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礼乐篇(共5集)周泳杉老师主讲/2018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课程

第4集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文字版点击加号

展开收缩

文化与生活漫谈(九)  周泳杉老师主讲  2018/7/26  台湾台北市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  档名︰60-010

 

尊敬的系念大和尚上悟下道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午安,阿弥陀佛!我们接着上一节课,我们有问题还没有完全的解答完,我们把这些问题告一个段落,我们再进入到《常礼举要》的课程。刚刚讲到这位同学问到压力大,没有办法排解。其实学佛就是排解压力的,学传统文化就是排解压力的。因为我们都听到我们尊敬的老和尚告诉我们,「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个享受高在哪里?高在没有压力。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享受?因为压力很大。所以了解最高的享受,你就知道它就是解决我们的压力的。所以古人没有抒压这个名词,没有,因为什么?因为不需要,没有压力怎么需要抒压?为什么我们压力这么重?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排解。为什么没有办法排解?没有办法排解的状态叫不安。

 

你看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他问什么问题?他说弟子不安,心不安,他找祖师安心有没有?对,佛法是安众生的心的。「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为什么靡不蒙化?众生的心安了;心安则众生安,天下安。所以「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你看这是自然现象;「国丰民安」,人事现象,完全都安定了。所以排解压力一定要学传统文化,就我们这几天这些课程,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入心,我相信大家压力已经去掉九成了。你念念为众生,你念念想到众生的感受,你的感受已经去掉九成了。这讲的都是实在话。我们讲到恭敬、讲到撙节、讲到退让,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这几天都讲得很清楚。然后因果的关系都讲得非常的明白,知道自作自受,知道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没有不公平的。你认为不公平,因果会还你公平,所以因果对于任何人都百分之百的公平。所以不需要不平,这叫深信因果。

 

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你看胡小林居士,他一个重度的忧郁症,如何能够透过没有医药的帮助,能让他痊愈,他靠什么力量?就一句话,「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的,谁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别人定。那我自己能定,我自己能不能改?能。我自己定,我自己要不要受?要受,一定要受。受不了,受不了你就别造。可是现在已经现前了,结果能不能处理问题?不能,结果不能处理问题。所以你看,感受怎么放下?结果不能处理问题,感受就放下了,因为你一定要受。一定要受,你就会怎么样?转心念。

 

你看我们念佛,是不是转心念?对,心,就境是境,心归念佛。境归境,心归念佛。但是这个功夫很不容易,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懂得这个原则,还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所以在座如果有六十岁以上的,真的一定要开始准备后事了。学人讲这个话不是诅咒大家的话,我们今天你看我们讲这些,我们是希望工程,对不对?我们不是黄昏事业。对!我们是要去往生,我们不是要去死。其实大家都懂了之后,就不会避讳这些问题,因为我们谈的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跟生死教育。为什么六十岁以上就要开始准备了?因为他需要训练。对!心归心,境归境,这需要透过训练的。心归念佛,然后你不受这个境的干扰、诱惑跟影响,必须要付出相当多的训练,要磨。必须在生活当中去历练,历事练心,你就能解决生死的问题。这个投资非常的有价值,你看这个投资从有量到无量,从有作到无作,从有为到无为。你看,我们这几天的课程有没有串起来了?所以这个投资是这个法界当中最有价值的投资,「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那个快乐是什么?「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当然是有量的无量,但是有量的无量会接无量的无量。这些道理,大家都要勤于听经,慢慢就能够理解。

 

所以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非常的好,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个问题,不是只有妳有,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而他这个压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父亲,因为父亲的言语很刺痛她,而父亲又没有身教,很难让她信服。那这就是什么?「亲憎我,孝方贤」。为什么亲有的爱我,有的亲憎我?你要问为什么,我们上一节课讲了答案,因缘。对,就是因缘。所以当我们遇到这些因缘的时候,请问我们在这些因缘上面起七情五欲,有没有任何的帮助?没有。也就是说,你遇到了恶缘,你非常的痛苦,你非常的怨恨,请问有没有解决问题?没有。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告诉我们,「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是学位,是儒家求学的学位,从君子才能提升到贤人,从贤人才能提升到圣人。所以君子有个什么特性?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大家要了解,孔子是圣人,可是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还死了儿子,他的儿子五十岁的时候就过世了,孔鲤。所以你看,孔子是圣人,到了晚年还死了儿子;尧是圣人,尧的儿子丹朱也不好;舜是圣人,舜的儿子商君也不好。你看,难道圣人没有好报吗?难道圣人没有好的果报,还要由这些命运来折磨他吗?你看孔子在陈蔡绝粮,在宋国遇到桓魋之祸,差点也是丧命。他那么样高的德行,晚年还死了儿子。他的第一个大弟子颜回,也在他儿子死前一年就过世了;他心爱的徒弟子路,被人砍成肉酱,剁成肉酱。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德行吗?不是的,他们是圣人,是贤人。他们遇到这些生命的困境,有没有抱怨?没有。冉伯牛也是德行科的贤者,你看死于恶疾。这些人都没有怨言,为什么?因为他们知命。

