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4集 有视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修六和敬。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师父上人的倡导下,深入来学习六和敬。我们也曾经细细的讲过,师父提倡六和敬的「倡议书」,还有「修六和敬祈祷文」,都有光盘,网上都有视频,可以认真来学习。最重要是什麽?自己要落实「和」。这个和是要求自己跟外面一切人事物和,绝不能要求说别人跟我和,这是关键所在。往往不能跟人和的,都是要求别人跟我和,不能够自己反求诸己。

 

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来找我,他就跟我提到,跟另外一位同修合作做一桩好事,结果两个人闹矛盾,彼此都烦恼,跟我说他怎麽样怎麽样。我就跟他讲,和才能够万事兴,和为贵。你想做这个好事,你把事要做好,首先你自己得和睦,做事的人大家要和睦共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个好事做好。如果是不齐心,不能和的,这个事肯定很多障碍。他说是很多障碍,我说对。那就要求自己要跟对方和,不能说「他要对我怎麽样好,怎麽样的迁就我」,你不可以,你只能要求自己迁就别人。当然原则上的问题我们把握原则,但是不能伤和气。往往伤和气是什麽?执着的坚持自己的意见,见和同解被破坏了。菩萨四德裡面讲的质直柔和,「柔和质直」,外面对人要柔和,质直,你要把握原则,但是不应该伤和气。你自己用真诚的心,你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一切都是为众生想,做好事,为众生,自己不图名、不图利,何必要去生烦恼?做得成,那是众生的福报;做不成,只好是感叹众生没有福。自己在裡面没有任何利害关係,没有得失心,你有什麽不能跟人和的?所以一定要守六和敬。

 

一个团体真正有和敬,它才能够兴旺。僧团是依六和敬来修行的,四个人以上就叫僧团,出家、在家都包括在内。古德有讲「法赖僧传」,佛法要靠僧团来兴旺起来。假如我们这个团体、我们这个道场要是不和敬,那我们不能兴佛法,甚至我们会破坏佛法的形象。往往团体裡面,大家都要推行佛陀教育,这是好事,好事大家一起做,但是以不伤和气做为我们好事的标准。大家想想,假如做一桩好事,要跟人家闹矛盾,起烦恼,这好事也变成不好,所以,为什麽说和为贵!和为贵,就是以不伤和气为最重要,就是要自己控制自己的习气,处处学忍让、学谦虚,这才能够做到六和。

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都是我们要力行的科目。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菩萨六度行,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就不展开介绍了。十大愿王,底下我们会介绍。这是讲到制行,用这些五大科目的行门规范自己,你这是修真正的制行,你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行门上也要跟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相应,这才能够感应道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跟他是一类人,你才能感应到一起来。

 

下面第十六是『解脱菩萨』,最后一位。这位菩萨代表的是果,前面是代表因,修因证果。「解脱」是大自在,解脱什麽?解脱的是烦恼。烦恼有三大类,所谓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有这些烦恼就不自在。菩萨在这裡代表解脱这些烦恼。断了见思烦恼,你就解脱了生死,三界生死就没有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把变易生死都要解脱,要断尘沙、无明这两种烦恼,这两种烦恼都断尽,你就永得解脱了。这是讲到十六位菩萨,代表可以说是全经的内容,这经典的修行的方法,全部都在这裡面体现。

 

底下讲『而为上首』,这是十六位菩萨做为在家菩萨众代表,这是一段,列举了所谓众成就。众成就裡面所列名的,那是以德来列名,所以底下是讚德,给我们详细的说明这些诸大菩萨的德智。前面经文讲的「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那是总说,这部经它还加上了后面的别说,就是详细的说明这一切大圣到底有些什麽样的神通德智。我们来看经文: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就这一句。这就要讲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了,刚才介绍了师父提倡的五大科目,最后一个也是十大愿王。普贤行,《华严经》裡面可以说是最高的行门了。普贤菩萨的行门跟其他菩萨行门有什麽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普贤行心量广大,所谓尽虚空遍法界,而且是永无疲厌的。「行愿品」裡面讲到普贤十大愿王,愿愿都是「无有疲厌」,这是普贤的心量是广大的,超过其他任何菩萨。十大愿王都要以这样的大心量去修。

 

