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第10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我出家的时候,我自己给自己就订下了三条戒律,第一个我不会去做寺院的住持、方丈,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第二个我绝不去化缘,为了自己能生存,我去问人讨钱,我不去,宁愿饿死,该饿死就饿死,今天有饭吃,今天就好好修行,念一天佛,明天没饭吃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我,要有坚定的信心;第三个我不收出家徒弟,更不会给人传戒、传三坛大戒,这些我不去做,我自己没那个资格。老老实实的把佛念好,把我这个《无量寿经》学好,把《感应篇》做到,我这一生就感觉足矣,再想别的都叫妄想。为什么不想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想极乐世界?所以三者妄想,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妄想,『或生或灭,谓之幻心』。我们自己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这些妄想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这种心叫幻心,也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本自清淨、本不动摇,没有这些妄想。能照见其妄,这就很可贵,现在觉悟了,「我想这些东西不行,放下,想这个错了」,这叫照见。「这是妄念」,能照见就能够把它斩断,随念就斩断了。就怕你没照见,你的心迷了、颠倒了、忘失正念了,妄念就相继。只要一觉悟,妄念就断了,妄念断就是淨念相继。『谓之觉心』,觉悟了就要真干,知道一切想都是妄想,一切境界都是幻境,《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凡所有相都是你幻心变现的幻境。所以看得破、放得下,要练真功夫,咬着牙把这句佛号提起来,换掉种种的妄想,这就是真修行。

 

『故曰不患念起,只患觉迟』,患就是忧患,不怕念起,妄念生起来不怕,这是习气,人人都会有,就怕你觉太迟了,就不能照见这个妄念,所以你就断不了。此时如果你能够勐然提起《金刚经》的这个教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赶快断除,「为什么我把佛号给忘了?」这一念起来,觉悟了,那个妄念就没有了,我们一天到晚就是在这个觉和迷当中摇摆不定。凡人,像我们现在初学佛的,迷的时候多,觉的时候少,但是你不要害怕,感觉「怎么我自己控制不了我自己的念头?」很纠结,愈纠结妄想愈多,因为纠结本身也是妄想,本来只有一个妄想,现在又添一个妄想,当然这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不要害怕,也不要纠结,就提起佛号,什么时候觉了,什么时候知道要提起佛号,就提起来;如果忘失了,那没办法,等到什么时候再觉了再提起。就这么练,练久了就有功夫,觉的时候多,迷的时候少,到最后觉连成一片了,这就是念佛三昧。佛号要真念、要老念,念得心空了,『此心若同太虚』,太虚是宇宙、虚空,心就像虚空一样,『烦恼何处着脚耶?』这烦恼自然就没有了。所以特别适用,念佛法门最方便,不用断妄想、不用断烦恼,只要老念这句佛号,念久了、功夫纯熟了,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业障就消了,什么是业障?烦恼是业障。下面说:

 

【以上俱精微神化之论。有志者。所当深思力勉。期造纯熟自然而后已。】

 

以上所说的这些格言、先贤的教导都是(『俱』就是都是)『精微神化之论』,精是精神,微是微妙,神化是出神入化,这是到登峰造极了,这些言论太精彩了,每一句都可以做为我们的座右铭。最关键的你得真干,要立志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学贵立志,你要肯成圣贤、肯成佛才行;你不肯,那佛来也没办法。你肯往生,佛就能帮得上忙,肯往生必须要断烦恼,你要立志断烦恼,但烦恼没断除可以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可以帮你忙;你要是没有立志断烦恼,那阿弥陀佛也帮不上忙。你不想断烦恼,你到极乐世界干嘛,到极乐世界生烦恼?真想断烦恼、真想成佛,你才能到极乐世界去,这叫发菩提心,立志重要。真正立志,佛菩萨就能帮忙,而你必须真干才行;你不肯真干、你没有立志,那是虚的,不是真实的。『所当深思力勉』,深刻的去思惟,「我这一生遇到圣教不容易,遇到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遇上了,这是我有善根,有诸佛的加持,我可不能够把这机会错过」。所以力勉,要努力,要勇勐精进、依教奉行,特别是这个《感应篇》一定要做到,一定要百分之百去落实,不能有丝毫苟且、放逸、因循、懈怠。『期造纯熟自然而后已』,期是期望、希望,造就是到了纯熟的地步,自然了,没有丝毫勉强、刻意,完全是跟自性融合了,自然流露,怎么做?纯熟就行。断烦恼、念佛这些功夫一开始做是刻意的,没关係,你就努力去做,做个三年五载,慢慢就熟了;做一辈子,纯熟自然了,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就像孔老夫子,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自然了。而后已,这时候就圆满了,已就是完成,修行到家了。下面举一个古人的例子:

