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之因果劝上卷(更新至7集)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悟道法师评论阅读模式

安士全书之因果劝上卷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集)  2010/4/18  日本东京太和素食餐厅  档名:WD19-018-0005

 

《安士全书.万善先资因果劝》。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昨天跟大家学习到「因果劝」第二段,第二大段当中「汤公述冥」这个公案,这个公案是出自于《观感录》。在江苏溧水这个地方有一个读书人叫汤聘,他是清朝顺治甲午年(公元一六五四年)参加秋天的省考,参加考试,考试考完出了考场他就病倒了。到了十月初六半夜,已经全身僵冷。这时候一生做过的事情都浮现在眼前,想到童年的时候玩游戏,把一只鸡藏在水沟当中,被黄鼠狼伤害了;又曾经杀死了一窝的蝙蝠;又有一次,因为他家里一个仆人很爱睡觉,他就把点燃的火去烧那个仆人的手。他在睡觉,他用火烧他,烧他的手,他烫,他就醒过来了。经过了一会儿,看到很多蝙蝠等动物,还有其他动物要来向他索命,他心里就非常恐怖。就是小时候做过的这些恶事回忆,都想起来了;另外,曾经做过的善事也一丝一毫都能记得。看到这些蝙蝠、动物要来向他索命,他忽然想到《心经》里面的经文,「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这句话经文,当下就感到内心渐渐安稳下来,又看到观音菩萨用杨柳枝洒甘露水,就醒过来了。到了辛丑年,汤聘考中了进士。这是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个公案,这一点。

 

我们今天这节课接下来,周安士先生他按照这个公案做的评论。请大家翻开课本,课本在四十三之三十二,也就是第一集、第二集三十二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看按这一段:

 

按【公之藏鸡杀蝠。特儿童时事耳。然方至冥间。皆来索命。则杀业之不恕于幼也明矣。况儿童所害。岂止一鸡一蝠乎。爱子弟者。急宜思患而预防之。】

 

这段是周安士先生他按照这个公案的记录做一个评论。说『公之藏鸡』,这个「公」是指汤聘汤先生。他在儿童时代藏一只鸡,藏在水沟,被黄鼠狼伤害;又杀了一窝的蝙蝠,这个都只是儿童时候好玩、玩耍的事情,儿童时代做的事情。但是方才到了阴间,一入冥间,这些动物都前来索取命债了,来索命了。这个事情我们读《地藏菩萨本愿经》都有读到过,人不要说死了之后到冥间去,过去这些冤亲债主会来索命,就是当我们人快临命终的时候,还没有死,将要死的时候,这个时候过去生的冤亲债主都会现前,这是实际上的一个情况。此地给我们讲的,主要是说造杀业,并不会因为年幼无知就可以宽恕,也就很明显了。动物牠要索命,牠不会说这个是小孩子,他不懂事才造这个杀业,也就原谅他了。看到这个公案就很明显,你年幼无知,你伤害动物,动物怀恨在心,牠还是要报复的,还要索命的。不会因为说年幼无知,造了这个杀业也就没事了,这个是很明显。何况一般儿童所杀害的,哪里只是一只鸡、一窝蝙蝠?这是说明儿童时代无知去造的杀业,不止一只鸡、一窝蝙蝠。这个事情,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在小时候,真的,造这个杀业,不止是一只鸡。小时候抓螃蟹、抓泥鳅,造这个杀业真的是很多,真的很多。我们跟这个汤公比起来,比他多得太多了。这是此地给我们讲的。

 

这段的评论主要是告诉我们,儿童(小孩子)你要教他因果教育。所以爱护子弟后辈的人,应当急切的想到造这个业以后所带来的祸患而预先防范。所以小孩子你就要教他,不可以随便任意去伤害这些动物,要有慈悲心,不可以任意去伤害。这个是做父母、兄长(长辈)的人要教导儿童、教导下一代的,这个非常重要。这一段文主要是给我们提醒,儿童要教导他。

 

我们今天接着再看下面一段公案,这个公案在大家的课本是第三十三页第五行。

 

【探巢枯足(见好生录)】

 

我们接着看这个文:

 

【冀州一小儿。恒探巢取卵以食。一日有人唤云。彼处有卵。可同吾取。即牵之至桑田。忽见道左一城。城中悉绣户花街。笙歌喧闹。儿怪曰。何时有此城。使者喝勿言。遂引入城中。城门忽闭。满城热铁。碎火。烙足不可忍。小儿号呼。奔至南门。南门闭。至东门。东门闭。西北亦复如是。时有采桑者。见其在田中号泣奔走。以为狂疾。归语其父。父至呼之。儿始应声倒地。城火俱不见矣。父视其足。膝下焦烂如炙。儿语其故。抱归疗养。膝以下遂为枯骨。】

 

这个公案是出自于《好生录》。这个公案也是很有名的,在《冥报记》,唐朝吏部尚书唐临,他搜集资料就有收进去了。周安士先生他这个资料是从《好生录》这本书里面摘录出来的,现在我们道场印的《冥报记》有这篇公案,可见得这个公案传得很广。我们先看小注,冀州,冀州是一个地名,小注给我们注明,「一、《禹贡》九州岛之一。二、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河北省中南部及鲁、豫各一小部。东汉先治高邑(今河北柏乡北),后治邺(今临漳西南)。历代均置,治所辖区多变。清冀州辖今冀县等数县地。民国废州,以治所为冀县」。

 

