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之因果劝上卷(更新至7集)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悟道法师评论阅读模式

安士全书之因果劝上卷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0/4/18  日本东京太和素食餐厅  档名:WD19-018-0006

 

《安士全书.万善先资因果劝》。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请放掌。请大家翻开「因果劝」注释第三集,大家课本页码是第二页,二十二之二,第二页,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劝诞日称觞者(以下言吉庆不宜杀生)】

 

【诞日称觞。诚为乐事。然当念今日济济儿孙。衔杯上寿之辰。正是昔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日。今人一遇寿诞。但杀物类。广宴亲朋。至罔极之恩。殊不念及。良可异也。呜呼。人子一生。费父母无量精神。增父母无量烦恼。至皓首庞眉。犹以杀业累及。于心何安。昔唐太宗居万乘之尊。犹且生日不敢为乐。况其他乎。敢告仁人孝子。每逢诞期。宜怃然自思曰。今日无逸乐为也。当年父兮母兮。为吾不肖形骸。几度彷徨濒死。在此日也。今日无逸乐为也。当年过此日后。慈母夜夜朝朝。怀我腹我。推燥就湿。数载不得安眠也。今日无逸乐为也。吾则妻孥完具。安享家赀。不知父母托生何道。此时苦乐何如也。纵或广修善事。以资冥福。犹恐不及。忍以母难之期。为群饮酣歌之用哉。】

 

「因果劝」第三集,这是『劝诞日称觞者』。「诞日」就是我们一般讲生日。「觞」就是酒杯,装酒的器具。「称觞」就是举杯敬酒,盛满酒的杯子,大家在庆贺。这是讲吉庆,在这样的日子不适宜杀生。『诞日称觞』,寿旦吉日,大家在一起喝酒,举杯庆祝,确实是一大乐事。这是我们一般世间人的一个习惯,在中国外国都有庆生,庆祝生日这样的一个习俗。这个生日,在我们中国古代都是喝酒宴请亲友,现代也是有。但是当在庆祝生日的时候,应当想到今天儿孙满堂、饮酒祝寿的时候,这个日子正是往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日子,我们出生的时候父亲担心、母亲受苦。所以当我们庆祝生日,就要想到当年我们出生的时候,父母亲为我非常辛劳,也是父母最辛苦的一个日子。现在人一遇到寿诞之日,就只是知道杀害动物(杀生),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至于父母无尽的深恩,都完全想不到,这也是很奇怪的。我们为人子女,这一生耗费父母无量的精神心力,增添父母无量的烦恼艰辛,甚至自己眉毛、头发都白了,还要因为杀生的罪业来连累父母,这样于心怎么能够安然?过去唐太宗身为帝王,『万乘之尊』,他的生日尚且不敢作乐,何况其他的人?

 

周安士先生在这篇文章,劝告各位仁人孝子,每当逢到寿诞之期,应该感到伤心失意,自己思考,自己要常常这样想,到生日的时候,今天不要放逸享乐,就要想到当年我的父母双亲,为了我这个不成器的身体,几度的(就是很多次)彷徨无主,濒临死亡。你看这个生产,做父亲的担心妻子生小孩能不能顺利,在那边忧心忡忡;做母亲的更是生命交关,生得过就好,生不过这条命也就赔上去了。在这一天,不要放逸享乐!顺利生产了,过了这个日子以后,慈母还要日日夜夜把我抱在怀里、揽在胸前,把干燥的床铺给我睡,母亲自己睡在尿湿的地方,几年当中都不能够安然入眠。这是想到母亲在照顾婴孩那个时候的一个情况,所以今天生日的时候不要放逸享乐!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妻子儿女都都完备了,自己也有妻子儿女,儿孙成群,安然享受家中的财富,但是却不知道父母投生到哪一道,现在苦乐如何。纵然有人能广修善事,增加父母阴间的福报,唯恐还不够、还不及;怎么能够忍心把母亲受难的日子,用来跟大家聚众饮酒,尽兴高歌?

 

这篇文主要是劝导我们做生日的时候,要想到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辛苦。所以有人讲生日是母难日,母亲受难的日子,母亲最辛苦、最危险的一天。因此我们就知道,自己生日应该怎么过,用什么心态过这个生日,不能跟世间一般人一样只顾享乐,完全把父母当年生我们、照顾我们这些辛苦,完全都忘得一乾二净。这是劝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来过生日。更不能在生日的时候去杀生来庆生、庆寿,庆祝生日,如果这样做,造这种恶业就要连累父母。现在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之恩,不但不能报答,反而去增加连累父母,让父母受罪,这就大不孝。我们看到这篇,我们应该调整生日的时候的心态跟做法。我们看到周安士先生这篇奉劝文,生日的时候要把庆生的这些费用去做好事。现在大家不都放生吗?你生日的时候就替父母放生,要把买蛋糕的钱拿去放生,那是最好的,或者印经,或者诵经念佛回向给父母,这样避免造恶业,而且可以增加福报,增福增寿。好,我们看下面这一则公案:

 

【送经答寿(昆邑共传)】

 

这个公案的题目是『送经答寿』。

 