 

【昔宋赵康靖公。置瓶豆二物。起一善念。投一白豆。起一恶念。投一黑豆。初则黑豆甚多。继而渐少。久之善恶二念都忘。瓶豆亦弃而不用。盖消磨至于莹澈矣。】

 

这是讲过去宋朝『赵康靖公』,他叫赵概,宋朝仁宗时候的进士,是一个非常有道德学问的人,当时被封为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后来过世之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师。康靖是他的諡号,就是人走了以后朝廷给他尊称、尊号,一般是皇上给他立的,等于是对他一生的道德功业的一种评定。赵康靖公怎么修行?他拿两个瓶子,还有豆子,譬如说绿豆、黑豆、红豆、白豆,他拿了两种豆,大概白豆(像扁豆、眉豆那种白的)、黑豆这两种。如果起了一个善念,就把一个白豆投进瓶子裡;如果起了一个恶念,就把一个黑豆投到瓶子裡,一天下来就看瓶子裡的黑豆多还是白豆多。刚开始,『初』就是开始,『则黑豆甚多』,这是很自然的。你不信自己试试看,你也找个瓶子,找点黑、白豆,现在可以用围棋,白子、黑子,拿个大玻璃瓶你往裡头投,看看一天下来是不是黑豆很多?但最重要是你要知道什么是黑的、什么是白的才行,就怕你都不知道,那你怎么投?所以学《感应篇》你就知道了,《感应篇》裡把善恶两种心行讲得非常具体、详细,就依这个《感应篇》做功过格来修行。我刚开始学《感应篇》、学《弟子规》都是这样,也做成功过格每天对照,没做到的打叉。发现一天下来,像《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桩事,得打五、六十个叉,一半以上都没做到。《感应篇》那更不得了,《感应篇》是修心的,基本上有一条没做到会连带很多很多都没做到,因为你这个心是邪的,它自然引发很多很多邪念。

 

所以赵康靖公刚开始修学就发现黑豆很多,继续努力,『继而渐少』,白豆多了、黑豆少了。『久之』,时间久了、日子长了,发现瓶中全是白豆,纯善无恶,到最后善恶二念都忘了,这个心就空明了。原来是刻意的断恶修善,还有断恶修善的念头,知道这是恶,就把它断掉,这是下功夫断、刻意来断;「这是善,我要修」,也是起心动念。这没办法,一定得下这个功夫,这叫做钝功夫。不能一开始就说这善恶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也不刻意去断恶修善,实际上自己矇骗自己了,那叫自欺。所以一定要下死功夫,用功过格断恶修善,修到纯熟的时候,善恶二念都忘了,不起念头了。所以赵康靖公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那瓶子和豆都不要了,没用了,修到家了,这瓶和豆是善巧方便。就像你要过河,要坐那竹筏过,过了河就把竹筏给扔到那裡,不需要再带着走了。这瓶、豆对初学有用,到修成了就可以把它抛弃,弃而不用了。『盖消磨至于莹澈矣』,这是因为修到他这功夫,练熟了,对恶念、烦恼消磨至尽,莹是很晶莹剔透,澈是很清澈,也就是纯淨纯善了。就好像古时候那个铜镜上面很多灰尘、灰尘很厚,现在要把它磨掉、擦掉,擦乾淨,擦得很铮亮,那要真下死功夫,擦到最后什么灰尘都没有了,铜镜的光明显现,晶莹剔透,你就修成了。下面: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2月21日22:24: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916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