冀州就是现在中国河北省它的中南部,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称为冀州,是九州岛之一。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常常他去掏取鸟巢当中的卵来吃,就是鸟蛋,去取蛋来吃。吃,当然就要煮。有一天,一大早听到有人叫他。因为这个公案,我看这个《冥报记》,就是一大早好像一个官府的人来叫他,叫这个小孩子的名字,他的父亲就叫他去看看,去开门看看谁来了。一大早,就来他家敲门,叫这个孩子的名字。我们看这个文,这个人很像官府的人就跟他讲,他说某个地方有鸟的卵,你可以跟我一道去取,我们一块去拿鸟蛋。『即牵之至桑田』,「即牵之」就是拉他的手,这个小孩子就跟着这个人到桑树的田间,种桑树的田。「桑田」就是种植桑树与农作物的田地。这个人带这个小孩子到了桑田,但这个小孩子平常也都在那里玩耍,在乡间常常到田野里面去玩,当然对那个地方也是很熟悉,这个我们可以理解的。像我小时候,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繁华的城市,现在繁华的城市在我小时候,在五十年前都跟乡下一样,都是稻田比较多,那小孩子当然都会到野外去玩耍。这个孩子当然他也是常常到田野去玩,对那些地方的环境都非常的熟悉。这个人带他到了桑田当中,就忽然看到这个道路左边有一座城,城里到处都是彩绘装饰,非常美丽的房屋,还有繁华的街道,而且里面还有唱歌跳舞,热闹非凡。这小孩子就觉得很奇怪,平常我来这里玩,这个田就是种植这些农作物的,什么都没有,怎么今天会有这么一座庄严的、这么热闹的城市?他就问这个带他的人。带他的人就呵斥他,叫他不要讲话。于是就带领他进入这个城中,带他进这个城,从城门就进去了。

 

一进去这个城门之后,这个城门忽然就关起来了,城门就关起来。关起来他就发现他脚底下怎么都是烫的,好像烧热的热铁碎火那个灰。我们有看过烧热的铁碎碎那个火,烧铁的碎火你好像看不太清楚那是火,但是很烫的。他一踩下去,感觉脚怎么这么烫。满城都是『热铁碎火,烙足不可忍』,脚踩下去,热铁那个灰烫得受不了。受不了,这个小孩子,他就『号呼』,就叫了,烫得受不了。烫得受不了他当然就要往城外跑,这个城里面到处都是这种碎火热铁,他这个脚被烫得都已经忍不住了。『奔至南门,南门闭』,往南门跑,想从南门的城门跑出去,一跑到门口,那个门就关起来。门关起来,他就往东门跑,跑到东门,东门关起来。东门关起来,就往西门跑,跑到西门,西门又关起来。西门关起来,就往北门跑,跑到北门,北门又关起来。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怎么跑都跑不出去,跑到那个门口,门就关起来,就在那个城里面这样跑、这样转。

 

『时有采桑者,见其在田中号泣奔走,以为狂疾』。他是一大早被叫出去的,到了天亮,他们乡村的人有的人要去干活,要去工作,要去采桑树,看到他们邻居这个小孩子,怎么一大早就跑到田当中号泣奔走。叫他,他也不回应,就在那个田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就在那里钻来钻去、钻来钻去,在那边跑、一直哭,大家以为他患了狂疾。后来他们工作完之后回去就告诉他的父亲。他父亲说是,一大早好像有一个官府的人来带他去,好像要去官府做什么劳役。他这个邻居就跟他的父亲讲,他说你孩子在那个桑田很奇怪在那边跑来跑去,一直哭,一直叫,我们叫他,他也不答应。他父亲听到这个讯息,就赶快跑去桑田找他的儿子。

 

他父亲远远看到他儿子在田里面跑来跑去,就大叫他的名字。他儿子听到他父亲大叫他的名字,就『应声倒地』,就倒下去了。倒下去的时候,『城火俱不见矣』,这个城也不见了,那个火也不见了,又是一片的桑田。『父视其足』,他父亲就跑到田里面看他儿子这个脚,『膝下焦烂如炙』,膝盖以下都被火烧得都焦烂了,好像被烤过一样。『儿语其故』,他儿子就告诉他父亲这个缘故,这个人带他来,他是看到一座城,里面都是热铁碎火非常烫,跑都跑不出来。他儿子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父亲,后来这个事情他们乡村的人也就传出去了。『抱归疗养』,他父亲就把他抱回去疗养,膝盖以下都没肉了,被火烫得剩下枯骨,就剩骨头了。

 

这个公案在《冥报记》里面也有讲,这是从《好生录》里面摘录的,它这个摘录的文字上有一些多少。在《冥报记》里面它后面又有讲,他们这个村庄的人听到这个信息,大家就跑去那个孩子田里跑的那个地方,大家去看,说那边有火有铁,大家去看什么都没有,还是田地,怎么会有火?怎么会有个城?没有!这个事情就被记录下来,的确是有发生这么一桩事情。这个事情发生在隋唐那个时代的,一千多年前的事情。

 

法会要圆满,北京一个画动画的,董志刚,他画动画,他现在画传统文化《二十五史》,历史上的一些德行的德育故事,画得不错。所以我就请他来到山东,我就把《冥报记》里面这个公案给他去做动画,现在他有画一个造型出来,画动画。大方广他们做的是德育故事,都讲人间的。我是跟他讲,我们做这个是因果教育,所以我就把《冥报记》这个公案先让他做看看。如果做好了,这个动画大家看看做得怎么样,我先让他做一集,就先帮我做这一集。这一集做好了,大家看了如果觉得很理想,我们后续的再继续做;如果不理想,我们再请他改进。这个是讲因果教育,我们做因果教育。