【昆山徐母许太夫人。翰林公锡余母也。持斋好善。礼诵不辍。崇祯丁丑冬。系六旬诞。是日。惟修福斋僧。将亲友寿分。刻法华经一部。答贶仍用蔬肴。即以所刻之经。每人各赠一部。识者无不羡之。夫人后益康强寿考。子孙特盛云。】

 

在小注里面也给我们批注『翰林』,「翰林」是古代的官名,做官的一个名称,指翰林学士。『昆山徐母许太夫人』,这是江苏省昆山这个地方,徐家的许太夫人是当时翰林学士徐锡余的母亲。他母亲一向持斋素食,乐善好施,礼佛诵经从不间断。在明朝崇祯丁丑年,公元一六三七年冬天,正是她六十大寿。这一天,许太夫人她只是打斋供僧,修善积福。她的生日没有特别去庆祝,这一天,她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打斋,打斋就是到寺院道场去供养僧众。另外一方面修善积福,把亲友贺寿的礼金,人家送来的礼金,给她祝寿的礼金,她拿来刻印一部《法华经》,就是拿来印《法华经》。到明朝那个时候就有木刻版可以印了。答谢亲友仍然是用素菜蔬果,就是亲友人家送礼金来了,她也要招待,招待她用的还是素菜蔬果,没有去杀生,没有吃肉,就是用素斋来招待。另外一方面,把她所刻印的经典,凡是来给她祝寿的这些亲友,每个人分别的赠送一部经。每个人送一部《法华经》给他们,请他们吃素菜,有见识的人没有不羡慕的,明理的人看到她这个做法非常羡慕。后来许太夫人她更加的安乐健康,活到很高的寿数,子孙特别兴盛发达,这是她的好果报。这里举出一个公案来给我们说明,我们过生日,这是一个榜样、一个模范,目的就是要我们来效法。我们接着看:

 

按【他人以腥膻答贶。反招短寿之因。徐母以法味酬恩。乃种长生之果。此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唯愿清夜思之。】

 

『腥膻』是指肉食。『他人』就是一般人,遇到生日,别人送一些礼物来,或者礼金,答谢这些宾客都是肉食来招待,就是杀生吃肉。如果这样做法,反而会招来短命的业因。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多病、短命的业因就是从杀生来的。徐母她用佛法的妙味来酬谢父母养育之恩,以素斋来答谢亲友,而种下长寿的果报,而且还印经,法布施供养亲友。这两种做法,哪一个是得、哪一个是失?哪一个做法是正确的?我们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就知道要如何取舍选择。这是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清静的夜晚,好好去思考这个问题,怎么样做才是对的,才是对自己、对大家、对自己的亲人有真正的利益。这是举出这个公案要我们去效法的。下面这个公案:

 

【福事酬宾(思仁目击)】

 

【昆山张冰庵。讳立廉。登崇祯丙子贤书。累世修德。虔奉三宝。公尤精研教乘。雅志禅宗。康熙己未秋。系公周甲。捧觞者踵至。乃汇分刻《普门品》。《大悲咒》数种。其答贶也。一如许太夫人盛举。片鳞只凫无伤焉。】

 

这里又是举出一个公案让我们去效法。『思仁』就是周安士先生他的名,他自己称自己的名,表示谦虚。这个公案就是他自己亲眼目睹的,他亲自见到的。『讳』就是指已故尊长之名,也用于敬称生者的本名。古人有名有字,成年后唯有父母、老师才可以称他的名,一般人都以字号来相称,表示尊重。故须避讳,他成年了,你就不可以叫他的名,要叫他的字或者他的号,这才是对他一个尊重。

 

这个事情也是发生在『昆山』,江苏昆山这个地方。有一位『张冰庵』,张夫子,他的讳字叫『立廉』,就是他的本名是「立廉」,一般人不称的。他登上崇祯丙子的贤书,就是中举了,考举人考中了。崇祯丙子是公元一六三六年,明朝崇祯九年,这个时候他登上贤书,考试考中举了。『累世修德』,他们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修积福德。『虔奉三宝』,「三宝」是佛法僧。三宝是最尊、最贵,所以名之为宝。佛是觉悟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为佛宝。法是轨则之义,就是如来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中道实相,以及人法二空的道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三藏经典,大乘小乘、显宗密教,像现在《大藏经》搜集翻成中文经典的,这个称为法宝。僧是和合之义,和合的意思,剃发染衣,随佛出家,奉行佛所说教法的人,名为僧宝。佛法僧三宝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很难遭遇的。三宝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三宝的名称也很多,我们一般的讲法,住持三宝,现在佛不在世了,留下来只有佛像,佛的画像或者雕刻的,彩画雕刻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这是住持佛宝。法宝,我们现在看到《大藏经》,或者《藏经》里面其中的一部经,像我们现在念的《阿弥陀经》都是称法宝。《大藏经》里面有的经典都称为法宝,这个经典就是住持的法宝。僧宝,现在我们看到出家人现出家相,这个形象是住持僧宝。这个叫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人。

 

