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11集 有视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11集 有视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馀会,哪一部经第一?就是《无量寿经》第一。为什麽这麽说?这是有来由的,古德都赞同世尊讲的,所有的经典,《华严经》第一,经中之王,这是古德就已经判定的。《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淨土,普贤菩萨自己说(这是「行愿品」裡讲的),「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你往生极乐世界,「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成就十大愿王,「一切圆满尽无馀,利乐一切众生界」。你看,普贤菩萨非得到极乐世界才能够一切圆满,《华严经》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圆满,所以《华严经》导归到《无量寿经》上来,而《无量寿经》又劝你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古德称《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你说有没有道理?真的是中本《华严》,《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是经中之王,这部经又是《华严经》的精华,这不是第一经,还有哪一部经是第一经?所以你能选择这部经,真的了不起,那是所有一切佛菩萨都讚歎你,难能可贵!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恆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先看到这裡,这十句可以分成一段。这是法藏比丘发愿同佛一样,愿有佛一样的智慧德能,发愿作佛。所以一开头就讲『亦如过去无量佛』,「亦如」就是也像过去的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一样。过去成了佛的无量无边,他怎麽成佛的?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他就成佛了。法藏比丘现在也发愿像他们一样,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能不能做到?一定能。他们能做到,为什麽我们做不到?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当作佛,这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我们也应该像法藏比丘那样发起这个大愿,可不能够自暴自弃,说「我不行。成佛?别搞笑了,我做不来」,你这是自暴自弃。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你说「我不要作佛」,你这不是跟释迦牟尼佛抬扛吗?他说你应该成佛,你说「我不成」,这像什麽话?要发起这个大心来,直下承当。世间孔孟学说鼓励我们要成圣人,孟子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裡面讲到颜回,孔子最好的一个学生,他讲的一句话,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什麽样的人?我又是什麽样的人?我跟他本来是都一样。「人之初,性本善」,皆能做圣人,他能做,我为什麽不能做?发起这个大心。世间出世间的理都是相通的,世间圣贤鼓励我们成圣贤,出世间的圣人就是佛,他也鼓励我们成佛。

 

法藏比丘在这裡给我们做表演,做榜样,他要像过去无量佛一样,『为彼群生大导师』,彼群生就是指九法界一切众生,佛是他们的大导师。导师可是对佛的尊称,佛门的称呼不能随便用。一般我们不懂的就称某人是大师、是导师,这都是有点言过其实。他成了佛,才能称他为某某大师、某某导师,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在淨宗法门裡面,我们看到淨宗的祖师都称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都称大师。为什麽他们能称大师?第一个,他们称大师是因为他们已经过世了,他如果在世,不能称他大师。所以,《印光大师文钞》,他在世的时候称为《印光法师文钞》。讲法的称为法师,参禅的叫禅师,持律的叫律师,不能够随便称大师。他往生以后,确定他是往生,往生就一生不退成佛了,这有资格称为大师。更何况,他专修专弘淨宗法门。淨土宗这个法门是佛才能够弘扬的,这是诸佛所行境界,淨宗法门叫难信之法,除了佛能够说之外,其他的说不出来。所以,这些祖师他们能够弘扬淨宗法门,等于跟佛心行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也能称他为大师,只有淨土宗的祖师称大师,其他的都没有。

 

法藏比丘在这发愿成为大导师,就是成佛。『能救一切诸世间』,这「一切诸世间」就是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不仅包括六道众生。六道的当然是要度他们,要救他们,他们是最苦的,尤其是三恶道。底下讲的『生老病死众苦恼』,这是六道凡夫都有。实际上一切诸世间也包括四圣法界,这些都是圣人,圣人已经没有生老病死的苦恼,可是虽然没有生老病死这些苦恼,他还有他们自己的烦恼。他断了见思烦恼,可是他还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这些都是苦恼,他们也要救。你能救他们吗?你说,「我怎麽能救他们?我境界跟他差老远」。但是,你要能教他念阿弥陀佛,你也能救他们。其他的你比不上他,可是你教他念阿弥陀佛,这你是行弥陀之所行,你能教他,你就能救他,他也乐意听你的教诲。他要是真的善根深厚,他信了,他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他感恩你。为什麽?他一往生,那个境界大幅提升,他成佛去了!成佛了,才是一切苦恼都没有了。

 