 

我们看这个按,周安士先生按照这个公案他提出的一个评论,等于是结论,对这个公案的一个结论。

 

按【地狱之苦。俱是自心所造。亦从自心所现。福力既厚。地狱即是天宫。罪恶既深。天宫即成地狱。】

 

我们先看这一段。『地狱之苦,俱是自心所造,亦从自心所现』。不但地狱,十法界都是自心所造,自心所见。我们现在在人间,你看到这个世界也是自心所造,从自心所现的。你心是什么样的业力,它就现什么样的境界。这个小孩子他看到的那个境界是地狱,他造了那个业,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你说别人去看,那就是一个桑田,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他就看到那个地狱,是他自心所现的。它这个地狱是属于小地狱,不是大地狱,更不是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那个罪业是很深重的,它这个算是小地狱。在经典上给我们讲,地狱,大地狱都是有水有火,大寒、大热地狱。另外,还有地狱是在郊外的,不是在海边就是在郊外的,他这个地狱是属于郊外的,荒郊野外的,也是三个处所。它这个是小地狱。

 

我们读了《地藏菩萨本愿经》,有无间地狱、有阿鼻地狱、有大地狱,大地狱又附带有小地狱。它这个地狱在《地藏经》大家应该都读过。《地藏经》有没有人读过?《地藏经》不是有烧脚地狱、烧手地狱吗?他这个是属于烧脚地狱,他的脚被烧得都剩骨头了。他这个是人还没有死,他那个地狱相就现前,这个也是给我们人间造恶业的一个提示、一个警示。这个地狱的确有,但是你没有造那个业,你看不到。你看不到,你说没有是不对;那说有,也不能说有,说有,我们没看到。但你也不能说没有,你造了那个业它就有,如果你不造那个业,当然它就没有,所以你不能说没有。因为造这个业的人对他来讲它的确有,你看那个小孩子,你说没有,没有,他明明都被烧得这个样子,你还说没有,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为什么说没有?我没看到。你没看到,但是他看到了,你不能说没有。所以佛跟我们讲的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你不能说你看不到就说它没有。这个原理就是「自心所造」,「自心所现」。

 

『福力既厚,地狱即是天宫』。如果你福报很大,地狱就变成天宫,因为地狱、天宫都是自心现的。『罪恶既深,天宫即成地狱』。你罪恶很深,天宫也变成地狱。下面举出譬喻:

 

按【譬如病疟之人。与无病者同处。无病者初不以为寒。而病者则摩牙股栗。若卧大雪之中。无病者初不以为热。而病者则汗注滂沱。如居猛火之中。此一证也。】

 

周安士先生就给我们举出我们可以理解、可以体会的证明,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病』,病人,『疟』就是疟疾。疟疾大家听说过吗?疟疾是什么病?我三岁就得到疟疾,这是我母亲给我讲的。疟疾发作的时候,你会忽冷忽热的。如果冷的时候,你棉被盖十件,你都还是很冷;等一下很热,你衣服都脱光了,还是很热。这叫疟疾,我三岁就得疟疾。我母亲给我讲,你真是很不好养,从小就病很多,很多病,三岁就得疟疾;出生哭不出来,用冷水去喷才哭出来,差点就闷死了。我弟弟他就很好带,他没什么病。我现在检讨一下,我喜欢吃肉,我弟弟他在社会上,烟、酒、肉他都不吃。所以我现在学了佛,我体弱多病应该的,杀生吃肉吃得太多了。我如果没有出家,恐怕今天还在吃肉,恐怕也不在人间了,这个业造得太多了,早就死了。这个就是果报,杀业的果报。

 

「病疟之人」,譬如说患疟疾这个病人,跟那个无病的人住在同一个地方,有疟疾这个病的人他冷得不得了,十件棉被都盖不暖。『无病者初不以为寒』,没有病的坐在旁边说不会,我一点都不冷,你怎么那么冷!但是他同在一个地方。有病的人他感觉很冷,没病的人他不会,怎么会冷,他没有感觉。因为他有这个病,他没有那个病,那感觉不一样、感受不一样,虽然同在一个地方,各人的感受不一样。

 

『而病者则摩牙股栗,若卧大雪之中』,冷的时候磨牙,「股栗」就是两只腿一直发抖,冷得发抖,好像整个人卧在大雪当中。『无病者初不以为热』,疟疾会忽冷忽热,他发热的时候就一直发汗,没有病的人跟他住在一起,他不会,不会热,但是有疟疾病的人,他流汗就像下雨一样,『滂沱』就像下大雨,雨倾泄的样子,『如居猛火之中』,好像大火在烧一样,热得受不了。冷很冷,热很热。『此一证也』,周安士先生举出这个来证明,就像我们人间有患疟疾的病跟没有患疟疾的病,共同住在一个地方,两个人感受不一样。这是一个证明,证明什么?地狱、天宫同在这个地方,有这个业的人,他看到是烧脚地狱;没有这个业,是田,不是地狱,没有火。举出这个证明。我们再看下面:

 

按【又如六欲天子皆享天馔。而其中福力胜者。其色纯白。福力次者。其色渐赤。天衣。天宝及诸宫殿。亦复如是。此亦一证也。】

 

