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540期|专栏:佛教与社会—与灾苦共处 华严经的智慧(下)/2020年4月15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1阅读模式

本期專欄:佛教與社會—與災苦共處 華嚴經的智慧(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5)

印祖法語:示臨終切要

倫理道德:張劭待式

因果教育:太上感應篇講記(5)

學佛答問 27


本期內容簡介

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境隨心轉。心地清
淨,相貌就清淨;心地慈悲,現的相貌就慈悲;心很善良,相貌就善良,相隨心轉。請看本期專欄。

佛法教學的宗旨,主要目標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本期專欄:佛教與社會—與災苦共處 華嚴經的智慧(下)

五、境隨心轉 相由心生 謙卑恭敬修慈心

佛經不但是高等的哲學,而且是高等的科學。這給我們講,自性的作用就是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出來了,我們才知道我是正報,法界是依報。法界就是宇宙,我跟宇宙同在,都在一念當中成就的,念念相續。這裡有三個現象,這三個現象是自然現象,第一個「普周法界」,我們起個念頭,念頭是思想的波動,才一動就周遍法界。。第二個現象是「出生無盡」,它隨著我們的念頭千變萬化,念頭清淨現清淨世界,念頭染污就變染污世界;善念現三善道,念頭不善就現三惡道。我們就曉得災難從哪來的?心的染污。現在我們知道地球環境污染嚴重,都講環保,三、四十年前沒聽說過這個詞。講求環保,環保能不能真正達到?達不到。為什麼?製造染污的是心,不是外面境界。

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境隨心轉。心地清淨,相貌就清淨;心地慈悲,現的相貌就慈悲;心很善良,相貌就善良,相隨心轉!而且體質也隨心轉,心地清淨,不容易生病。再擴大外面的環境,外面環境也是隨心轉,只要我們心清淨、善良、慈悲,外面環境就美好,境隨心轉。所以災難來了不怕,把災難趕快轉變成正常就沒事,這才是《華嚴經》真正的智慧。

第三個,「含容空有」。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是空,空包進去了;量周沙界是有,就是有為法統統包進去,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我們現在兩個人之間都不能好好相處,可憐到極處。誰造的?自己迷惑顛倒造的,不能怪別人,叫自作自受。在佛法裡面講,因為迷悟不同,世界分為四大類,第一個就是佛經上講的常寂光淨土。這是講我們自性,自性是光明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萬物是從此處而生,它能生萬物,真正是造物主。在《華嚴經》裡稱為「自性清淨圓明體」,性是清淨的、圓滿的、光明的。光明代表智慧,在佛法裡稱為佛性,佛性能生萬法,具足萬法。不動的時候,常寂光土裡面沒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但是一念不覺它就變了,相就出來了,相雖然出來,還是非常清淨,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清淨的。為什麼?那裡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但是沒有妄想,怎麼會有形象?那是因為有妄想的餘習,我們講習氣。

習氣不好懂,古人用酒瓶做比喻,讓我們能體會到。酒瓶是盛酒的,酒倒掉了,裡面洗得乾乾淨淨,
確實一滴酒也沒有了,可是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就是習氣。有習氣就有現相,這個現相也叫做一真法界,我們稱為實報莊嚴土,這是淨土。華藏世界和極樂世界都是這個性質,一切諸佛清淨剎土都是這個境界。如果在這裡面起分別,這個境界馬上就轉變,變成方便有餘土。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住在那裡,就是說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有執著那就是六道凡夫。所以六道裡面的人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這三種障礙統統具足。所以佛告訴們,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假的,永嘉禪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到什麼時候覺悟?只要把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但是還有分別,六道沒有了,他還有四聖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真佛要把妄想斷掉,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要把這個東西捨掉,捨掉之後十法界沒有了,四聖法界沒有了,剩下來就是實報莊嚴土,我們稱為真的淨土,稱為極樂世界。所以世界雖然多,不外乎這四大類。

佛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合相,《金剛經》上,「佛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是什麼?一是講微塵。佛家講微塵,現代科學講基本粒子,世界、星球就是這些微塵聚合組織起來的。許多基本粒子組合起來就變成原子、電子、分子,世界上所有一切萬物都不外乎是基本粒子組成的。但是佛在經上講,基本粒子有精神現象,它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在十法界裡有受想行識,在一真法界裡受想行識沒有了,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自性裡具有的,而受想行識是阿賴耶裡具足的,所以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受想行識就沒有了,剩下就是見聞覺知。這是佛經上所講的科學。

佛法教學的宗旨,主要目標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迷惑來的,你覺悟就樂了。並不是在世間擁有多少財富、多高地位才能快樂,不是的。真正幸福美滿的快樂是心裡面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煩惱。

六、災難是果,果必有因 心平氣和災難消

大乘的經論我們把它歸納,不外乎五個科目,就是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這五門都講到究竟圓滿。它完全講到心性,講到心性就圓滿。現前地球上到處都是災難,佛說得很清楚,災難是果,果必有因,因就是人類的貪瞋痴慢。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心平氣和,災難就沒有了。所以化解災難不在外面,我們起心動念要注意,最重要的是保持心平氣和。

學佛必須要重視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只要心定下來了,就能聽懂佛的教誨,智慧就開了。如果沒有戒定的功夫得不到,所學到的只是佛學常識,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是所知障,天天增長所知障,增長煩惱,怎麼會見性?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學習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學會之後自自然然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是幸福美滿的人生。

佛在哪裡?佛不在外面,佛在你自性當中,外頭沒有佛。因此佛經上所講的全是講一個自己,那就是《華嚴經》。我們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包括盡了,全是自己,與外人不相干。所以《華嚴經》是告訴你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人就叫做成佛。就能入華嚴的境界,過佛菩薩的生活,遠離一切災難。

結語:

在賢首國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我們現前最重要的就是性德。它講得非常扼要,講了四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不著相。慈悲濟世是隨緣,三輪體空是妙用,就是為眾生服務不著相,完全沒有自己。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眾生,完全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這是妙用。「威儀有則」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戒律。我們今天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從這裡扎根,這三個根扎牢了,世出世間決定有成就。第三個就是「柔和質直」,內心真誠,外現柔和,這樣才能攝受眾生。末後「代眾生苦」,現在眾生太苦了,我們所作所為都是代眾生苦,幫助眾生覺悟。

續載中……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4月17日14:36: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9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