 

所以命是什么?儒家讲天命,就是佛家讲的因果。所以「君子安贫,达人知命」,通达,你要知道因果,你才能通达。你知道了,你会怨天吗?不会。你会尤人吗?尤就是怨的意思。会呵风骂雨,会赌咒别人吗?会呼天抢地,会叫爹叫娘吗?统统不会,他只会做一件事情,逆来顺受。但是你说他消极吗?不,他是随缘消旧业,他才能安住。大家知道吗?所以你看,这么多的有道德的人,生命都遇到这么多的苦难。那我们没什么道德,我们遇到一点点折磨,那是什么?那叫刚好而已。这台语讲的,刚好而已。就我也没有什么德行,你看连圣人都遇到那么多的波折,那么多的困难,那我们如何?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种困境的时候,你只能在因果的道理上面找到答案、找到出路,那就是你生命的出路。而妳在那个生活当中,因为妳遇到了这个父亲,妳在这个生活当中,妳能不能提升你生命的质量?可以的。如果妳一直怨,妳一直用负面的情绪来对立,有没有解决问题?不但没有,妳的生命的质量一直在堕落。然后感召的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冤冤相报。也就是说,这一生跟他成为父女,可是由于妳不能够善了这个恶缘,在不能善了这个恶缘的过程当中,因为妳不能敦伦尽分,又结了很多的恶缘。于是乎,以后妳不但摆脱不了这个恶缘,妳还注定一定会跟他相遇,那叫怨憎会,一定会相遇。为什么?因为妳们之间的恶缘绑得太紧了,所以妳愈不想见到的人,他愈偏偏要出现,怨憎会。怨憎会苦,怨憎会相会,这种苦、这种折磨怎么来的?没有办法放下仇恨,放不下。所以原谅别人,真的是善待自己,不要计较。父亲言语很刺伤我,为什么我会受伤?因为有我。无我,谁受伤?

 

我们把我看得太重了,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你看这几天我们在谈的,就是把我看得很重,自尊而卑人,自尊卑他,自贵贱他,自贤愚他,自赞毁他。所以妳的问题,这里写父亲言语很刺痛我,这是自赞毁他,已经犯了这个过失了。所以我们古人讲一句话,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很多人说,我父母很多不是。你看我已经做人家的父母了,我有没有不是?我天天犯错,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父亲,我也经常会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所以我怎么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以这句话有没有错?这句话没有错,因为我不忍心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里面计较,就这个道理。它并不是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都是凡夫,当然会有错。古人不是用这个角度去看的,他为什么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为父母有不是,做子女的不忍心把它放在心里面计较,不忍心。总是有个念头,怎么样?怎么帮助,怎么协助,怎么样能够帮助父母离开那个错误的折磨?舍不得!所以怎么会觉得他在刺痛我?不是的,而是会觉得很舍不得,我的父母为什么陷入到那个烦恼的漩涡里面,没有办法自拔。怎么帮助他?各位你看婆罗门女、光目女,她们就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你看她们出生的家庭,母亲也并没有很好,母亲也没有做好榜样,对佛法、对正法时而相信,时而不信,甚至还有毁谤。她们也不是真正长在一个很健全的家庭,可是她们如何成就圣人?孝道。就是婆罗门女跟光目女,有没有把她们母亲的错误放在心里面计较?没有,没有的。所以,这就是教育。

 

我们学礼,第一个向谁学?父母。所以《弟子规》第一条叫「入则孝」,所谓「入则孝」就是礼行于父子之间,「出则悌」就是礼行于兄弟之间,「谨而信」就是礼行于一切的人事物之间,都是礼,全部都是常礼。常就是不变的意思。所以你看,我们内心真的有别人,这就是尊敬人,你慢慢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舍掉。妳要观察你父亲的苦在哪里,妳要观察妳跟妳的父亲的因缘是过去生的恶缘,怎么办?放下,不要计较。我们老和尚教我们,譬如说针对一个恶缘,这个人一直针对你攻击,一直针对你迫害,一直针对你找你的问题、找你的麻烦,老和尚教我们怎么做?老和尚告诉我们,立他的长生牌位,每天拜。真的,学人告诉大家,依教奉行,立他的长生牌位,每天拜他。我为什么看你不顺眼?我为什么计较你?我对不起你,拜。照三餐拜,最好就供养完之后,我们三餐都要供养。为什么要照三餐拜?因为吃饭你不会忘记,其他的事情有的也会忘记。到了吃饭时间,吃饭了,吃饭都不会忘记,所以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跟吃饭连在一起就对了。所以供养完之后,观想你那位冤亲债主,拜他,磕头顶礼,恭敬的礼拜,责备自己,我为什么会看你不顺眼?我为什么会计较你对我的言语?我为什么会讨厌你?我为什么会怨你?拜,真正的跟他说对不起。他迫害你,你为什么还要跟他说对不起?这样才能赶快化解冤业。这都是讲实在话,这都是方法,为什么我们不用?