六欲天就是欲界六层天,第一层是四王天,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以及天人,天龙八部所居住的。人间五十年,四王天是一日夜,寿命五百岁。第二忉利天,又称为三十三天,帝释天居住在当中,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合起来为三十三天。人间一百岁,忉利天一昼夜,一日夜,一般的寿命一千岁。第三夜摩天,人间二百岁,夜摩天是一昼夜,寿命二千岁。第四兜率天,兜率翻译为知足,人间四百岁,它是一昼夜,寿命为四千岁。第五化乐天,他是神通自在,变化五欲这些境界来享受,人间八百岁,它那里一昼夜,寿命八千岁。第六他化自在天,就是化乐天的天人变化这些欲乐境界给他们自在受乐,人间一千六百岁,它那里一昼夜,寿命一万六千岁。其中四天王天是在须弥山的山腰,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故称为地居天,他们没有离开地面,跟我们人间一样有这个地。夜摩天以上,一直到色界诸天,他们都住在虚空的,所以称为空居天。所以六欲天虽然对于五欲境界有三种受用的差别,欲界就是还有五欲的享受,所以称为欲界。有天子、天王,同样是天人,他们福报不一样,享受也不一样。

 

所以『六欲天子皆享天馔』,「天馔」就是天上的饮食菜肴。『其中福力胜者,其色纯白』,这个福报比较殊胜的,他的菜、饮食都是纯白色的。福力比较差一点的,『其色渐赤』,「渐赤」就比较红一点,没那么白。其他『天衣』,穿的衣服,『天宝』,以及居住的宫殿也不一样,福报比较大的他就比较殊胜,福报比较小的他就比较差一点。『此亦一证也』。这个举出天人,天人,我们现在在人间,我们也没有禅定、没有神通,看到佛经讲的我们也没看到。但是从我们人间,在现实生活当中,你去观察也能理解,的确是这样的。譬如说一种食物,每个人吃的感觉不一样,有的人他吃得很舒服,有的人吃了他就很难受,各人福报业力业感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在人间,我们都可以理解、可以观察得到的。譬如说香菜,这边日本有没有香菜?那个香菜跟台湾我讲的香菜不晓得一样不一样?等一下拿一把给我看。我认识的人当中,有的人他就不敢吃香菜,那我可喜欢吃了,那个加下去实在是太好吃了,但是他们闻到那个味道就怕。根据经典上讲,佛陀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人家给肉他吃肉、给鱼吃鱼。你说这些鱼肉到佛的口中变什么?跟我们吃的味道一样吗?肯定不一样。我们吃的鱼肉腥味很重,腥膻垢秽很重,但是到佛的嘴巴,它就变无上妙味。甚至有人供养佛馊掉、坏掉的食物,到佛的嘴巴它就变无上妙味。东西一样,为什么有这个差别?福报不一样。天人他吃的就是根据他的福报,他享受的就不一样。接着我们再看下面:

 

按【又如世人在母腹中。为五脏血秽所蔽。而世尊在摩耶夫人腹。入离垢三昧。则有旃檀妙宝宫殿百千万数。以自庄严。岂非一切惟心造耶。】

 

这个又举出世间人,你投胎在母亲的肚子里面,经上给我们形容像胎狱一样,有五脏、血秽所蒙蔽,在母亲胞胎里面受十月胎狱之苦。但是世尊投胎到摩耶夫人的肚子里面,他跟我们世间凡人就不一样,『入离垢三昧』,他在母亲的肚子里面,又有『旃檀』,又有『妙宝』,还有『宫殿百千万数』,还在母亲的肚子里面讲经说法,『以自庄严』。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岂非一切惟心造耶』,因为你自己心造的。

 

按【是知此儿所闻有卵者。自心所现无明卵也。桑田有城者。自心所现冤业城也。满城皆火者。自心所现烦恼火也。闭于四门而不能出者。自心所现牢狱门也。故曰。地狱不远。即在目前。随人业报以现耳。】

 

这段是举出这个小孩子,他听到有卵,从哪里来?自己现的,从自己无明现的。他看到这个『桑田有城』,是自己所现的冤业城,自己造这个业。进去城里面,『满城皆火』,是自心所现的烦恼火。他脚被火烫到了,想要跑掉,从四个城门跑不出来,是自心所现的牢狱门,他自己的业力现的,不是别人给他制造的,他自己心现的。『故曰:地狱不远,即在目前』。地狱就在你心中,天堂也在你心中,极乐世界也在你心中,你心怎么造它就现什么境界。『随人业报以现耳』,随各人的业报所现的,境界是平等的,它没有差别。

 

我们接着看「因果劝」第三十七页,四十三之三十七第五行:

 

【劝妇女】

 

我们这一节从这里看起:

 

【女子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其于屠割烹炰。往往习为故态。苟非宿植德本。不能毅然信从。然既司中馈之权。则一家之生杀。操之者居其大半。好生者。岂可不以慈祥之化。自淑其闺乎。】

 

这一段是『劝妇女』。一开头就给我们讲,『女子无非无仪』,这是从《诗经》上说的。《诗经》上给我们讲,生为女子不必表现才华,也不可以显示自己的仪容、能力,只是以家庭当中的酒食做为礼仪。因此女子对于屠宰切割、烹煮烧烤,往往习以为常。如果不是宿世种植深厚的善根,就不能够毅然相信戒杀护生的道理,并且去随顺实行。然而既然主持家庭当中饮食的权责,这个家庭的护生或者杀生,妇女她操持一大半的权力,她在主持的。『好生者』,就是爱护生命的人,怎么可以不用慈祥仁爱的教化,从自己闺阁内开始修善?

