌盛!

以上是慚愧弟子恭敬學習《道德叢書.孝史.尋親篇》與《顯親思親篇》之粗淺心得報告,定有錯漏之處,至誠祈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與諸位大德、老師惠予批評斧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定慧頂禮叩呈。

老法師:定慧師這份報告我們聽了,在今天的社會,讀古聖先賢的遺教,令我們有更深一層的感觸。現代社會動亂,人心浮躁,可以說史無前例,過去未曾有這樣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存在?我們冷靜深思,漸漸會體會到,最近這一百多年來,教育產生問題了。

中國是個大國,人口眾多,對於整個世界的社會,舉足輕重。中國在五千年歷史當中所提倡的孝道,中國的文化可以說就是孝文化,世世代代都有許許多多孝子賢孫,給當時社會,給後代的子孫,做出了最好的榜樣,每一個故事都能感動人心。這樣美好的倫理道德的教化,我們應該要把它繼承下來,要認真的學習。做出榜樣,就能夠感化群眾。終極的目標,確確實實是個人的幸福。生活窮苦,他有幸福,古時候讀書人沒有不羨慕孔顏之樂,孔是孔子,顏是顏回,這兩個人是中國古代的聖人,大聖大賢。他們在當時並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財富,生活也相當貧困,但是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你見到他們,他們滿面笑容,快樂無比。這種幸福快樂從哪來的?《論語》頭一句說明白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學的是什麼?學的是道,養的是德,他的快樂是從道德裡面滲透出來的,不是從高名厚利,與這個不相干。

這個遺風流傳了五千年,到清朝末年依然能見到。民國成立以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孝道,師道,也因為慈禧太后對於傳統文化不尊重,這個頭帶得不好,所謂上行下效,上面對傳統文化不尊重,下面自自然然就退心了,冷淡了。到民國不但不尊重,表現在外面是要把它廢除,說中國的衰弱就是因為古聖先賢教育錯了,應該要學西方人,全盤西化,把中國的東西都丟到垃圾桶裡去。全盤西化,我們也幹了一百年,這一百年我們的社會情況如何?遠遠不如晚清。這是讓我們現代人深深反省,到底原因出在哪裡?孝道沒有了,師道沒有了,五倫沒有了,五常沒有了,四維沒有了,八德沒有了。這些東西,在民國初年還能看得到。我這個年齡什麼時候看到?十歲以前,還有一些模糊的記憶。這種模糊的記憶,依然能叫我常常懷念,想到那些東西,還是有道理,有好處。

今天這個社會,大家對於傳統文化,信心喪失掉了。如果沒有做出榜樣,沒有做出模範,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時勢逼著我們,我們真的做了,二OO五年,我們在湯池做實驗,沒想到意外的成功了。這個成就出乎意外,我們看到效果,所期望的效果,原本想到二年三年才能達到,沒有想到三個月就做到了。

我們在這個實驗當中,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個,人性本善;第二個,人是教得好的。這個實驗給我們的信心,雖然我們沒有能再做下去,確實產生了影響,能夠叫人要認真反省,重新再來審察,我們傳統的東西到底有沒有錯誤,有沒有價值。現前愈來愈多的實驗做得很成功,我們逐漸建立起信心,要重新看待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留下來的教訓。我們丟了一段時間,真丟了,把漢字丟了,把文言文丟了,這造成我們現在學習古聖先賢典籍的能力不足。所以現在想到這些典籍在,存在,學習要學文言文,學文言文要學漢字。現在這些老師,懂得漢字文言文的愈來愈少。

每一個人,不論是中國人,外國人,都希望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希望家庭和睦,希望事業順利,希望社會安定,希望國家富強,世界和平。能不能達到?能。怎麼達到?東方傳統文化能滿足我們的願望,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學而時習之,我們就得到了。

所以今天在我們眼前迫切第一樁大事情,就是把漢字文言文找回來。我們有了這個能力,就能夠學習東方傳統文化。東方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全人類的無與倫比豐富的遺產。誰有文字學的能力,這個遺產就屬於誰的,他就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公平,是平等,全世界人人平等,國與國平等,族群與族群平等,文化與文化平等。

這個是大事業,我們不能再疏忽。為什麼?如果再延後十年,現在僅存文字學的老師都不在了,那個時候想學沒地方學了。所以最近這個十年,要好好的把它抓住。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不是個人事情,是天下人的事情,是我們祖宗,幾千年的祖宗世世代代,希望這個文化延續千年萬世,利益眾生。我們要感恩,感恩、報恩就是認真學習。要發願,要立志,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傳之於後世。

對於這個《道德叢書》,印光大師鑑定的,原本弘化社出版的,有印光大師的序文,我得到這部書,立刻就送給世界書局,翻印一萬套。希望每一個學佛的同修都要好好去看看,像小故事一樣,勉勵我們。傳統文化,大乘佛法內容,道德教育,倫理教育,因果教育,聖賢教育,一把抓,我們統統都要學,把它學好,這就是孝子賢孫,這就是報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13集/视频/文字)自了法师、定慧法师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4月21日14:44: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05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