 

很多人开始拜的时候,会怎样?拜不下去,我为什么要拜他?他给我这么多的难受,我为什么要拜他?你看,当你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自己的计较,有没有?看到自己的怨天,看到自己的尤人,有没有看到?看到自己的恶念那么的大,善念完全好像看不到。换句话说,看到了自己的黑暗。你看这些问题是不是刚刚都有问过,有没有?你看同学刚刚都有问到这些问题,怎么知道自己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你看这个都看得到的。为什么你拜不下去?因为你还有怨。勉强拜下去,勉强,在心里面观想,慢慢的,你拜一阵子之后,你就没有那种排斥感。再继续拜,有一天,你一定会化解掉这个对立。这就是修行,而这个时候是不是在生活当中提升你生命的质量?对!你的正报改了,你的依报会不会改?一定会改的,它一定会慢慢的转变,依报一定随着正报转。而当你做到了,你对佛法会起坚固的信心。换句话说,你没有做,说老实话,我们再怎么讲,你还是打个问号,是这样吗?普通话就是说,是这样吗?你会有怀疑。为什么有怀疑?因为你没有落实,你没有真修。

 

所以这个同修非常的了不起,她可以非常勇敢的把她的问题暴露给大家知道,这就是发露忏悔。发露忏悔,你看那个负面的能量其实已经释放掉,就是她把她对她父亲的这种负面的情绪,能够勇敢的跟大家说出来。但是要放下,他没有身教没有关系,妳要反过来做给他看,做给父亲看,学婆罗门女、学光目女,反过来做。他很难让妳信服,妳最后让他信服。对!最后妳就会发现,其实妳父亲是来度妳的,妳父亲是用逆的增上缘来增上妳的智慧。学人要告诉大家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父母把我们生到这个世间,这是古人说的,哪怕是一天都没有养我们(一天都没有养你),我们藉由父精母血的因缘来到这个世间,这个躯壳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参与在里面只是我们的神识而已。我们的躯壳,所有的成分都是来自于父母,就父精跟母血。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完全是父母给我们的,这点一定要承认,就是这个恩德,注意!他一天都没有养你,一天都没有养你,只有就把你生下来,这个恩德,你生生世世累劫都报不了这个恩德。这是古人说的,经典里面说的。为什么?因为你这一生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这一个成分里面。你为什么遇到佛法?如果父母没有给我们这个因缘,你遇不到。你这一生为什么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统统是因为有这个因缘,有这个身体的因缘。所以这个恩德你就报不了了,你不能怨你的父母。这样大家能理解吗?这个不是封建的教条,这是入道的基础。也就是说,你要对这有认识,就能跟你谈道了。如果你对这个没有认识,这个人是不能跟他谈道的,就他听不懂。所以我们非常感恩这个学员问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有这个问题的子女很多,有这个问题的父母也很多。怎么办?放下。你不原谅,你没有出路,你永远没有出路。所以我们学礼,一定要放下,因为你做不到,你礼行于父子之间这块你就做不到,这个做不到,再往深一点你就做不到了。

 

所以传统文化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上面,而师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面,都是一个字,敬。所以我们讲孝,孝敬。「当孝于佛,常念师恩」,那个孝里面就是敬。而孝的表现,顺,顺就是让,对父母一定要做到这些,不管你的父母明理还是不明理。这是这位同学她说,要在哪里修学?当然如果,我们看到有一种父亲会家暴,还会打;还有一种父亲会性侵,我们都看过,人伦悲剧,这就不是人,畜生。怎么办?放下。我在这个家里,我没有办法,他会打我,把我打死怎么办?好,暂时离开,找个地方。但是不是因为对立而离开,不是因为愤怒而离开,因为那个缘现在没有办法处理,先离开。这样理解吗?所以她问在哪里修学?妳求佛菩萨,真诚的求,真诚的放下,真诚的求佛菩萨,我不能告诉妳在哪里,因为每个人有因缘。但是决定不能有怨恨,不能有对立。我们这几天不是讲对立、控制、占有吗?这些统统不可以有。因为有,你很难出离,就是说你的生命根本不会有出路,那何况是生死!而我们这一生如果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我们就白学了,真的是白学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为什么把高度拉得这么高?就是如果没有拉到这么高,我们《常礼举要》每一条都变成没有意义,都变成教条。所以这个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要能够清楚。

 

最后,有两个问题要请教。第一个,「蒙以养正」,从事幼童教学工作,家长和老师在严加管教的同时,自己如何不失礼?严加管教她后面有个括号,就是譬如必要的打骂、教训,自己又如何不失礼?