 

这一段就是劝导妇女,我们现在一般讲家庭主妇。在古代,传统的妇女就是照顾家庭煮三餐,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跟现在开放的社会是不一样。但是现在还是有妇女比较传统的,还是掌握家庭的饮食,因此这个不能不劝导;不能不劝导慈悲去教化,因为这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他造杀业,还是造不杀业主要的关键,因此要劝导妇女。下面我们看这个公案:

 

【写经脱苦(出法苑珠林)】

 

这个公案的标题是『写经脱苦』,「写经」就是我们现在讲印经。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印刷术是从宋朝以后才开始发明,宋以前经都用手抄写的,古代是抄写经典;自己不会抄,请人家来抄,会写字、文字写得好的人来抄。在我们现代,写经就是印经的意思。写经帮助她脱离苦难,这个公案是出自于《法苑珠林》这本书里面。我们看这个文:

 

【唐龙朔元年。洛州伍五娘死月余。托梦其姊及弟曰。吾幼时患疮。杀一螃蟹涂之。疮虽得愈。而我已堕刀林之狱。现有七刀在身。痛不可忍。愿作佛事救吾。姊乃以其遗衣送净土寺宝献师。为写金刚经七卷。写毕。复梦其致谢曰。今七刀并出。蒙福托生矣。】

 

这是发生在唐朝这个时代。『龙朔元年』,小注有批注,是公元六六一年。「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洛州:唐朝以豫州为洛州,辖今河南大部地区,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就是我们现在称河南洛阳,古代叫洛州。这个地方有一个叫『伍五娘』,姓「伍」,名字叫「五娘」,死了一个多月,托梦给她的姊姊以及她的弟弟。就给她姊姊跟弟弟讲,她说我『幼时患疮』,身体长疮。『杀一螃蟹涂之』,去抓一只螃蟹把牠杀了当药,疮口把它涂上去。『疮虽得愈』,当时这个疮好了,但是现在死了,死了有果报。『而我已堕刀林之狱』,堕在刀林这个地狱,现在有七把刀插在我身上。『痛不可忍』,疼痛忍受不住,很难忍受。『愿作佛事救吾』,就是希望你们赶快做佛事来救救我,来帮助我。他们姊弟做了这一个梦,做了这个梦。

 

『姊乃以其遗衣送净土寺宝献师』,她的姊姊就把她遗留下来的衣服、衣物送到净土寺宝献师那个地方,请宝献师为她写《金刚经》七卷,我们现在讲印经给她印七部《金刚经》。古时候写的时间要很长,量不多。『写毕』,《金刚经》写完,『复梦其致谢曰』,她姊姊又梦到她来给她致谢、给她感谢。说『今七刀并出』,她说现在插在身上的七把刀都出来了,就没有了。『蒙福托生矣』,蒙妳帮我写《金刚经》这个福力,我投胎到好地方去了,往生到人天善道。她又做了这个梦。这个梦我们就知道写经、印经有福报,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古人写这个经,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功德这么殊胜?我们现代人印经印了那么多经,为什么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功德?古人这个经典得来不易,用手一个字一个字抄的,得到一本经本非常的珍惜,而且他这个经都是供奉的,不随便乱丢乱放的,因为那个经得来不易,非常不容易。你看一个字一个字抄,要抄多久才能抄一本经?所以得到一部经典当然他非常非常的珍惜。反过来我们现在印刷术很发达,一印就是几千本、几万本,我们得来很容易,得来很容易我们不会珍惜。往往我们看到很多居士他得到经典,跟世间那种杂书都放在一起,随便乱丢乱摆,摆得乱七八糟的。不但一般居士家庭里面乱摆,就连寺院,我看过很多寺院结缘处那个经乱丢,有时候我都看不过去,都发心去当义工帮他们整理。乱丢,人家看杂乱,人家对经典就生不起恭敬心,人家也就不喜欢看。你要把经书摆整齐、放架子,让人家看得很清楚,人家来请经的人,他也比较乐意来请经。如果你看到经典乱丢,像垃圾堆一样,你说一般人他会喜欢去看吗?让一般人他也生不起那个恭敬心。我们可以来试看看,经书你把它摆得很好,用柜子摆得很整齐,擦干净,你进去那个磁场就不一样,你感受不一样。你乱丢,磁场也不好,不一样。这个我们要多留意、要多注意。

 

所以常常有些人他为什么读经读了那么久,没有效果?对经典没恭敬心,就像读报纸、看杂志一样,那种态度在读,当然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所以对经要恭敬,我们要爱护。我们净老和尚都是这样教我们的,你如果有机会去看他的房间,他书再多,不乱,都是一定要保持整齐清洁,这样护法神他看到才会生欢喜心。如果你对经典不恭敬,乱丢,护法神他还是凡夫,他看到会生烦恼;生烦恼,不但不会保佑你,还会找你烦恼,让你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写经、印经,我们现在印经有功德,大家都知道印经有功德,经印出来你怎么来处理、怎么来流通?怎么来好好利用这些经典弘扬佛法?所以这个印经,现在也有很多人听到印经很欢喜,大家钱就去印了。印出来他也不晓得要往哪里寄,往往寄到一个地方,人家不要就丢垃圾桶。你说这样印经他有什么功德?反而造罪业。

 

印经它主要的功德在哪里?主要功德要有人去讲经,要有人介绍,要有人说明,不然你那个经拿给一般人他看得懂吗?他看不懂;他看不懂,他就没有兴趣去学习;他没有兴趣学习,他就得不到经典里面讲的功德利益。所以为什么寺院道场要讲经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华严经》佛给我们讲,「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没有人给你说明讲解,没有真正明了佛法的人给你讲解,你自己拿来看,你也看不懂。虽然你世间的聪明智慧很高,像什么博士、教授的,你也看不懂。所以印经就是要讲经弘法,让大家认识经典里面讲的义理,进一步来学习得到这个功德利益。这个印经它就有非常殊胜的功德。

