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第30集 视频+文字)黄柏霖警官主讲 孝廉讲堂

admin 太上感应篇汇编评论阅读模式

 

这裡面有一段重点,就是「情从微起,犹一星之火,能烧万里之野,譬涓滴之水,能穿泰山之石」。这一段就是一个重点,就是我们的情欲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开始起来的。我们的情执,我们会起心动念、会有情执,都是从最小的地方开始的。事情都是慢慢的累积,事皆由渐,就是慢慢累积上来的。所以一念的贪心淫念起来,都是从最初累积出来的。这一段我就引用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来跟各位分享。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大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品」裡面,经文是这样的,这一段经文跟我们现在讲的情从微起有关。「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淨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你看刚才那个小沙弥就做到身心淨洁,他不让皇后跟他抱。他怎麽样?他有端心、他有端身,而且他六根都端正。耳目口鼻,皆当自端,与善相应,这个妙颜沙弥的心念就跟善相应。他这个善应该不是普通的善,他这个善是第一善。什麽叫第一善?照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端正身心」是第一善。不光做善事是善,你要端正身心,那是第一善,端正身心才会跟菩提相应、跟觉性相应、跟佛性相应。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裡面,第一善是指端正身心、与善相应,这个善是指第一善。所以世尊,释迦牟尼佛说,第一者就是作善。你把它解释浅显就是一般的五戒十善。但是真正究竟来说,「是心作佛」是第一善,就是你要成佛。第二点,端正六根。端正你的身心,刚才讲的经文裡面,耳、目、口、鼻,你用简单的解释说,你身端心正就好了,譬如说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等,这些是你的六根在事相上可以做得到的,你先从这开始修。第三个,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裡面讲,「朗照心源,方名端正」。什麽叫朗照心源?就是你真正心性透彻、通达了。深一层的去给它分析,耳当自端,经文裡面耳当自端,就是观音菩萨在二十五圆通裡面,观音菩萨是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是用耳根圆通的,所以观音大士不逐闻尘,什麽叫不逐闻尘?他反闻自性。我跟各位解释,什麽叫不追逐闻尘,而反闻自性?譬如说人家跟你说一句话,这个话对你有攻击性,或是批评,或是不好听的话,或是不尊敬的话。如果你听到这句话,因为你会起心动念,「这句话有污辱我的尊严、污辱我的人格」,你马上无明就起来,你就生气了。

 

观世音菩萨修什麽?修耳根圆通。他透过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发慧。观世音菩萨有禅定的功夫,有甚深禅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他用根性,他不用闻识。就是交光大师的《愣严经》注解裡面的「捨识用根」,就是说他用闻性,这是他听那个声音听得很清楚,但是他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他心不动摇。他听得很清楚,但是他没有一念念头,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一个妄念生出来,他没有一个瞋心生出来。就像佛陀在当忍辱仙人的时候,歌利王的嫔妃在跟他学习,他没有起淫心,他没有动意念;歌利王用刀子割他的时候,他没有起瞋恨心,就是这个境界,这就是用闻性、用根性。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不起心动念,他用反闻闻自性,他不闻声尘,这个叫做端耳。当你听到人家给你批评的时候,你做不到观世音菩萨的闻性,你都用闻识,为什麽?你都会起攀缘,你会起执着,起执着就是闻识。你怎麽办?你就起观照,你就听《太上感应篇》,你听到师父开示,你引用师父的话来观照自已,「他可能是我的冤亲债主」、「可能是我过去世对他不好」、「可能是我过去世也这样来对待他」,你用这样的观照。不然你就念佛,不看他,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还有点勉强,你还是要笑着看着他,心裡想,「我的习惯就是不好,对不起,刚才我怎麽这样?我对不起人家」,我都是用这样忏悔的方式。忏悔也是一个方法。

 

黄念祖老居士说,如果你能够端耳,这样延伸,你「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你不逐色尘就是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就是「朗照心源,方名端正」。黄念祖老居士说,五欲就像五枝箭一样,在《智度论》裡面,五欲又名五箭,像五根箭,它破你种种的善,「破种种善事故」。欲,在《大乘义章》裡面说,「染爱尘境,名之为欲」。你对这个尘境有染爱心,这个就是欲,欲望就起来了。尘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者能让人起贪欲,故又名五欲。所以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第四个,黄念祖老居士说,「一声佛号,六根俱摄」。这是第一至善,就是大势至菩萨法王子念佛法门的「都摄六根,淨念相继」。一声佛号,六根俱摄,即六根自端。这也是灵峰大师(灵峰大师就是蕅益大师,就是智旭大师,他是明朝的,淨宗第九代祖师),他讲的,「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你心很乱的时候,你用佛号把它清淨下来。心即是佛,六根自然皆是佛。所以灵峰大师就告诉我们,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顺便我介绍一下蕅益大师的生平,很了不起,他又叫八不道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叫灵峰。他的父亲歧仲持白衣观音神咒祈祷求儿子,结果他母亲金氏就梦见观音大士抱着儿子给她,后来就出生了蕅益大师,那是在万曆二十七年,一五九O年。刚开始他是儒家的,他有闢佛。十七岁的时候他阅读莲池大师《自知录》以及《竹窗随笔》(这叫以古德为师),忏悔,皈佛。他二十岁的时候父亲往生,他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他每天日诵佛号,三年。他听到一个法师读《大佛顶首愣严经》,读到「空生大觉」,他忽然就产生疑惑,他就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决心出家。天启三年(一六二四年),他梦见憨山大师,憨山大师是开悟的圣僧,也是肉身菩萨。他梦见憨山大师,后来因为憨山大师在曹溪,不便追随,所以他就随憨山大师的徒弟雪岭法师剃度,他就在云栖,就是莲池大师住过的道场。他以兴律为己任,就是要复兴戒律,跟定弘法师一样。后来就学习天台宗。一共住世五十七年,五十七岁。《阿弥陀经要解》是他着作的。印光大师说,唯有阿弥陀佛再来,才有办法注解这麽好的《阿弥陀经要解》。所以蕅益大师可能也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的。他最后讲一句话,他说「生平行履,百无一长,独有大菩提心,忘身为人,捨己从人,为堪质之于三世慈尊者」,质就是供养。他这句话意思是说,我没有什麽专长,我只有忘身为人、捨身为人,牺牲自己,我成就别人,我用这样来供养三世诸佛。蕅益大师是这样的一个修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2月27日22:09: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947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