 

学人告诉大家,你打骂孩子,目的在哪里?是宣泄你的脾气吗?就因为我很气,所以我要发泄,所以我打他一顿。是这样吗?还是因为阴天里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是这样吗?不是。就你打他、骂他为什么?教他。对不对?目的是不是教他?是不是传递道理给他?有没有?如果你打完骂完之后,道理没传递给他,请问你有没有得到打骂的效果?没有。也就是说,你打骂的目的,注意!目的,目的是传递正确的道理给他,是告诉他你这件事情做错了。是不是?可是如果你在打完之后、骂完之后,对方不但没有理解到他错在哪里,反而产生了一种排斥感,反而产生一种怨恨心,请问你要不要打、要不要骂?不要,因为你没有达到你的目的,你还惹了很多的麻烦。这样理解吗?所以打跟骂里面有没有情绪?没有。也就是说,你打跟骂的时候有情绪,你会传递情绪。当你传递情绪的时候,那个道理就不见了,因为他会执着你的情绪。所以《常礼举要》里面有一条,「凡事要合理智,不要可偏重感情」。所以并不是说你不能打骂孩子,而是一般的人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同时会传递情绪,坏是坏在这里,不是坏在打骂,不是的。

 

像过去,学人这个年代的小时候,真的父母就是,做错了就是抓过来赏两巴掌,就是批颊,这个讲得又太文言了,就是打耳光。对!真的是这样,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抓过来,耳光就打下去了,他不给你留情面的。老师,老师也不会给你留情面。记得我们那个老师,那个棍子是这么粗的,他这样打下去的时候,这个手会怎么样?会麻掉。可是老师在打我们的时候,打下去他就哭出来。我们以后长大了,怀念老师,很怀念老师。不会怨恨父母,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用爱,他打你,他自己比你更苦。这样理解吗?他不是在传递他的情绪。但是现在有个命令说,不可以打,然后还有个电话叫做113,对不对?大陆同胞不知道113,不要泄露这个丑事,你们自己打听。很麻烦,怎么教?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现在在学校,老师不能打学生,学生可以打老师。你说这什么道理?我告诉大家,有个老师,他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睡觉,他过去跟这学生说,同学不要睡觉。这个同学一起来,打老师两个巴掌,然后气冲冲的就走出去了。老师没有还手,校长在校务会议上面称赞表扬这个老师,还好你没还手,不然我们就吃不完兜着走了,还好你没还手。所以老师不能打学生,一打了就麻烦,就告不完了。学生可以打老师,因为他会被原谅,他只要转学就好了。这样理解吗?怎么教?没办法教。

 

所以体罚的问题出在哪里?体罚的问题是,体罚的时候传递的是愤怒,那就有问题。那为什么过去父母不会这样,为什么过去老师不会这样?因为他们都有素质。为什么现在的老师不可以?因为他在打学生的时候,传递的是愤怒。不堪受气,这国语还要翻译,怎么翻译?不堪受气就是,气不过不够传神,大家再去想,就是很令人气愤。但是问题是他为什么会气愤?因为他的水平不够。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还有一句,「茍志于仁矣,无恶也」,好,这个字要念恶(厄),还是念恶(勿)?如妙答得很棒,恶(勿)对,不能念恶(厄)。就是一个人志于仁,志就是心之所至,就心的方向,就一个人心的方向在仁这个目标,就我们刚刚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没有?好像都没有讲过一样,有!对不对?所以一个人修道是不是要志于仁?要不要志于仁?要。就是你的心要在仁的方向,你的艺才会变成仁术,是不是?所以当你志于仁的时候,无恶。这是台湾的注音,恶念勿,不是念厄。恶是什么意思?恶是讨厌。讨厌是什么意思?讨厌就是对立、憎恨。就一个志于仁的人会不会憎恨人?会不会讨厌人?会不会有对立感?不会,不可能。但是我们现在还有讨厌,怎么办?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凡是我们有讨厌,立刻要知道,又来了、又来了,我又来了,怎么办?阿弥陀佛。转,你要赶快去转这个讨厌,是不是?然后你才能保住这个仁的方向,是不是?所以除非你不志于仁,为什么你不想志于仁,因为你没有修道的概念。这样理解吗?所以当你有个修道的概念的时候,你一定会志于仁,对不对?而志于仁的人不会有对立,不会有讨厌人的念头,对不对?对。如果念成恶(厄),茍志于仁矣,无恶(厄)也,那这个话叫什么话?这个话叫废话。志于仁的人怎么会恶,怎么会有恶念?不可能。所以不是念恶(厄),是念恶(勿),就是一个志于仁的人不会讨厌人,不会对立人,不会的,不会看不起一个众生,不会嫌弃一个众生,不会批评一个众生。这样理解了吗?

 

可是有没有矛盾?孔子说,志于仁的人,无恶矣,然后又说,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是不恶人吗?不是没有对立心,不是没有憎恨人的心吗?怎么他可以恶人?有没有对立?孔子错了。孔子没错,是我们看错了。他这里是告诉我们,这个是学仁的人,也就是志于仁,有没有达到仁的程度?没有。心之所至,譬如说我要去1O1,你在这里能不能看到1O1?能看到,你爬到十楼是不是看到1O1在那里?你到了没有?没有。是我现在志于1O1,我现在有没有到1O1?还没。所以我现在就要开始怎么样?走向1O1。这叫修行,这叫志于仁。而唯仁者,他已经到了仁的地步,他已经到了,所以唯是什么意思?唯是排除的意思,排他性,就只有仁者,不是仁者不行。所以我们不是仁者,我们就没有资格好人,没有资格恶人;是仁者,他才能好人,才能恶人。