我们皈依三宝,不是教我们去皈依住持三宝,不是去依靠住持三宝,这个意思我们不能搞错。而是什么?我们看到住持三宝,就要回归自己的自性三宝,看到佛像就要想到自性佛宝。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佛在《华严经》讲的。可见得每一个众生他都有佛性,他的智慧德相跟诸佛如来没两样,但是现在好像这个德能都丧失了,为什么丧失?原因就是有妄想执着障碍住。不是真正失掉了,没失掉,只是暂时的被障碍了,不能现前。你只要把妄想执着放下,那你就恢复了你的本能,障碍排除你就恢复了。所以看到佛像,拜佛,就是住持的佛宝来启发我们的自性佛宝,启发自己的佛性。

 

经典,我们也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经典它是一个轨则,我们修行的一个标准。天天念经,这个经是佛菩萨讲的,不需要我们念给他听,佛菩萨讲这个经主要是给我们修行用的,我们天天念经,就是依照这个经的理论方法来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依照这个标准来修。你没有个标准,你没办法修,修行要有个标准,所以法它是轨则的意思。所以住持法宝,它是启发我们自性的法宝。

 

佛是觉,见到佛像,我们拜佛念佛,启发我们自性觉悟,我们自性本来就是觉悟的;看到经典,读诵经典,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启发我们自性正,自性的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言语行为,这是从住持法宝来启发我们自性的正知正见。看到出家人,也就不要去理会他修的好不好,看到出家人这个形象,就要回归提醒自己,我要回归到自性清净心。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现在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污染了,我们要放下,这个形象是提醒我要放下世间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这些的,放下这些诱惑烦恼,我们才能回归到自性清净心。我们心不要被外面五欲六尘所污染了,这个形象他是启发提醒我们这样来修学的,所以住持僧宝是启发我们自性清净的。这是讲三宝。我们怎么皈依三宝,这个意思要明白,是从外面这个住持三宝启发回归依靠自己的自性三宝,这个才是真正的皈依处,不是叫你去依靠外面的住持三宝,我们这个意思一定要明了。所以皈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自就是自己这个自,我们打三皈依都有个自,自己的自,这个意思不能错会。

 

昆山张冰庵先生,他「累世修德,虔奉三宝」,对三宝非常虔诚,依教奉行,当然他对三宝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跟了解。『公尤精研教乘』,冰庵先生他尤其精于研究经教的义理,平素修行以禅宗为主,参禅,但对于教下的教理他也深入的去学习。到了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他是公元一六三六年,明朝末年崇祯九年登第的,考中举人。康熙十八年是冰庵先生的六十大寿,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六十是一个庆祝,六十岁庆祝大寿。前来祝寿的人接踵而至,就是很多人来给他祝寿。来祝寿当然都会送礼,他把亲朋好友送来的礼金把它集中起来,把它汇集起来,汇集起来干什么?印经,刻印了《普门品》、《大悲咒》等几种经书。他答谢亲朋的宴席也跟前面那个公案一样,如同许太夫人一样,都用素斋招待。他也没有杀一只飞禽、杀一条鱼、杀一只鸭,都没有,一个生命也没有伤害到,完全用素斋来招待。张冰庵先生跟徐家的许太夫人,这两个做法都很值得我们来效法跟学习的。以后如果我们遇到庆生祝寿,这是一个榜样,我们可以用素斋。

 

现在我们素菜餐厅也慢慢多了,所以在台湾有很多人他生日,或者是有什么节庆,我也看到很多用素斋,素菜餐厅那天生意就特别好。有的人结婚他也用素斋,这是值得我们去推广、赞叹的。生日避免杀生吃素,这是最正确的,我们自己希望长寿,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享天年,都能长寿。如果因为我们自己庆生求长寿,然后让众生短命,牠寿命还没有到你就把牠杀死了,种下这个恶因,自己也得不到长寿的果报。这个就是不明了因果,所以做错了。因此我们提倡素食运动,梁武帝提倡素食运动到今天,在我们中国佛教,在社会上,现在也传到外国,这是功德无量,这非常殊胜的。

 

下面周安士先生按照这两个公案,做一个评论:

 

按【亲友贺寿。皆谓喜祥之举。不知甚不然也。人若修善。自享遐龄。则高寿乃意中事。何须作惊讶态。人人称贺。唐虞以前。寿皆百数十岁。然无庆贺之名。其后福德渐薄。齿算渐亏。所以受贺渐早。呜呼。此三灾将至。人寿短促之兆。不可不知。先生所为。可谓迥出寻常矣。】

 

