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1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jingkong法师主讲(第十一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11

 

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1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第一行:

 

「教主难思」,这是第五大段。在前面,前一次我们说到李长者在这一大段给我们做了一个结论,末后有几句话很重要,他告诉我们,菩萨六度万行,理只有一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果报有差别。从圆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一直到如来究竟的果地,《华严》裡面跟我们讲了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还不包括如来究竟的果地,他们见性的圆满不相同,所以果报就不一样。虽然有差别,我们一定要晓得,他的大愿、大悲、大智以及菩萨行,决定都是圆满的。初住菩萨同时修学等觉的法门,等觉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没有离开初住的法门,乃至于十信位的法门。如果不是这样的圆修,就决定不能够圆证。圆证,像本经裡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从圆融上来说。圆融裡面有差别,差别不碍圆融,圆融也不妨碍差别,这才显示出微妙。

 

长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修学大菩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学习这个法门。圆宗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则遍,就称法界性,所谓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它不是偏。如果偏在一边,偏修理,就很容易落在寂静的这个境界上。如果偏在智上,就缺乏慈悲心;要是偏在慈悲上,所谓慈悲多祸害,你偏在一边,慈悲裡面要圆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愿上,有一些法师发愿,他不愿意往生,他也不愿意证果,他发的是什么愿?我生生世世都要到这个世间来当法师,这个好,不错。诸位要晓得,偏在愿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识裡面,必定随业流转。理要清楚、要圆融。任何一个法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如是,《般若》也如是,《无量寿经》也如是,乃至于小本《阿弥陀经》亦如是。菩萨修学,圆融他才相应,与法性相应,法性是二空真如,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这是宗门裡面常讲的「三轮体空」,不着人相,也不着法相,这样才能相应。

 

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任何一个法门裡面都能保持定慧等学,不偏重在定,也不偏重在慧。向诸佛如来学习,他们是在果地上,我们今天是在因地初学,一定要懂得万行因果,如佛一样。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表演成正觉,为一切众生表演一个高度智慧的人、圆满觉悟的人是怎样生活,是怎样做他的工作,是怎样于日常生活当中处事、接物、应酬都能得大自在。果地上的,如此经所说心地,这个心地清淨光明,这就是宝地。任何场所当中都与清淨平等觉相应,与广大群众接触没有畏惧,这个就是「坐师子座」。生活是社会大众生活的榜样,这就是典范生活的建树,宝树的意思。你在世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裡面有所建立,也是宝树的意思,足以为世间人的好榜样、好模范。无论自己住的是什么房子,都是平等的大慈悲,念念想到一切众生,这就是慈悲覆育。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或者是在一些道场上看到道场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具有时候还有那么一点模样在,甚至于布置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让人家走进道场像走进一个博物馆一样。可是事事物物表法的意义懂得的人很少,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佛法修学上得真实受用就少了。

 

讲堂的设施,座席都是宝座,主讲的人这个座是宝座,听众的座也是宝座。维摩居士讲经,你看听众,一万个师子宝座。说者、听者都不可思议。宝座高广有没有大小?在事上讲可能有大小,在理上讲没有大小。事上讲是阶位不相等,譬如我们讲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迴向菩萨、十地菩萨,地位不一样,应当是随他自己的修证这种功夫高下不相等,这是从事相上说。从理上来说,实在讲没有大小,也没有高下,可是在相上有,相上是诸佛菩萨随类化身。身相可以随类化身,当然依报也要随类,不能说正报随类,依报不随类,那个讲不通,依报随着正报转那就不好讲了。所以世尊在我们世间示现在菩提树下成道,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哪裡?铺的是草座,地下铺的是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一个草座,我们凡夫看的。可是天神、菩萨看的呢?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坐的金刚宝座。我们看不到金刚宝座,我们只看到草座;菩萨跟这些淨居天神,他们看不到草座,看佛坐的金刚宝座。说老实话,菩萨跟淨居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跟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不一样,这裡头有个道理,相随心转。通常我们讲相随心转,随自己的心转,这个诸位好懂,体质,身体健康状况也随自己的心转;更深一层的意思,相貌跟体质可以随众生心念转,如果不随众生心念转,佛怎么能够随类化身?这个道理就深了,可是这是事实。