 

所以仁者的好跟恶是什么?是教学,是表演。你看,佛的教学有两大类教学,第一个是摄,摄受;第二种是慑,这是手段。摄受众生,就是安慰、呵护、关怀,像父母一样呵护他、照顾他、安慰他。老师有没有这样的老师?有。对什么学生要这样子做?对脆弱的学生。学人有个老师,以前是教女校的,他告诉学人,他说他们在教女校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女孩的心就像玻璃一样,一碰就碎,有时候不碰她也碎。所以对这种很容易碎的人,我们要怎么样?要呵护她,要关怀她,这就是摄受,这就是好仁。有一类的众生很恶,黑社会老大,他很坏,你要是关怀他、摄受他,他怎么样?他会看不起你。这时候怎么办?慑服他,就你坏,我比你更坏;你狠,我比你更狠。不错,我佩服你。你跟他打麻将,每把都赢他。他问你,你怎么这么厉害?我学《弟子规》。这叫慑服,这样了解吗?这就是恶人。所以好恶都是什么?都是慈悲,好恶皆慈。请问他恶人,有没有对立心?没有。而是为了帮助他怎么样?回头。所以这是很高的修养。

 

这位同学问的问题很有水平,为什么?因为妳要做到,妳也必须要很有水平。她这里就讲到,家长和老师要严加管教。可不可以严加管教?可以,慑,恶人,可是必须是仁者。你不是仁者,那你会传递什么?你会传递脾气,会传递情绪。可不可以?那就很麻烦。对方就会产生怨恨,所以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后遗症。所以父母一定是要真正的爱护孩子,老师真正的爱护学生。所以过去雪庐老人教学,有打有骂,但是外面都有人看守。为什么?怕人家看了误会。老师打骂学生,为什么可以打骂?因为那些学生都是一流的学生,在老师的折磨底下成长,老师就能出手。

 

所以我们现在讲严格,她讲严加管教,严加管教是严格。什么叫严格?格是什么?格就是格式,就是符合常礼,符合礼。老师严格就是有格式。譬如说老师教我们怎么擦一个桌子,擦桌子有没有格式?有。扫地有没有格式?有,洒扫应对进退都有格式。而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我们按照这个格式就叫严。所以要不要严格?要,要严格,学习任何东西都要严格。讲经说法都有格式,你出了那个格就不行。可是我们现在的父母跟老师不是严格,是严苛。严格跟严苛一不一样?不一样。也就是他没有格式,但是乱发脾气。有没有这样的状况?有。这样不行的,这样你的子弟怎么会教育得好?

 

所以妳问的这个问题很复杂,第一个要有高度的修养,还要能够明理,非常的明理就是怎么教?格式是什么?我们现在有断层,真的有断层。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文化被颠覆了,格式都没有了。以前的学生上个厕所都有规矩,上厕所都有规矩,大小便都有规矩。我们能知道吗?听都没听过。雪庐老人说他小时候在私塾上课,要上厕所,老师这里有个牌子,叫出恭牌。出恭,出恭就是小便,恭就是那个恭敬的恭。就一个牌子,你要上厕所,好,这个牌子给你,你去上厕所。没有牌子的不准上,要等这个人回来了,出恭牌,才能再第二个去。规矩,都有规矩,不是没有规矩的。所以严格,请问严格要不要发脾气?不需要。严格叫坚定,可是可不可以温柔?对,温柔而坚定,可不可以?可以。现在的老师就是缺乏这样的认识跟修养,父母缺乏这样的认识跟修养,所以造成冲突。所以妳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妳说要严加管教,现在的严加管教、打骂教训都变成了传递情绪,变成发泄情绪,那怎么可以?所以我不能告诉妳可以或不可以,因为会误会。这些道理都不是很简单的道理,然后自己同时又不失礼。你看我讲出来了,不失礼就是这个。

 

所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你看她在断机杼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有演话剧,那个孟母都变成泼妇了,就是孩子来就骂,断机杼,很生气的剪。我告诉大家,孟母不是这样的。孟母说,「孩子你来,你看看妈妈织这个布,积寸成尺,积尺成丈,就像你求学一样,你看妈妈现在拿剪刀把它剪断」。「妈妈不要剪!」妈妈还是剪了。「你看,你求学如果中断了,不就像这匹布一样,没有用了。」能不能这样演?我现在也演话剧,大家没看到吗?没有鼓掌?就能不能很温柔,然后很坚定,能不能?可以。为什么要演成泼妇?就是大家要了解,就是说严格不是严苛。你看我们老和尚在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老师的一个条件,那篇文章大家找来看,内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去贪瞋痴慢疑,外要显温良恭俭让,那个瞋里面就有这一条,老师不能随便发脾气,不能把学生当成出气筒,不能发泄情绪。可是很多学传统文化的老师违反了这一条,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让孩子以后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听到传统文化就害怕发抖。为什么?因为我听过小孩子橡皮擦没有擦干净,拜三百拜。吓都吓死了,以后他看到佛就吓死了,你还要他学佛。所以严格不是严苛,要清楚这件事情。所以自己又同时不失礼就在这里,就是恭敬。你对你的小孩要不要恭敬?对你小孩的恭敬是什么?就是把他教好,不是朝他磕头。因为礼节不一样,仪不一样,可是理体是不是都是敬?对,都是敬。

 

第二,如今传统文化教学对儿童大多以读经为主,重形式不重实质。请问幼教老师如何在学堂里面,引导学生落实经典生活?