第一个就是讲「礼敬诸佛」。礼是外表有礼貌,有礼节;敬是内心,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裡面有敬意,外面自然就有礼节。换句话说,如果是外表对人没有礼节,礼貌不周到,说明对他的敬意也不够,内外是一致的。我们看到「礼敬诸佛」,看到这个文字,第一个可能想到,对佛像我们要恭恭敬敬去礼拜,是不是就这麽一个意思?如果你要把这个意思理解得这麽小,那普贤菩萨都会掉眼泪,你把他这个意思误解了。诸佛是什麽意思?不是指这个佛像而已,佛像是诸佛的一个代表,一个形象而已。真正诸佛是什麽?一切众生。《华严经》裡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有过去和现在已成了的佛,还有未来未成的佛,我们周围的这些众生都是,哪个不是本来是佛?所以我们都要礼敬,我们对佛怎麽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就应该怎麽样的恭敬,敬的心是一样的,这是敬他的佛性。在性上讲,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跟佛平等,都是佛,所以要平等的礼敬。

 

我们看到《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到,善财到外面参学的时候,遇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代表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礼敬,敬他们就像敬佛一样,而且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做好事的、做坏事的,统统一律礼敬,平等的。为什麽?因为佛性是平等,佛性也没有善恶,没有好丑。不仅是对有情众生礼敬,对人礼敬,甚至对无情众生,像桌椅板凳,像山河大地,我们都要礼敬。怎麽礼敬?不是说给桌椅板凳磕头作揖,是你对它要爱护,你每天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对它的礼敬,你要是搞得很髒很乱,你就是没有礼敬。所以,礼敬,敬是讲的心,心是平等,像敬佛一样。在礼,表面上的这个礼节,对不同的众生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对佛我们要顶礼三拜,对老师顶礼三拜,对父母顶礼三拜,但是对一般人,你要走到街上见人也是顶礼三拜,人家觉得你是不是头脑有毛病?你就不可以用这麽样的大礼,但是敬意不变,譬如说向人能够鞠个躬、微笑,这也是对他的礼。所以,在外面表现的这个礼节要随俗,就是恆顺众生,但是敬意是相同的。因为敬是性德,只有性德才能够开发我们的自性,我们想要明心见性,想要成佛,必须得修礼敬。这是讲到第一个,礼敬诸佛。

 

第二是「称讚如来」。如来不就是佛吗?为什麽第一条是说礼敬诸佛,第二个又用称讚如来,不讲称讚诸佛?这用的名词不太一样,裡头的意思有不同。像在《金刚经》,它裡头有「诸佛」,有时候讲「如来」,讲诸佛是从形相上说,讲如来是从性上说。所以,在《金刚经》裡看到诸佛,你知道是讲相,讲如来是讲性。礼敬,我们用诸佛,这是在形相上,我们对不同形相的众生,这都是诸佛,我们平等的礼敬,绝对没有分别执着,好人、坏人我们都礼敬。但是众生确确实实他有迷悟不同,开悟的众生我们称他为佛,迷了的佛我们称他是众生。称讚起来,对于迷悟不同的这类众生和诸佛,我们就要有差别,迷的我们就不能称讚,我们称讚是称讚悟了的。称讚如来,跟自性相应的我们称讚;如果跟自性相违背的,我们只礼敬,但是不称讚。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看到他去那些大菩萨那裡参学的时候,有礼敬、有讚歎,但是其中有三位菩萨,善财是只有礼敬没有讚歎。哪三位菩萨?第一位胜热婆罗门,他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是甘露火王,代表是瞋恚;第三位伐苏蜜多女,代表淫欲,淫欲是贪。贪瞋痴这是三毒烦恼,这三位菩萨代表,所以善财到他那裡去参访只有礼敬,没有讚歎,这是跟性德相违背的,他不讚歎。所以,我们所称讚的一定是要利益众生的,我们称讚性德,是鼓励众生也来学习这个性德。

 

对于道场我们也是如此。譬如说像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我们师父领导下,每天八个小时讲经上课,弘扬佛陀教育,这个我们很讚歎。因为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它应该是从事教育的事业,这个道场是个教育的机构,像个学校一样,每天是上课,这是本分,所谓「如来家业」,如来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办教育。如果这个道场要是天天搞法会、搞经忏佛事,超度亡灵,不讲经说法,我们讚不讚歎?我们不能讚歎。这个事是好事,也是需要做,但是你要知道,这不是真正佛教道场的本分事业。本分事业是什麽?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天天不中断,他没有带领弟子们搞法会,超度亡灵,他没有,他就是教学,教学才真正是佛事。「佛」是什麽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众生的事业这叫佛事。我们师父提倡我们干这个,这是真正的佛陀教育,这是佛教的本色。除了讲经以外,就是修行,道场,古道场裡面是二时讲经、二时修行。这个二时,一时是印度的一时,一天分六时,等于是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一时是四个小时。二时讲经、二时修行,就是八个小时讲经、八个小时修行。修行,像我们淨宗道场用念佛,禅宗道场参禅,我们这个道场基本做到了,我们十一楼是讲堂,二时讲经,底下念佛堂也是二时念佛。这是恢复真正佛教的本色。