华藏世界这麽多的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他们为什麽还要往生极乐世界?四弘誓愿裡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三条他们基本都学圆满了,这是等觉菩萨,这些都做到了,就剩一个「佛道无上誓愿成」没圆满。所以,他到极乐世界干嘛去?成佛道去。你说在华藏世界成佛不行吗?也行,但是时间要久,要三大阿僧祇劫。到极乐世界,他们一去,见到阿弥陀佛,立刻就成佛。「普贤行愿品」讲得很清楚,「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馀」,一切圆满尽无馀就是成佛,一往生就成佛。他如果不是为了成佛,他不会去极乐世界,他在华藏世界不待得挺好的?他在华藏世界不待,他去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迅速成佛,他嫌华藏世界成佛太慢,到极乐世界成佛快。所以,这个法门上可以度等觉菩萨,下可以度地狱众生,九法界通度,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法门多殊胜!你能够修这个法门,你也往生极乐世界,叫普贤菩萨这些等觉菩萨都佩服你,「我们搞了无量劫才懂得这个法门这麽殊胜,你这一下子就学会了!」他佩服你。当然,他也会护持你,他佩服你还能不护持你吗?这个法门真的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你能修这个法门,《阿弥陀经》讲得太明确了,你能够听到这个法门,信受奉行,就能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底下讲,『常行布施及戒忍』,这是讲修菩萨道。要成佛,当然要修菩萨道,菩萨道是因,成佛是果。菩萨道就是修六度,六度是菩萨修学六大纲领,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裡讲「常行布施」,这是第一个;「戒」就是持戒,「忍」就是忍辱;底下『精进定慧六波罗』,「精进」是第四,「定」就是第五,「慧」是智慧,这叫六波罗蜜,叫「六波罗」。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靠什麽到彼岸?修这六度行到彼岸,到成佛大涅槃的彼岸。这六条我们得细细说一说,很重要,这是一切法门都非常重视,淨土宗也不例外。

 

第一个,布施。这裡说常行布施,常是不间断,不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修一修,明天就歇了,这不行。布施,什麽叫布施?是不是我到寺院功德箱裡放点钱就是布施?那你把它看得太小了。有的同修读了《地藏经》,「捨一得万报」,他来劲了,他去佛门裡投上一块钱,想能够获得一万块钱,这比投资股票还好赚,这比楼下那个赛马会来得还快,他就投机。这种心理修布施,他有没有成就?没成就。这是投机倒把,觉得这一本万利,这样的没有功德,他把它当买卖来做了。

 

真正你要修布施,得放下,布施是放下。放下什麽?放下你的烦恼。烦恼很多很多,譬如贪心是烦恼,用布施来放下贪心。贪有很多,财色名食睡都有贪的,都得放下。哪一个你最贪的,先从那个放起,譬如你贪财贪得最严重,你就施财,从这个做起。你不要担心,我财捨掉,没财了怎麽办,我得生活?你不要担心,佛法讲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你不捨就不能得。你现在有财富,不是你贪来的,你贪能贪得到吗?是过去生中你修布施得来的。如果你过去生中没修布施,你这一生即使想偷、想抢,都抢不到、偷不到。你试试看,去大街上抢钱,我看你还没到手,就被警察给铐住,你没这个命,你没这个财,你就得不到。话说过来,你抢得到的、偷得到的,也是你命中原来布施得到的财,你不用这个手段也能得到,你何苦要用这个手段,还折了自己的福?明白这个道理,你敢捨,你肯捨。有的人贪名贪得比较多,对财比较看澹,特别是什麽?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比较喜欢名节,或者是好名,你要把名也得放下。反正你贪什麽就得捨什麽,这就是布施,贪瞋痴慢疑都得把它施掉、捨掉。不仅要捨这些大的烦恼,再进而,分别、执着要捨掉。执着是六道生死的因,你把执着捨掉,六道就没有了,你就出六道;分别是十法界的因,因为你有分别,所以你能够看到十法界,你把这个分别放下,十法界也就没有了。所以,在念佛堂裡面,主七和尚往往都会有一句口头禅提醒大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就是布施。身是身体,心是你的念头,世界是身外之物,统统要放下,放得乾乾淨淨,你的清淨心现前,你才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是修布施。

 