按照这个公案,周安士先生做了一个评论,说『亲友贺寿』,亲戚朋友来庆贺祝寿,『皆谓喜祥之举』,一般人都说这是喜事吉祥的一个举动,却不知道完全不是如此。大家庆寿,在我们中国人一些贺寿辞,应该大家都有听过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是一般祝寿的祝寿辞。祝寿是什么?希望他长寿,长命百岁,长寿,长生不老。外国人大概就是唱生日快乐那条歌,大家唱一唱,吃蛋糕,然后吃喝玩乐。现在年轻人就去跳舞,跳到天亮不睡觉,你说那样会长寿吗?不要太早死就不错了。这是什么?你庆生祝寿,当然是希望寿星他长命百岁,不管中国人、外国人,虽然做的方式上不一样,但是心态上应该都一样,都希望祝你寿比南山,快乐、长寿。哪有人去给人家祝寿:你不要太长命,最好早一点死,没有这样的,这是违背人情。一定是希望他能够活得很好,活得寿命很长,都是这样。这是一个希望,希望这样的一个果报。但是去祝寿这个做法、这个因都做错了,像杀生吃肉,这个做错了,你希望他长命百岁,造了那个因是让他短命的因,那你说他会得到那个果报吗?他得不到那个果报。希望得到的,因造错了,就得不到那个果报,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为什么要宣扬因果教育就是这样,你要认识因果,那个因你不能认错了,搞错了、做错了,那你得到的果报就不是你要的,跟你的愿望都是违背的。

 

这里跟我们讲,『人若修善,自享遐龄』。我们怎么样能够长寿?你要修善,多做好事。「遐龄」就是长寿,高寿,高龄长寿,我们一般讲很高寿。长寿是一种福报,在我们中国人五福来讲,长寿是一种福报,寿终考,寿命长,死的时候又好死,这是第五种福报。但是这个是果报,果报怎么来?要修善。如果你修善,『则高寿乃意中事』,你积德修善,高龄长寿这个事情可以满你的意愿,这个也没有什么奇怪。『何须作惊讶态,人人称贺』,何必大惊小怪,大家去称赞祝贺?你只要修善积德就能得到这个果报。

 

『唐虞以前,寿皆百数十岁,然无庆贺之名』。「唐虞」是上古时代,五帝当中唐尧与虞舜并称叫唐虞。唐尧是帝喾之子,姓伊祁,是黄帝的曾孙。二十岁为帝,在位一百年,寿命是一百四十六岁。虞舜,姓姚,名重华,因其先国于虞,故称虞舜,他在位五十年,寿命是一百一十岁。在三皇五帝、唐虞以前,我们人的寿命都是一百多岁的,根据《黄帝内经》讲,我们人寿命应该都可以达到两百岁,当时的人他们都活了一百几十岁。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祝寿的,没有什么庆生的,活了一百多岁也没有在祝寿的,都没有。人的寿命长,就表示那个时代的人福报大。为什么福报大?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心非常淳厚,人心厚道,做善事的人多,所以寿命就长。

 

『其后福德渐薄,齿算渐亏,所以受贺渐早』。愈后面福德就不比上古时代的人,福德渐渐薄了,修善的人渐渐少了,没有古人那么多了。所以这个「齿算」,齿算就是年寿,也寿命没那么长了。在佛陀的时代,根据我们中国的算法,佛距离我们现代已经三千三十几年了,佛陀出现在世的时候,正好是我们中国周朝的时代,那个时代这个世界上人寿平均寿命是一百岁。根据佛经讲,我们现在是减劫,减劫就是人心愈来愈不好,造恶业的愈来愈多、愈来愈重,因此寿命也跟着愈来愈减少,每过一百年就减少一岁。佛出现在世的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经三千年了,三千年就减掉三十岁,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人类平均寿命是七十岁。在佛陀时代是一百岁,在上古时代是一百多岁,一百二、一百三十岁、一百四十几岁,这是当时人的一般寿命。「福德渐薄,齿算渐亏」,就是寿命比较短了,所以接受人家庆生祝寿的年龄就提早了。以前人活到一百多岁也没有在庆寿,现在大概小孩子二、三岁就开始在庆寿了。

 

『呜呼!此三灾将至,人寿短促之兆,不可不知』。「三灾」根据佛经讲,有大三灾、小三灾,这是一个征兆。大三灾是整个世界要毁坏了,整个星球、地球要爆炸了。所以这个大三灾,火灾,不但地球烧坏了,可以烧到初禅天,天人不住在地球,但是可以烧到初禅。第二水灾,这个水灾可以淹到二禅天,一切都被淹没了,不是只有淹个地球,在这个范围的星球全淹了。第三风灾,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所以处处生风,大千世界,风可以吹到三禅天。色界天四禅以上才不受三灾,所以四禅称为福天,福报很大,他不会受到大三灾。

 

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大三灾这个时间,还没有到,但是小三灾倒是有。小三灾就是一个住劫之中,有二十个增减劫。我们现在是减劫,人一百年减一岁,减到最低剩十岁,那个时候地球上的众生恶业造得最严重了。但是到十岁的时候,到了一个极端,人又会回心转意,知道错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人心又慢慢一点一点的修善。降到十岁然后再修善,慢慢再增加,过一百年再加一岁,过一百年再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个叫增劫。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最长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根据佛经跟我们讲八万四千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又是到一个顶端,人修善修到一个顶端,慢慢的又开始造恶业,经过一百年又再减一岁,又再减一岁,这样一增一减就是一劫。这个减劫之中,我们现在是在减劫,减劫之中会起小三灾。小三灾第一个叫刀兵灾,刀兵就是战争,第二个疾疫灾,第三饥馑灾,这在《法苑珠林》里面,根据经典上有这个记载。

 

