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55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为什麽有些时候有一类众生,好像佛特别爱护他,特别加持他;有一些地区那些众生,佛好像就没有加持他,没有护念他,他还在受灾受难。其实佛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大众,能感受到佛的关怀,能感受到佛的加持,是我们肯接受,佛把这些关怀的心意送过来我们肯接受,所以就很明显。有些地方佛送过去,他拒绝不接受他去关怀,他好像感应就没有了,就是这麽一个道理。我们肯念佛,我们肯研究教理,肯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得到的加持就非常显着。如果我们对佛法排斥,不信,也不愿意去研究,更不可能去奉行,佛虽然同样关怀,你是一丝毫感触都没有,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问题出在我们这边,不在佛那边。我们做佛弟子要想学佛,我们的心要清淨、要平等,要普遍关注一切众生,上至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佛法裡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要常常念在心裡头。

 

再看第二尊,『普现光明主方神』。「主方」记住,主导一方,主导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都称之为主方神。「普现光明」,这是智慧,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不能够主导一方,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学术裡面,无论是哪一种科系,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医学也好,任何学术,你如果有特殊的成就,现代社会往往对于这些有成就的人,国际上颁发诺贝尔奖金,这个奖金是代表一种成就,诸如此类的,都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在社会,我们生活层次裡面,无论过的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有真实智慧,你在这个工作裡面、在这个行业裡面,我们常讲是这个生活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裡面的模范,足以为大众做表率,令大众向你学习,你就是主导这一个行业,主导某一种方式,无不是展现出真实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这是普现光明,你的智慧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跟诸位举的例子,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避免的,天天都在做的,这个生活怎样展现普现光明?前面所说的,诸位要细细去想想。我们喝一杯水,每一滴水裡面都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抬头、举手、眨一眨眼睛,这裡头也具足普贤十大愿王,你能够体会得到吗?

 

这些高智慧,诺贝尔奖金没发现。在大乘佛法裡头,诺贝尔奖金没有颁发给你不要紧,诸佛菩萨颁发给你的关怀,颁发给你的护念,成就你无上菩提,使我们超凡入圣。我们原本是个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现在这麽一个大的转变,从凡夫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得大自在,佛法裡面常讲得大善利,世出世间的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利益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利益,这在佛法当中才能得到,普遍示现真实智慧。在《无量寿经》裡面,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就是普现光明的意思。我们也想能入这个境界,可是想入总是入不进去。我们常说,我们希求的愿达不到,必有障碍,你要把这个障碍找出来,把这个障碍消除掉,那不就没有障碍了吗?没有障碍,所求一定就有应,有求必应,你的愿会圆满的。障碍出在哪裡?追究到根源,障碍出现在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心不平等、心不清淨这就是大障碍。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消除障碍,我们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能够现前。此地虽然没有说德能,包含在光明之中,有智慧哪有没有德能之理?下面这一句,德能就显示出来了。

 

请看底下这一尊,『光行庄严主方神』。这一尊德号裡面关键的字眼在「行」,行是要去做,不是空口说,是要做到。不但要身做到、口做到,心要入境界,这最重要的;心入境界,身口自然就入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经题裡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他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释「入」字,入有能入、有所入,所入就是一真法界,能入又分为身入、心入,然后特别强调心入,心入,身当然就入;心要不入,身怎样也入不进去。所以最重要是心,三业裡头意业要紧,意业才是关键。由此可知,行最重要是心理上的行为,心理的行为是起心动念。「光行」,光是智慧,说明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起行,而所行的形相就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在虚空法界随类化身、随机演教;演是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表演,教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那是光行之相。无论是体、是相、是理、是事,都庄严到极处。「庄严」这两个字,要是用现代话来说,美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美好到了极处。

 

这个说法大家听了未必能落实,我们还要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更明显一点,怎样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这四个字,「光行庄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就包括我们全部的行为,身语意三业,三业都能够与般若智慧相应,你的三业就是光行,表现出来的这些形相自然就是庄严。身语意三业如何与自性般若相应?前面我们在主空神这一章讲得很多,主空神这一段我们讲了四个小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明瞭如何与自性空寂之体相应。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种修行方法,对于我们的生活、修持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仅是能够提升我们的境界,而且是有效、快速的帮助我们提升。像这些理事,这个经往后还要不断多次的重複。古时候的印度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不喜欢重複,不喜欢这麽麻烦,印度人喜欢重複,不怕麻烦。我们仔细从旁边去观察,印度人可爱,我们中国人不如。中国人的言语文字,虽然极力讲求,要求的是简要详明,实在说只有少数人得利益,大多数人得不到利益。有几个人听一遍他就开悟?毕竟是少数。印度人之可爱,他不怕麻烦,他喜欢重複,一遍没听懂还有第二遍,第二遍没听懂还有第三遍。释迦牟尼佛很有耐心,可以重複一百次,重複一千次,重複一万次,一直等到听众大彻大悟为止,这是佛的教学比孔老夫子教学慈悲得多。我们看《论语》,孔老夫子教学,他对于学生的要求,「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教了。像这个房子四个角,告诉你这边这个角是九十度的直角,孔老夫子教你这一个,你就应该联想到那三个也是这样的,孔老夫子教你。如果教你这一个九十度的直角,你再问:老夫子,那一边呢?老夫子说你笨蛋,不教你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教,释迦牟尼佛不怕麻烦,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比孔子慈悲多了,不怕麻烦。这是我说古印度人可爱之处。

 

这个地方讲智慧有浅深、有大小的差别。其实智慧哪裡有什麽浅深大小?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烦恼习气、妄想执着有轻重差别不同,我们烦恼重的人,智慧就显得小,烦恼轻的人智慧就显得大,就这麽个道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断烦恼,要除习气。而断烦恼除习气的方法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诸佛如来又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最殊胜、最妙,我们今天採取这个方法。所以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什麽都不想,只想着这一句佛号,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样子,久而久之,你就会开悟,你就会明白。参禅的目的是开悟,念佛的目的也是开悟,但是参禅如果不开悟,他就没有功德,念佛的人不开悟也能往生。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不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古大德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这个地方不开悟没有关係,往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会开悟。这是个特别法门,其他法门所不能比的。你表现出来自然就庄严,你的行谊自然就可观,这是「光行庄严主方神」所表的意义,我们应当懂得怎样去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月6日10:12: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82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