 

另外一个是读诵,让大家有经典来修戒定慧,读诵大乘经典修戒定慧,这样就有功德。如果不能读诵、不能讲解,经典你把它摆整齐放在一个干净的地方也有功德,也有护法神去护持。佛法在恭敬当中求。所以古时候也有公案,《大藏经》在古时候也是用抄的,不容易。有一个公案,南方的寺院,夏天都要晒经,在中国南方潮湿,古时候也没有除湿机,潮湿怎么办?到了夏天出大太阳,要把经都拿出来晒一晒除湿,地上铺上干净的布,然后就晒。乡村有个农夫牵着一头牛,从那里经过。那头牛从那里经过,经过晒经书那条路,那头牛就用鼻子去闻那个经书,闻一闻,结果那头牛死了就投胎来作人,而且还出家做法师。牠闻一闻,牠就有功德!这是对经典的恭敬、尊重。古时候寺院对这个经,他是很爱惜的,所以你看它要除湿、要整理。就像图书馆一样,有专人在负责,古时候寺院的藏经楼就是现在讲的佛教图书馆,佛经图书馆有专人在负责。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他在普陀山三十年,他就负责藏经楼的。

 

这个是写《金刚经》,印大乘经有很殊胜的功德,所以就帮她妹妹从地狱里面给她超拔出来。我们看按这一段,这一段只有两句:

 

按【有补于病且犹不可。况徒造杀业哉。】

 

这个就是对这个公案的一个讲评。这个公案是什么?她是身上患这个疮有病,人家跟她讲这个药方,就是杀一只螃蟹,把螃蟹的肉涂在那个疮,妳病就好了。这个病虽然好了,但是杀业也造了,真的是得不偿失,死了之后堕到地狱去。以前我看到我父亲民间的偏方也很多,我父亲曾经患过像蜂窝那样的疮,都长脓的,什么药都很难治。但是有个偏方,那个偏方是什么?蚂蚁窝,在树上那个蚂蚁窝,大概圆圆的这么大,不晓得几千只、几万只的蚂蚁。然后我父亲知道那个偏方,那个蚂蚁窝把它摘下来用火烧,那蚂蚁不晓得烧死多少,然后把那个烧成灰,涂在蜂窝疮,那个疮叫蜂窝疮,涂上去真的一下就好了,那个脓都吸出来,一下就好了。但是你看那个蚂蚁要杀死多少?所以这个果报也是很严重的。所以我父亲要死的时候也非常苦,那种苦我也说不上来。我看到我父亲死的时候那么苦,那个时候我照顾他七天,他才往生,我发愿出家修行,那个时候的心最强烈,看他太苦了。

 

这些病苦这么苦,都是杀生业来的。你看你杀害那些众生,那些众生不苦吗?牠苦!但是你造了那个业,你将来的果报也就是会受那个苦。这个公案就是告诉我们,你杀生对于治病有帮助的尚且不可,真的对这个病有帮助也不可以,何况对这个病没有帮助的,徒自去造这个杀业,这个更是错误的。白白造杀生的罪业,这是很冤枉的,将来果报现前就苦不堪言。这是一个公案。我们再看下面一个公案:

 

【蝇蚁索命(出观感录)】

 

这个标题是苍蝇、蚂蚁来讨命,出自于《观感录》这个书。

 

【明末。无锡余氏。年二十余。即持斋奉佛。而性恶蝇蚁。见辄杀之。七十二岁。病甚。大呼有无数蚁子入口。又呼有千万苍蝇皆来索命。少顷。见引魂童子来。即死。】

 

这个事情是发生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无锡余氏』,「无锡」就是在江苏,江苏无锡,「余氏」就是一个妇人,姓余。她二十几岁,她就『持斋奉佛』,「持斋」就是遵行戒律,不吃荤食。佛制比丘过午皆不食,就是过中不食称为斋,后来的人根据大乘经论各别的意思,吃素也叫吃斋。斋真正的意思是过中不食,他不一定吃素。像佛陀时代托钵,人家给鱼吃鱼、给肉吃肉,他没吃素,出家人没吃素。像现在泰国的出家人,去托钵也是没吃素,但是他过中不食,过了中午他就不吃了。过中不食是斋的意思。我们现在中国一般把吃素也叫吃斋,持斋奉佛就是吃素。她学佛,但是她有个个性就是非常讨厌苍蝇跟蚂蚁,看到苍蝇蚂蚁她就杀。到了七十二岁,她生病病得很重,『大呼有无数蚁子入口』,她大叫有很多很多蚂蚁进入她的口中;『又呼有千万苍蝇皆来索命』,「千万」,太多了,苍蝇来向她要命。没有多久就看到引魂童子来,余氏她就死了。我们看这个按:

 

按【观余氏好杀蝇蚁。及临终恶报。则其持斋奉佛。必系泛泛之徒可知。不然。如来具无量威力。至心念佛一声。犹能免宿世重罪。岂有毕世修持。而不能免现在之业者乎。亦岂有真实奉佛。而尚欲戕杀蝇蚁者乎。】

 