我们老和尚讲经常常讲,他到日本来看长崎跟广岛,二战的时候被丢原子弹。现在这个核子武器比二战的原子弹,那个威力大好几千倍。所以当时他看到这个小三灾,他就想不透,这个小三灾,战争的时间,根据经典讲只有七天七夜。灾难出现的时候有瘟疫、有饥馑,瘟疫就是传染病,只有七天,就有这么大的灾难吗?过了七天七夜,再过七个月七天,如果没死,这个人才能活得下来;活得下来还得受饥馑,就是没东西吃。他想不透,这个灾难怎么解释?后来到日本来长崎、广岛看了,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经典上记载这个小三灾就是核武器的战争。现在全世界的核武器,光美国的就可以毁灭地球两百次,其他国家的不算。他到长崎跟广岛去看被炸的地方,广岛我也去看过,他问当地人,的确被炸的那个地方经过七、八年才开始长草。那你就知道了,你被核武器,现在核武器比那个厉害多了,被炸下去,最快最快也要七年以后它才有植物可以生长。这个地上植物不能生长,那你吃什么?就要受饥饿之苦了。所以这个小三灾是核武战争。所以「三灾将至,人寿短促之兆,不可不知」。这个特别到我们现在,看到这些灾难的迹象,天灾人祸不断出现。我们不要以为现在医学发达,人寿命可以延长,一个灾难来,全死光了,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先生所为,可谓迥出寻常矣』。他就赞叹江苏昆山张冰庵先生的做法,可以说是跟一般人不一样,值得效法,值得赞叹。我们接着看下面一个公案:

 

【宴费惠贫(思仁目击)】

 

【武林袁午葵。讳滋。寓居昆邑。好善不倦。康熙己卯孟夏。正值五旬之诞。绅士与交者。悉敛分称觞。袁公却之。不得。乃汇亲友于景德寺。以众分给散贫人。及孤寡废疾者。而又自出几金。贮之同善会中。以作答贶云。】

 

这又是一个公案,这个公案也是周安士先生他自己亲眼看到的。『武林』是在杭州,杭州「武林袁午葵」先生。他的名讳叫『滋』,「滋」是他的本名。客居在昆山县城,就是到江苏昆山,他住在昆山。平常他的为人就是乐善好施,『好善不倦』,他做好事不疲不厌,不知道疲倦,只要有好事,他都努力认真去做。到了『康熙己卯孟夏』,「己卯」是康熙二十八年。在公元一六八九年四月,这个时候『正值五旬』之诞,袁午葵先生他五十岁大寿。这个五十岁在台湾,我们台湾北部有个习俗,有结婚的人,女婿如果五十岁,丈母娘要给女婿做寿,五十是个大寿。一般就是人活到五十岁,过了五十岁,纵然死了也不算短命,当然也不算长寿,也不算夭折短命,如果还没有到五十岁就比较短命。所以照古礼讲,还不到五十岁,四十几岁、三十几岁、二十几岁死的,一般讣闻都写「得年」,得到的得;过五十岁以后死了就叫「享年」,享受的享,在古礼有这个区别。

 

袁先生他五十岁的生日,很多『绅士与交者』,跟他有交往的这些人都来给他庆贺。『悉敛分称觞』,「敛分称觞」就是当地的官绅名士,在社会上,我们现在讲有头有脸的,跟他有往来的,大家都凑了一些礼物来给他祝寿。袁先生他要推辞也推辞不掉,大家盛情难却。于是他就在景德寺,在这个寺院里面召集亲朋好友,把这些亲朋好友统统请来,把众人送礼送给他的钱财,都散发给贫苦人家,以及孤儿寡妇残疾之人。而且自己又拿出一些钱,存在『同善会』中,「同善会」是做好事的,以此来答谢诸位。

 

同善会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在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一五九O年,「礼部给事中杨东明在家乡河南虞城县创设了同善会,希望地方上的缙绅冠盖之流能共期为善」。所以「同善会集合一些地方名士,利用捐助会费的方式举办救济贫病、资助婚丧或修路架桥的善事」。由于杨东明不仅有官位、有名声,而且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大儒,所以他创设同善会的义举在士大夫阶层当中颇有影响,随后在江南地区就流行起来了。到了清朝顺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年),太仓州沙溪镇,就是现在江苏太仓市,也设置了同善会,从此同善会的组织开始普及到各乡镇,转变成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间慈善组织,所以对基层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一种保障的作用。在清朝这个时代,袁先生他自己也有出钱捐给同善会,这样来答谢亲朋好友,以这个来做为对众人的谢礼。我们接着看「按」:

 

按【果之熟者。其落也可待。木之大者。其伐也有期。是以智者过中年后。即当于室家作旅舍想。眷属作同伴想。光阴作少水鱼想。若至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之后。犹然恣意杀生。迷而不悟。则民斯为下矣。】

 

『民斯为下矣』是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周安士先生做一个结论,按照这个公案他做个结论。他说这个果实要成熟的时候,这个水果要成熟的时候,『其落也可待』。果实成熟了,你不去摘,它自己会掉下来,这个意思也就是指日可待,成熟了,没多久它也会落下来了。

 