 

这个问题核心就是幼教老师要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也就是说,他都做不到传统文化,他怎么教传统文化?他为什么重形式不重实质?因为他没有实质,他本人就没有实质,他怎么教?所以传统文化的老师,决定不是培训一个礼拜二个礼拜、一个月二个月就能当老师的,这是误会。学人在前几天告诉大家,十年是铺底的,十年才铺一个底而已。所以我们现在最麻烦的就是什么?师资的养成。师资养成教育出现了断层了。我们现在开始培养老师,几年才能看到一点点成果?几年?我告诉大家,至少十年,因为铺个底,铺一个底。这是老和尚告诉我们的。过去丛林里面,讲经讲十年叫什么?下座;二十年,中座;三十年,上座,还不是首座。那至少三十年,我们现在能等三十年吗?百年树人。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做,还要等十年,大家有没有急迫感?我有非常重的急迫感。就现在开始做,还要等十年。那如果现在不做?没有希望了,毫无希望。所以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什么?培养老师,不计一切代价培养老师。所有的资源都要放在什么地方?培养老师。因为现在做,还要等十年,最短的时间还要等十年。

 

所以妳问这个问题,说老实话,很难回答。大家不是不发心,我们也都很肯定这些投入传统文化发心的老师,非常肯定他们。可是我们不能对不起他们,他们带着这么大的发心来到这个团队,应该怎么办?帮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实质在哪里?实质在经典里面。我们大和尚这几天一直告诉我们经香,经有香!如果我们不翻开来践行它,这个香气永远被尘封在经书里面,尘封。它不能散发到全世界,散发到法界,其香普薰十方世界。所以我们怎么办?转经,一定要赶快做师资培训的工作,这是我们老和尚一生一直在大声疾呼的事情,培养老师。培养老师,要后继有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最缺乏的就是老师。所以我们真的很希望有大富长者出来大声疾呼。

 

我们看最后这个问题。极乐世界的乐是否指无分别、无善恶之静止状态?

 

其实我刚刚讲到那个道的时候,就已经讲了这个问题了。不可思议,我说什么都是多的,所以我应该怎么样?把嘴挂在墙壁上,没有办法讲。乐是什么?无苦就是乐,无有众苦就是乐,《弥陀经》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那什么地方没有众苦?三界有没有众苦?三界充满众苦,三界只有一个字,叫苦。欲界叫苦苦,苦上加苦;色界叫坏苦;无色界叫行苦,都没离开这个苦。你说释迦牟尼佛太消极了,人生也有乐,怎么会只有苦?释迦牟尼佛不是因为消极而说这个世间是苦,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就是什么?事实是怎样他就怎么说,跟消极、跟积极,跟乐观、跟悲观都不相干。他只是做实况报导而已,告诉我们三界统苦是个事实。所以三界里面有分段生死的苦,四圣法界有变易生死的苦,只是四圣法界的苦没有三界这么逼人而已,没有这么逼迫,这叫两种生死。那怎么样才能离开这两种生死?摆脱十法界。这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这几天也跟大家说过了,所以这个问题学人就不再回答了。

 

他下面还有个小问题。他说虽然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假的,他还括号,就是他也不太确定,但我还是被束缚着。因为我从小被父母教说不用信宗教,所以想请问老师,如何生起对极乐世界的信心?

 

好,这个问题很复杂。他说第一个,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假的,但是他还被束缚。这句话有没有矛盾?这句话矛盾很大,因为你知道是假的,你就不受束缚了;你受束缚,就是你还不知道它是假的。什么意思?有没有做过梦,没有做过梦的请举手?这样我才比较好讲。譬如说你昨天晚上作梦,对不对?昨天晚上作梦,你今天跟人家讲得活灵活现,说你梦到这个、梦到那个。人家跟你讲拿出来,拿出来!你拿不拿得出来?昨天的梦能不能拿出来?不能,对不对?请问那个梦是真的还假的?假的,对不对?可是你当场在作梦的时候,认为它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因为梦里面如果有老虎在追你,你会怎样?冒冷汗,你就会一直跑,会很惊吓。如果你知道,你当场知道这是梦,注意!假设你正在作梦的时候,你当场知道这是梦,你会怎样?你会舍身喂虎,好,让你吃。了解吗?你当场就会舍身喂虎。然后,你当场知道是假的,你就能穿越高山,能够跳过大海,那叫什么?游戏神通。譬如说你当场知道这是梦对不对,这里有座高山,你能不能跳过去?可以,当然可以。明白吗?为什么你跳不过去?因为你以为它真的。