这是按照这个公案,观察余氏喜欢杀苍蝇、蚂蚁,很讨厌苍蝇、蚂蚁,到临终的时候恶报现前。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她生平,虽然持斋学佛,必定也是很肤浅的『泛泛之徒』,没有真正发心来学佛,才会得这个恶报。『不然』,如来具有无量无边的威神道力,至心念一声佛号,都能够免除宿世的重罪。在《观无量寿佛经》佛给我们讲,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可以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哪里说你一生修持,还不能够免除现在这一生的恶业?又岂有真正落实奉行佛法的人,还那么讨厌苍蝇、蚂蚁,还不断的杀生?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她持斋学佛没有真正去落实,如果真正持斋学佛,她也不会有这样的一个行为,不会去造这个杀生的业。可见得她虽然持斋学佛,有夹杂,没有真正去落实,所以还是得到这个恶报。这是劝妇女,这举出两个公案。下面这一段是:

 

【劝勿畜猫】

 

我们看这个文:

 

【人造恶业。如植葛藤。一本既发。枝叶蔓生。且以畜猫论。自世俗观之。不过造业一端。若明眼观之。则能长养无量恶业。今试略陈一二。盖鼠本无害于人。而吾忽兴恶意以害之。是名无缘杀。吾不能害。而假手于猫。是名教他杀。见捕鼠而悦之。是名随喜杀。见捕鼠而称之。是名赞叹杀。纵猫于有鼠之所。是名方便杀。欲其日日捕鼠。是名誓愿杀。本欲养猫以食吾家之鼠。而猫正食吾家之鼠。是名正杀。亦名通心杀。本欲养猫以食吾家之鼠。而猫反食邻家之鼠。是名盗杀。亦名隔心杀。畜猫止欲杀鼠。而至烹鱼以啖之。是名增益杀。使亲邻效之。子弟效之。是名辗转无尽杀。如是无量恶业。皆从畜猫一念基之也。可不严戒乎。】

 

这个就是劝我们不要养猫。大家有没有养过猫?现在应该比较少了。我小时候,我们家就养过猫。养猫我们都知道,养猫就是来抓老鼠的,我们家都养过。这里给我们讲,人造作恶业就像种植葛藤一样,那个藤一发展出去就密密麻麻的,就太多了,只要有一个根本发出,它就会生出枝叶繁茂,蔓延生长。我们姑且以养猫来讲,从世俗一般人眼光来看,只不过是养这个猫要捕捉老鼠、要吃老鼠,造这个业而已。如果明眼人深入进一步去观察,光养猫这件事情,就能够增长无量无边的恶业,就是这个恶业一直发展出去,这里给我们举出一、二种。

 

老鼠本来对人并没有什么伤害,老鼠牠出来主要是觅食吃东西,难免对我们住家各方面会造成困扰,偷吃东西、咬破东西这个事情都会有。但是牠是为了生存,还不至于有死罪,不至于犯死罪。我们兴起恶意就是要把老鼠给牠杀死,这个叫做无缘无故去造杀业。我们自己不能去杀老鼠,假借猫的力量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教这个猫牠去杀生。看到猫捕抓老鼠,我们看了很欢喜,这个就是随喜杀生。看到猫捕老鼠,称赞这个猫很能干,这个叫赞叹,赞叹杀生。放纵让这个猫到老鼠出没的场所,这就是给这个猫提供杀生的方便。想要这个猫天天捕抓老鼠,这个就是发愿要杀生。本来想要养猫来吃自己家里的老鼠,当这个猫正在吃自己家里的老鼠,这是正中下怀,这个杀生叫正杀,也叫心愿相通的杀生,刚好是自己的意思。本来想养猫吃家里的老鼠,然后猫反而跑到邻居隔壁去吃他们家的老鼠,这个叫偷盗杀生,也叫做隔心杀。猫只是想要杀害老鼠,要养这个猫,就要烹煮小鱼来给牠吃,因为猫喜欢吃腥味的,鱼类的、海鲜类的。所以以前看到我父亲都要煮鱼去喂猫,但是只有喂中午,晚上不能喂,晚上给牠喂饱了,牠懒得去动,牠就不去抓老鼠了。所以我看我父亲中午煮给牠吃,煮鱼给牠吃,晚上让牠空着肚子,牠才会去抓老鼠。那都是煮鱼的,这个叫增长扩大杀生。养猫使邻居看到,跟着效法,你家养,我家也养,后辈这些子孙纷纷效法,这个就叫辗转没有穷尽的杀生。像这样无量无边的恶业,都是从最初畜养家猫这个念头开始的,如果想到这个地方,怎么能不严格戒除?就是劝我们不要养猫。

 

现在有一些人他养猫不是抓老鼠的。现在我到澳洲净宗学会前副会长林居士家里,他们家很喜欢养猫,但是养那个猫我看是不会抓老鼠,肥肥胖胖的,又坐在沙发椅,晚上又陪他睡觉,那是不会抓老鼠,那养来好看的。小偷去他家,他家被偷光了,那个猫也没有怎么样,那是养好看的。不像我们以前小时候,我父亲养的那个猫,真的就是抓老鼠的,有时候我们看到牠抓一只老鼠在那边玩,我们看了很高兴。这是自古以来都有养猫。

 