『木之大者,其伐也有期』。已经粗大茁壮的树木,被砍伐的日期也可以预期,树木大了。这个是来形容比喻我们人生,我们人的一生。有智慧的人过了中年以后,就是五十岁以后,中晚年了。我们老和尚讲经也讲过,以前李老师他就把人生分为春夏秋冬,从出生一岁到二十岁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岁到四十岁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岁到六十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岁到八十岁是人生的冬天。这个是以前李老师把我们人生八十年分为春夏秋冬。所以我到山东去做三时系念,五十八岁去的,到上个月圆满是六十岁。我就给同修讲,我来这里是秋末,离开的时候是进入冬天,所以我现在就进入人生的冬天了。我们人生进入冬天要用什么心态来过这个日子?有智慧的人过了中年以后,就应当把家庭看作旅馆想,不要一直认为这是你的家,你很快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当作旅馆;把家亲眷属看作同伴想,看作同伴;把剩下的光阴看作离开水的游鱼一样想,作少水鱼想。我们佛门晚课做完之后,维那师都要念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鱼缸的鱼,你一天给它舀一盆的水起来,一天舀一点,一天舀一点,舀到最后水没有了,鱼也活不了了。这个水就比喻我们人生的光阴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过一天就减少一天,过一个月减少一个月,过一年就减少一年,就是劝我们不要再贪恋执着了,对这个世间一切应该要放下了。

 

儒家,在《论语》里面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的,「少之时,戒之在色;壮之时,戒之在斗;老之时,戒之在得」。他分三个时期,年少的时候戒之在色,到壮年的时候戒之在斗,斗争,到老年的时候就戒之在得,不能患得患失,得就是放不下。这里劝我们不要再对这个世间有贪恋执着,如果等到视力茫茫,老眼昏花,须发苍苍,牙齿脱落以后,还要放纵恣意的杀害动物生命,这个年纪大了,祝寿还要杀生,这是迷惑颠倒、不觉悟。就像孔老夫子所说的,人生已经遇到障碍了,还不肯学习,不肯学习接受佛菩萨圣贤的教育,这样的人就算是「民斯为下矣」,最下等的人了。到老了,快死了,还不觉悟,还不肯学,还放不下,这是最下等的根性。这个是劝勉我们做生日不可以杀生。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庆生,提倡到素食餐厅来宴客、请客,这个运动是值得提倡。所以我们这里餐厅也可以弄个什么庆生,这个我看台湾那些素菜餐厅也有这些做法,就是特别为做生日的人他设计一套庆生的一些宴席,这个也是非常好的,也值得提倡的。好,我们接着看下面这一段:

 

【劝节日杀生者。】

 

【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伤者也。何则。人于此时。欢呼畅饮。物于此时。魄震魂飞。人于此时。骨肉团圞。物于此时。母离子散。人于此时。饰衣服。贺新禧。珍羞草芥。物于此时。血淋漓。肠寸断。肝脑沙尘。故节日杀生。第一残忍者所为也。试于操刀之顷。蓦地回光一照。虽嘉肴在御。当必黯然神伤矣。梵网经有不敬好时戒。盖为此耳。】

 

这是劝节日杀生的人,一般我们民间逢年过节,譬如说过年,或者是有节日,在我们中国人一年当中就有好几个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中秋节,过年这些节日,元宵节等等。我们遇到节日来临,『良辰美景』,这个节日到了,大家都庆贺一番。人逢节日就很欢喜,大家很欢喜,在这个时间大家在一起庆贺,欢度这个节日。这个节日在外国,一般西洋的是圣诞节,大家快快乐乐的,年轻人跳舞跳到天亮。人在这个节日很欢喜,但是那些动物就惨了,『物遇之而心伤者也』。人很欢喜,那个动物就倒霉了。『何则』,他说为什么?『人于此时,欢呼畅饮』,人类在这个时候大家很欢喜,在一起喝酒畅饮。『物于此时,魄震魂飞』,这些动物在这个时候要被宰杀,「魄震魂飞」,魂飞魄散,惊心动魄。『人于此时,骨肉团圞』,「圞」就是团圆、团聚。『物于此时,母离子散』,动物要被宰杀,母亲跟子女都要分散,生离死别。

 

『人于此时,饰衣服,贺新禧』,到了新年恭贺新喜,穿新的衣服;『珍羞草芥』,「珍羞」就是美好的佳肴,美好的饮食。『物于此时,血淋漓,肠寸断,肝脑沙尘』,动物在这个时候被杀就血淋漓,肚子被剖开肠寸断,一断一断被割,「肝脑沙尘」。这是讲动物被宰杀的惨状。『故节日杀生,第一残忍者所为也』。所以节日的时候杀生,这是第一残忍的。『试于操刀之顷』,「顷」就是顷刻,短时间。『蓦地回光一照,虽嘉肴在御』,「御」就是要食用,有个操刀杀生把这个动物血肉上桌,如果回光一照,虽然这个美好的食物,大家要吃,如果想到动物被宰杀那个时候的惨状,『当必黯然神伤』,这个时候就很伤心了。所以我们世间人他就没有办法去想象到这样的事情,因此把杀生吃肉在节日庆贺当作很正常的。