 

礼敬,是用来折伏我们自己的骄慢心,因为贡高我慢的习气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往往不自觉的就会傲慢,就会看不起别人。特别是比较能干的、比较聪明的人,往往会对人看不起,自己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会做为自己傲慢的资本,甚至连父母老师都没放在眼裡,这是很大的一个烦恼。孔子都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如果像周公一样的有才华,有这样的一种才干,但是这个人骄,骄傲、傲慢,而且还吝啬,这个人就不用再看了,肯定不行,所以傲慢是大烦恼。用什麽来断?用礼敬。自己谦卑,礼敬别人,把别人当作诸佛一样看待,对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平等的礼敬,这是学谦虚,这个相对比较好修。但是第二条称讚如来,这就要有智慧,这要比礼敬诸佛有智慧才行。因为你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知道什麽是善的、什麽是恶的,什麽是正法、什麽是邪法,什麽如法、什麽不如法,你在称讚的时候就要有所选择,不能够误导众生。这是提到这个事情,就像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如果道场只做经忏佛事,咱们礼敬不讚歎,为什麽?如果讚歎,就怕误导众生,以为佛教就是搞经忏佛事,就是超度死人的,那就会误导。

 

第三个普贤行愿是「广修供养」,这是讲布施。布施裡头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得三个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想得到这三个果报,你想有财富,有健康长寿,有聪明智慧,你真得修布施才行,你不修怎麽能得?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你得种那个好因,才能得好果。这裡讲供养,没有讲布施,是什麽原因?供养比布施这个恭敬心就要更高,供养是什麽?下对上。布施是平等的,甚至是有上对下的感觉,「我布施给你」,那是什麽?好像我比你富有,我给你钱,那叫布施,那裡头恭敬心不足。供养就不一样,供养也是给你钱,但是我把你看作父母一样,我把你看作诸佛一样,我对你供养。所以,供养裡头有恭敬心,十足的恭敬心,就是前面讲的礼敬诸佛这种心。这是普贤菩萨修的,所以他得到的果报更为殊胜,他三种布施也得这三种果报,但是果报要殊胜太多。

 

讲到布施、供养,最殊胜的,《普贤行愿品》裡讲,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所以,我们布施供养要有智慧,要选那个最殊胜的供养。我们有钱,这是福,我们有福报,可是你能用钱,这是智慧。如果光有福,没有智慧,你有钱不懂得该怎麽用,可能用这个钱来造业,将来得果报,那不得了,愈有福的人可能得的果报愈惨,造业愈大,所以有福更需要有智慧。有智慧要挑最殊胜的供养,那就是法供养,真正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给众生真实的利益。什麽利益?不是说众生没饭吃,你给他饭;没衣服穿,你给他衣服,那都是小的利益。况且如果他没有福,你给他,他可能也不能受,他得有福才能接受到你的布施。什麽是真正给他真正利益?你得让他觉悟,让他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他自己能修福,这是给他真实的利益,这就是要法供养,你要告诉他这个道理。

 

 

 

尤其重要的是要帮助他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这才是最为殊胜的利益。帮助一个人求生淨土,要知道,比了生死、出三界更殊胜,他不仅出三界,而且是出十法界,这是真实的利益。如果是光出三界,没往生淨土,这个是属于声闻、缘觉、菩萨这一类人,四圣法界裡面的圣贤,他们还会有隔阴之迷,投胎之后他还会迷,儘管他善根深厚,他遇到佛法还能觉悟,可是他一迷往往就是二十年,到二十岁他可能才能够学佛。像蕅益大师他迷了之后,他十二岁学儒,学程朱理学来谤佛。他本来是什麽?一直小的时候都吃素的,十二岁学儒之后他就开荤了,喝酒了,而且写了几十篇谤佛的文章。一直到十七岁(五年以后),看到莲池大师的《自知录》,他才能回头,他才晓得自己错了,后来出家修行,他自己忏悔。所以他出家以后身体不是很好,这是什麽?过去造了业。迷了他就会造业,所以隔阴之迷很可怕!假如不往生淨土,真的是难保不会堕落。蕅益大师,我们相信是佛菩萨再来,给我们做示现,告诉我们要谨慎。所以帮助众生真正最殊胜的利益,就是法供养,把佛法介绍给众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1日18:51: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7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