 

所以我们自己要发大心,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你这个形相随众生的心念转;念念为佛法,你这个身相就随诸佛菩萨心念转,自然是不可思议。于这个意思能体会到个一分、二分,于是我们在事相上逐渐也能够想通,相貌确实也能随众生的心念转。现代的话说,一切众生每个人审美的观念不相同,同样是一朵花,有的人看到很喜欢,有的人看了很讨厌,有的人看到无所谓,这不是一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转吗?一朵花如是,一个人也如是。有些人看到你很喜欢,有些人看到你很讨厌,什么人?从来没见过面的人。我们常常在路上走,你看有的人看到你,跟你笑笑点点头,有的人看到瞪你一眼,理都不理你,这不就是我们这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在转吗?我们细心从此地去体会,然后才真正了解《华严》上所讲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跟虚空法界有感应。你要问感应是什么道理?共同一法身,同一个真如自性,哪有说没有感应的道理!所以报身能够随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所现的身一定跟他的依果(就是依报之果)必定相应。因此在事相上讲是没有一定的,有差别;从理上讲,是决定没有差别。

 

总而言之,如来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慈悲德能,随行普贤行。如来果地上不叫修,行普贤行。一切时、一切处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的表率,这就叫「示成正觉」。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修学就有下手之处,否则的话我们学佛,到底从哪裡学起不知道。所以读了《华严经》,不但你的心量拓开了,你也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佛,学得跟佛一模一样。第四大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现在看第五大段,「教主难思」。前面四段讲的是依报,这一段要给我们讲正报。教是教学、是教导;主,主持的人,主持教学的人,主持教导的人,在讲堂上主讲的人;难思是不可思议,这位主持教学的人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

 

『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世尊』此地是指毘卢遮那如来。毘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化身佛(应身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处于此座』,坐在师子宝座上。『于一切法,成最正觉』,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要学。成是成就。正觉,拣别烦恼断尽了,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也都放下了,正知正见,对于宇宙人生的体性、现相、因果、变化都能正确的明白,没有丝毫差错,这叫正知正见,这叫正觉,这是真实智慧。心安住在真实智慧裡面,生活哪有不自在的道理?世间众生有苦有乐、有忧有喜,苦从哪裡来?乐从哪裡来?忧从哪裡来?喜从哪裡来?谁知道?忧苦我们都想离开,怎样才能离开?为什么我们想离开而离不开?喜乐我们想得到,为什么得不到?我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这就是迷而不觉。佛这些疑问都断得乾乾淨淨,没有一样不明瞭,没有一样不清楚,表现给社会大众看这叫「示」,示是做出样子,示是示范。

 

诸佛如来善于表演,现在讲演员,世间一流的演员,跟佛菩萨相比差太远了。诸佛菩萨个个都是非常精彩的演员;我们学佛,学佛也是学演员。这个世间,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表演的场所。我们的生活是表演,我们的工作是表演,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表演。你要是能表演成正觉,你是佛菩萨一流人物。古德说此地的佛身,菩提身。《华严》裡面佛给我们讲十种身,十种身菩提身是根本。这十种身实在讲,就是我们这个身具足十种德能,不是说真的有十个身,犹如现在人讲的身分,每个人都具足多重身分,佛的十身有什么稀奇?我们世间人要说出你的身分,对你的父母来说,你是儿子的身分;对你自己子女来说,你是父母的身分;对待你的哥哥,你是弟弟的身分;对你的弟弟,你是兄长的身分。儒家给我们讲五伦十义,世间法也讲每个人都有十种身分,这个意思我们仔细去思惟,跟佛的这种身分可以能配合。菩提身是总说,菩提是大觉,无量的智慧德能,称他作菩提身。他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所以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他从事于大智慧的工作,与法性本体相应,所以他能够在一切法中给大家做榜样、做模范。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7日19:50: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80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