 

《梵网经》里面也有讲,『有不敬好时戒』。「好时」就是节日,良辰美景这个好时。那什么叫「不敬」?你在这个好的时节不要去造恶业,造恶业就是对这个好时不敬,不恭敬,《梵网经》有这条戒。『盖为此耳』,《梵网经》这条戒就是特别针对这个事情,就是你在庆祝节日的时候,不可以杀生来庆祝,你在那边享受快乐,这些众生在那边感受痛苦、灾难,这样于心何忍?一个学佛的人,特别受菩萨戒的人怎么可以做这个事?这一段文就是劝节日不宜杀生。下面举出公案,我们看这个公案:

 

【鹅死代亡(见戒杀现报)】

 

【明末。杭州府庠赵某。仁慈不杀。岁尽。有以鹅馈者。家人欲杀。赵力止之。元夕复请。又止之。逡巡至端阳。家人又请。赵怒。又得不杀。是月十七。赵病。至六月朔。甚笃。见青衣摄至一衙门。有投文者三。堂官一一接览。又见某某并杨妪亦摄至。正欲讯赵。忽见一鹅。掷体吐人言。谓赵曰。汝去。我代汝矣。赵从旧路归。见尸停棺盖上。以魂合体得苏。而鹅于是日。已自扑杀笼内矣。所见三人。皆同日卒。】

 

这是一只鹅死了,代替赵某死,这在《戒杀现报》这本书里面摘录的。这是明朝末年,杭州府学有一位赵某人,姓赵,他性情很仁慈,从来他不杀生。年终有人馈赠他一只鹅,人家送他一只鹅,家人想要宰杀,赵先生极力阻止,不准家人杀鹅。元宵节到了,家人又请示他,要不要把这只鹅杀了,大家来庆祝。这个赵先生又阻止他们,也没有宰杀,赵先生说不准宰杀。人家送他这只鹅,是要给他过年过节的,他不准家人杀;到元宵节,家人又请问,他也说不准宰。这样拖到五月端午节,家人又请示他,想把这只鹅给杀了,赵先生很生气,又不准家人杀,又一次没有被杀。在这个月的十七日,赵先生病了,一直病到六月初一,这个病势很严重。他病重的时候,看到有穿青色衣服的差役带他到一个衙门,有三个人投递诉状,好像在衙门告状,堂上的官员一一把它接过来看。他又看到有某某人跟杨老婆婆也被带来了。正要审讯赵先生的时候,堂官正要审讯赵先生,忽然看到一只鹅,身体扑倒在地,忽然这只鹅开口讲人的话,对赵先生说:你去吧,我来代替你(就是要替赵先生死)。赵先生从原来这个地方又回去了,他的灵魂又回去了。他看到自己的尸体已经躺在棺木里,就是尸体放在棺材里面,那个棺材盖还没有盖上。古人一般死了都是土葬,先放进去棺木还没有封棺,他的灵魂回来了,灵魂跟他的尸体合在一起,他又活过来了。这一天,人家送他这只鹅已经在笼子里面自己撞死了,他在冥府在阴间看到的那三个人,也都在这一天(同一天)都去世了。因为他看到那三个人,他也认识,被阴府抓去,同一天都去世了。应该赵先生那天也是他要死的时候,但是他救了这只鹅,阻止家人把鹅杀掉,这只鹅为了报答他的恩德,代替赵先生死。所以这个公案标题叫『鹅死代亡』。这是戒杀的现报,戒除杀生现世报,现在这一生的福报。我们看下面「按」:

 

按【生死之事。父子不能相代。赵虽有德于鹅。鹅焉能代死于赵。然思法性圆明。互融互摄之义。则诚之所感。何所不通。鹅之救赵。不可谓无其理也。】

 

按照这个公案来评断生死之事,父子都不能互相代替,赵先生虽然有恩于这只鹅,这只鹅怎么能够代替赵先生去死?『然思法性圆明』,「法性」就是诸法的真性,我们经典上讲真如法性,法性就是万法的根本。法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互相交融含摄,本来是一体的,佛跟一切众生是同一体的,用至诚心感应,那还有什么不能通达?因为它是一体的,一个生命共同体。赵先生救这只鹅,鹅来救赵先生,也不可以说没有它的道理,因为互相,互相报恩!这是从经典上来讲,这个道理也讲得通,也不无道理。这是劝我们节日就不要杀生,这里举出这么一个公案。好,我们再看下面这段文:

 

【劝弄璋家】

 

【富家生一子。珍之如宝玉。物类若引群。便作羹中肉。清夜一提撕。此心何太毒。愿将地藏经。与君三复读。经云。阎浮提人。初生之时。慎勿杀害。广聚亲戚。能令子母。不得安乐。观此。则求儿孙长育。福寿康宁者。断断不宜杀生矣。世人每遇生子。辄有一种鄙夫。争来索酒。口中虽称祝贺。心内实为甘旨。愚痴者不觉为其所动。小则烹鸡炙凫。大则割彘刲羊。致来世今生。怨怨相报。甚无谓也。】

 