布施的学问可大了!《了凡四训》裡面有一句话讲,「达者内捨六根,外捨六尘,一切所有,无不捨者」,达者就是有成就的人,圣贤。他们能做到什麽?内的六根,就是我们的身体,也包括六识,就是那个感受,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识受都能捨;外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能捨,一切所有没有不能捨的。你说这个太难了,我做不到。「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所以,我们要学布施,从哪学起?布施财学起。因为什麽?世人以财为命,没有不贪财的。我们要学放下,先放下钱财,把钱财放下,你就把那个贪吝的心也捨掉了。你不要害怕捨了财就没财,不会的,愈捨愈多。佛法讲三种布施得三种果报,财布施,你能得财富;修无畏布施,你能得健康长寿;修法布施,你能得聪明智慧。你不要害怕,你得敢去做,愈布施你果报愈殊胜。修到最后什麽都捨掉了,你就得到了波罗蜜,布施波罗蜜,你这一度就圆满了。所以,布施是度你的悭贪。

 

悭贪,这是根本烦恼。《百法明门论》裡面归纳出我们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归纳就是一个,就是贪。贪是烦恼之根,生死之根,所以用布施先把这个烦恼度掉,然后你才能够持戒。六度是有阶梯次第的,你第一个做好了,才能上升第二个,第一个没做到,第二个是做不到的。你布施要是没做好,你还有很多捨不得的、放不下的,你能持戒吗?持不好的。你说,「我学戒还学得挺好的,装模作样的还能够像个样子」,但是境界一来诱惑,立刻就破戒,肯定的。为什麽?心不清淨,放不下。你放不下,戒律不可能持好,布施是持戒的基础。如果心裡头还有放不下的事,往往那就是魔,它遇到外面的境界,这个烦恼就起现行,那是毒,心裡有馀毒,没洗乾淨,这就很难持戒清淨,所以先要在布施上下手。心清淨,自然有戒,持戒也自然就得定,得定就开智慧,戒定慧这三无漏学,都是建立在布施、放下这个基础上。

 

持戒这是出世善法,佛法以戒律为根基,戒为无上菩提本,我们要修成佛道,要出三界,必须要持戒。持戒这是跟自性性德相应,戒律不是说佛制定这套规矩来约束我们,不是。是什麽?自性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当时戒律怎麽产生的?大家(这些弟子们)把佛日常的行为记下来,那就叫戒律。佛看到有些弟子做了错事,马上规范,定下来。这个对错怎麽来评判?就是用自性这个标准,跟性德相应的就是对的,跟性德不相应的就是错的。佛是证得自性的人,他自然流露出来的全都是符合自性,所以他的行为就是戒律。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怎麽学?先学个样,佛怎麽做,我们也怎麽做,按照他老人家所定的规矩来做,这叫持戒;慢慢做习惯了,你就做得跟自性就相应了,你就证得自性。所以,持戒最后的结果是让你回归自性,这跟世间修善的目的不一样。譬如五戒和十善,在条目上很多是相同的,它也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些都有。持戒和修善有什麽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你的结果、目的不一样。持戒的结果是让你出三界,让你成佛道,你的目标是为了出三界;修善就不是这样,修善的目标是得福报,它得人天善福,这不是无漏果,这是有漏,所以戒和善区别在这儿。

 

但是我们要把戒持好,首先得修善,你要不能修善,你就不要谈戒,肯定做不好。《观经》三福裡面,第一福是人天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福,还没讲到戒。第一福就是我们师父讲的三个根,《弟子规》,儒之根,这是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能落实《弟子规》,那就落实了孝亲尊师;《太上感应篇》是道之根,落实慈心不杀,不杀是不伤害众生,有仁慈心,不伤害众生,就用《太上感应篇》落实;十善业就是在《十善业道经》裡面,这三个根是戒的基础。有了三个根之后才能谈到戒,这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讲到三皈五戒,众戒,戒是二乘福,帮你出三界的。你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你想持好戒首先得修善,要修到纯淨纯善,戒律就清淨。持戒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佛所制定的戒律,还包括我们在这世间必须遵守一切的法律、规章、制度、风俗、礼仪等等,都得遵守。你来到这世间就得要按照这世间的规矩活着,你不能自己搞一套,这众生不能欢喜,你会跟众生起冲突,所以你得恆顺这个地方的众生。菩萨所在之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绝对不会跟众生相抵触,戒律只要求自己,他不会要求别人。戒律真的很广泛,一个真正的学佛弟子,他一定是个守法公民,在世间人来看,他一定是个有道德、懂礼貌、有规矩的一个人。所以,学佛首先你得要遵守法律规章制度,不能违法乱纪,否则,这都是破戒。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2日09:45: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