 

你什么时候才知道它是假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就你醒来才知道是假的。结果你这个问题的描述是说我知道是假的,可是我还被束缚,你不是自相矛盾吗?就是你这个问题是个糊涂问题。就是说我们问问题,没有理清楚,这样理解吗?所以凡是你知道假的,你就不会受它束缚了。你为什么受到它束缚?因为你把它当真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场景,大家现在在这里听课,是真的还假的?是不是梦?是还是不是?如果你认为是,你就解脱了。你会不会有感受?不会。你会作梦中佛事,你就是法器,你只受用清净平等觉,你所做的作为统统都叫慈悲。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我们这次的课程,就是我们所讲的都是一个体系,决定没有矛盾。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你要都清楚了,你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所以下面你说,因为我从小被父母说不要信宗教。你看这又是一个糊涂话。宗教是什么?是重要的教育,是主要的教学,是尊崇的教化。请问你怎么能不学?还父母教你不用信,不用信那是因为父母怎么样?不了解。在过去成德法师他说过,他说有人来告诉他,她说我先生反对《弟子规》,就一个太太跟法师说,我先生反对《弟子规》。法师怎么跟她说?妳先生没有反对《弟子规》,妳先生是不了解《弟子规》。了解吗?就是说,反对就是他知道了,他清楚这个东西不好,所以不要。他是不是这个状态?不是,他是因为不清楚,所以他说不要。所以他并没有反对,他只是不了解。所以你的父母是不是叫你不要信宗教,就是他反对?不是,是他不了解。就是说你没有搞清楚这里面的关系,并不是你父母反对,你父母要知道这是最重要的教育,是最尊崇的教化,是最主要的教学,你父母会不会叫你学?肯定会。你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会牺牲他的生命都要让你学,你信吗?为什么?因为他爱你。他为什么叫你不要学?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是迷信。这样大家理解吗?所以不能糊涂,你要去理解你的父母。可是,你的父母不理解宗教。所以要不要去学?要。所以你说我怎么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听经,没有别的,听经。你道理明白了,你信心就起来了。换句话说,你为什么生不起信心?因为你道理不明白。你那个信叫什么信?叫迷信。

 

你说我现在这个还不明白,那我怎么信?仰信。注意!信仰倒过来,不是叫你信仰,是叫你仰信。仰信是因为仰慕而相信,仰慕。譬如说我为什么相信极乐世界?因为我最尊敬的老和尚教导我极乐世界。他老人家,我的德行跟他差那么多,我的智慧跟他差那么多,他都相信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肯定他老人家不会骗我吧!对不对?我有信心,我有信心他老人家绝对不会骗我。我因为对他老人家的仰慕,所以怎么样?他相信的我也相信。虽然我还不知道里面的道理,但是由于我对这个人的信任,这个人绝对不会骗人,这个人的人格,他一生的人格已经禁得起考验,他一定不会骗我。由于他的相信,所以我也相信,但是我还不知道道理。可不可以这样?可以。你看这个世间有多少了不起的人求生极乐世界?你把净土宗的祖师全部找出来,十三位祖师。这十三位祖师的著作你都去看,你会发现什么?他们如果像高山一样,都像喜马拉雅山一样,我们就象是很小很小那个蚂蚁筑的那个土堆,这样了解吗?他们那些人都求生极乐世界,我能不求生极乐世界吗?这叫仰信。可不可以?可以。一开始是仰信,因为仰慕这些人而相信,仰慕而相信。但是为什么现在连仰信都没有?我跟大家讲,因为这些祖师的著作打开看不懂,看不懂文言文,就麻烦在这里。就是说为什么现在的人,他的眼界这么的狭窄、这么的幼稚?因为他读的书太少,他没有染过经香。所以大家要了解到,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要真正懂文言文,你拥有那把钥匙,可以打开智慧的宝库,你会看到宫室之美、百官之盛。你真的会非常的仰慕,你就会生起信心。但是这个信心还不够稳定,这叫仰信。但是因为这个仰信,所以你会去求解,你会去求解、去了解。你看,为什么这些祖师德行这么样的高大,智慧这么样的宏远,他还相信极乐世界,他还求生极乐世界?你就会去了解。然后,你会从这个了解去落实,最后你能分分证明,你能分分的证明,而这个证明出来之后,会帮助你把这个仰信慢慢提升成正信。换句话说,你说我该不该相信极乐世界?因为你没有接受这个过程,你当然做不到。所以你一定要先接受过这个过程,你慢慢才能够契入。

 

所以这些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问题。学人是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要有一个什么精神?我告诉大家,真的要有个冒险犯难的精神。对!佛法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进去冒险一下?因为有这么多很高尚的人都学佛,我们年轻人为什么不去体会体会?我们为什么要去听信那些人说,那是老套,那是八股,那是教条?你为什么要听那些人的?那些人的德行也没有很高,那些人也没有智慧,你为什么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一样要被牵着鼻子走,你为什么不让圣贤人牵着鼻子走?对!所以,我们来到这里,来学这些学问,你看我们大和尚是个耆老,我又年近半百,我们两位在这里卖力演出,至少年轻人也要卖个面子。你说我也来学学看,好像你看已经年纪这么大的这些长辈,都这么样的有兴趣的在这里专研一辈子,这样不离不弃的为这个学问在这边专研一辈子,那恐怕有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从这里产生信心,仰慕的信心。