这个老鼠,实在讲有时候会让人家生烦恼。我出家之后,在台北华藏图书馆,那个时候没有人,我一个人什么事都要干,煮饭、烧菜、扫厕所、流通经书,还要做维那,还要做香灯、打扫佛桌。那时候跟我师兄两个人,有一次被老鼠闹得我们两个实在是受不了,那个老鼠就是跑到佛桌上,把我们供佛那个花吃得满佛桌都是,而且吃了还不要紧,牠还在那边小便,臭得要命。吃也就吃了,晚上在天花板开运动会,吵得我们都不能睡。所以我跟我师兄两个,悟本师兄,被老鼠吵得我们两个人受不了了。有一天晚上,我们老和尚讲经,我们两个坐在后面,忽然看到一只老鼠跑出来,我师兄拿水桶,我拿脸盆去盖,去抓!但是老鼠很会跳,后来跳到马桶里面,牠跑不出来了,我们说好,这下逮到了,把牠抓起来。抓起来,跟我师兄看看,我们出家人也不能杀生,怎么办?驱逐出境,把牠送到后面仙迹岩的山上去,抓去那边放生。

 

给老鼠吵了很久,我们也不能杀,我们也不能养猫,也不能去抓牠。有一次,悟忍师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她还在家的时候,有一次插花的叶居士,她看到她那个花被老鼠吃得乱七八糟的,她就大骂,骂那些老鼠:我这个花辛辛苦苦插得这么漂亮,你给我吃得乱七八糟,我这个是要供佛的,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就骂。被悟忍师(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叫游居士)她听到了,她听到就发心替这个老鼠皈依,她就去跟净老和尚讲,她说她发愿代表这个老鼠皈依,叫牠不要来扰乱道场。师父就答应她,就在佛前,游居士(现在的悟忍师)她就在那里发愿跪着代表老鼠三皈依。说也奇怪,从那次以后,老鼠就不来了。

 

现在我们台北信义路华藏净宗学会这个道场也是老鼠很多,老鼠看到我都不怕,就在我面前这样跑来跑去,好像入无人之境,又是电线咬断,又是那个咬断。弄到最后,我实在没办法,把天花板全部拆掉,牠就没得跑了。后来我们学会现在有一个美君,一个女众,她发心去喂老鼠。我说东西拿去外面给牠吃,现在老鼠喂得可肥了。我说以后这些老鼠都是妳的徒弟,她就拿食物给牠吃。你就不要进来吃,就拿给你吃,供养你,你进来不过是为了要吃这些东西。现在老鼠都是喂牠,就是定时提供食物给牠,这样牠就不来吵了。我们现在接着看下面这个公案:

 

【硕鼠呈文(出古史谈苑)】

 

【李昭嘏应会试。主司阅其文。未佳。因投之架上。旋为大鼠衔于枕侧。弃而复衔至者三。主司异而录之。榜发问故。曰。已三世不畜猫矣。】

 

『主司』就是主管考试的,科举考试的主试官。有一个叫『李昭嘏』的举人他参加考试,主考官看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写得不好,写得不好就淘汰了,因此就把他的文章放在一边的架上,没有录取。但是没有多久,被一只大老鼠用嘴巴衔着,衔到他枕头旁边。但是他看看这个文章不好,又把它丢在一边,老鼠又把他的文章又衔过来,这样连续三次。这个主考官就感觉到这件事情很奇怪,他把它拿走,老鼠又咬过来,拿走又咬过来,这样三次。后来他就把他录取了。在古代这些考试官,这些有修阴德的人,他的文章不好,但是冥冥当中有鬼神、有这些动物来帮助他。主考官因为看到这个情况,他就把他录取。发榜之后,主考官就找他来问,他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你这个考卷我怎么看都不及格,但是丢在一边,就有一只大老鼠咬到我的枕头旁边来,连续咬三次,你到底有做什么好事?李昭嘏就给主考官讲,他说我们家已经有三代不养猫。这个考试官才知道,原来他们家对老鼠有恩德,不养猫,所以他得到这个果报。我们看:

 

按【家中多畜一物。即多一业。菩萨戒经云。若佛子(指受戒的佛教徒,又总称一切众生)长养猫狸猪狗者。犯轻垢罪。优婆塞戒经云。畜猫狸者得罪。养猪羊等者得罪。养蚕者得罪。琅函所载不一。惜世人无缘见之耳。惜物命者。种花养鱼之类。皆不可高兴为之。多杀生之累也。幸细思之。勿以为迂言也。】

 

这是根据《菩萨戒经》跟《优婆塞戒经》里面讲的戒律。家里当中你多养一个宠物,就多造一个罪业。所以在《菩萨戒经》里面,『若佛子』,已经受戒的佛教徒,你养猫、狸(狸是狐狸)猪、狗,『犯轻垢罪』。「轻垢罪」就是罪不是很重,但是有罪。如果婆罗夷罪,那是最严重的罪。这个是轻垢罪。在《优婆塞戒经》也是这么讲,『畜猫狸者得罪』,养猪、养羊等者,就是养这些六畜、养蚕都有罪,因为养这些都是杀生的。像我们家小时候养猪、鸡、鸭,过年过节就杀,不然就卖,这个都有罪的。如果你是受戒的优婆塞,或是受菩萨戒的,就不可以去养这些,因为这些跟杀生都有关系。

 

『琅函所载不一』,「琅函」就是经典。古时候经书都用很好的玉石制作的盒子,把它装起来,所以叫函,琅函,就像珠玉的美石把它装起来。这个《戒经》里面讲,在经典里面记载的那很多,可惜世间人他没有缘看到,不学佛的人他看不到。『惜物命者,种花养鱼之类,皆不可高兴为之』,种花、养鱼这个也不可以我们喜欢就来做,这个都会牵涉到杀生这个因。『幸细思之,勿以为迂言也』,这是希望我们好好仔细的去思考这个事情,不要当作迂腐无用的言论才好。因为《戒经》里面讲的都是真实的,我们要避免造这个罪业。好,这节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0:19: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99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