『弄璋』是在《诗经.小雅》里面讲的,「《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所以生男孩叫「弄璋」,生女孩叫「弄瓦」,瓦片的瓦,这是中国古礼。所以弄璋,我们去庆祝人家生男孩叫弄璋。这是劝生小孩不要杀生。富贵人家生一个孩子,就如同得到宝贵的美玉一样的珍惜。动物如果繁殖产子,就会变成人类锅中的肉羹。在清静的夜晚稍微一反省,人的心也太狠毒了。所以周安士先生说:『愿将《地藏经》,与君三复读』,他说愿意将《地藏经》的经文跟大家反复来读诵。『经云:阎浮提人,初生之时,慎勿杀害,广聚亲戚,能令子母,不得安乐』。这个要常常读,特别生小孩的时候,这段经文应该可以打出来,常常提醒。为什么?大家生小孩,小孩生下来了,都希望母子能得到安乐,小孩很好养,母亲也很平安,这是我们一般人的希望。但是不能杀生害命,如果生小孩的时候你去杀害众生的生命来给母亲进补,而且还广聚家亲眷属杀生喝酒庆贺,如果这样做法,「能令子母不得安乐」,会让这个小孩子跟母亲都得不到安乐。得不到安乐第一个现象就是会有病,身体不好,或者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子母都得不到平安,也就是没好日子过。这个原因就是杀生害命,造这个恶因,所以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但世间人都不懂,为什么不懂?没人教。特别现代人你跟他讲这个事情,他说你是迷信,不符合科学的精神,不相信佛经上讲的话。佛经上讲的话,教我们不要造恶业。不符合科学精神,不造恶业,符合科学精神就拼命造恶业,大家头脑冷静想一想,后来的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不符合科学的,他得到安乐;那符合科学的,将来他就很惨了。这说明什么?现代人迷惑颠倒,是非善恶他颠倒了。我们读《弥陀经》,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心不颠倒。心不颠倒,你才能跟佛往生;如果你心颠倒了,也往生不了。我们大家想一想,是不是临命终的时候才颠倒?实在讲,不是!临命终的颠倒是比较明显,其实我们平常就颠倒了,到临命终你才会颠倒。哪有说你平常不颠倒,到临命终突然颠倒,没有这个事情。你要到临命终心不颠倒,你平常就不能颠倒。那也不太可能平常迷惑颠倒,到临命终突然头脑清醒就不颠倒,有这样的吗?你身体很健康的时候都颠倒了,病得都快死了,就受不了,你那个时候突然就不颠倒,我看不太可能。所以这个颠倒,平常就颠倒了。为什么颠倒?不听佛的话就颠倒,肯定要颠倒。佛跟你讲杀生有果报的,你不相信,不相信就是颠倒。你现在颠倒,临命终求佛来接引往生,心不颠倒,你说有可能吗?没办法!

 

怎么样才有把握临命终心不颠倒,佛来接引往生?你现在就不能颠倒,现在佛叫你不能干的你就不能干,你到时候才有把握,到时候才能心不颠倒。你现在要先学心不颠倒,不能现在心迷惑颠倒,到临命终求佛来接引让我不颠倒,这个没把握。如果要有把握,现在就不能颠倒。现在我们看看世间人是不是颠倒?真的是颠倒,他造这个恶因想得到好的果报,你说这个不颠倒吗?佛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他还不相信,他还说你不符合科学。符合科学的都颠倒了,相信佛经的话,遵守佛的教诫,不符合科学的都不颠倒,符合科学的统统颠倒。所以现在大家都讲科学的精神,那怎么样?灾难特别多,天灾人祸特别多,这是符合科学的果报。所以不听佛的话,不听我们老祖宗、古圣先贤的话,真的是吃亏在眼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自己要吃亏,你要受苦受难,果报现前,科学家也没办法,他也救不了你,各人造的业还要自己去承受。

 

《地藏经》讲的这段经文,我们要好好的提醒。现在一般人都是生小孩就要杀鸡,给产母补一补,这是世间人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做,反而让母子不得安乐。所以《地藏经》佛特别给我们讲,阎浮提的人,刚出生的时候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饮酒、唱歌、娱乐,会惹来一些凶神恶鬼,让你家这个子母,包括你家人都不能平安的。如果要让子母、家人得到安乐,就要避免造杀生这个恶业,儿孙将来能够顺利成长,增福增寿,健康安宁,万万不可杀生!

 

世间人每逢祝贺,内心其实是为了美食,就有一些比较粗鄙浅陋的人争着要来喝酒吃肉,口中虽然说是来祝贺,其实内心是为了一餐美食。愚痴的人不知不觉就被他所动,于是小则杀鸡宰鸭,大则杀猪宰羊,造了这个恶业。『致来世今生,怨怨相报』,互相报复酬偿,干这个事情实在是很没有意义的,『甚无谓也』,很没有意义的。

 

这是劝我们弄璋生儿女不能够杀生。下面也是举出一个公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这个公案就明天晚上再继续来学习,这个公案是「烹羊速报」,这是杀一只羊果报很快速的就现前了。好,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此地,我们来念佛回向。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0:19: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99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