 

我们骗大家做什么,是不是?来这里也没有收大家一分钱,后续也没有摆出什么产品。已经快到尾声了,我们产品还没摆出来,表示我们不是来卖东西的。这些人是不是笨蛋?他又不盈利,又不从你身上捞点什么,恐怕不是骗人的。对!所以大家从这里去仰信,好不好?从这里再慢慢去探索,恐怕有它的道理。这样理解吗?所以你的问题我只能回答到这里。这些都不是很好回答的问题,但是都是很普遍的问题,我们不能长话短说,我们只好短话长说。但是有没有耽误时间?没有,因为这些都跟《常礼》有关系。

 

我们翻开《常礼举要》第八面,今天才开始讲。前面都是铺垫,但是有这个铺垫很好讲,非常好讲。你看第一条,「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你看这个就不用讲了,为什么?生命的质量。你要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你必须要怎么样?敬业。为什么不晏起?晏起是什么?晏起是晚。为什么不能晚起?大家想为什么不能?为什么不能睡到自然醒?没有压力,睡到自然醒不是很好吗?因为违反自然。因为一年有四季,一天都有四季。早晨是一天的春天,中午是一天的夏天,傍晚是一天的秋天,像我们现在就进入秋天了,半夜是一天的冬天。所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春天要不生,春天是应该生发的时间,你在睡大觉,那就是春天不生了,那就违背自然。所以春天就应该醒来,万物滋长;夏天就应该茂盛,精力很旺盛的时候;到了傍晚秋天的时候,应该怎么样?下班了,收了,要收敛了对不对?所以不能再去过夜生活,不能去唱通宵。因为冬天就要藏了,藏就是睡觉,要把自己藏,藏起来,就要睡眠。所以为什么不能晏起?就是告诉我们,这是养身之道。这就是礼,顺应自然,这就是恭敬,恭敬你这个身体,不要糟蹋你这个身体。衣被自己整理,这前面讲过了。晨昏必定省,这都讲过了。

 

看第三条,「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这是恭敬,这是心里有父母。你看心里有别人对不对?这就很好讲。第五条,「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为什么走路的时候要走在长辈后面,不走在长辈前面,为什么?恭敬。可是有没有例外?有。什么时候例外?带路的时候。因为长辈不知道路的时候,你叫他先行,他要走到哪里去?所以这个时候要带路要怎么样?跟长辈禀报,末位先行。末位,就是我是个幼者,末位先行。而长者有序齿、有序德、有序爵。序就是排列,序齿就是年纪,依年纪来排顺序;序德就是依德行、学问;还有个序爵,就是官位。所以在官场上要序爵,在学术机构要序德,在乡里要序齿,长者是这个。我们看到在佛经里面,有德齿俱尊,这就是长老。所以这都是告诉我们,就是排顺序应该怎么排。所以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末位先行例外,所以不能够呆板。这个我们都不必要再讲了。

 

第十一面,「寅,处世。」第一条,「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所以这个就是前面告诉大家的,不批评,绝对不能批评。我们年轻人要修学,先做三年不批评。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不能炫耀自己的优点,所以不能自赞。因为自赞已经过失了,何况毁他?所以不可以自赞,不要说自家的好处,自家的好处要掩藏几分。

 

第十三面,第十条,「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就是我们要跟善人来薰,要薰善人的这个气分,我们慢慢就会变成善人。而且要久敬,久了,不管多久,还要恭敬。因为久很容易把敬给放下,容易变成狎昵,那不行。就是对善人,与他交往,不管多久,都要恭敬,换句话把自己要摆低,要把别人抬高。

 

第十一条,「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所以要考虑,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够随便,因为你只要答应,一定要做到。所以,「事非宜,勿轻诺」。你做不到,不要逞能,那就不要答应。这是说到恭敬。

 

往后第十四面,「卯,聚餐。」第四条,第十五页,「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主人亲自烹调,你要说谢谢,跟主人道谢。这些学人没办法一个一个讲,没关系,明天还有一节课。

 

时间太少了,这个《常礼举要》里面称呼,我讲一条就好,称太太叫贱内。你们有没有觉得很奇怪?谁贱?我贱,不是太太贱。所以贱内那个贱是指谁?我,是我这个贱的内。了解了吗?拙荆,是我这个拙的荆。不是骂太太贱。所以很多人都搞错,因为这就是文言文他没看懂。所以称太太贱内,不是骂太太,不是,是我很贱,我这个贱的内,是这样,了解了!这里面还有一点文言文的东西,我们了解这样就可以了。

 

我看明天的时间,《常礼举要》我再选几条,然后《群书治要》这个也要讲,我们明天再说。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7月31日12:02: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223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